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爱萍
(广西师范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8)
休闲文化建设中大众体育的发展趋向与策略
徐爱萍
(广西师范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8)
自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出以来,社会新秩序的构建变成了国家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单纯经济建设的时代已经过时。休闲作为社会构建的重要元素,它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都至关重要。东、西方休闲文化的交流与相互渗透促进了社会整体文化建设,也促进了休闲文化的发展。大众体育在去竞技化的新发展过程中趋向休闲、娱乐、健康是其必然的趋向。而大众体育与休闲、旅游、文化产业的紧密联系是其快速发展的捷径。
休闲;休闲文化;大众体育;社会建设
中国社会进入转型发展时期,休闲不仅是学术界关注的新学科,同时也是大众追随的新理念和新的生活方式。然而仅仅在形式上或者活动方式上追捧“休闲”,那势必像一阵流行音乐一样,美好却易逝。休闲对社会乃至对每个人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休闲只有成为一种文化,或者说上升到文化的层次,它才能深远地影响一个社会和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因此,休闲文化建设是休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保障。体育,特别是大众体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理应体现休闲的价值与精髓。
1.1 休闲:从哲学到文化
尽管休闲作为一种新时尚席卷了整个中国社会,但到底什么是休闲和休闲文化?这个问题似乎很多人都难以说清楚。同样,在我国体育事业从竞技体育独领风骚的时代向多元化体育过度、转型的当下,体育与休闲或者说休闲体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似乎也需要深入探讨并广泛传播之,而这种传播归根结蒂是一种文化的普及和启蒙。
在哲学和社会经济学论域中,马克思最早提出了休闲的概念,他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提出,休闲是人的需求和人的权利,同时也是社会正常良性发展所必需的。他指出:“对于社会最广大的劳动阶层,休闲不仅对于恢复他们的体力和保证健康,而且对于保证他们有机会发展智力,进行社交活动和社会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1]。在劳动生产率不高的社会中,闲暇成为了一种奢侈品,人们大量的时间用于劳动,以时间换取产值,从而使得劳动时间与闲暇时间严重的不成比例。从这个角度讲,闲暇时间的增多反映了社会生产率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基本条件。而当人们普遍有了休闲的意识,休闲就能真正成为影响社会进步和人本身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和文化力量。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令世界瞩目,人们的生活水平在短短30几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更多的闲暇时间和更开放的文化环境促使人们开始追求积极的、有意义的休闲生活方式,这为休闲文化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土壤。
休闲生活方式是人人向往的,也是人类生活追求的终极目标,正因为如此,人类历史发展的每一次飞跃几乎都与休闲有关。而每一种休闲方式的产生与普及都记载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这就形成了休闲文化。也就是说,当人们都享受某种休闲生活方式时,他们愿意将这种生活方式记载并传承下去,这便形成了文化。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今天所经历的休闲生活方式及休闲观念的改变正在为休闲文化的革新积累素材或创造条件。
1.2 休闲文化与大众体育
休闲学学者们把休闲的概念解释为:人们利用自己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从事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的活动[2]。由此看来,休闲包含了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自由时间;二是活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已使人们的闲暇时间大大延长了,然而在闲暇时间从事何种活动则成了人们休闲取向的关键所在。传统的休闲方式,如琴棋书画、养花、玩鸟似乎已远远“落后”于时代,人们期待时尚的、更具健康特征的休闲活动,因此,休闲体育成为最受青睐的新的休闲活动方式。按照过去体育理论的分类,体育被分为: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医疗体育等分支,群众体育也就是大众体育,它是指人们业余时间从事的,以健身、娱乐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它实际上就是今天所讲的休闲体育。虽然大众体育与休闲体育并不能完全划上等号,但休闲的确是大众体育的主基调和主旋律,大众体育的发展深受休闲理念和休闲文化的影响,这已被世界体育发展史所证实。比如在欧、美文化的影响下,西方休闲体育强调自然、冒险和自我挑战;而在东方文化影响下的东方休闲体育则强调自我完善、精神超越、内在与外在的统一。
