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模因和认知隐喻

2014-12-09 15:49买春艳
重庆与世界 2014年3期
关键词:模因土豪隐喻

买春艳

(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盐城 224002)

对模因和认知隐喻的研究已成为西方语言文化领域中的两个研究热点,在我国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密切关注。模因借助于隐喻生成和发展,而隐喻又依附于模因发展和传播,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一、语言模因

“模因(meme)”概念是牛津大学生物学家 Richard Dawkins在其1976年所著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在这本书里作者主要讨论了基因是如何通过自我复制和相互竞争来促使生物进化。作者在描述基因作为复制因子的特征基础上,构想了存在着人类社会文化传递的复制因子——模因。

Dawkins起初认为模因是文化模仿单位,后来又将模因看作是大脑里的信息单位,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一个复制因子[1],但是这两种说法都比较抽象。而Blackmore对模因的讨论则比较具体,她认为模因只是一些思想或信息模式,它本身没有明确的目标或意图,像基因一样来自于复制,而且不断被复制。只有当某种信息或思想模式得到传播、仿制,它才具有模因性。也就是说,任何一条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2]。因此,模因具有以下特点:(1)模因是以模仿为基础,靠复制而生存;(2)模因是信息传递单位,是个人记忆中的信息模式;(3)模因像思维病毒,可以被到处传染。

模因是个抽象概念,它通过复制和传播来体现自身的存在。因此,凡是获得广泛复制和传播的现象都是模因现象。语言在交际中是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所以语言存在,则模因现象就存在。事实上,语言是传递信息的工具,信息的模仿、复制、传播可以通过语言得以有效的实现;而另一方面,隐喻是语言新的意义产生的根源,因此模因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隐喻。

二、认知隐喻

隐喻的实质是从一个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向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或者说是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从现代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已经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法,更重要的是它是人类的认知现象。隐喻是人们在探索、描写、理解和解释新的或抽象的情景过程中不可或缺失认知工具。

语言中的隐喻实际上产生于思维的隐喻性过程,反映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因为人们往往参照他们所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考、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隐喻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因此,隐喻的建立是认知主体对客观事物认知的重要途径,其本质是一种认知活动,对人类认识世界有潜在的和深刻的影响,从而在人类的范畴化、概念结构和思维推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模因论的出现,人们对隐喻的认知基础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模因在隐喻的生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隐喻产生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认知隐喻与模因

(一)认知隐喻中的模因现象

隐喻是一种言语建构和意义创新的机制。在言语创新的过程中,词义的调整必然依赖于它在词汇结构中已经具有的位置。因此,在言语过程中新语义的产生就是结构关系与过程运用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模因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通过模仿、复制来传播信息,在其复制过程中通常会沿用原来的语言结构来表达新的语义。模因的隐喻性是指模因在传播以及复制过程中,模因宿主通过隐喻思维把原有模因的某一特征映射到另一个具有某些相似属性的模因上。而这种隐喻性正是人类借助某一所熟知的领域经验或事体去认知另一个陌生的领域。

汉语中的“裸”在《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版本中被解释为:“露出”,“没有遮盖”,例如:“裸视,裸体,裸植物”。在隐喻思维的作用下人们由人及物把“裸”从“赤身裸体”引申到对无生命事物的“露出,没有遮盖”再到“没有”。例如在超市里的“裸售”“裸卖”指超市的货物没有包装、遮盖,直接摆放叫卖。从原域的“没穿衣服”映射到靶域的“彻底干净,毫无保留”。但是随着认知的发展,人们已经借助于自身的体验将其运用到更加抽象的范畴内,如把“裸”从“没有遮盖”的原域映射到“没有附加他物”的目的域,于是出现了潮词“裸婚”。“裸婚”是指新婚夫妇没有房、没有车、没有钻戒,没有盛大的婚礼,就花9元领个结婚证的婚姻情况,“裸婚”可谓是当下房价飞涨,年轻一代的真实写照。类似这样的词语还有“裸官”、“裸辞”等。“裸官”是指配偶和子女非因工作需要均在国(境)外定居或加入外国国籍,或取得国(境)外永久居留权的公职人员。而所谓“裸辞”,就是没有找到下家就辞职,是一种毅然决然不留后路的离开。这些看似毫无联系的事物,隐喻思维却把它们联系起来,从心理上给予它们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在这些词语中“裸”的意义由其基本义向隐喻义发生了转化,也就是说由具体转向了抽象,使得一些无形的、难以定义的社会现象变得具体生动。由于模因寄生于语言之中,任何词语、句子或者语篇只要以模仿的形式出现,都有可能成为模因。就模因论而言,从“裸体”→“裸售”→“裸婚”→“裸官”→“裸辞”,这些词语里面存在着模仿和复制,构成了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模因表现形式。它们的形成和发展正是借助于模仿而传播,通过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抽象的关系具体化了,概念性的东西形象化了。

为了更好地理解陌生事物的特点和结构,人类会把熟悉的、具体的事物投射到相对陌生的、抽象的事物上,例如人们把抽象的时间看作是金钱(Time is money.)。从这一概念隐喻出发,形成了spend time,cost time,waste time以及save time等表达方式。这就是模因现象,因为自模因产生后,它在复制过程中会通过合并、变形、分裂,不断产生新的模因。所以,Time is money这一概念隐喻不断被复制和传播,具有很强的模因性。

