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老工业基地制造业振兴的路径思考

2014-12-09 03:16张志元
当代经济管理 2014年12期
关键词:辽宁省山西省制造业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和辽宁省两个资源型老工业基地由于存在路径依赖及其锁定效应的影响,制造业发展相对缓慢。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二者均面临着老工业基地改造、经济结构调整、制造业转型升级等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对山西省和辽宁省两个资源型老工业基地历史演进的梳理,认为制造业振兴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地区资源优势日益凸显,制造业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但也存在制造业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将振兴制造业等同于重新振兴传统产业等现实问题。因此,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制造业聚集区,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激励作用是今后资源型老工业基地制造业振兴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资源型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山西省;辽宁省;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4)12-0079-05

收稿日期:2014-08-14

网络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253/j.cnki.ddjjgl.2014.12.013.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4-10-30 16:32:5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CGL00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2M520643);科技部软科学研究课题(2013GXS5B17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N130214002)和2013年度东北大学博士后基金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志元(1979-),男,山西介休人,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博士后研究人员,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工业基地是—个群体概念,是指在一国长期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在某一个或某几个工业部门发展较早、较为成熟、已形成一定规模,对国民经济曾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和重要影响的地区或城市。工业化进展的阶段不同,工业基地在形成时间上也就有所不同。老工业基地是指早期出于国防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通过“一五”、“二五”、“三线”建设,逐步形成以煤炭、钢铁产业为主体的重化工业集聚区,曾对地区或全国经济产生较大影响和贡献,而在新时期呈现出相对衰退的工业集聚区域,属于一种非均衡的赶超式工业化发展模式。本文选取山西省和辽宁省这两个资源比较丰富但发展相对缓慢的省份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代表,通过综合对比分析山西省和辽宁省两个资源型老工业基地的演进历程、振兴路径及其发展成效,提出资源型老工业基地振兴制造业的战略思考。

一、山西和辽宁资源型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演进

山西省和辽宁省作为资源型老工业基地,其演变历程大体分为五个阶段,即初步形成阶段、曲折发展阶段、体制转轨阶段、结构调整阶段以及发展振兴阶段。[1]二者在体制建设、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都处于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的关键时期。

(一)初步形成

早在1936年,太原已有现代工业化工厂37个,涉及机械制造业等7个产业。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由于我国在建国初期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于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在建国初期得到了积极贯彻,煤炭工业着重建设了东北、华北的煤炭基地,山西和辽宁老工业基地初步形成。“一五”计划时期的 156项重点项目中在山西太原有11项,涉及电力、钢铁、化工等产业。山西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重点培育了一批机械制造、煤化工、电力企业,逐步形成以太原、大同、阳泉为中心的工业城市,为山西省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和老工业基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重点项目在辽宁有24项,涉及钢铁工业、有色金属、煤炭、电力、石油、机械和国防军事工业,较早确立了辽宁工业在全国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曲折发展阶段

“二五”计划结束前夕,中央及时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并颁布“工业七十条”,推动了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初步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中期,国家进行国防工业战略布局调整,在山西建设了一批“大三线”和“小三线”军工企业,逐步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煤炭、机械制造、冶金化工、军工为支撑的产业格局,成为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老工业基地发展受到了严重挫折,但在逆境中一些大型企业(如鞍钢)还是取得了积极进展。

(三)体制转轨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老工业基地拉开了体制转轨的序幕,由原有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轨。在这一阶段,国家从能源需求和山西发展实际,提出“尽快把山西建成强大能源基地”的设想,1983年编制《1981年-2000年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综合建设规划》时,提出建设“能源重化工基地”,[2]在《六五计划( 1981- 1985)》中启动了以山西为中心的煤炭重化工基地经济区的规划,既包括经济发展,亦包含国土开发整治,进一步强化了山西老工业基地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在这一时期,辽宁老工业基地与经济快速发展的南方省份相比,由于适应市场能力较差,产业创新能力弱,经济发展陷入了停滞状态,在全国的地位不断下滑,正经历着体制转轨的阵痛。

