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龙 李金龙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为什么UFC赛场鲜有中国运动员的身影
冯龙 李金龙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UFC比赛是世界顶尖的综合格斗赛事,其参赛选手水平,观众数量、影响力、赛事奖金等均为世界顶级,可是截止目前踏上UFC赛场的中国运动员屈指可数。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赛事录像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比中国与外国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文化背景、训练方法、格斗理念等因素,探究为什么UFC赛场鲜有中国运动员的身影。
UFC 鲜有 中国运动员 原因
UFC(Ultimate Fighting Championship)即终极格斗冠军赛,是目前世界最顶尖的职业MMA赛事,其参赛选手水平,全世界观众数量,全球影响力,比赛奖金等各项数据指标均为世界顶级,UFC在综合格斗界的地位犹如篮球界的NBA。UFC比赛规则开放,参赛选手需要具备综合运用各种格斗技术的能力才有可能在UFC的赛场上获得成功,因此,UFC比赛的难度极高也极其的残酷。由于UFC贴近实战的格斗风格,使得观众对这项赛事的关注程度极高,UFC比赛在中国也有着众多的粉丝,格斗爱好者几乎无一不知.但是自从UFC1993年创办以来至今,正式踏上赛场的中国运动员凤毛麟角。张铁泉为中国UFC第一人。张铁泉之后李景亮、居马别克等人也陆续与UFC官方联盟签约,获得了征战比赛的资格,可是至今二人并未出场。究竟中国功夫的实战威力如何成为了我们都想探寻的事。UFC格斗比赛创办以来,空手道、柔术、拳击、跆拳道、擒拿、摔跤、相扑为比赛中的主流格斗技术,功夫的地位越发的边缘化。因此,世界格斗界开始了对中国功夫实战能力的质疑。这时中国运动员出战UFC就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
2.1 参赛机会有限
UFC是世界顶尖的职业格斗赛事,参赛的选手基本上也都是签约的职业选手。参加比赛获得比赛奖金是这些拳手的收入来源。而中国高水平的格斗选手很少有职业的,基本上都是国家队省队的专业选手,日常生活收入也基本上是由国家发放,虽然国内的有些赛事也有着相应的出场费或者比赛奖金,但是除了少数名将之外大多数选手出场费并不是十分可观。因此中国格斗界职业化水平低导致了选手参加UFC比赛的机会不是很多。UFC联盟毕竟远在美国,中国运动员若想参赛务必需要经纪人或是相关人士帮其促成,但是中国运动员除去极个别顶尖选手之外基本上也都没有经纪人。所以中国运动员若想踏上UFC的八角笼赛场绝非易事。
2.2 心理负担太重
随着李小龙、李连杰等功夫电影的传播,一时间,功夫热风靡世界,中国功夫也在全球范围内广为人知。在外国人眼中中国功夫充满了神秘感和无穷无尽的魅力。MMA诞生以前,各个格斗术之间的较量切磋并没有一个很好的平台。所以在早些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中国功夫VS美国职业拳击、中国功夫VS泰拳、中国功夫VS跆拳道”等中外对抗赛。虽然我国本土举办的这些比赛中我国选手胜多负少,但是由于邀请选手的水平、比赛规则的限制等都使得比赛的结果较为缺乏说服力。随着近些年来MMA综合格斗比赛的发展,K-1、UFC等高水平赛事组织的诞生,为各种格斗术在相对公平的环境下切磋比拼提供了可能,格斗迷们也因此热衷于此项赛事。UFC作为全世界最顶级的格斗赛事也拥有着最为广大的观众群体,其影响力非常巨大。中国运动员参加UFC必将吸引世界格斗界的关注。高关注意味着高曝光率和高压力,运动员的心理负担可想而知。中国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运动员参赛必定肩负着振兴国家荣誉的特殊使命。想赢怕输的心理在中国运动员心里较为普遍。想必大家还有人记得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举重运动员吴景彪在夺得男子举重56公斤级比赛银牌后接受采访时情绪崩溃的连鞠三躬并道歉:“对不起祖国,对不起人民,对不起祖国举重队”。夺得银牌本已是了不起的成就,由此可见中国的运动员在参加比赛时的心理压力之大。美国也有一位被称为是奥运会赛场上最不走运的运动员“马修埃蒙斯(Matthew Emmons)”这位美国著名射击运动员曾经连续三届奥运会在大比分领先的情况下最后一枪痛失冠军。这在中国运动员身上基本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因为中国不会容忍这样大的失误在同一名运动员身上连续发生。因此,我国选手参加UFC比赛之前肯定会考虑的非常谨慎,尤其对于那些名将而言没有绝对的把握绝不会轻易的参赛的。
2.3 中国格斗选手与UFC选手训练方法的不同
