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小凤
新课程改革将探究式学习列入了各学科课程标准,其目的在于引发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的变革,以凸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要求和国家需要。探究式教学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应用广泛,学会正确开展探究活动将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笔者就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荒漠化的防治》一课为例,谈谈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探究实效。
一、创设有实际探究价值的探究情境,让学生乐于探究
情境是探究教学的载体,教师不能提供有探究价值的探究情境,学生就无从探究。在《荒漠化的防治》一课中,我首先呈现了一段关于楼兰古国的历史纪录片,并告诉学生,楼兰古城曾经是人们生息繁衍的乐园,旁边有着烟波浩渺的罗布泊,人们在清澈的碧波上泛舟捕鱼,在茂密的胡杨林里狩猎。接着再呈现楼兰古国遗址所在地满日荒凉、风沙遍地的景观图片,给学生以强烈的对比震撼感,并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楼兰古国究竟是因何消失的呢?西北的荒漠化问题主要是大自然的“杰作”还是人类的“功劳”?为了不重蹈覆辙,今天的我们该做些什么呢?这样的探究情境,立刻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探究氛围中。笔者发现,趣味的探究情境会让学生更乐于思考。因此,教师要善于搜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来创设地理课堂探究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觉得有趣、生动,从而乐于探究。
二、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探究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应尊重、关爱、鼓励每一个学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开展探究活动的时候,我发现总是学习成绩较好、个性活泼的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而其他学生则更像“局外人”,参与度较低。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让所有学生都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被关注、被重视,进而产生思维的动力,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例如,在教学《荒漠化的防治》一课时,我在让学生相互探讨西北的荒漠化是否是自然的演变时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在认真讨论,只有一位学生在东张西望,没有参与讨论。我立即走到那位学生身边,并用赞赏的语气对他说:“听说你挺喜欢历史的,肯定也了解楼兰古国的历史,那你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可能比其他同学更深刻,等下我要请你谈谈,好好准备哦!”该生听到教师鼓励欣赏的话语后立刻抖擞精神投入到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如此看来,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消除精神上的紧张感,使他们克服胆怯的心理,变得敢于探究。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探究、善于探究
在新课改中,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转变;由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向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转变。但笔者发现,有些教师在开展探究活动时,将探究任务布置给学生后就算大功告成,不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引导。虽然在课堂探究活动中,学生是主体,但教师作为探究活动的“顾问”和“引路人”,应该指导学生正确地开展探究活动。例如,在讲授《荒漠化的防治》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材料“掘井带来的副作用”,然后问道:“在干旱荒漠和草原地区掘井会带来什么影响?”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学生却答不出来。于是我又给了一些时间让他们思考。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只顾看材料中的文字,忽视了材料中的插图。于是我提示他们要注重对图片的阅读,并且指导他们如何正确读图。经过我的指导,学生很快就分析出了正确的答案。所以,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统揽全局,承担指导的职责,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探究,善于探究。
四、探究问题的设计要角度合理、难度恰当,让学生易于探究
如果说情境是探究的载体,那么问题就是探究的“驱动者”,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导火索”。由于学科的特性,地理的探究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所以设题的角度要合理,否则学生不知从什么角度切入作答。探究活动中问题的难度要恰当,太简单就不值得探究,太难又会让学生产生畏惧情绪。在《荒漠化的防治》一课中,教师如果直接问:“西北为什么会出现荒漠化的问题?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这类问题太大、太难,学生不容易回答上来。对此,教师可以将问题分解成在难度上有一定梯度的一系列小问题,让学生逐渐地接受。例如,可将题目分解为:①请说出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最显著的特点。②西北荒漠化的原因与该区域的自然条件有关吗?③除自然条件,还有哪些原因可能造成荒漠化?④根据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你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吗?这样一来,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就容易得多了。
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不能一味地为探究而探究,或只追求气氛而忽视实际效果,而应努力提高课堂探究质量,让学生乐于探究、敢于探究、善于探究、易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