吴建专
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被运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好的提问能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积极思维,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那么,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效果呢?
一、教给学生提问方法,提高问题质量
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学生想问、敢问、好问,更应该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
1.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著名教育家陈龙安教授极为重视“提问”的方法,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提问的技巧,可用10个词提问:假如、列举、比较、替代、除了、可能、想象、组合、六w、类推,灵活运用这10种提问的方式,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就会能较好地提出问题。
2.教给学生质疑的途径。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怀疑权威,提出不同的见解。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在预习中质疑。即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对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把它或作为自己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或在讨论中提出,作为集体研究的内容。
②在教师讲课中质疑。即引导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提出不理解、不认同的问题,通过师生双向交流解决问题。
③在练习中质疑。即让学生在练习中,对问题设置、解题思路、作答过程,甚至答案进行质疑。
3.扶助学生,提高其质疑能力。遇到学生基础差,水平有限,在质疑时,教师要针对不同情况加以点拨、引导、解决问题。
①当学生提不出问题时,教师可“抛砖引玉,设疑置问”。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有可能是学生对学习内容不够理解,不知从哪方面提问或从未有过机会,不敢提问,那么,教师就应巧妙地设问置疑,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深入,激发学生进行有效参与。
②当学生提的问题过少时,教师可“旁敲侧击,增补质疑”。学生的质疑有时不能把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都包括在内,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对本节课的重难点了如指掌,并设计一些高质量的问题,一旦出现学生提出问题未能触及重难点或质疑不全面时,教师就要增补质疑,拓展思路,达到激活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目的。
③当学生提的问题意思不明时,教师可“广开言路,相互补充”。课堂日益开放,教学中经常会出现防不胜防的情况,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听不懂具体意思。这时教师可引导其说得再明确一些或请其他同学帮助解释,因为同龄人之间容易沟通,这样会使全班同学的思维更为积极,心理、情绪、精神得到满足。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刺激和思维碰撞条件,可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激发问题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尽力创设问题情境,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努力解决问题,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真提问题。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使学生在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
①利用教材。教学时可在揭题、审题时让学生提问,于教材的疑点处让学生提问,围绕重点问题让学生提问,挖掘教材的“空白”点让学生提问,在拓展延伸时让学生提问等。
②巧用多媒体。如在学函数的性质时,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充分体会同一函数在不同参数与图像特征之间的联系,通过课件展示充分掌握函数的性质和抓住图像的平移、反射、压缩、拉伸和对称变换特征等等。
③穿插故事。教学时可围绕教学内容适时穿插一些有趣的故事,活跃学生思维,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④开展活动。积极组织各种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现问题。
⑤链接生活。通过在课堂上再现生活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发现问题。
2.完善评价手段,让学生提出问题。真实的学习问题是课堂内外自主学习最强大的内驱力,它使课堂同伴之间的合作学习变得必要,使课堂教学的探究学习目标更集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为了迎合教师的教学意图提出的假问题,它应当是在探究学习中,对教材、教师的疑问或批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机动态生成的开放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提出问题,完善评价手段至关重要。
① 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多一些宽容。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工程,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对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行为应及时加以肯定。
② 完善考试中对提问的评分方法,按所提问题的深度和价值分档给分,促使学生养成深入思考提出问题的习惯。
3.通过巧妙拓展,让问号走向问号。创造性教学活动不仅应以问题为开端和主线,而且还应以问题为终结。教学的最终结果绝不应当是用所传授的知识完全消灭问题,而应当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够使教学活动无止境地进行下去,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进而成为创造者。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善于通过巧妙的诱导、拓展,让学生头脑中的小问号变成大问号。
三、经历问题情境,深挖学生问题能力
1.师生共同梳理问题,保护提问的积极性。在学生提问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梳理提出的问题,提炼教学的核心问题,并以此作为探究的主线。如可以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分为重要问题、一般问题和简单问题三类,并根据不同类型分别进行处理。特别有价值的,作为贯穿教学的主问题;难度不大的,放在课中小组讨论时解决;而对于简单的问题,则可以个别解决。分层处理了学生的提问,让学生真正具有自主提问权,并从问题梳理中展开思维碰撞,真正实现“思维自惊讶和疑问开始”。
2.展示问题解决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以独立自主或合作探索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形式,抓住教材和学生理解中的不确定因素,鼓励学生创造,充分展现思维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保护学生的创造权。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要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教师在必要时给予点拨。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有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教师还应适时地帮助学生顺藤摸瓜,及时整理思维,总结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正视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创造。差异是教育的资源。无论问题得出怎样的结论,都是学生思考的成果,都应该尊重。不同的理解与争辩,可能使我们难以作出判断,但提问的目的本来就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解决旧问题的基础上萌生新问题,产生更高层次的学习热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特创造。
总之,数学问题培养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审题,学会建模,学会转化,学会归类,学会反思。从而更高效、更顺利地接受新知和发展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