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露
(苏州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民族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军事、生产、生活、婚恋中长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我们正在走进一个体育的新时代,体育已全面深入普通百姓生活中。如今,中国体育面临各种文化冲击,中国传统体育更是处在多元文化和竞技体育文化强势冲击的边缘,许多民族传统体育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被改变,传统体育思想被怀疑,传统体育格局被批判,传统体育项目被吞噬,表现出来如用跆拳道代替传统武术、中庸体育思想被批判以及无进取心等现象。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正遭受外来文化的侵蚀与排斥,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野,在文化冲击下萌生出发展危机与边缘化趋势。
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并没有明显的冲突和融合。而如今体育向心力增强,出现体育全球化潮流,它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之间通过体育交流、相互借鉴、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补充,最终不断突破本民族体育文化的地域及内容限制而走向世界,实现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体育文化融合的过程。
西方体育文化如同割草机一样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修剪得整整齐齐,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作为弱势文化,在“弱肉强食”规律面前,显得如此苍白。
1.1.1 文化标准悲剧
首先,体育理念的全球化带给传统体育的文化冲击,体现在重视斗争文化,强调适者生存,注重淘汰性质;中国传统体育注重积累,在项目设置上选择抽象、非标准的,追求的健康理念也是由外而内类型的。西式文化正好迎合了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人们也就在不知不觉中默认了西方文化的魔化。而对自身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选择的是另一种“逍遥”,中国传统体育中包含的老庄所倡导的冲虚周行秒道,儒家标榜的道贯乾元,墨家崇尚的天志兼爱等思想,在西方文化的强烈攻击下显得势单力薄。对中国传统体育来说,这一全球性的文化标准无疑是悲剧的,起点低、速度快、必然抛弃一些优秀的国粹文化。
其次,文化冲击带来文化标准的悲剧性,主要体现在人们淡化了强势文化的弱点,给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消亡找“合理化”借口,选择性抛弃一分为二看事物的原则。只看到奥运会带给中国优势的一面,忽视悲剧文化,如比赛中王者身后无数悲剧性的失败,竞赛中的猝死,规则缺憾带来的死板制度,日益专业化带来的少数人的胜利,几代人的时间,可能换来的是悲剧式的打击和毁灭,为了赢得比赛选择兴奋剂之类药品的体育道德失范等很多方面。对竞技体育文化存在严重的误读,人们乐此不疲地忽视弱点,困在枷锁中,认为强者就是要站在别人肩上,这是一种现世的悲剧。
1.1.2 文化教育侵略
近代中国处于战乱时期,面临军事封锁和经济侵略,以及鸦片输入带来的饿殍遍野,生存成为大事。体育大多操纵在国外人和教会学校手中,长期霸占学校、体育组织等培养社会新力量的主要领地,带来一些消极的后果,比如当时颁布的“壬戌学制”,所带来的放羊式教学;教会学校掌握中国大部分赛事的实际决定权;更严重的是1925年五卅惨案中发生了圣约翰大学校长美国人卜芳济侮辱中国国旗,暴露了借着宗教外衣,进行文化侵略的海盗嘴脸。这些无疑都是将传统文化的弊端放大,放大武术界的门户之见和保守排外,夸张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向性,蒙蔽了中国人的双眼,使人们忽视了养生、民间游戏等一大批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是孱弱民族的体育文化侵略最可怕的地方。
其次,这种文化教育侵略还体现在大多留学生对西学的提倡,他们批判腐朽的封建思想,因此可能出现一些文化方面的全盘西化,带来两种不良的后果:一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长期得不到发展和广泛传播;二是在全民健身和学校体育活动中,由于忽略了参与主体的民族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全民健身和学校体育教育的有效性也受到了很多的质疑。
1.2.1 体育解读变迁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也朝着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对体育的解读出现不同的解释,比如社会体育观和文化体育观的出现,前者首先是由政治家引发的,带有更多的政治意义,体现了体育为政治经济服务的思想,这本身就不利于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后者关注的是体育背后的文化意蕴,追求的是快乐、人性的体育,给予人们更多的选择性,使人们体育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也带来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的强烈对比。对体育的解读是人们选择体育类型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各抒己见必定带来对传统体育的漠视。如当今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赋予体育更多的政治功能,日益凸显其多元性。为实现体育强国和大国,政府势必会在体育和政治之间权衡,也就不可避免带来过度工具化,考虑更多的是体育在国家政治上的“买卖”,可能造成民众在优先选择上倚重国家形式,从上至下偏离体育,更别提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而辩证地看待民众接受主体文化比较专制时期的体育,如国民党时期实施党化教育,封闭人们的思想,另一面却带来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昌盛,像当时国粹文化思想和严格标准下诞生的军事速成班等体育热。
1.2.2 金牌噱头突出
工业革命带来的丰厚物质财富,出现向“贵”看齐风,中国传统体育面临的文化冲击体现在人们的重金牌意识与金钱文化上。由于过度商业化对变形竞技体育缺陷的掩饰和遮蔽,加上传媒业的大批量报道,使得金牌成为一场比赛的精彩看点,带来唯金牌论,比如将运动成绩与国家排名联系在一起,将运动员的成功与得奖挂钩,运动员奖牌与奖金挂钩等,使得现在公众对竞技体育文化疯狂,对传统体育漠视,增强竞技体育文化更适应时代需求的民族心理;金牌文化带给中国传统体育的负面作用还延伸为痴迷赌球,期望金钱、贵族式高尔夫等。
1.3.1 心理趋向扩散
体育的发展是逐渐才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的,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在今天如此强大的新闻攻势下,体育因其天生的公益性,被政府重视,更多的体育资源掌握在政府的手中,形象功能被无限放大,追求更高的附加值。人们在这过程中忽视了传统体育的中庸娱乐思想,很多人选择改行去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比如当年的全运会武术冠军李连杰,现在是成功的电影演员。
