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去哪儿了

2014-12-09 14:50祁群峰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汪曾祺童趣选材

[摘 要] 儿童的天性当中应当总是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有趣之事的,但是在他们的作文中表达“趣”的时候却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作者在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总结了一些学生导致“童趣”缺乏的因素,希望能对小学作文教学工作能起到一些启发作用。

[关键词] 童年; 作文; 趣

我总觉,儿童的生活必是有趣的,天性使然,无忧无虑,快快活活。我总推崇孩子们写生活中的趣,不求文章有意义,但求文章有意思。

前几周,我曾经布置过写自己经历过的有趣的事,那次我只关注了孩子们的平铺直叙,作后评讲侧重于如何抓住重点来写。这周回家我们的作文为《 真有趣》,有趣的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事,要写清楚“趣”在何处。

今天批改作文,很多同学的作文不尽如人意,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漠视”周围

布置作文时,已经说明横线上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可以是事,可批改完所有的作文本,我竟然发现全班没有一个同学写人,只有两个同学写了小狗,其余同学都写的是自己的事。我在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现在的孩子大多独生子女,他们被家里人捧在手心里,所有的人都关注他,所以大多数学生更关注的点也都是在自己,对于周围的一切,他们更多的是“漠视”。

童年的“趣”去哪儿了?原来缺失的原因就在于,现在的孩子们缺少一双会观察的明亮的眼睛,缺少一颗会发现的敏感的心。

二、选材老套

再来看孩子们写的有趣的事。

有几个男孩子的“趣”在电脑游戏里,也洋洋洒洒、打打杀杀了好些个字,但至始至终我是没有看懂丁点,原因就在于我根本就没玩过。

还有不少孩子,就是“套搬”。只要是《第一次 》《一件有意义的事》《我学会了 》此类写事的文章,就会出现“包馄饨”、“包饺子”、“骑自行车”、“游泳”、“溜冰”“吹泡泡”等字眼,这些选材就像是万能的膏药,往哪儿都能贴。更好笑的是一个孩子,上篇作文,我们写的是《我学会了 》,他写的是《我学会了洗碗》,今天批这篇作文,神了,《洗碗真有趣》。

还有一部分孩子,能紧紧围绕题眼“趣”来选材,但你却感觉别扭,从他们二年级写话开始,应该就用过很多次了吧,比如“老鹰捉小鸡”、“捉迷藏”等。

孩子们笔下的“趣”总觉得缺点儿什么?

今天读《小学语文教师》2014.01期《有花有虫有童年》。文章介绍了汪曾祺先生的几段文字,其中两段文字分别来自他的散文《紫薇和黑蜂》、《捉虫小记》。这两段文字近乎天籁、妙趣横生:

一个枝子上有很多朵花。一棵树上有数不清的枝子。真是乱。乱红成阵,乱成一团。简直像一群幼儿园的孩子放开了又高又脆的小嗓子一起乱囔囔。

听,瞿瞿瞿瞿,哪里?这儿是的,这儿了!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顾不得螺螺藤拉了手,扑,追着扑。

读着这样的文字,品味这样的童年,我明白了,我们孩子笔下的“趣”缺少的就是“花”、“虫”、“童年”啊。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更多的孩子都不会玩了,他们只会玩电脑、玩平板、玩手机,而与大自然的草木鱼虫鸟兽有了深深的隔膜了。

童年的“趣”去哪儿了?原来缺失的原因是,现在的孩子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了。

三、语言贫乏

也有个别孩子有亮眼的选材,比如有个孩子写了到乡下找蚕豆耳朵,在众多老套雷同的选材中,确似小清新一般。但读完文章,还是有点失望,语言干巴巴,那份“趣”没能突围。

还是《有花有虫有童年》这篇文章告诉了我答案。文章说:

翻阅某些小学语文教科书,“娓娓道来”的文章实在太少了,孩子们学了许多课文仍然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原因就在于“课文体”的文章读多了,“课文体”一本正经,正儿八经,缺少的是儿童的生活经验,语言不够鲜活,自然味同嚼蜡。

童年的“趣”去哪儿了?原来缺失的原因是,我们给孩子阅读的有趣的文字太少了。

孩子们,不着急,我们还是慢慢来。老师会和你们一起去读汪曾祺先生的《紫薇和黑蜂》、《捉虫小记》,还会和你们一起读萧红的《我和祖父的原子》、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了这些文字,我们再到大自然中走一走,聆听树上啼叫的鸟儿,深嗅刚刚绽放的花儿,观察雨后菜叶上的蜗牛,俯视路边匆匆爬过的蚂蚁,我们一定会找回我们童年的“趣”。

参考文献:

[1]王宜早;《杨万里的童趣诗》[J];生活教育; 2010年06期.

[2]陈翠玲;《解读哈利波特现象,关注中国儿童文学》[J];作家; 2009年04期.

[3]伍永冰;《水乡童趣》[J];中国校园文学; 2010年08期.

作者简介:祁群峰,男,江苏省靖江市城北小学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汪曾祺童趣选材
看汪曾祺写绝句
九月·童趣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冬眠的树(四)
童趣
考场作文选材如何“闯关”
施松卿与汪曾祺 云淡风轻走一生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当年为汪曾祺治印的两位篆刻家
童趣照相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