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英
福州台江医院,福建福州 350009
子宫肌瘤是现在女性妇科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疾病,在临床病情发展较为缓慢,在检查过程中极易被漏诊,耽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1]。对于子宫肌瘤的治疗现最为有效的方法是采用腹腔镜剜除术,对患者的机体伤害小同时将肿瘤清除彻底;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麻醉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麻醉药物的选用直接对患者术后的胃动力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2-3]。异丙酚-舒芬太尼的使用对患者术后胃肠动力负面影响少于七氟醚,现选取2012年6—2014年7月在该院进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剜除术的80 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7月在该院进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剜除术的80 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3~80 岁,平均年龄(43.89±14.63)岁。入选标准:①临床表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尿频、排尿困难、阴道出现断续流血以及脓血性白带等;②仪器检查:B 超检查表现子宫增大且形状不规则,回声由于病变程度有弱、等、强程度。回声处于紊乱状态;③所有患者均无其他严重的妇科疾病以及心脏、肾脏、消化道等疾病,近一周内未使用干扰胃肠动力药。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其疾病的类型等方面一般资料方面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1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麻醉前30 min 肌注阿托品0.5 mg,咪唑安定2 mg,入室后开放静脉路,静脉注射2~4 μg/kg 芬太尼、
2~2.5 mg/kg 异丙酚、维库溴铵0.08~0.15 mg/kg 进行诱导麻醉,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实验组术中患者以异丙酚4.0~8.0 mg/(kg*h)和舒芬太尼0.5~0.8 μg/(kg*h)用静脉注射泵来维持麻醉注射,对照组术中患者以七氟醚3%~5%浓度持续吸入性麻醉。两组均于子宫缝合结束时停用舒芬太尼,手术结束前10~15 min 停用七氟醚和异丙酚。
1.2.2 检验方法
①胃动素检测方法 在不同时间点对患者进行采血,对血液进行离心提取,将提取的血清放于试管内在-20℃下保存待测。测量胃动素选用ELISA 检测试剂盒,将胃动素的抗体放入微孔中加入胃动素,经过温育、配液、洗涤、加酶等步骤,对样品在酶标仪450 mm 下进行吸光度测量,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胃动素浓度。
②胃泌素检测方法 对患者进行静脉采血,待血液凝固后分离出血清,在-20℃下保存,测定前与冷水互融,或离心去上清待测。选用胃泌素方面测定盒测量胃泌素,将样品与自身抗体混合,然后用缓冲剂EDTA 溶液进行冲洗、摇匀,在4℃下放置15分钟后进行离心,取沉淀用自动Y-计数仪器计算出胃泌素浓度。
分别在手术前、手术15 min、手术30 min 以及手术后15 min对患者的胃动素和胃泌素进行测定并比较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初次排气时间,正常空腹血清胃泌素范围在20~160 ng/L,正常空腹血清胃动素范围在40~150 pg/mL。比较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有血压下降、心律失常、恶心、呕吐、高烧、腹胀等。
研究数据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 17.0 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 检验比较组间,用χ2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手术前的指标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手术15 min、30 min 和手术后15 min的胃动素、胃泌素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实验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初次排气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胃动素、胃泌素变化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胃动素、胃泌素变化情况比较[±s]
组别(n=40)对照组实验组t 值P 值对照组实验组t 值P 值指标胃动素(ng/L)胃泌素(pg/ml)手术前57.78±15.34 59.67±0.22 0.7792 0.4382 78.78±25.98 82.65±35.88 0.5525 0.5822手术15 min 99.39±33.45 85.25±25.41 2.1289 0.0364 116.37±38.45 99.67±36.22 1.9995 0.0490手术30 min手术后15 min 149.56±48.52 123.47±64.49 2.0446 0.0443 144.89±43.87 124.51±44.33 2.0667 0.0421 178.99±59.66 153.68±52.56 2.0133 0.0475 189.78±68.59 160.23±56.41 2.1045 0.0386
表2 两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初次排气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初次排气时间比较[±s]
组别肠鸣音恢复时间(h)肛门初次排气时间(h)对照组(n=40)实验组(n=40)t 值P 值21.78±7.26 15.89±5.63 4.0547 0.0001 36.98±12.32 23.45±7.81 5.8663 0.0000