(四)结构调整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源型老工业基地由于受路径依赖的消极影响,导致制造业产业竞争力下降,山西在建设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基础上,由于对资源能源的过度依赖,发展方式粗放,丰裕资源优势非但没有成为工业化的“福音”,反而成为经济发展的“诅咒”,产业结构不合理这一顽疾制约了山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1年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为1 774.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9.7∶51.4∶38.9,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为5 033.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0.8∶48.6∶40.6,都是以第二产业为主。伴随着结构调整,资源型老工业基地深层矛盾开始显现,诸如国有企业效益亏损、下岗人员日益增多、财政包袱特沉等问题集中出现,辽宁制定了“结构调整、外向牵动、科教兴省”三大战略,强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为动力,开展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endprint

(五)振兴发展阶段

近年来,山西省通过实现煤矿企业兼并重组以及煤炭产业升级,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以煤炭、冶金、化工、机械为四大支柱的工业化体系,并逐步提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思路。2004年8月山西省首次提出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构想,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老工业基地改造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12年,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29.63亿元,成为继煤炭、冶金产业之后拉动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第三大动力。2003年10月,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从政策、资金和项目上给予大力支持,发挥了巨大的政策效应和投资效应,及时扭转了一度出现的相对衰退的“东北现象”,辽宁作为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整体竞争力已实现较快提升。

二、山西和辽宁资源型老工业基地制造业振兴成效及问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国家实施一系列区域振兴战略的推动下,资源型老工业基地制造业发展已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展。但长期以来,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资源型老工业基地制造业振兴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国有工业企业改制不彻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出现了诸如“山西问题”、“东北现象”等典型难题长期制约着资源型老工业基地制造业健康发展。

(一)地区资源优势日益凸显

山西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矿产有120多种,是中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和老工业基地,具备了发展工业的得天独厚条件。2009年9月23日,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山西省突出“建设全国新型能源基地和新型工业基地”,在《山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太原都市圈发展,构建“一核一圈三群”为主体的城镇化格局,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推进工业新型化,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基础。2010年,山西规模以上重工业比重高达94.6%,中部其他五省均在66%~72%之间,山西重工业比重畸高。因此,山西省需要以装备制造业为突破口,实现产业链条逐步向两端延伸,打破煤老大“一枝独秀”的现状,形成产业结构梯度转移的科学发展模式。2010年12月1日,“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全国第一个以资源型经济转型为主题的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辽宁属于一个沿海省份,通过对沈阳铁西老工业区成功实施“东搬西建”的改造战略,创建新型生态工业区, 2010年4月,沈阳经济区(辽宁中部城市群)以国家发改委批复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必将大大提升辽宁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竞争力,从而带动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的发展振兴。

(二)制造业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振兴资源型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是实现制造业创新。2009年,山西省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仅为1%,而辽宁省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为5.22%,增长势头迅猛,[3]从2013年的统计数据看,山西和辽宁两省产业结构属于“二、三、一”结构,且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都在50%以上,这说明工业仍然是两省经济发展的支柱(见表1),而且第二产业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特征不断加深,同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增长较快。因此,两省都需要推动制造业产业集群化发展,逐步形成有利于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山西省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通过对煤炭进行深加工,形成了主要以煤炭、焦炭、冶金、电力为支柱产业的能源重化工工业体系,装备制造业成为山西省第五大支柱产业,“能源重、化工轻,采冶重、制造轻,生产重、服务轻,材料重、加工轻”,这是山西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集中表现。[4]山西省依托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大同齿轮集团公司等具有明显优势的企业,推进太钢、潞安、西山煤电、安泰等制造业产业集群正在形成。辽宁被誉为“共和国的装备部”,沈阳建成了铁西装备制造业、大东汽车工业、浑南高新产业三大聚集区,初步形成了制造业产业集群。2011年辽宁省通过抓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企业入驻、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制造业产业集群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

(三)制造业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世界许多资源型国家的发展实践显示, 自然禀赋与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形成所谓的“资源劫难”假说。[5]20世纪60年代以来,当我国长期处于赶超式、压缩式的发展状态时,新的发展趋势正不断显现:一是服务业在经济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制造业、农业和矿业,在就业总量中的重要性不断减小;二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自动化时代的到来,瓦解了蓝领和白领分类下的工作组织模式,这些新的趋势彻底改变了长久以来确认为对于工业主义是必不可少的模式。[6]我国老工业基地实际上是重工业基地,产能扩张过快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资源利用为主导、以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益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给资源环境带来难以修复的灾难,导致了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其实质是资源代谢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滞留或耗竭,系统耦合在结构、功能关系上的破碎和板结,社会行为在经济和生态管理上的冲突和失调。[7]而在国内辽宁和山西两省也面临着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加剧、人口红利终结、成本持续上涨、内需不振以及不合理产业结构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持续等问题,已经成为辽宁和山西工业化进程中的共性制约因素。老工业基地在工业化、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高速增长等方面都会引发环境污染问题,导致老工业基地进入严重的“环境资源贫困与饥荒”时代,必须推动传统发展模式实现转型和以装备业为主的资本密集程度更高的产业升级。[8]资源型老工业基地正处于转型跨越发展最为关键时期,需要推进高碳产业低碳发展,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园区。

