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鹏
(嘉应学院体育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说起客家,就会想到梅州;说起梅州,就很自然会想到足球。梅州是世界客都,享有“足球之乡”的美誉。其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有深厚的足球历史传统,是球王李惠堂的故乡,具有扎实的足球运动群众基础。在梅州的大街小巷,随时随地能够看到足球存在的元素,随便找个在街上闲逛的百姓聊天,只要说到足球,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话题。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梅州足球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而梅州客家足球文化更是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因此保护和弘扬梅州客家足球文化艺术,申请将客家足球文化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在必行。并期望通过申遗这一工作的展开,融入客家历史文化渊源,保护和促进客家足球文化的发展,增强客家人的自信心、自豪感,做强做活梅州的体育文化产业,促进梅州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
该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发展。”在这个定义中,不仅明确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对象、功能等重要因素,同时还包涵了主体对对象的价值判断。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涵盖五个方面的项目: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公约》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中的非物质性的涵义,是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产这层涵义上的非物质性。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1]
如果自2001年昆曲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个“第一次”算起,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已经开展十余年了。2004年,中国签约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06年,国家设立了“文化遗产日”;2011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获得通过。这充分表明了党和政府对保护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必将有力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也看到在全国各地,各种关于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数万个项目相继申遗,大家对非遗保护的热情由此可见。
在《意见》中就如何建立国家级名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且决定从2005年起开始建立我国的第一批国家级名录。[2]而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项目,必须具备六个条件:
1、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
2、扎根于相关社区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3、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4、出色地运用传统工艺和技能,体现出高超的水平;
5、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活的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
6、对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因社会变革或缺乏保护措施而面临消失的危险。[3]
同时,申报项目须提出切实可行的十年保护计划,并承诺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进行切实保护。[4]
梅州是中国的足球之乡,具有扎实的足球运动群众基础,足球运动有着过百年的悠久历史,并拥有丰富而具有地方特色的足球文化底蕴。据1947年出版的《五华县志》记载,现代足球运动最早是在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年),由德国传教士毕安、边得志两人在五华县长布镇源坑传教期间正式传入,源坑成为中国内地现代足球的发源地。[5]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梅县拥有人尽皆知的与世界球王贝利齐名的“亚洲球王”李惠堂,当时甚至有“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之说。李惠堂在其职业生涯中共打进2000多个进球,并4次代表国家队参加远东运动会获足球冠军。在1976年联邦德国一家权威性足球杂志组织的评选活动中,李惠堂同贝利(巴西)、马修斯(英格兰)、斯蒂法诺(西班牙)、普斯卡什(匈牙利)一起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李惠堂于1941年以到澳门比赛之机,辗转回到内地,组建五华足球队。对“足球之乡”梅县的足球运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1979年,国务院批准在全国设立16个足球重点地区,梅县榜上有名。从1951年至2003年五十三年间,梅县足球队参加国内各种比赛239次,其中获得冠军123次、亚军62 次、季军 32 次。[6]