其次,在青少年方面,由于物质文化丰富和节奏紧张,人们在体育追求上可能更倾向于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再加上独生子女的关系,多数人一改传统思维方式,“邯郸学步”,希望可以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儿童的天性,在心理上更加趋向于简单趣味的流行体育文化,而不会另辟蹊径去玩秋千之类的体育游戏,又或者根本不会让孩子选择体育道路。
1.3.2 价值判断分散
文化价值判断至少包括个人的感知、认同与思维方式,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的更新和观念内涵的交融,人们在文化价值感知等方面已出现多样标准,中国传统体育隐藏着严重的价值被判断隐忧,主要体现在主体体育认同所需和思维上的变化。人们过分依赖体育经济价值,过分地追求商业化、经济利益和过度政治化,尤其是在奥林匹克的外衣下,放大体育的政治经济价值使得传统体育文化处于被动状态。被放大的政治经济价值驱动人们选择科学可计量性,这也就意味着开展的体育项目也必须可操作性强,因此人们的体育文化价值感知认同形式倾向于显著性和有用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视域被扩大,体育文化也相得益彰地增加,优秀体育文化的凝练提取开始受到重视,这些新奇的文化圈尤其引起人们的兴趣,导致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坐冷板凳”。面对如今越来越多国家申请国家文化品牌,中国人民在各种优良的体育文化面前,无形地扩大了文化圈,民众认同性也会促使人们选择更具有雅趣的体育文化。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西方列强在用洋枪大炮打开中国国门的时候,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冲击,在引进、学习、模仿西方体育的过程中,身兼重责,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在当今的体育文化中,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如同草根组织,举步维艰。
中国历来就不畏惧任何异质文化的介入,具有较小的排外性,如在儒家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中,佛教的大量输入,加上我国在体育文化方面需要不断学习,而且学习的内容广泛,因此中国虚心学习、励志摆脱“东亚病夫”的称号,在对待西方体育的吸纳出现一些嫁接的现象,有拼凑嫌疑。如对自身体育文化的强化,仅将某些重视结果的体育项目提高至另一个高度,这些一方面表明中国历来的民族体育文化具有开放性吸纳态度,另一方面又表明在吸纳结果上缺少创新,在吸纳方式上,成了一个搅拌机式的体育文化吸纳,是静态的文明混合,缺少选择、沉淀,在世界舞台上寻求不到一种民族的个性和特色,导致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兼容性更多的是外来竞技体育文化的简单叠加和集成。
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新定位,首先必须明确民族和文化这两个变化性概念。“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自然界是这样,民族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我们应该承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随着民族的变化而发生变迁,承认异域风情文化合理的存在和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更应该形成中华民族自己独特的体育文化体系,如将存在非理性的“气一元论”等一些思想转化为一种平和、宽厚的体育思想,将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如西周时期的“礼射”,上升为主体更强调和谐、中庸、非攻的娱乐性、技艺性和表演性的传统体育文化。同时注意到文化不是僵死的,有“变”与“不变”两方面,今天的传统体育文化在体育全球化的文化发展环境中,要实现文化当代性的变迁,注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这个度的把握,以现在为基点,对自身精华和现代体育文化优秀成果进行创造性地吸收。
其次,对于现在中国传统体育所面临的文化冲击,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方面来采取措施。宏观上,丰富文化殿堂,遵循中国传统体育。中观上,在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要实现走向世界的目标,政府也必须给予积极的扶持、指导和干预;另一方面应充分考虑传统体育文化对地理环境的依赖,理顺各种复杂的关系,可以申请我们自己的体育文化“品牌”。笔者认为可以结合像长城、古城之类的地点举办民族特有项目运动会,既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又可以对民族体育项目广泛造势,努力实现体育文化之间的交流平等。微观上,可以采取文化瘦身计划,即文化筛选,端正人们的传统体育概念,在文化日益多元和愈加开放的今天,“中国人安于作中国人”已不可行,更急切需要与历史对话,与现实对话,不是简单的怀旧情结,同时看到西方体育文化的优点和长处,虚怀若谷,博采众长,为传统体育注入新鲜力量。我们可以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云系统,让世界各国爱好体育的人们随时随地可以了解中国体育的优良传统文化,在让公众获得满意度的同时,重视公众的支持度。
综上所述,一体就是回归中国传统体育的本质,多位就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面抓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不能总用西方的体育标准和眼光来看待,不可用西方的模式、评价标准来框定、剪裁中国的传统体育。
[1] 王岗.体育的文化真义[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88-193.
[2] 罗时铭.奥运来到中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
[3] 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3.
[4] 倪依克.当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4(4):73-75.
[5] 胡小明.文明的冲突与东方体育的隐忧[J].体育文化导刊,2003(7):17.
[6] 暴丽霞.民族传统体育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出路[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2):75-78.
[7] 康娜娜.论中国名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与传承[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6):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