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存在形态理论视角下中国女性体育文化发展模式研究

2014-12-06 18:58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体育文化发展

夏 青

(山东大学体育学院,山东济南250061)

◄博士论坛

人的存在形态理论视角下中国女性体育文化发展模式研究

夏 青

(山东大学体育学院,山东济南250061)

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女性的存在形态问题,有什么样的女性存在形态,就有什么样的女性体育文化发展模式。利用人的存在形态理论,可以系统研究我国女性体育文化发展模式的历史变迁,探索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路径,构建在女性体育文化目标的计划上坚持以人为本、在体制设置上坚持政府指导、在文化创造上坚持精英带动、在资源配置上坚持市场驱动为主要特征的女性体育文化发展模式。

体育文化;女性体育;存在形态理论;发展模式

女性体育文化是女性在长期的体育文化活动和创造中形成的独特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和价值理念,是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整体在女性体育领域所呈现出的独特状态,是“女性体育活动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的总和”[1]。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女性的存在形态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存在是类、群体与个体‘三位一体’的存在,它们分别是人的存在的一般形态、特殊形态和个别形态。”[2]中国女性的生存形态也是类、群体与个体“三位一体”的存在,有什么样的女性存在形态,就有什么样的女性体育文化发展模式。女性体育文化发展模式是女性在自身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背景下,在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中所形成的由文化理念、文化体制、文化活动、文化行为、文化传播手段、文化保障体系等要素组成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框架。一种文化发展模式的形成往往具有非常深刻的主体存在形态的烙印,女性存在形态的变化过程,实质上就是女性体育文化发展模式的演化过程。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存在形态理论视角出发,可以系统研究中国女性体育文化发展模式的历史变迁,探索当代中国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的路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驱动”发展模式。

1 中国女性体育文化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托

人的存在形态理论为研究中国女性体育文化发展模式提供了崭新的观察视角。文化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从本质上说人类的存在就是一种文化性存在,这种文化性存在也同时再造着新的文化,不断改变着人类自身的存在状态,文化是“人化”与“化人”相统一的一体化进程。文化与人的关系是文化与人性的关系。归根到底,是文化与人的存在性、与人的存在形态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类存在物”。“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人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人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3]由此可见,“人的依赖”“物的依赖”和“体(自由人的联合体)的依赖”是人存在和发展的3种基本形态。中国女性的存在状态随着女性意识的萌芽、女性解放运动的兴起、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男女平等的逐渐实现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大体上经历了“男尊女卑”“女性解放”“男女平等”3个阶段,这3个阶段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存在状态理论既有时空上的一致性,也有理论上的一致性。把人的存在状态理论与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模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把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作为女性存在、发展和完善的有效载体,从女性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角度去建构女性与体育文化的关系。

人的存在形态理论为研究中国女性体育文化发展模式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社会存在形态,决定了与其相关的文化发展模式和状态。人的存在形态演化过程是一个自由增进的过程,不同的存在状态孕育着不同的文化范式。“一种文化就如一个人,是一种或多或少一以贯之的思想和行动的模式。各种文化都形成了各自的特征性目的,它们并不必然为其他类型的社会所共有。各个民族的人民都遵照这些文化目的一步步强化自己的经验,并根据这些文化内驱力的紧迫程度,各种异质的行为也相应地愈来愈取得了融贯统一的形态。一组最混乱的结合在一起的行为,由于被吸收到一种整合完好的文化中,常常会通过不可思议的形态转变,体现该文化独特目标的特征。”[4]人们“一以贯之的思想和行动的模式”既是一种存在状态,也是一种文化模式。同样,女性体育文化发展模式的变迁与女性的存在形态的演化也如影相随,“男尊女卑”的存在状态在“人的依赖”关系中,体现为“女权”对“男权”的依附和“男权”对“女权”的束缚,“女权”服从“男权”是共同的价值规范,产生的是以“男权本位”为典型特征的女性体育文化;“妇女解放”的存在状态在“物的依赖”关系中,表现为女性个体意识的张扬和对女性权力自由的追求,产生的是以“个体本位”和“权力本位”为典型特征的女性体育文化;“男女平等”的存在状态在“体(自由人的联合体)的依赖”关系中,表现为女性身体和思想的双重解放,女性的真实本性——“类本性”不断得到发展、丰富和完善,产生的是以“类本位”为典型特征的女性体育文化。