梅州先后为国家培养输送了曾雪麟、杨菲荪、王惠良、杨宁、池明华、黄德宝、李玉展、李小兰等著名教练员和运动员,对中国的足球运动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1989年高丰文带领的出征世界杯预选赛的中国国家队球员名单中,谢育新、伍文兵、郭亿军和张小文均来自梅州市管辖的兴宁。作为1956年国家体委正式命名的“足球之乡”、1964年国家体委确定的“全国开展足球运动的10个重点市县”之一、1979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16个足球重点地区”之一,梅州足球运动与足球文化的发展一直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中国足球之乡的第一支职业球队:梅县客家足球队于2012年12月12日正式成立,前国家政协副主席、广东省长叶选平亲自为“梅县客家足球俱乐部”名字题字。这支年轻的足球队伍承载着客家人的“发展足球文化、弘扬客家文化”的殷切期望,具有客家人特有的坚毅、拼搏、团结的精神,期望它能再创足球之乡辉煌!如今,在梅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振兴梅州足球“十个一工程”工作计划指引下,立足梅县的梅县客家足球俱乐部和立足五华的梅州客家足球俱乐部应运而生,两支梅州自己的球队均在2013赛季征战中乙联赛,目标是代表梅州冲击中甲联赛。
梅州客家足球文化的悠久历史,符合了“申遗”评审标准的历史性标准,展现了中华民族客家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
梅州有“世界客都”之称,1988年,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梅县历史上出过很多足球名人,梅州足球文化也被赋予了浓郁的客家地域文化特色。历史上从北往南的几次大迁徙,孕育了客家人团结、勇敢、刻苦耐劳、勇于反抗压迫的性格;而到了南方以后,跟当地住民族融合在一起,不但丰富了自身的文化,也磨练出客家人的包容、接纳的待人处世理念,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客家人以聚族而居为根本的血缘家族制度以及团结互助的行为文化是在千百年来的迁徙历史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特质,客家人世世代代受客家文化的熏陶,养成了奋发进取、团结拼搏、敢于开拓、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些文化特质成就了客家人在足球方面的天赋,并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足球文化。由于一个民族或者族群所喜欢的体育运动或多或少地体现着各民族与族群的精神与性格,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足球运动的团队精神与客家文化的团结精神的契合,可以看到客家文化的包容性在对待足球这种外来文化时表现出来的很强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可见客家传统文化是梅州足球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梅州足球文化因为携带着客家文化的基因而显得鲜明而有活力。
综上所述可见,因为扎根于客家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使梅州客家足球文化符合了“申遗”评审标准。
梅州客家足球文化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其核心在于团结和奋进。梅州有很多动人的足球传奇故事,如“世界球王”李惠堂“柚子射狗洞”、“铁脚震日寇”等传奇曾让多少客家少年心生敬慕并得到精神的引领。客家足球文化的发展是客家文化长期稳定发展的一个缩影,是客家群体富有顽强生命力的体现。
下面以足球赛事为例,说明客家足球文化的价值。先说梅州九龙杯足球赛,这项赛事不仅打造了一个球迷参与锻炼、享受足球、结交朋友、促进健康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九龙杯”足球比赛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支持“振兴梅州足球”事业,为重振梅州足球雄风献计献策。[7]同时,“九龙杯”更是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让更多的外出乡贤了解家乡、关心家乡,通过比赛增进了感情,加强了交流。[8]通过足球与梅州历史文化的有机结合,让“九龙杯”不仅是一个体育赛事,更是一个文化传播平台。在2013年6月15日下午,两支梅州中乙足球队在梅县宪梓足球场上演了德比之战。当时有8832名球迷来到梅县曾宪梓体育场观战,这是在中乙、中超赛场也难得的盛景。[9]比赛场地梅县曾宪梓体育场,最吸引目光的当属主席台座椅用黄绿两色组合出的“客”、“家”字样和围龙屋造型,让人感受到了浓郁的客家风情。而在赛前、中场休息加入客家元素的表演更是调动了赛场氛围,足球赛场成了展示客家足球文化的大舞台,也成了增进友情、亲情的平台。足球比赛让更多人了解客家足球文化,融入客家足球文化的发展。此外,梅州还通过举办其他具有影响力的国内外体育赛事,通过充分挖掘深厚的客家足球文化,并融入客家历史文化渊源,擦亮“足球之乡”这块招牌,再造梅州足球的辉煌,而客家足球文化也将会获得更好发展。
从客家足球文化带来的积极作用可看出,它符合了“申遗”评审标准中的“集体性”原则,并对促进客家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发展社会经济、促进社会稳定起到作用。
与梅州客家足球文化曾经的辉煌相比,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梅州客家足球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当年梅州有那么多的足球名人,现在呢?经济欠发达,中国足球职业化道路的开启等很多因素使梅州得足球事业开始由盛变衰,现在的国字号球队中已经没有来自梅州的球员,梅州客家足球文化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让人欣喜的是2012年底梅州市委市政府制定梅州足球发展十年规划,决心重振梅州足球雄风。梅州足球文化发展已被列入了十年城市发展规划中,并已组建了梅州历史上第一只俱乐部职业足球队——梅县客家队。
以上所述符合“申遗”中的“因社会变革面临消失的危险”和“申报项目须提出切实可行的十年保护计划,并承诺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进行切实保护。”两个条件,说明梅州客家足球文化具备“申遗”的基础。
