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莹(福建省闽清县植保植检站 350800)
稻曲病是水稻生长中后期的一种病害,病害发生不仅造成减产,而且降低稻米的品质。近年来,闽清县优质稻品种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但稻曲病的发生严重制约了当地优质稻的生产发展。据调查,闽清县优质种植主要以甬优系列、宜优系列等较感稻曲病的品种居多,这些品种一般发病田块病穗率在3%~8%,重发田块病穗率高达50%以上,一般每穗病粒数1~5粒,严重时可达15~25粒。为筛选适宜防治稻曲病的最佳杀菌剂,指导农民进行科学防治,2013年笔者选择5种杀菌剂进行防治水稻稻曲病的比较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试验在福建省闽清县金沙镇三泰村中稻田进行。试验地海拔145 m,土质为壤土,肥力中等。水稻品种为甬优6号。水稻采用湿润育秧,2013年5月22日播种,6月22日移栽。整个试验期间,日均温21.9~30.2℃,最高温24.3~36.7℃,最低温16.2~25.8℃。两次施药当天无雨,第1次施药后有7 d的雨日,无影响试验结果的恶劣气候。
30%戊唑·多菌灵SC(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43%戊唑醇SC(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30%苯甲·丙环唑EC(瑞士先正达公司);12.5%氟环唑SC(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3%井冈霉素AS(浙江桐庐汇丰生物化工有限公司)。
试验设6个处理,分别为30%戊唑·多菌灵SC 70 mL(每667 m2用量,下同)、43%戊唑醇SC 20 mL、30%苯甲·丙环唑EC 30 mL、12.5%氟环唑SC 50 mL、3%井冈霉素AS 300 mL、空白对照(CK)。每个处理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为30 m2,小区间筑小田埂,防止田水串灌。
2013年8月21日按设计剂量于水稻破口期前7 d施第1次药,2013年9月1日水稻始穗期施第2 次药[1-2],每 667 m2对水 60 kg,用利农 HD -400型喷雾器对水稻植株均匀喷雾,空白对照区喷等量清水。
2013年9月22日于水稻乳熟期调查防效,调查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5丛水稻,共25丛,记载水稻总穗数、病穗数、总粒数、病粒数,计算病穗率、病粒率及防效。计算公式:
病穗率 (%)=病穗数/调查总穗数×100病粒率 (%)=病粒数/调查总粒数×100
防治效果(%)=[CK区病穗数(病粒数)-药剂处理区病穗数(病粒数)]/[CK区病穗数(病粒数)]×100
试验数据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处理,差异显著性分析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
从表1可见,每667 m2(下同)用30%戊唑·多菌灵SC 70 mL、43%戊唑醇SC 20 mL、30%苯甲·丙环唑EC 30 mL、12.5%氟环唑 SC 50 mL、3%井冈霉素AS 300 mL的病穗率防效分别为81.56%、77.30%、73.25%、75.79%、61.50%;病粒率防效分别为83.68%、78.85%、73.79%、77.93%、63.45%。其中30%戊唑·多菌灵SC 70 mL的病穗率、病粒率防效最高,3%井冈霉素AS 300 mL的病穗率、病粒率防效最低。
差异显著分析结果表明,30%戊唑·多菌灵SC 70 mL与30%苯甲·丙环唑EC 30 mL之间的病穗率、病粒率防效差异极显著;30%戊唑·多菌灵SC 70 mL与43%戊唑醇SC 20 mL、12.5%氟环唑SC 50 mL之间病穗率、病粒率防效差异显著;30%苯甲·丙环唑EC 20 mL与43%戊唑醇SC 20 mL、12.5%氟环唑SC 50 mL之间的病穗率、病粒率防效差异显著;43%戊唑醇SC 20 mL、12.5%氟环唑SC 50 mL之间的病穗率、病粒率防效差异不显著;3%井冈霉素AS 300 mL防效最低,与其他4种杀菌剂的病穗率、病粒率防效差异极显著。
2次施药后观察,各处理小区水稻穗期生长正常,未表现出药害症状和其他不良影响。表明各供试药剂在试验剂量下对水稻生长安全。
表1 5种杀菌剂防治稻曲病的防效
试验结果表明,30%戊唑·多菌灵、43%戊唑醇SC、12.5%氟环唑SC、30%苯甲·丙环唑EC 4种杀菌剂在试验剂量下对水稻稻曲病有较好的防效,且对水稻安全,可交替使用这4种杀菌剂防治水稻稻曲病,应掌握在水稻孕穗后期破口抽穗前7 d进行第1次施药,在始穗期进行第2次施药,以达到防治目的,降低防治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生产上推荐每667 m2使用剂量为30%戊唑·多菌灵SC 70 mL、43%戊唑醇SC 20 mL、12.5%氟环唑SC 50 mL、30%苯甲·丙环唑EC 300 mL。
[1]李竞生,王学贵,代海霞,等.几种杀菌剂对水稻稻曲病的防治研究 [J].现代农药,2008(6):52-54,56.
[2]曾晓楠.几种不同药剂对稻曲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J].湖南农业科学,2009(5):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