(二)认知隐喻中的模因特征

Dawkins在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指出模因具有3个特征:多产性、忠实性、长寿性。具备这3个特征的模因可以被称之为成功的复制因子。隐喻是一种语言表达,语言依靠语言模因来传播,所以隐喻同样也具备这些特征。

多产性,指模因的传播速度快和传播的范围广。水门事件(Watergate scandal)被看作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事件之一,其对美国本国历史以及整个国际新闻界都有着长远的影响。这之后,人们借助隐喻思维,用“门”来比喻政治丑闻或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于是模因“××门”以极强的复制能力和极快的复制速度出现了像“电话门”、“杨帆门”、“王老吉配方门”、“艳照门”、“上海空姐门”等一系列类似结构的词用来表示某一丑闻或有影响的事件。这些词的大量出现及广泛而快速的传播就体现了隐喻具有的模因多产性特征。

忠实性,指模因在复制过程中会保留原有模因的精要。以foot为例,其基本义用来表示人的身体部位:“脚,足”,例如 My left foot is hurt.(我的左脚受伤了。)由于脚是处于人体最下端的部位,会使人联想到其他没有生命的物体的“下端,底部”,隐喻思维在这一转化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于是“foot”一词就产生了隐喻性的意义。例如:the foot of a page(一页的下端);the foot of a hill(山脚);the foot of a lamp(灯的底座)等。“一页的下端、山脚、灯的底座”这些看似简单的隐喻表达,实际上体现了模因“foot”一词的“复制忠实性”这一特点。隐喻思维在此过程中模仿了“foot”一词的基本义,完全保留了“脚处于人体最下端”这一含义。

长寿性,指模因能在纸上或人们头脑中流传的时间很长。以“土豪”一词的传播和大量使用为例:“土豪”一词在清朝就有了,指“地方上有钱有势的家族或个人”,如顾炎武在《田功论》里所写的“募土豪之忠义者,官为给助,随便开垦”。在解放前“土豪”成为红色政权对大地主阶级剥削者的称呼,于是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如今“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成为一种网络流行语。“土豪”卷土重来,按网络释义,用于指那些有钱又很喜欢炫耀的人。“土豪”一词借用了“中国人祖祖辈辈对土地的热爱,拥有土地就是有钱人”这一隐喻含义,所以“土豪”意义明确生动,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这一模因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尤其在报纸、网络、畅销读物等大众传媒中,“土豪”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接受和认同,成为社会共享资源,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正日趋稳固。这一模因的长久存在,体现了隐喻模因的长寿性。

(三)认知隐喻的模因传播

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的本质是以一件事和经验来理解和经历另一件事和经历”[3]。而这一认知过程是基于人们的生理、生活经验以及所产生的结构相关性。但是对于一个概念隐喻或者一个根隐喻来说,它们生成后如果得不到传播,就只能作为个体存在,因缺少活力而得不到人们的认同。如果每个隐喻都以这样的状态存在,人类的语言表达将会变得晦涩难懂,沟通难以顺畅进行。因此,隐喻的传播是其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是人类隐喻性思维活动的结果。“一个隐喻概念中的喻体作为人们认知的对象,它的特征是多层次的、多侧面的,隐喻概念可能有本体与喻体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征构成,一旦这个隐喻概念形成,喻体的其他潜在的特征就可能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而得以显现。”[4]人们都有标新立异的语言使用心理,如果某种语言现象非常时尚,人们就会不自觉地模仿起来,加以广泛复制、传播,形成语言模因。而模因所关注的是不同层面的隐喻关系,所以在模因的作用下,新隐喻得到复制,创造新隐喻的思维也同样得到复制,正是这样的过程推动了隐喻的进化发展。其实,模因这一概念本身就是隐喻思维复制的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说,隐喻思维的模因传播构成了隐喻传播的动力。

四、结束语

在隐喻结构中,两者看似毫无联系的事物之所以能相提并论,是因为人们在认知域对它们产生了相似联想,并利用这两种事物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因此隐喻是语言新的意义产生的根源。模因是个抽象概念,它的产生得益于隐喻,它通过复制和传播来体现自身的存在,但是模因所关注的是不同层面的隐喻关系,所以在模因的作用下,新隐喻得到复制,创造新隐喻的思维也同样得到复制,正是这样的过程推动了隐喻的进化发展。所以,模因借助于隐喻生成和发展,而隐喻又依附于模因发展和传播。

[1] Dawkins,R.The Selfish Genes[M].New York:OUP.1982.

[2] Blackmore S.TheMemeMachine[M].Oxford:[s.n.],1999.

[3] 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 何自然,何林雪.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

[5] 马菁,从修辞格到认知——浅析隐喻的发展过程[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7).

[6] 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

[7] 颜志科,模因论视角下隐喻的生成、发展与传播[J].外语学刊,2011(4).

[8] 尹丕安,模因论与隐喻的认知理据[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

(责任编辑 周江川)

猜你喜欢
模因土豪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土豪金”的自述
《活的隐喻》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英语教学模因论分析
盘点自然界最土豪的动物
An Analysis on Advertising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土豪是这样炫富滴
土豪来了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