(四)资源型老工业基地制造业振兴不等于重新振兴传统产业endprint

伴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体制机制束缚、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老化等原因,老工业基地出现阶段性经济发展缓慢甚至衰退。随着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持续实施,山西和辽宁两省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山西省已成为以资源型经济转型为主题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辽宁省将成为中国第四增长极的核心区域。但是,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飞速发展,传统产业的发展空间和利润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制度经济学提出,制度变迁如同技术演进一样,存在着“路径依赖”。“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9]如果将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理解为重新振兴传统产业,将很难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作为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的重要连接体,产业结构是各类经济投入的“资源转换器”,对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影响。老工业基地的支柱产业多为资源型产业,经济结构偏重而且产业单一,资源消耗大、环境成本高,迫切需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10]如2012年,山西工业首次出现装备制造业利润增长而传统的煤炭产业利润下降的态势,说明老工业基地制造业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逐步显现。

三、资源型老工业基地制造业振兴的路径选择

资源型老工业基地制造业振兴路径,是在尊重自然规律、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产业结构演进规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制定的适合各省实际的不同发展道路。因此,需要通过改革增强实力,运用市场倒逼动力,推动机制创新激发老工业基地活力。

(一)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制造业聚集区

每个地区的发展都少不了核心城市的带动与辐射,通过发挥核心城市对周边区域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快速发展,但畸形的城市化会导致城市化与工业化脱节,因此需要构建与工业化进程相协调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城市经济区。山西老工业基地自身正处于加速工业化和市场化的社会转型时期,根据山西省“十二五”规划建议,按照“一核一圈三群”布局,加快推动太原都市圈的兴起和率先发展,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太原对周边地区的集聚辐射作用,早日建成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资源型经济创新驱动城市。作为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唯一以“新型工业化”为主题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经济区,通过破解东北老工业基地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难题,成功实现了铁西区整体改造、沈西工业走廊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并将建设成为老工业基地体制机制创新先导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示范区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区。不断推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型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形成具有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的新型城市经济区。

(二)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当前,资源型老工业基地制造业主导产业仍然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微笑型曲线”的中低端,需要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有机融合推进制造业产业链升级。据美、日、韩等国的经验,当人均GDP大于4 750美元,R&D占GDP的比重超过2%时,属于创造技术阶段,仍处于以使用技术和改造技术为主的阶段。[11]2012年《工业化蓝皮书》认为,辽宁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与全国的工业化水平相当,山西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2011年山西省人均GDP为4 796美元,正处于由改造技术向创造技术过渡阶段,需要加大“创造技术”的R&D投入推动老工业基地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通过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有机融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动资源型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近年来,山西省全面实施转型跨越发展战略,通过政策推动、创新驱动、项目带动等措施,助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先进装备制造业异军突起。如太钢以“打造数字太钢”为目标,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在线质量管控系统的实践经验,不断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2011年辽宁省人均GDP接近8 000美元,已经突破了以使用技术和改造技术为主的阶段,进入了以“创造技术”为主的新的发展阶段,正在实现通过科技创新支撑逐步摆脱老工业基地传统路径依赖的束缚,通过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有机融合,实现以智能制造引领传统装备制造业转型发展。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振兴资源型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的同时,要注重发展接续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综合配套,实施清洁生产,建立生态工业园,实现从“工业区”到“生态区”的重要变化,走出老工业区生态建设新路。制造业不同行业应以能源结构的优化,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为重点,可从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产业链、价值链的延伸出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制造业低碳化发展。[12]进一步将区域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技术升级改造、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等一系列战略措施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联动战略,利用区域接力形成梯度推进,促进资源型老工业基地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三)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激励作用

