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注重“人”的发展

2014-12-09 14:50刘西虎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

[摘 要] 人的真正成长是内在的精神品质的提高,教育就是引导好学生的内在品质的变化,而要在教育中实践“品质先行”,重在对教育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积极探索,本文着重探讨建设符合“品质先行”的学校教育对学生内在成长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学校环境; 信任建设; 人文精神; 引导教育; 内在成长

教育应秉承着人文精神的关怀。

教育的任务就是唤醒人的潜质或潜在的本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在认识自我,主动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当前教育的最大问题,仍是恪守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信条,以传授知识为主,这是知识储备型教育。教育应是人的灵魂和精神的教育,它导向事物的本原,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独一无二的成长环境,对人产生影响的不是具体的教育行为,而是一个个具体行为背后形成的稳定的教育影响。而当这种影响符合学校教育文化背景时,就能生出学校文化特色的教育,使之对其产生认同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真正形成自己的文化品质。

教育中应充分体现重在促成人对这种教育文化的信任与认同感。

观念的转变是很困难的,教育要产生持续的影响力以改变观念,就要克服困难倦怠,给予每个人成长中必要的信任与理解。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可塑性很高,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这种特性,并使之渐渐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做好信任环境的建设与维护,突出教育环境中的信任风气,营造信任的氛围。

教育应特别注重学生的内在改变和成长。

教育就是一种独特对人的教育影响力,它源于每个人精神的既成性和未成性。教育应当是对人的一种持续的精微的内在推动力。人总是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性。因此有受教育者将施教者的教育当成耳旁风是属于本能的自我保护行为。事实上只有在学生无意状态下完成了改变才是真正改变和成长。教育者要学会善待错误,允许犯错,重要的是及时地纠正,使它成为人们成长中的一种宝贵财富,时刻启迪和影响着人们成长过程。德国教育家蒂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不应仅仅关注学生单一技能的培养,而要通过教育的人文化过程,培养人的美丽的心灵,丰富的情感,使人能够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而快乐成长。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看,人们外在素质的内化过程,也就是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的社会化过程。在教育细节上,教育者容易使受教者意识到自己正在被施教,但至少两点不足,一这种改变只是暂时的,浅显的,无法成为时刻正确影响教育者并最终在教育者身上体现出来。从心理上,人的这种成长是在不自觉的无意识中达到的。而那种最高最好的东西不是根据意识的规定制作的,而是一种自发的或无意识的成长结果。即“徙善远罪而不自知”。因此不干涉学生的本性发展,应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并依靠积极主动地设计自己的进步发展。

要促成这种注重对人的“品质先行”的人的教育的形成,首先应从教师的发展和改变入手,充分关心教师的发展与成长过程,促使其成为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优秀教育者。教育要多一些鼓励,积极向上。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原动力。教育时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自己角色的重要。要有四季分明的教育影响力。人要真正成长起来,不仅要提供空气、阳光和水。也要有风吹雨打疾风骤雨的洗礼。缺水的植物才会根深。因此教育是值得深入钻研的艺术。教育者作为观念的传送者和引导者,必须时刻纠正自己的观念和原则,时刻自我检查和不断学习,才使自己的观念和原则成为真正社会潮流。据此提出三点建议:一,充分鼓励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运用人文观点理解教材,运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不断学习,直到拥有启迪人心的智慧。这才是教师应有的美好品质。二,加强对教师人文素质的培训。人文理念、人文知识能否让学生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智慧与驾驭能力。教师的思想的独立性、观念的正确性、理论知识、教育方法的时效性也和自己本有的观念意识深刻相关,是影响教育水平的重要内在因素。学校可以根据教师的特点开展教育研讨交流,学习前沿教育思想。三,改革教师评价机制,突出教学中人文教育。学校组织的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应充分考虑教师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的凸显和影响,从而能够在评价制度上对教师参与教学改变产生持续有效的动力。学校管理者应充分研究评价教师机制细节规定,深入改革,必将激励教师人文教育的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 周序锡.社会教学互动的信任机制研究——新课程教育下的教师行为思考[J].文教资料,2007(5)

[2] 胡旭晖.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2)

[3] 李春桥.教育活动论与教育影响论——对现行教育观的反思[J].齐鲁学刊,2008(4)

[4] 易瑛.文化重建的艰难之旅——对20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讨论的反思[J].中国文学研究,2007(7)

作者简介:刘西虎,男,运河高等师范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人文教育。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探索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谈初中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精神培养
在临床实习中进行医学人文精神量化考核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与重建的新思考
培育急救人文精神 提高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