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法磊 靳娟
(江苏省丹阳市第六中学体育组 江苏丹阳 212300)
中小学武术教学目标的分析
——基于体育课程的纵向大课程教学目标的思考
孙法磊 靳娟
(江苏省丹阳市第六中学体育组 江苏丹阳 212300)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研究和当前中小学武术教学的实际情况的对比分析。结论:当前中小学武术教育目标与学生需求存在的矛盾,造成了当前中小学武术教育“名存实亡”的局面。建议:该文认为应当从武术技击能力,武术文化知识,武术道德教育三个方面对当前中小学武术纵向教学目标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设计,促进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的改善。
中小学 习武状况 教学目标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当前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项目。但是在当前武术教学实施中,武术教学是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部分出现的,也决定了当前武术教学目标是从属于当前体育教学目标的,但是由于武术教学的特殊性,它是以技击为本质的运动项目,表现在教学上是以技击技术为武术教学的主要内容。这就出现了当前武术教学具体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与当前学生需要和武术本质相互矛盾的问题。因此,对当前武术教学具体目标进行重新设计,使之能够与当前学校体育目标和学生需要协调一致,促进学校武术教学的发展。
在2009年,《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中,课题组将学生习武状况研究概括为学生对武术的认知,学生的习武动机,学生对于民族精神的认同三个主要部分,因此可以说,这三个方面的调查代表了中小学武术教学目标实现的主要方面。
1.1 对于武术认知的分析
当前武术教育中,学生对于武术的认知,通过体育课完成认知的仅占26.9%[1],其中对于太极拳和少林拳的认知程度较高,但对于拳术和搏击项目则缺乏清晰的认知。也就是说在中小学武术教学中缺乏清晰的武术基础知识教学;同时也没有有个明确的武术技术体系来帮助学生确立武术的概念,告诉他们什么是武术。所以也就出现了将套路称为武术,将跆拳道成为武术的现状。
1.2 对于习武动机的分析
在对习武动机的调查中,有72.4%和71.6%的学生选择强身健体和防身自卫,而高中的学生更是在防身自卫的需求上达到了75.6%[2]。武术的本质在于技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始终不能将其避开,而防身自卫是武术功能的核心价值的体现,而要想达到防身自卫的能力,则必须具有强健的身体,因此,在中小学武术教学中,应当将提高学生技击能力作为武术教育的核心目标。
1.3 对于民族精神的认知
江泽民主席曾指出,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3]。然而在调查中发现仅有65%的学生对于国家的民族精神有了解。那么我们需要构建什么样的武术教学目标和体系来承载我们的民族精神呢?传统武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军事战争,所以传统的武术精神已经渗透了传统武术技术当中,因此要想进行有效的民族精神教育,就需要大量的汲取传统武术的技法,并将这些技法融入到中小学武术教育当中,那么在进行技法教育的同时,也就是我们进行潜移默化的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时候。例如:拳术的抱拳礼,例如器械的持械礼。
总之,当前在武术教育中,学生希望能够提升自身的格斗能力,成为一个强大的人;能够提升自身的武术修养,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而作为一个教育者也希望我们的孩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成为一个有着明确中国文化烙印的中国人。
2.1 学校武术教学目标的内涵
体育目标是指从整个国家的角度出发而制定的通过体育活动达到的预期效果,它一般包括: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掌握体育健身方法;体验运动乐趣,养成健身习惯,提高体育能力;加强体育美的教育,体育中文化娱乐的教育,提高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人社会化的个性等[4]。而中小学武术教学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武术教学活动后达到的预期的结果和标准,它包括体育目标里的大部分内容,但又属于学校教育目标的一部分,所以中小学武术教学目标是我国体育目标与学校教学目标的交集。
2.2 近年学校武术教学目标及现状分析
2.2.1 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目标及内容体现
当前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是体育教学的首要目标。体现在内容上就是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根据新的形势颁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
2.2.2 当前中小学武术教学目标及内容体现
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是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部分出现的,因此体现在武术教学内容上就出现了与学生需求相互冲突的局面。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在设计上主要体现在:在小学上主要以基本功和初级长拳为基础,在初中则以健身拳,对练等为主要内容,在高中则主要以少年拳,形神拳和器械为基础[5]。而这些教学内容主要是为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健康这一目标服务的。