人的存在形态理论为研究中国女性体育文化发展模式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既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女性生存状态不断演化的结果。“每一个文化都有它独特的一组文化行为,它们总是以一种只有该文化特有的脉络相互关联着——这个脉络关系就是这组文化行为的‘结构’。”[5]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的内在“结构”就是中国女性的存在状态。与人类的存在状态相比,中国女性的存在状态有着更独特、更复杂的社会背景,有着更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有着更加鲜明的“社会存在”特征,这种存在由于中国的性别本位赋予了其更加特殊的内涵,表现为一个从依赖男权、摆脱男权到“两权”平等的女性不断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的“生存状态”过程。当然,在我国体育文化领域的性别本位尤为明显,女性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受到比西方国家更多的限制,妇女解放运动促进了女性思想和身体的双重解脱,女性的“生存状态”是通过女性争取参与社会活动,特别是女性与男性平等地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实现的,女性平等地参与体育文化活动成为女性解放的重要标志。与此相适应,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模式经历了由“自然发展(群体本位)—精英引导(个体本位)—政府主导(权力本位)”向“市场驱动(类本位)”的过渡,这和马克思主义人的存在形态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2 中国女性体育文化发展模式的历史演变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着包括性别关系在内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决定着女性的社会存在状态,也促进了中国女性体育文化发展模式的历史演变。中国女性体育文化是随着女性意识的萌芽产生的,并伴随着女性存在状态的变化而发展,不断衍生出新的女性体育文化发展模式,主要经历了“自然发展”“精英引导”“政府主导”3个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市场在中国女性体育文化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明显,“市场驱动”模式必将是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终极目标。

2.1 “自然发展”模式: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的“无组织”状态

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由于种种社会的、历史的原因,对自然的依赖和对男权的依赖是中国女性的存在状态,这时的中国女性体育文化处于无组织的、自然发展的状态。在原始社会,人类还没有从大自然中独立出来,生产力十分低下,以族群为单位居住在一起共同抵御自然灾难和动物的袭击,女性的个体意识因群体的需要被压抑。“从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进入文明时代是人类经历的第一次社会转型,那种以采集渔猎和简单农耕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和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结构,支配它们的以万物有灵意识和交感巫术为基础的神秘、直觉思维,以及积淀在神话表象世界中的种种禁忌或集体意象,构成了原始社会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显著特色,并由此形成了原始体育的种种特征。如同孕育在原始文化混沌母体中的多胞胎儿,原始体育与原始人的生产劳动、教育、军事、祭祀、保健等活动相伴孕育,尚未分娩,具有十分原始的形态和特征。”[6]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男性是社会的主宰,男性的审美、意识、好恶成为男性统治者制定文化制度与措施的风向标,中国自周朝建立封建宗法制度,“男尊女卑”思想初立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一整套男权本位的文化体系,“男尊女卑”“三从四德”成为普世的社会意识形态,女性的主体意识受到更大的压制。但是,在受压抑和受压制的过程中,女性征服自然的能力已经不断增强,女性的社会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女性个体意识逐渐开始萌芽,女性参与体育文化生活的范围不断扩大,可以参与秋千、棋类、风筝、郊游、武术、女性蹴鞠等体育活动。在这一时期,女性的个体意识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女性个体融于群体,服务于群体和男性的需要;同时,由于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有限,群体又融于自然之中,女性个体、群体(男权)、自然三者处于混沌未分状态。女性体育文化只能在受压抑和压制中自发地、无组织地、无序地“自然发展”。