对照组患者出现血压下降有8 例占20.00%,心律失常有5例占12.50%恶心有15 例占37.50%呕吐有18 例占45.00%,高烧有3 例占7.50%,腹胀又能10 例占25.00%;实验组患者出现血压下降有3 例占7.50%,心律失常有4 例占10.00%恶心有7 例占17.50%呕吐有8 例占20.00%,高烧有2 例占5.00%,腹胀有4 例占10.00%;实验组发生恶心、干呕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3,7.76,P<0.05)。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内发生病变的肿瘤疾病,未成熟的子宫壁平滑肌细胞增生是现在临床子宫肌瘤病发的主要机制。腹腔镜下剜除术是现在临床上最为广泛应用的治疗手段,在手术过程要对患者进行麻醉插管[4]。在手术麻醉过程中,麻醉药物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患者的机体整个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胃肠系统[5]。严重的胃肠功能障碍可导致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或全身感染,影响患者预后。胃动素与胃泌素是现在临床上用来反映机体胃肠动力的重要指标。胃动素是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调节胃肠运动的一种胃肠激素,由22 个氨基酸组成,呈周期性释放,调节消化期间胃肠蠕动,诱发胃收缩和小肠运动。高羽等[6]研究认为术后血清胃动素水平与胃肠动力恢复时间相关。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剜除术整个过程中不同麻醉药物对患者胃肠道功能有不同的影响。七氟醚由于诱导迅速、无刺激性、舒醒快,近年来成为临床上常用的吸入性麻醉药剂,其不良反应以恶心、呕吐、心律失常和低血压多见[7]。舒芬太尼是人工合成的强效阿片类镇痛药,为芬太尼N-4 噻吩基衍生物,对u1 型阿片受体有很高的特异性,具有亲脂性强,镇痛效果强,时间长等优点[8],配合异丙酚临床效果明显,小剂量舒芬太尼能明显的增强异丙酚的镇静作用,且不影响异丙酚镇静后的快速恢复,异丙酚还有镇吐作用,其机制为:①降低脑内5-HT3 水平,增强大脑皮质GABA 能神经元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调控。②直接抑制催吐化学感受区、迷走神经核及其他与恶心、呕吐有关的中枢。③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9]临床上异丙酚主要以麻醉速度快、效果显著、持续时间短、苏醒迅速、不良反应少而被广泛应用。本研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手术前的指标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胃动素(158.68±52.56)ng/L、胃泌素(169.23±56.41)pg/mL、肠鸣音恢复时间(15.89±5.63)h、肛门初次排气时间(23.45±7.81)h 以及发生恶心、干呕的发生率(37.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胃动素(178.99±59.66)ng/L、胃泌素(189.78±68.59)pg/mL、肠鸣音恢复时间(21.78±7.26)h、肛门初次排气时间(36.98±12.32)h 以及发生恶心、干呕的发生率(8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数据说明了实验组对患者胃肠动力影响小于对照组,异丙酚-舒芬太尼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高,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对患者进行高效麻醉,同时药物组成成分的毒副作用对胃肠影响少。因此,异丙酚-舒芬太尼的临床应用效果和不良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明显好于单纯七氟醚麻醉。
综上所述,异丙酚-舒芬太尼静脉麻醉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剜除术患者围术期胃肠动力影响小于单纯七氟醚麻醉,对麻醉后病人的恢复较为有利,是较为理想的麻醉选择。
[1]刘茗敏,程忠平,朱宇,等.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剜除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评估[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0,21(1):66-69.
[2]李冬梅,郭志伟.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剜除术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0):149-153.
[3]杨东霞.612 例子宫肌瘤术式选择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6):46-47.
[4]赵春荣.不同子宫肌瘤剜除术的临床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0):10-11.
[5]卢晓红.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剜除术中预防出血方式的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2):48-49.
[6]高羽,张连阳,刘宝华,等.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后胃肠运动与血清胃肠激素的变化[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28(6):598-600.
[7]段世明,郑斯聚.麻醉药理学[J].1994(11):81-82.
[8]农光.舒芬太尼在患者自控镇痛中的临床应用[J].海南医学,2010,20(4):127-130.
[9]吴奇伟,岳云,张忱.腹部手术患者舒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靶控输注的麻醉效果[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5,25(11):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