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静 艾安丽
(1.湖北省荆门市象山小学; 2.荆楚理工学院公体部 湖北荆门 448000)
通过女性参与民俗体育活动的研究,探寻民俗体育活动中女性参与的萌芽、发展、繁荣以及衰落的阶段划分,探析民俗体育活动中女性参与的兴衰的原因分析,有利于女性积极参与民俗体育活动,传承民俗体育文化。
该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以及实地调查法,对荆门市钟祥县东桥镇、冷水镇以及东宝区牌楼乡、漳河镇的民间艺术团进行了实地调查以及访问。
荆门市民俗体育活动女性参与度广,不仅仅局限于过去传统的舞蹈,还在民俗项目上进行创新,是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在组织形式上,依托社区民间组织;在经费筹措上,靠自筹;在人员构成上,主要是老年女性参与。
民俗体育在《体育科学词典》被界定为:在民间民俗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1]涂传飞[2]对民俗体育、民间体育以及传统体育等做了详细的区别和辨析。笔者认同涂传飞对民俗体育的概念,认为女性民俗体育就是依附于女性民众的日常生活之外,由民众所创造、为女性民众传承和享用的一种集体化、模式化、传统化的体育活动。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经历萌芽、发生、发展、繁荣以及衰落的过程,女性参与民俗体育活动也不例外。笔者依据胡娟的《龙舟竞渡流变历程中的现代发展》把女性民俗体育分为原始、传统、现代三个历史阶段。
4.1.1 荆门市女性参与民俗体育活动的原始阶段
楚国筚路蓝缕;锐意进取,在社会改革上曾经取得过一统中华的局面,荆门是楚国设立的第一个县制。
荆门市素有“荆楚门户”之称。从楚墓出土的文物中以及文献中能够窥见古代楚国的人们围着圆形地毯活动,表演动作,极其优美。班昭《女诫·敬慎篇》明确提出:“阴阳殊性,男女异行。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3]汉代宫廷女子为消磨时光,常常举行一些活动,多以舞蹈为主。
宫廷女子的活动往往是民间女子效仿的对象。由于受到我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统治的以及小农经济的影响,我国汉族民间流传的舞蹈多俯首弯腰,含胸屈膝,重下肢动作,动作幅度小,手指与手腕的动作灵巧,眼神含蓄内在,感情深沉。特别是广泛流传的民间舞蹈“秧歌、花鼓、花灯”与广泛的种植水稻的农业生产有关系。[4]其中“扭”的动作又与“一双三寸金莲”要负担起整个身体的重量有关,只有不停的挪动双脚以保持重心,小脚在前后左右的挪动中,呈现送腰出胯的动作。[5]
4.1.2 女性参与民俗体育活动的传统阶段(1840—1949年)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的洋枪洋炮撞开了中国封闭几年前的大门,西方现代体育也随着输入进来。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1896年)发起者宣传女不可无学的新女学思想,并抵制女子裹足的陋习。1897年起,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女校都设有体操课。[6]
男人因为在经济地位上高于女性,政治上男权处于统治地位,男尊女卑思想严重,妇女必须遵从“三从四德、三钢五常”。特别是长期以来流传下来的女性依附于统治阶级男性的审美观点,如“楚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对民间女子的审美观点形成了极大的影响,女性以裹足、束胸束缚自己的身体发育,塑造畸形的柔弱身躯取悦于男性。
在民俗体育活动中,如笔者到明代楚王墓所在地的一个东桥乡镇调研得知,过去的海马舞演出需要7人,有些角色本来需要女性,但是因为过去的女子主要责任是相夫教子,基本不出家门。所以很多角色基本上都是“男扮女装”。女性在民俗体育活动中出现的好似缺失的状态。还有“花鼓戏”中也是,不少女性角色都是以男性扮演。表明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原因,不能参与到民俗体育活动中间来。
4.1.3 女性在民俗体育的现代发展阶段
随着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农村实行联产责任制,农民收入普遍增加,妇女地位逐步提高,西方提倡了多年的男女平等观点在贫民百姓中间宣扬,在媒体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到处张贴标语“生男生女一个样”。女性在受教育权上,在生产劳动方面取得了与男性一样的权利。
女性参加体育活动不完全取决于女性文化观念的变迁,最终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以及经济发展水平。[7]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提出了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不仅仅在竞技体育上要求金牌数量,而且要注重传承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特别是过去处于薄弱环节的女性民俗体育。
笔者在荆门市北边一镇调查发现,过去节庆由壮年男性扛大旗的舞狮运动,如今已经不在拥有专利。舞狮技巧,谁说女子不如男,荆门市某镇社区延续了200多年的舞狮运动现在已经由大婶们充当了主力军。
女性在民俗体育发展中从萌芽发展到繁荣经历了一段艰辛曲折的过程,女性之所以能在民俗体育中发展、变迁,应该说客观上存在着政治、经济、社会的原因;主观上存在着女性民众寻求社会认可、强化邻里情感、消磨余暇时间、注重锻炼身体等方面的原因。
4.2.1 客观上,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原因
政治的原因。中国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由封建统治阶级当家作主转变为劳动人民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特别是女性民众不仅仅能从事家务劳动,同样可以从事劳动生产,社会地位逐步提高。中国已经不再完全依赖竞技体育显示国家实力,需要从文化的角度显示文化软实力。国家关注民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制定了《全民建设条例》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及《农民健身工程》等一系列农民建设工程,特别是2011年国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为女性参与民俗体育活动提供了政策保障。
经济的原因。中国社会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联产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制度,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使民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农民创设了城乡一体化的格局,逐渐弱化城乡差距。通过减免农业税及税费改革制度,保证了农民的受益,使女性民众也从中受到了实惠。有钱有闲进行民俗活动。
4.2.2 主观上原因
女性民众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已经从过去文化知识以及见识少的境界中解放出来,急需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民俗体育活动既脱离不了民俗,而且也是文化的传承,民俗体育也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在变异、创新、涵化,展示女性的知性以及魅力。通过积极参与民俗体育活动,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
民俗体育活动本身就具有文化的认同感,在一定区域进行的民俗体育活动脱离不了大家认同的宗教祭祀、婚丧嫁娶等人生礼仪,女性民众主动参与这样一些活动,本身有助于强化邻里情感。
女性民众在过去生产力较低的条件下,经营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束缚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繁荣,商品经济的发达,科学技术的进步,凡事不必亲躬,余暇时间较多,为女性民众参与民俗体育活动提供了时间保证。
民俗体育活动脱胎于民俗,它也离不开身体活动,无论是否在民俗体育活动中运用道具,女性在其活动中都注重“线”与“圆”的呈现。无论是在平原激烈的跳、快速的转,还是在山多地窄的地方动作柔和舞步轻盈,它都能起到活动筋骨、疏通血气的作用。
(1)政策上,引导女性民众积极参与民俗体育活动,将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作为全民健身的有益途径,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资金支持,扶持力度,促进女性积极参与民俗体育。
(2)在组织形式上,发挥民间社团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节庆民俗体育文化组织形式,强化邻里感情。
(3)管理上,要发挥社会、团体、个人三方合力积极组织各种各样的节庆、人生礼仪仪式相关的民俗活动,传承好民俗传统体育。注重不同年龄女性对民俗体育的参与。
[1]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涂传飞,陈志丹,严伟.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8):24-31.
[3][东汉]班昭.女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35
[4]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339-341.
[5]董进霞.新世纪我国女性体育研究概观[J].体育与科学,2007,28(1):29-32.
[6]徐富君,王华明.论女性文化观念的变迁与我国女子体育运动的关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