武术的价值在于使习武者的身体变的更加的强大,实现防身自卫的价值,而且这一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上的,因此武术训练的目标是和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一致的。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身体始终处于不断的发育和壮大之中,健康的身体对于他们来说是本身就具有的,所以学生本身的需求是追求更为强大的力量,让自身变的更为强大,所以当前中小学生喜欢武术,希望通过武术学习可以获得更加强大的力量,但是过多的武术套路教学就出现了与当前中小学生好动,争强好胜的心里不符,这一点尤其在男生中体现明显[6],这是由于当前的武术教学目标是从属于体育教学目标的,是以增进健康为目标的,所以这一目标是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目标需要的。
根据体育目标的基本要素可以得出,当前武术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内容:首先是武术运动技能的目标要求,体现在武术的具体目标则是提升学生武术技击能力,并让武术技击能力的训练伴随终身的目标。其次是武术知识的掌握,体现在武术教学的具体目标是让学生熟练的掌握武术的基础知识以及与武术相互交融的生存和生活等知识的目标。最后是武术道德的教育,体现在武术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与人交流的礼仪等目标。
3.1 在运动技能上,以提高学生技击能力为武术教学目标
纵观当前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设计,由于目标定位的不准确造成了武术教学内容在设计上以套路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虽然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武术教学的安全性,但是也丧失了学生对于武术课堂的兴趣,造成了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的情况[7]。
技击是武术教学的本质,也是学生学习武术的主要的动机;一个不能提高习武者技击能力的武术课程是失败的武术课程,一个不能有效刺激学生学习动机的武术课程是无法成功实施的武术课程的核心问题。因此,武术教学首先确定的教学目标应当是:提高学生技击能力,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成为一个有着“精,气,神”的习武者。
3.2 在文化知识上,以普及武术文化知识为教学目标
中国武术经过千年的发展演化,已经成为了与传统美学,传统兵法,传统医学,传统哲学等学科相互交融为一体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重要代表。
武术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因此,中小学武术的教学不仅是武术本质的教学,也是武术文化的教学,这是中国武术之所以称之为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也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之为中国人的文化烙印。因此,武术知识的教学目标具体体现在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成为一个有着丰富知识和具备不断学习知识能力的“武术学者”。
3.3 在德育上,以传承中华传统礼仪,继承中华民族精神为教学目标
武德教育是掌控武术技击特质这一双刃剑的“剑柄”,有效的武德教育是解决实现我国学校武术技击教学和实现和谐社会这一文化要义矛盾的有效方法。
武德教育不是文化知识教育,不是通过考试可以实现并完成的,这是通过教师的一系列行为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内容,中国武术有着系统的武术道德教育体系和礼仪行为。因此,武术德育的目标具体体现在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成为一个“仁,义,礼,智,信,勇”兼备的优秀人才。
总之,武术教学的目标确定是研究中小学武术教学的基础,是实现体育教育目标和实施具体中小学武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构建符合当前学生需要和当前教学实际情况的武术教学目标,是中小学武术课堂教学能够实施的“灯塔”,为中小学武术教学后续的研究提供正确的引导。
[1]《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我国中小学武术武术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3):85-87.
[2]江泽民.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所作报告全文[EB/OL]. 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18da/2012-08/28/ content_15820005.htm.
[3]杨永晶,孟凡强.新中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变迁及特征[J].搏击.武术科学,2009,6(7):92-94.
[4]许之星.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主要缺失和改进思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10):93.
[5]黎桂华.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9,28(2):209-211.
[6]王岗,李世宏.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5):84.
[7]刘和昌,刘树军,常明礼.从构建和谐校园的角度谈学校武术教学的基本目标[J].搏击.武术科学,2007,4(10):61.
[8]程云峰.21世纪我国体育目标取向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2):1613.
[9]张爱民.20世纪以来我国初中体育课程目标主流价值取向的研究[D].西本师范大学,2007:35.
[10]张爱红.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校园,2010(10):140.
G804
A
2095-2813(2014)12(b)-02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