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丽
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将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但是,笔者认为设计地理问题不可忽视“五性”。
一、问题的情境性
教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创设生动的情境,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体现地理学科的时代性。例如,在学习“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教师可结合“2012年7月21日北京内涝事件”的相关材料开展教学;在学习“西北地区”时,教师可将“2010年5月中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这一重大事件作为问题呈现的情境。
二、问题的层次性
在大班化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并不处于同一水平,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缺乏层次,就会造成部分学生处于低兴奋状态,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由易到难、由表及里。
例如,“热力环流”是学习大气运动的基础,学生普遍认为这一知识点难度较大,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具体教学中结合图1、图2这样设计问题:
①比较近地面气压(PA)与高空气压(PA')的高低。②如果近地而性质均一,那么高空等压线的形状是_______。③如果对近地面A、B两地分别加热与冷却,那么在垂直方向上,A、B两地空气的运动方向是_____。④发生垂直流动后,比较高空A、B两点气压的高低,高空水平方向气流的运动方向是________。⑤高空空气水平流动后,近地面A、B两点的气压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________;比较A、B两点的气压值的高低,近地面空气水平流动方向是________。
问题层层递进,学生就会在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这样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问题设计,不仅能非常轻易地化解知识难点,而且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三、问题的针对性
1.明确问什么。地理问题应紧扣教学的重难点,例如,在“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鲁尔区为例”一课中,鲁尔区发展的区位因素、衰落的原因、综合整治的措施等是该节课的重点,因此,教师可以设问:“分析对比辽中南工业区与鲁尔区在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衰落的原因上的异同点。”
2.明确为什么问。课堂提问要准确把握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维水平,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昼夜长短的变化”时,学生通过“太阳光照侧视图”可以看出在“二分二至”时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但是学生不能理解昼夜长短与太阳直射点的内在关系。因此,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①以北半球为例,在哪一段时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②以北半球为例,在哪一段时间,北半球各地昼逐渐变长、夜逐渐变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思考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某地昼夜长短状况是由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的,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由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的。
四、问题的探究性
问题设计应注重肩发学生思维,教会学生思考,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应用、评价等高级思维能力。例如,在“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中,对于“美国农业地区专门化”这一知识点,甲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美国小麦带、玉米带、乳畜带的形成条件是什么?”乙老师设计的问题是:“小麦带、玉米带为什么分布在乳畜带的周围?让玉米带与亚热带水果及灌溉农业带交换一下位置,可以吗?”甲老师的课堂问题设计侧重于指导学生从教材中归纳知识,调动的是学生的低层次思维。而乙老师设计的课堂问题侧重于让学生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以前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等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能够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
五、问题的开放性
开放性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例如,学习“地球运动”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假如地球在运动过程中不是倾斜着‘身体而是直着‘身体,会有什么结果?”通过假设一些不存在的地理现象,顺应学生的“悖逆”心理需求,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激发他们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