全球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发达国家实体经济回归,将使我国资源型地区制造业面临竞争更为激烈的外部环境,迫切要求政府引导老工业基地制造业实现转型发展。深化政府规制改革,避免出现政府对国有经济的“过度性”规制,而对民营经济的“歧视性”规制。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内在需求与实现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的外在压力下,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职能的行为边界调整要适应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要求。如山西省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让山西的煤矿资源变成公平交易的商品,确立合理的资源交易价格,地方政府需要摒弃那种“挖出来就是宝”的煤思维与煤文化,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建立透明、责任、法治和监督的政府激励约束模式,在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同时,要用好用足用活国家综合整改试验区的配套政策。政府作用主要体现在营造发展环境,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建立矿产资源产权与收益分配机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资源财富转化机制、绿色创新激励机制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机制,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运作格局,通过制度创新、产业规制与政府监管等手段,破解资源型老工业基地制造业转型所面临的诸多发展难题。[13]政府需要从政策、财政、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开展行为边界调整和职能转换,实施“先行先试”的老工业基地改造战略,充分发挥宏观规划与微观指导相结合的作用,整合政府行为、企业行为与公众行为,推动资源型老工业基地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endprint

资源型老工业基地振兴应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制造业振兴发展需要在相互比较中取长补短,在相互借鉴中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从历史走向未来——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发展轨迹[J]. 辽宁经济,2003(7):6-9.

[2] 刘晔.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能源基地和老工业基地发展研究[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6):51-53.

[3] 周民良.区域创新、结构调整与中国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J].学习与实践,2011(8):31-43.

[4] 侯普光.山西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探讨[J]. 中国国情国力,2012(2):56-57.

[5] 王云.“资源劫难”假说的实证检验及政策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2008(1):40-45.

[6] [美]弗雷德·布洛克.后工业的可能性——经济学话语批判[M].王翼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3-15.

[7] 王如松.资源、环境与产业转型的复合生态管理[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2):125-132.

[8] 张德四,胡晓军.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环境保护问题[J].理论探索,2006(4):115-117.

[9] [美]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 陈郁,等,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1-2.

[10] 卢建明.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现实路径——基于山西省与中部及周边省份的比较分析[J].理论探索,2011(3):88-90.

[11] 郭志仪,杨琦玮.中国制造业区域创新模式的比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7):50-53.

[12] 唐德才,仲凤霞,沈子琦.我国制造业低碳经济发展状况评价分析[J].商业研究,2013(5):198-203.

[13] 张复明.资源型区域面临的发展难题及其破解思路[J].中国软科学,2011(6):1-9.

The Paths of Revitalizing Old Industrial Bases

——A Comparison between Shanxi and Liaoning

Zhang Zhiyuan

(School of Marxism,Northeastern University,Shenyang 110819,China)

Abstract: Ever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the two old industrial bases, Shanxi and Liaoning,has been relatively slow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path dependence and lock-in effect. In the crucial period of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both of them are faced with the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such as the old industrial bases transformation,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Through combing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two old industrial bases,we think that the effect of the revitalizing their manufacture industries mainly reflects on their advantages of regional resources,and the manufacture industries clusters has begun to take shape. However,the problems are that the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 model is unsustainable and that the revitalization of manufacture industries is simply considered equivalence to the revit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In the future,to build the manufacture industrial clusters with core competitiveness, to realize the depth fusion of informational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to play the effect of the guidance and inspiration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fully,could be the path of the revitalization of manufacture industries in the old industrial bases.

Key words: the old industrial bases;the strategy of revitalization;Shanxi province;Liaoning province;manufacture industries

(责任编辑:张改兰)endprint

资源型老工业基地振兴应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制造业振兴发展需要在相互比较中取长补短,在相互借鉴中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从历史走向未来——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发展轨迹[J]. 辽宁经济,2003(7):6-9.

[2] 刘晔.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能源基地和老工业基地发展研究[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6):51-53.

[3] 周民良.区域创新、结构调整与中国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J].学习与实践,2011(8):31-43.

[4] 侯普光.山西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探讨[J]. 中国国情国力,2012(2):56-57.

[5] 王云.“资源劫难”假说的实证检验及政策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2008(1):40-45.

[6] [美]弗雷德·布洛克.后工业的可能性——经济学话语批判[M].王翼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3-15.

