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同学+孙立峰
读书容易吗?那得看怎么个读法。
我爱读科普方面的书,就拿科普书举例子吧。某本书中说,喷气式飞机比螺旋桨式飞机飞得快。很多人“哦”一声,点点头就继续往下翻了。其收获最多是记住了一个“然”,却没有追问“所以然”。我的读法是,为什么快,我得找到原因,我会继续查资料、翻字典,于是一棵知识树在我脑中展开,“音障”“喷气式”“空气力学”等等,我就都学到了。同样一本书,这样读花的时间很长,但收获的也多。这么读书,不是件易事吧?但这样很有趣味,有好奇心一点一点被满足的舒服感。
有人认为读书就是要理解里面的内容,嗯,这没错,但还是有些死板。书是个好东西,里面的知识简直如大海一般,读起来有种扬帆起航的感觉,但只会局限于这一片海。何不发散一下思维呢?会读书的人,会在理解此书的基础上拓展头脑,获得书外的知识和智慧。这种读书方法,很适合学教材。
很多同学不理解,问我为什么别人要捧着书本啃得天昏地暗才能学好或者依旧学不好,我却有空余时间看电视玩电脑,还学得很好。我真心告诉同学,我真没有等你们都熄灯了再趴被窝里偷着学,我的办法是——多读书,别局限于某一本。
有次上课时,历史老师问,东周时期为啥礼乐制度崩坏?同桌不知道,转身问我。我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关知识做出了解答,同桌很惊讶,其实这个甚至不用去课外书上去找,仅仅前一周的政治课上就讲过。如果把思维孤立地限定在一门科目或一本书上,就会把学习和读书变成一件苦差事,失去举一反三的能力。“学以致用,联合发展,举一反三,因果循环”,这是我多年来总结的读书方法。
我痴迷于读书,完全受老爸影响。小时候,他的抽屉里、书柜里、床头上,到处都是满满当当的书,甚至厕所里也被《电脑爱好者》《兵器知识》之类的杂志侵占得无处下脚。经常见他上个厕所,半小时不出来,喊也不应。
在这种环境里,不爱上书简直是不可能的。老爸爱看历史、民俗方面的书,我也跟着看。老爸像找到知己一般高兴,不但允许我乱翻他的珍贵藏书,还特意给我买来各种我想要的书,比如《百年中国实录》《三言二拍》《世界冷兵器史》《玛雅文明探秘》《丹布朗全集》《福尔摩斯探案》等。你看,有个爱读书的老爸很幸运呢。噢,当然,我是不会学老爸在厕所里长蹲不起的。
我读的书很杂,我最爱看科普书,但历史、民俗、小说、诗歌、玄幻、传记、哲学,甚至儒学、心学、法学以及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信仰流派的著作也读。很多人可能有这种想法,我长大了想当物理学家,那么有关化学、政治、微积分的知识对我来说就没用;我要当作家,就没必要研究水分子里有几个氧原子几个氢原子。这是很实用主义的想法,确实有效率,但这个人肯定会变得越来越古板、无趣。
我会愿意什么书都看看,除了好奇心在催促着我,还因为我坚定地认为,读书肯定是有用的。持“读书无用论”的人,是因为脑子秀逗了,把书读死了,没找到书的用处。
举个例子:怎样用一块气压表测出一幢大楼的高度?
可以用教材上的知识来规规矩矩地做答;可以用太阳投下的阴影比例量出气压表和大楼的阴影,用一个简单的比例换算法求出答案;还可以将这块表交到大楼管理员手上,告诉他“只要你告诉我这幢大楼的高度,你就可以得到这块气压表”。
答案绝对不唯一,但每一个答案都跟我们曾经读过的书有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