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米丽悲剧探析

2014-12-09 20:43赵洋
学理论·下 2014年11期
关键词:悲剧

赵洋

摘 要:福克纳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他所创作的著名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以其阴森恐怖的气氛,以及主人公爱米丽小姐那古怪乖张的性格被广大读者熟知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爱米丽是没有自由的,她自始至终都在受到别人的控制,没有真正自主的权力,没有反抗的权力与力量,而这一切的一切结合在一起就导致了爱米丽悲惨的一生。爱米丽默默承受着时代赋予她的使命,而这个使命却足以毁爱米丽的一生。

关键词:爱米丽;悲剧;清教思想;父权制度

中图分类号:I0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3-0129-02

小说故事情节离奇,充满了恐怖怪诞的色彩。虽然篇幅短小,但是作者不仅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爱米丽小姐不幸的遭遇及悲剧命运,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传统的贵族观念的嘲讽,同时又表现了作者对女性从属低下地位的担忧。

一、时代环境的禁锢

首先,清教对于等级是有极为严格的规定的。在杰弗生镇上,作为一个“象征”、一个“传统的化身”的爱米丽,是人们关注的对象。而这就决定了其与“粗鄙的北方佬”之间的爱情是注定不会有好结果的。这种组合无疑是对清教道德赤裸裸的挑衅。在小说中爱米丽的恶劣行为激起了强烈的反弹,“起初我们都高兴地看到爱米丽小姐多少有了一点寄托,因为妇女们都说:‘格里尔生家的人绝对不会真的看中一北方佬,一个拿日工资的人。不过也有别人,一些年纪大的人说就是悲伤也不会叫一个真正高贵的妇女忘记‘贵人举止,尽管口头上不把它叫作‘贵人举止”。尽管爱米丽小姐做了挣扎“不去理那些鄙夷的视线”,但其最后依然被时代的口水所吞没,虽然这其中“所托非人”起了催化剂的作用,但无论对象是谁,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其所处的时代决定了其命运,这注定是场悲剧,只不过是早晚的问题。

其次,清教中的父权家长制观念也注定了其悲剧。“在当时的美国南方,人人信奉的是《旧约》中那个严厉的、不断惩罚的‘部落的神(Cash,WJ135)”——上帝。父亲是家庭和社会的主宰,是神化般人物。爱米丽小姐的父亲正是这样一个形象,“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背对着爱米丽,手执一根马鞭……”宛如一座高峰冷冷地注视着爱米丽,压抑、冷峻、象征着权威。其无时无刻不在“暗示”“提醒”着爱米丽,即使是死了他也在威慑着爱米丽。直到“法律”这个更为强力权威的介入,才迫使爱米丽小姐屈服从而埋葬了她的父亲。

最后,传统时代“禁欲”“矜持”的妇道价值观也导致其悲剧的必然性。以“禁欲”为代表的摧残女性的妇道价值观,不仅独为美国南方所有,其在全世界的传统时代中也是普遍存在的,且以其对女性戕害的程度为最。当时美国南方社会塑造了“云天之上闪耀着炫目光辉的雅典娜”这一些形象,试图把女性从精神的层面上变为“生殖”的工具。而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爱米丽小姐的命运可想而知,她成了“全镇的羞辱,也是青年的坏榜样”。而最可悲也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最后出面维护这“妇道观”的并不是男人而是作为受害人的妇女,“男子汉不想干涉,但妇女们终于迫使浸礼会牧师——爱米丽小姐一家人都是属于圣公会的——去拜访她”。

时代是一条河,而爱米丽则是河中的鱼。她试图跳出水面,试图挣脱水本身对其的束缚。但是她鱼的本质决定了她跳不出时代这个樊笼,其注定是一个悲剧。这是时代的必然。

二、父权制度的压制

在福克纳生活的时代中,农业经济占据着主体,而家庭则是这种经济体制的核心。作为父亲,特别是作为庄园主的父亲当然就是每个家庭的领导者,权力者,主宰者。他们像是帝王一样统治着自己所在的“小王国”,掌握着家里每一个人的命运。而作为那个年代的女人,她们无疑是当时的受害者。她们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地位,好像生来就已经决定了其依赖于男人的从属地位。清教思想又提倡对妇女贞操观的强烈崇拜,妇女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严格的控制与束缚,特别是具有“淑女风范”的贵族小姐。

爱米丽的父亲就是一个忠诚的清教徒,并且是父权制度的典型代表。爱米丽的父亲在世时,他就像保护财产一样“保护”着爱米丽,而这种保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它压制了爱米丽的思想,压制了爱米丽的心性,不让她跟外界有任何的接触。因此到了爱米丽30岁的时候,她依然单身,没有配婚。因为她的父亲认为全镇任何一个男人都配不上爱米丽。“爱米丽小姐和像她一类的女子对什么年轻男子都看不上眼。长久以来,我们把这家人一直看作一幅画中的人物: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爱米丽小姐立在背后,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背对爱米丽,手执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因此当她年近三十,尚未婚配时,我们实在没有喜庆的心理,只是觉得先前的看法得到了证实。即令她家有着疯癫的血液吧,如果真有一切机会摆在她面前,她也不至于断然放过。”她的父亲手里拿着马鞭,侧着身子站立,正说明他把父权制度表现得淋漓尽致,任何人都不能靠近爱米丽。他一意孤行地剥夺着爱米丽选择幸福的权利。当爱米丽的父亲去世的时候,留给她的也只有那一栋房子以及精神上的摧残。“爱米丽小姐在家门口接待她们,衣着和平日一样,脸上没有一丝哀愁。她告诉她们,她的父亲并未死。一连三天她都是这样,不论是教会牧师访问她也好,还是医生想劝她让他们把尸体处理掉也好。正当他们要诉诸法律和武力时,她垮下来了,于是他们很快地埋葬了她的父亲。”由此可见,即使她的父亲死了,也在精神上牢牢地控制着爱米丽。爱米丽已经完全失去了自我,一切的一切都以父亲为中心。