2.2 “精英引导”模式: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的“他组织”状态

近现代西方文化复兴运动和中国洋务运动的兴起,商品经济的意识逐渐侵蚀着中国自然经济的肌体,以争取家庭劳动与社会劳动等价、女性权利与男性权利同值为目标的“女权运动”使女性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女性个体已经开始凸显出来并逐渐从群体中分离出来,个体、群体和自然已经处于半分化状态,女性的社会生存状态开始从“物的依赖”转变。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批女性领袖,如秋瑾、葛健豪、唐群英、丁佩兰、吴木兰、王昌国、尹锐志、沈佩贞、徐宗汉等,她们创办了很多期刊杂志,提倡兴办女学,女性文化获得了飞速发展。同时,中国的先进男性(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等)为了改造国民性,重塑国民形象,丢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发动了一场女性体育解放的运动,极大地促进了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在女性参与体育活动和体育生活方面,最具特色的有3个方面:1)女学的兴办,创办了许多女子学校,在大学设立女子席位,使女性有了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获得了同等参与学校体育运动的权力。2)女性兴武,女性创办了许多以兴武为主要内容的女子武术团体,如吴木兰是1912年初成立的中华民国女子同盟会的会长,女子同盟会下组织了同盟“女子经武练习队”,唐群英与张汉英在上海共同筹建“女子北伐队”等。3)女性走上竞技赛场,上海女学生李森于1936年参加了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运会,开创了中国女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先河。这是一个女性精英辈出的时期,也注定是一个精英引导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的时代。女性体育文化处于精英的“他组织”状态,就整个社会阶层的女性群体而言,还处于怀疑、观望甚至排斥的状态,女性精英们的崛起受到了传统男权的维护者女性守旧势力的强烈压制。此时,女性文化、女性体育、女性体育文化更多地表现为精英的个性表达。无疑,这是一种女性精英本位的体育文化。

2.3 政府主导模式: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的“有组织”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许多有利于女性解放和女性体育运动发展的政策措施,女性越来越多地获得了平等参政、平等受教育、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平等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权利。这种依靠政府的力量获得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解放,必然是权力本位的,个体、群体和自然处于由半分化到融合过渡的状态。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体育形成的“举国体制”的体育发展模式,就是对这种权力本位的最好诠释。自1949年团中央专门建立了军事体育部主管文化体育工作,直到后来的文化体育部,再到后来的国家文化部和国家体育总局,他们作为体育运动和体育文化的管理部门统管与体育文化有关的各项工作(包括女性体育文化),它们把指令、措施、拨款逐级下达到各省市地主管体育文化的相关部门。“为国家练体育”“为国争光”的文化观念成为人们的共识,政府主导和组织女性体育文化活动作用日益明显,政府是女性体育文化建设的承办者、管理者和组织者。这种“管办一体”的体育文化管理体制,无疑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体育文化管理的主要模式。这一时期的女性体育文化发展呈现出两个特点:1)女性竞技体育飞速发展,以1957年11月中国跳高运动员郑凤荣打破女子跳高世界纪录为标志,这是中国首破世界田径纪录,中国女性从此走上了世界竞技体育的舞台。2)女性竞技体育文化、女性大众体育文化、民族女性体育文化等的发展极不平衡。此时,女性体育文化以竞技体育文化为核心,国家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女性竞技体育活动和文化设施的建设,促进了女性竞技体育文化的发展。女性大众体育文化、民族女性体育文化等的发展却极为缓慢。从“人的依赖”所产生的女性“男权本位”,到“物的依赖”所产生的女性“精英本位”和女性“权力本位”,“与母体的分离带来的不仅是成长的欢欣,亦伴随着孤独的忧伤、异化的苦痛”[7]。

2.4 市场驱动模式: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的“自组织”状态

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8]近代社会,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见证了女性追求个性、维护女权的历程;现代社会,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孕育了女性为国争光、女性解放的土壤。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不断加深,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女性体育文化与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相互撞击、融合、发展,使女性在开放的世界语境中又一次获得了解放。女性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主体意识、效率意识等进一步得到加强,中国女性向个性自由又前进了一步。市场逐渐成为女性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资源配置、活动调节、受众消费、大众传播等各种要素的基础平台,对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起着导向、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方面的作用,女性体育文化正逐渐地按照相互默契的市场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自动地形成一个有序结构,女性竞技体育、女性大众体育、女性运动保健、女性全民健身等将得到均衡发展,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说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必将成为一种现实,这种“体”的依赖所产生的是自由本位,女性个体、群体和自然达到高度的融合,“个体来自于群体,又复归于群体;人类来自于自然,又复归于自然。当然这种复归不是回到原点,而是在新的起点上的融合”[7]。由市场驱动的女性体育文化的“自组织”发展模式必将演变为女性体育文化的高度自觉。