梅州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在衣食住行中。保护和弘扬这些传统文化就是延续和保持客家人的精神血脉和族群基因,就能更好地守护客家人的精神家园。客家民居的标准形象已被福建永定的客家土楼抢占,为了不让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梅州就必须在客家文化遗产保护和申遗方面有所突破。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行梅州客家足球文化遗产保护与申遗事业,要深度挖掘梅州客家足球文化的历史、人文、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增强客家足球文化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通过梅州客家足球文化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留族群的记忆特征,提高大家对梅州客家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历史感,进而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为此建议:
(1)首先要走出申遗的误区。申遗不能“重申报、轻保护”,更不能因为为了追求政绩、追求商业利益而导致行政决策的非理性化,把参加申遗的项目当成地方追名逐利的工具。申遗的本义,在于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要从真正文化传承的角度去进行,而不是纠缠于经济利益。要正确处理好客家足球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与申遗的关系,把保护和传承始终放在第一位,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地利用。
(2)联合做好申遗的基础性工作。梅州客家足球文化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单靠文物、档案管理、体育等专业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在申遗前,有关客家足球文化的研究与保护、传承、推广等方面需要大量的工作要做,这些工作往往涉及多家部门、多方利益,这就需要政府起到带头作用,做好协调工作。尽快组织开展专项调查,全面收集客家足球文化的历史文献资料和现状调查资料,深入组织开展梅州客家足球文化发展史及跨学科的研究,做好与客家足球文化申遗相关的基础性工作。客家足球文化的挖掘与传承管理工作要职能明确、分工到位、协调有序、责任清晰,健全各部门的合作机制,建立常设性的协调机构,统一领导、统一思想、统一规划、统一实施。
(3)由于民族文化保护意识的提高,文化遗产有效地传承和发展,需要法律的依法支持和保护,更需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因此要完善客家足球文化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管理法规、保障机制等。
(4)加大对客家足球文化保护和管理的资金投入,政府应设立专项经费,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客家足球文化保护、传承、推广的工作中去。
(5)运用新闻媒体、足球赛事、文艺创作等多样化形式宣传客家足球文化,深化大家对客家足球文化的认识,广泛动员广大公众参与客家足球文化的保护与申遗工作,营造保护客家足球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
(6)讲究申遗的策略。可以参考少林功夫的申遗之路。2002年,释永信就开始做为少林功夫申遗的准备工作。2005年少林功夫第一次申请“非遗”,由于准备不充分、材料不详等原因而失败。此后,少林寺调整申遗策略,做好制定保护和弘扬少林文化的十年计划,整治辖区内环境,保护少林寺生存空间,并大力推动对少林文化的学术研究,创办“少林文化研究所”。然后再在2009年出击,结果还是铩羽而归。众多传媒评论认为,当初少林寺申遗的目的是改变少林功夫中断、变形、商业化的局面,但少林功夫的推广,却采用了以近似于“商战”的方式,成立公司、并购、上市等手段的运用,给人急功近利的感觉,这样的推广理念使少林瑰宝失去光泽,与传统少林武学的深层禅意不相符,未能体现佛教文化的精粹。梅州客家足球文化在申遗时,应该以此为鉴。
体育与文化本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梅州客家足球文化是弘扬客家精神、文化的最好载体。梅州客家足球文化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更大程度地体现自身的文化价值,能使自己得到更好的保护。要明确的是,客家足球文化本来就是一种精神文化,不会由于申遗才显出它的宝贵。如果只在意一个外在的名声,没能很好地挖掘和提倡客家足球文化的精神内核,即使申遗成功了,也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其应有的文化价值。申遗只是过程,保护才是目的。我们要看重客家足球文化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而不是其中的实用价值和经济功能。从世界到我国出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对客家足球文化发展来说确实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和出路。我们应该从道德、情感层面做好梅州客家足球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让它继续承担客家族群文化根性延续的责任,让它充满活力地彰显存活到今天的意义。
[1]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EB].新华网,新华资料.www.xinhuanet.com
[2]郭紫纯.文化部公布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大新标准[N].法制晚报,2005-04-26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Z].国办发〔2005〕18号,2005-03-26
[4]中国文化遗产信息产业中心.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须具备的条件[EB].新华网,2005-04-26
[5]王伟.梅州足球的前世今生:内地足起源地 人才济济[EB].凤凰网,2013-05-09
[6]王亦飞.足球地理:客家足球123个冠军北有大连南有梅县[EB].中国足球报,http://sports.sina.com.cn 2005-01-11
[7]刘军.梅州“九龙杯”圆满结束 校园球队共襄盛举[EB].http://sports.QQ.com 2011 -10 -08
[8]刘晨村.足球:传播客家文化的新尝试,——访“九龙杯”赛事发起人之一古向明[N].梅州日报,2012-10-05
[9]中乙第五轮综述:海牛四连胜 梅州德比互交白卷[EB].搜狐体育,2013-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