然而,有着父权思想,控制着爱米丽的又何止是她父亲一人。当爱米丽从父亲死后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她头发已经剪短,看上去像个姑娘,和教堂里彩色玻璃窗上的天使不无相似之处——带着几分悲怆肃穆”。此时的爱米丽好像已经从阴暗中走了出来。而因为承包商开工而来的包工头,那个结实的北方佬——荷默·伯隆的出现,重新点燃了爱米丽的爱情之火。每个周末,爱米丽都会和荷默坐着马车出去约会。当爱米丽重获新生以为找到了自己的爱情的时候,全镇的人又充当起了她父亲的角色。爱米丽在他们的眼中一直是一个“丰碑”式的人物,是全镇的代表,他们不会让一个北方佬来影响他们心中的爱米丽,就好像爱米丽的父亲不会让其他男人接近她一样。他们不会像爱米丽的父亲一样囚禁着爱米丽,但是镇上的人用了另外一种非常手段折磨着爱米丽的身心。他们开始在私下里议论爱米丽,認为爱米丽从此“堕落”了,再不是他们心中那圣洁美好的女神,此时的爱米丽似乎玷污了他们心中那圣洁的贞操观。当女性失去独立自主的权力时,渴望爱情的滋润便成了她们心灵深处唯一的慰藉。然而正是由于这种的对爱米丽的压制,导致了她日渐冷漠、孤僻,以至从一个典型的“南方淑女”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变态的杀人者。

三、自我性格的扭曲

首先,爱米丽同许多女孩子一样,都渴望爱情,渴望被爱,渴望家的温暖,但是她得不到爱情。她作为一个弱女子,没有能力去反抗当时社会上的旧传统,旧观念,旧思想。她只能像一只温顺的小绵羊一样纵容着她父亲的“野蛮”行为。她渴望男人的怀抱,渴望像一個正常的女人一样拥有美好的幸福的家庭生活,但是她不能,她因为种种制度的约束,只能默默地自己承受心灵与身体的孤独,她内心充满了恨,充满了寂寞,为什么她就是得不到爱情?长时间的性压抑让爱米丽的内心发生了强烈的变化,她成了一个十足变态的老处女;“正是由于这样的压制使那个曾经躲在其父亲背影中身着白色衣服的女子丧失了正常人的思维、理智与道德观,异化为杀死无辜者的凶手、与死尸同枕共眠四十年的魔女。”

其次,她的父亲像保护私有物品一样“保护”着爱米丽,让她不能与外界接触。而长时间的与世隔绝,使爱米丽失去了与外人沟通的能力。她把自己禁锢在自己编织的小世界当中,不跟任何人联系交流,对待任何事物都是冷冰冰的,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她以自己的方式对待他人的世界。“她拒绝纳税,拒绝邮政服务,拒钉门牌号;她拒绝任何妥协,偏执而又固执地维护着自己最基本的尊严。”父亲对爱米丽的控制已经深入到爱米丽的骨髓,就算父亲去世,她也仍然活在父亲的阴影下。在荷默·伯隆出现之前,她的精神寄托就是她的父亲。而荷默·伯隆的出现,使她把对她父亲的感情转移到了荷默的身上。就是这种不正常的思想,毁了爱米丽的一生。当她知道荷默不会与她结婚后,她内心的矛盾达到了一个不可调和的制高点。

再有,女性的内化父权思想的影响。父亲对她的影响已经深入骨髓,已经流淌进她的血液中与之融为一体。在父亲死后,一些“暴君式”的做法在爱米丽的身上开始逐一显现出来。父亲是家庭的主体,他控制着爱米丽的命运,而爱米丽在父亲死后,“她急切地想变成权力的中心,掌握主导权,控制着身边的人和物。”她控制着荷默就像她父亲控制她一样,她没有反抗过她的父亲,她也不会让荷默来反抗她。当荷默不想与她结婚时,爱米丽感觉到自己的权威受到了威胁,于是爱米丽用一种“残暴”的方式杀死了荷默——把他毒死,这就是对他最好的控制,而荷默也再不会逃离开她的身边了。爱米丽采取了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权威。在父亲的影响下,爱米丽有着无比强烈的私心与占有欲。当爱米丽知道荷默不会与她结婚时,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她所认为的最合理的方式来把荷默留在身边——把他毒死。她以这种极端的方式留住了自己心爱的恋人。在这以后的40年里,爱米丽每天都会与荷默的尸体相拥而眠来获得性与爱的双重安慰。正常人面对死尸都会产生严重的恐惧心理,尤其是看到那副奇丑无比的骷髅的时候。然而爱米丽却能与其亲密相处40年,就通过这一点,也足以看出爱米丽的内心已严重扭曲,甚至到了变态的地步。同时也能看出爱米丽是多么渴望爱情。

(责任编辑:石 银)

猜你喜欢
悲剧
伟大的悲剧
第23章连环悲剧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歌剧院的悲剧
你要有拒演悲剧的底气
画家的悲剧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卢卡奇论悲剧的形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