3 中国特色女性体育文化发展模式的构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体育文化“市场驱动”模式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当前,在我国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的现实中,自然发展模式、政府主导模式、精英引导模式和市场驱动模式等都在不同程度发挥着作用,还没有形成合力。应当系统整合影响当代中国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的各种要素,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以人为本、政府指导、精英带动、市场驱动的多元动力良性互动的更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女性体育文化发展模式。

3.1 在女性体育文化目标的计划上坚持以人为本

要坚持以女性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为本,确定中国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目标,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由本位”的女性体育文化发展观。高永贵先生在《文化管理学》一书中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行政管理已经不同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行政管制,它必须是以市场为轴心和导向的管理,它的管理目的在于以市场为依托和核心,组织文化经济生活,促进社会文化健康、文明地发展。这就决定了现阶段的文化行政管理必须尊重和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为文化发展服务。”[9]坚持以女性为本,首先要彻底转变“男尊女卑”“以弱为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观念,树立男女平等的女性体育文化观,中国浩浩荡荡五千年所形成的传统封建文化观念,并非短时间内便能消除,它需要政府、男性和女性的共同努力;其次,要充分考虑女性个体、群体的特殊性和特殊要求,在体育文化资源配置、体育文化活动组织、体育文化市场协调等方面向女性倾斜,把女性的体育文化的需求融入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全过程当中;最后,必须彻底转变以往计划经济条件下完全以政府为主导的女性体育文化管理观念,牢固树立以市场为中心的女性体育文化发展观,尊重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市场为轴心和依托进行女性体育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3.2 在女性体育文化体制设置上要坚持政府指导

当前,深化文化体制的改革,促进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关键是明确“政府”和“女性体育文化机构”未来的“身份”和“功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20多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我国法治建设不断完善,各种领域的管理手段与方法不断改进并逐步发展完善。与经济体制的改革相比,我国文化体制的改革还相对滞后。文化管理长期依赖政府的行政手段和行政政策,政府统包统筹统办,文化建设资金长期依赖政府投入,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文化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效益低下,造成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极度浪费。体育文化的管理也是如此,中国自解放时建立的军事体育部主管文化体育工作,直到后来的文化体育部,再到后来的国家文化部和国家体育总局,除体育外还管辖群众文化和科学普及工作,而女性体育文化至今也没有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因此,建立女性体育文化管理机构,转变政府职能,由办到管,由主导到指导,从微观管理到宏观调控,制定科学有效的文化政策,实现对于女性体育文化的有效指导和监管,是实现自由本位中国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础。同时,要改变女性竞技体育的三级训练模式,让女性在接受正常教育的前提下进行训练。“在竞技运动中,教育是人从第一生命(种生命)向第二生命(类生命)跃迁的桥梁,是人能够成为人的必要手段。”[10]制定科学的运动训练计划,关注女性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实现女性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女性体育文化协会和各类中介组织,确立政府和女性体育文化中介组织的关系,把技术性、服务性、事物性的职能交给女性体育文化协会和中介组织来办,形成政府督导、协会监管、中介组织自律的监管体制。

3.3 在女性体育文化的创造上坚持精英带动

人类文化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与文化精英密切相关的。文化精英在文化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发展进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没有文化精英,就没有人类历史上的文化经典。因此,在文化产品的创造上,一定要重视发挥文化精英在提供文化精品方面的重要作用。对于女性体育文化而言,更是如此。1)要发挥体育文化精英在女性竞技体育、女性大众体育、女性体育文化产品、女性体育文化项目、女性体育文化作品等方面的创造力。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有利于文化精英进行文化创造的社会环境,为文化精英多出精品提供财力、物力、人力方面的支持,要鼓励和支持她们进行自由想象和自由创造。2)培育健康积极的大众传媒。随着社会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众传媒以其强大的扩张力高速发展,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制品、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铺天盖地的大众传媒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眼睛、耳朵,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大众传媒对于文化的建构和传承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和普及性,它对于人的心理、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之巨大已经使它成为仅次于立法、司法、行政之后的第四种权力。“传媒所提供的信息都在潜移默化地传达着所在社会的主流文化,延续着学校和家庭对人的教育。从这种意义上讲,传媒担负着构建文化形态、塑造文化价值观的重任。”[11]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手段和传播技术,使文化精英的女性体育文化创造得到广泛延伸和传播。3)在女性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上坚持全民参与。在女性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上既要发挥好文化精英在女性体育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又不要盲目夸大文化精英的作用。好的文化精品只有通过受众去感知、认知和理解,才能内化为人们的行为。女性体育文化活动不是少数文化精英努力营造的一种文化氛围和终生追求的目标,它们只有融入到女性的日常生活之中,只有引领女性的全民参与才会有意义。