由于中国举办的众多格斗比赛中以散打比赛居多,近年来代表中国功夫与外国格斗术进行比赛的搏击术也是散打,因此中国格斗选手绝大多数都是以习练散打技术为主。因为散打规则的限制,所以运动员在进行训练的时候都是根据规则选择训练项目的。散打作为一种竞赛项目,与格斗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格斗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快、最狠、最有效地击毙对手。UFC在形式上更接近实战格斗,格斗技法也没有限制,以散打技术为主的中国运动员若是参加UFC的话,地面技术的缺陷会成为左右比赛胜负的关键问题。笔者在研究了大量UFC比赛录像后发现,决定比赛胜负的主要战场还是在地面,寝技技术的优劣成为了选手能否获胜的关键因素。散打规则规定对方在倒地后不再允许进行击打,胜负主要以打点得分为主。因此我国散打运动员基本不进行寝技的练习,没有高超的寝技技术若想征战高手如林的UFC赛场是极不现实的。而反观征战UFC的选手,他们的训练包含了“空手道、柔术、拳击、跆拳道、擒拿、摔跤、相扑、散打”等各种训练方法。UFC在国外开展更为普及,专业的MMA训练场馆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水平也很高。选手的训练能够得到专业教练的指导,国外很多训练馆的教练都是有过UFC实战经历的,所以专业化程度高。我国直到2010年9月30日才有运动员征战此赛事。截至目前,中国也只有北京上海等城市拥有一些专业的MMA训练馆,教练基本为国外MMA教练。中国的MMA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因此缺乏好的教练,好的训练场馆都是导致我国运动员不能踏上UFC赛场的重要因素。
2.4 中国与西方国家格斗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国武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中国武术包含着儒家文化思想、道家文化思想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同时强调“中庸”与“和为贵”,所以在我国的武术文化中有着一种抑制竞争能力的文化意识,很多人并不热衷与带有冒险、冲突和对抗性质的竞争活动。这种文化意识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不仅仅是对中国的武术界而言的,因此,我们很难在世界极限运动比赛中看到中国运动员的身影,即使有也仅仅是参与而已。与中国含蓄内敛的哲学思想相反,西方世界更加强调冒险开放,主张独立个性,冒险竞争,所以西方人更乐于向传统和先例挑战。他们在武术格斗的理念上更加强调强壮的身体,结实的肌肉和充沛的体能,在格斗过程中也更简单直接。正是这种挑战自然,挑战自我的冒险精神,决定了西方人争胜好勇的性格。正是受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我国才诞生了武术套路,散打等竞技形式的体育项目,但是以中庸和谐为核心的文化思想教育下的中国运动员,或多或少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让他们参加简单粗暴直接的UFC势必会经历一段适应的过程。总而言之,中国与西方搏击术的区别主要在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以传统文化的差异也是导致我国运动员很少参加UFC比赛的原因之一。
目前来看UFC赛场鲜有中国运动员的身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物质层面等等都有涉及。其中主要原因还是MMA综合格斗在中国发展的程度低所导致的。决定一项运动开展水平的影响因子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借鉴足球、篮球等运动的赛事组织模式,毕竟中国足球超级联赛、CBA等中国体育赛事都是借鉴国外赛事组织的运行模式,与国外联赛的组织水平虽有差距,但是基本还是可以与国际接轨。MMA赛事目前在中国也逐步的在开展起来,还需要时间来进行完善。相信中国的MMA赛事组织成立之后,定会涌现出一批优秀的MMA战将,而他们之中定有搏击翘楚去征战代表世界MMA顶级水平的UFC格斗赛。
[1]张文天,刘明亮.中国散打与西方拳击的体育文化比较[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1):25-28.
[2]张新萍.美国精神与竞技运动文化关系的阐释[J].体育文化导刊,2004(12):50-52.
[3]刘明亮,高静.中国散打与美国综合格斗体育文化比较[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3):98-102.
[4]Kane.鏖战曼彻斯特——UFC105欧洲之战[J].拳击与格斗,2010(1):56-58.
[5]李际麟.对2011年UFC终极格斗比赛中技术运用的分析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52-53.
[6]曾恒辉.武术散打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4):120-122.
[7]漆振光,张峰.武术散打国际化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6(4):4-6.
G80-05
A
2095-2813(2014)12(b)-02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