[7] 王如松.资源、环境与产业转型的复合生态管理[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2):125-132.

[8] 张德四,胡晓军.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环境保护问题[J].理论探索,2006(4):115-117.

[9] [美]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 陈郁,等,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1-2.

[10] 卢建明.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现实路径——基于山西省与中部及周边省份的比较分析[J].理论探索,2011(3):88-90.

[11] 郭志仪,杨琦玮.中国制造业区域创新模式的比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7):50-53.

[12] 唐德才,仲凤霞,沈子琦.我国制造业低碳经济发展状况评价分析[J].商业研究,2013(5):198-203.

[13] 张复明.资源型区域面临的发展难题及其破解思路[J].中国软科学,2011(6):1-9.

The Paths of Revitalizing Old Industrial Bases

——A Comparison between Shanxi and Liaoning

Zhang Zhiyuan

(School of Marxism,Northeastern University,Shenyang 110819,China)

Abstract: Ever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the two old industrial bases, Shanxi and Liaoning,has been relatively slow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path dependence and lock-in effect. In the crucial period of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both of them are faced with the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such as the old industrial bases transformation,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Through combing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two old industrial bases,we think that the effect of the revitalizing their manufacture industries mainly reflects on their advantages of regional resources,and the manufacture industries clusters has begun to take shape. However,the problems are that the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 model is unsustainable and that the revitalization of manufacture industries is simply considered equivalence to the revit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In the future,to build the manufacture industrial clusters with core competitiveness, to realize the depth fusion of informational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to play the effect of the guidance and inspiration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fully,could be the path of the revitalization of manufacture industries in the old industrial bases.

Key words: the old industrial bases;the strategy of revitalization;Shanxi province;Liaoning province;manufacture industries

(责任编辑:张改兰)endprint

资源型老工业基地振兴应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制造业振兴发展需要在相互比较中取长补短,在相互借鉴中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从历史走向未来——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发展轨迹[J]. 辽宁经济,2003(7):6-9.

[2] 刘晔.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能源基地和老工业基地发展研究[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6):51-53.

[3] 周民良.区域创新、结构调整与中国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J].学习与实践,2011(8):31-43.

[4] 侯普光.山西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探讨[J]. 中国国情国力,2012(2):56-57.

[5] 王云.“资源劫难”假说的实证检验及政策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2008(1):40-45.

[6] [美]弗雷德·布洛克.后工业的可能性——经济学话语批判[M].王翼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3-15.

[7] 王如松.资源、环境与产业转型的复合生态管理[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2):125-132.

[8] 张德四,胡晓军.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环境保护问题[J].理论探索,2006(4):115-117.

[9] [美]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 陈郁,等,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1-2.

[10] 卢建明.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现实路径——基于山西省与中部及周边省份的比较分析[J].理论探索,2011(3):88-90.

[11] 郭志仪,杨琦玮.中国制造业区域创新模式的比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7):50-53.

[12] 唐德才,仲凤霞,沈子琦.我国制造业低碳经济发展状况评价分析[J].商业研究,2013(5):198-203.

[13] 张复明.资源型区域面临的发展难题及其破解思路[J].中国软科学,2011(6):1-9.

The Paths of Revitalizing Old Industrial Bases

——A Comparison between Shanxi and Liaoning

Zhang Zhiyuan

(School of Marxism,Northeastern University,Shenyang 110819,China)

Abstract: Ever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the two old industrial bases, Shanxi and Liaoning,has been relatively slow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path dependence and lock-in effect. In the crucial period of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both of them are faced with the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such as the old industrial bases transformation,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Through combing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two old industrial bases,we think that the effect of the revitalizing their manufacture industries mainly reflects on their advantages of regional resources,and the manufacture industries clusters has begun to take shape. However,the problems are that the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 model is unsustainable and that the revitalization of manufacture industries is simply considered equivalence to the revit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In the future,to build the manufacture industrial clusters with core competitiveness, to realize the depth fusion of informational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to play the effect of the guidance and inspiration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fully,could be the path of the revitalization of manufacture industries in the old industrial bases.

Key words: the old industrial bases;the strategy of revitalization;Shanxi province;Liaoning province;manufacture industries

(责任编辑:张改兰)endprint

猜你喜欢
辽宁省山西省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自然环境分类探索
山西省大水网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