3.4 在女性体育文化资源的配置上坚持市场驱动

一直以来,政府是公共体育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责任者和投资者,根据欧美等国家的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经验,政府应以间接投入为主,直接投入为辅,在女性体育文化资源的配置上应坚持市场驱动。1)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建立多渠道的筹资、融资渠道,广泛吸收企业与民间资金,扩大建设女性体育文化的资金来源,提高女性体育文化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2)利用市场规律合理配置文化资源,把有限的体育文化资源适度向女性领域倾斜,通过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对女性体育文化产业进行引导与扶持,使它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真正建立起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与繁荣。3)统筹规划女性体育文化单位、女性体育文化公共设施,完善城、乡、县、村的女性体育文化服务设施,加强女性体育文化服务设施和保障机制,使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民族间的女性体育文化建设得到均衡发展和合理布局,提高女性体育文化服务功能。4)面向市场培育一批女性体育文化服务设施的精品项目,使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以点带线,以线到面,使女性体育文化的火种如星星之火在广阔的中国大地蔓延,形成燎原之势。5)加快立法进程,完善适应市场需求的女性体育文化的法规体系,根据中国文化市场的要求,制定出适合中国文化市场的专门法律,做好女性体育文化市场的规范与管理。同时,根据女性体育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类本位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的相关特点,统筹规划,制定出一套科学完善又切实可行的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的法律细则,以法规的形式规定女性竞技体育文化和大众体育文化发展的要求、方式和相关责任,建设起对于女性体育文化专项资金的使用保障机制,加强管理,严禁任何部门、任何人占用挪用,使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女性运动员的退役保障、大众女性体育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资金投入、资金使用监督等都有明确的法律支撑,为女性体育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4 结语

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经历过自然发展、精英引导、政府主导之后,在市场体制的驱动下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必然将由群体本位、个体本位向着类本位的模式发展。这种“自由人的联合体”必将使女性个体、群体和自然达到高度的融合和完整的统一,使女性个体在尊重国家利益、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女性体育文化的个性、自由、健康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女性体育文化的高度自觉。

[1]夏青.社会性别理论视角下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的变迁[J].山东社会科学,2014(8):189-192.

[2]沈湘平.马克思的人的存在形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唯实,2007(7):10-14.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张燕,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5]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孙卫卫,秦继茂.文化模式的历史变迁与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82-86.

[8]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9]高永贵.文化管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0]孙玮.竞技运动中人的生命观[J].体育学刊,2007(8):20-23.

[11]罗志勇,潘鸣.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4):168-170.

责任编辑:乔艳春

Development M odel of Chinese Female Sports Culture Under M an’s Existence Forms Theory

XIA Qi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061,Shandong,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female sports culture,in the final analysis,is the problem of female existing form.Where there is a kind of women existing form,there is a kind of developmentmodel of female sports culture.The use of man’s existence forms theory can systematically show the historical change of female sports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model,explore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ese female sports culture,and build the female sports cultural developmentmodel adhering to people-oriented target plan,government-guided system setting,elite-led cultural creation,and market-driven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sports culture;female sports;existence forms theory;developmentmodel

G80-054

:A

:1004-0560(2014)06-0007-05

2014-06-05;

2014-07-15

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研究”阶段成果(12010072612029)。

夏 青(1973—),女,副研究馆员,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女性体育文化。

猜你喜欢
体育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我们的“体育梦”
教师发展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