过去的群众体育强调健身的功效,把锻炼身体作为群众体育的主基调是有其社会背景和政治背景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为培养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服务的。当改革开放将西方社会价值观带给中国时,人们渐渐意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与神圣, 在这种社会价值观的感召下,休闲、娱乐和自我完善成了人们从事体育运动的主要目的,到今天,大众体育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甚至成为很多人的追求。这种把从事某种体育运动作为生活追求的一部分的价值转变大大促进了大众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运动装备、服装等的生产与销售,甚至带到了广告业、时尚行业的发展,形成一种新的商业文化现象。这就是与过去的“群众体育”截然不同的今天的大众体育。
经济与文化同步发展是社会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文化建设始终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所谓文化建设就是指教育、科学、艺术、媒体与体育等各项文化事业的建设[3]。它依赖于媒体、图书馆、博物馆建设以及各种文化相关活动来具体实现,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不断积累和创造,在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中体现文化精神。休闲文化是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自古以来,人们的休闲活动都与文化紧密相连,无论太极、瑜伽,还是角力、斗牛,它们都成为一种鲜明的文化符号,宣讲着独具民族特色的休闲价值观和体育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在不断增加,闲暇时间也在逐年增多,使得休闲娱乐等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快速增长。同时,国际交流的增多使得文化事业发展迈进了国际化的新时代,外来文化有精髓也有糟粕,先进文化建设成为当代文化建设的一个主题思想。在我国休闲文化建设中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至关重要,同时,在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与融合中,弘扬我国民族文化精神,在保持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民族核心文化价值观基础上的多元文化是休闲文化建设的主体脉络。
大众体育是以健康、休闲、娱乐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形式,它具有传统文化的特性,同时又具有广泛吸纳外来体育运动形式的特性,西方休闲体育形式最先以活动的方式传入并普及,随后才是休闲体育文化的植根与发展。正因为如此,休闲体育的文化精神最容易在异域文化环境中得以传播和发展。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积累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这其中有些是设计意识形态和主流社会价值观的,比如:诗歌、小说、报告文学,甚至电影、戏剧;而有些文化形式则表现得没有那么明显,如:音乐、体育等等。大众体育在形式上简单、具象,但它有的的确确包含着某种观念和生活理想,它是人们生活状态、生活理想以及社会价值观的活的表现形式,它也是一种最具影响力的“潜文化”[4]。由于大众体育与娱乐难以割舍,因而它最容易被接受和传播,所以,大众体育的发展在客观上就促进了文化建设,特别是休闲文化建设的发展。
休闲文化建设可以以大众体育文化为突破口,将西方休闲文化精神引入我国,并使之与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相互借鉴与融合,形成新时期休闲文化的时代基调。顾名思义,“大众体育”就是广受大众喜爱并最容易被接受的体育运动形式,同时也是不带有任何功利色彩的、纯粹休闲娱乐的体育,大众体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得以普及和传播,进而形成一种朴素的社会文化现象。由于它是重要的休闲活动方式,因而大众体育文化是休闲文化的重要内容。构建健康、积极的大众体育文化就是在构建健康的休闲文化,反之,休闲文化建设的大环境对大众体育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
3.1 国人休闲观念的转变和休闲取向
“休闲”不单单是“空闲”,闲着也不是懒惰,休闲是在闲暇时间从事的活动,积极的休闲则是从事积极、健康的活动,这便是当代被极力倡导的积极的休闲。当代休闲似乎与中国传统的休闲观念有些冲突,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的休闲以“静”为主,强调修身养性,注重内在,而西方休闲强调外在表现,喜欢具有挑战性和冒险性的活动。由于西方休闲带着对保守和封闭思想倾向的挑战和叛逆,所以被认为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休闲价值所在。谈到当代休闲,更多的是指向西方式的休闲,从我国当前流行的休闲活动也不难看出,西方式的休闲已成为当代中国休闲活动的主流。
其实形式不能说明休闲内容的全部,中国传统休闲方式也有其深刻的哲理,因而也被西方休闲活动所吸纳。其实形式并不重要,正如德国学者约瑟夫所言:当一个人和自己成为一体,和自己互相协调一致时,他就真正达到了休闲的状态[5]。休闲状态突出表现为内心的无所顾忌,平衡和安宁,愉悦和享受,因此休闲是一种心态,而这种心态要通过活动表现出来。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常常被休闲学者引用,原因就是这个诗句很好地描绘了一幅休闲的景象,同时也描述了一种休闲的心态。而现代西方式的休闲活动虽然外在和具有挑战性,但从事现代休闲运动的人的心态与陶渊明所描绘的景象并不冲突,甚至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西方式的休闲被中国人所接受是有其文化基础的。
西方式的休闲与中国传统休闲等多种休闲形态同时被现代中国人所追捧,形成了我国当代多样化的休闲现状,这是一种多元文化形式与价值在一起碰撞、交叉、融合的过程,是多元文化真正形成的必经阶段。同时,这种状况也反映出,中国人的休闲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且它已经在行为取向上表现出来。一些西方流行的休闲运动,如:登山、攀岩、漂流、跳伞等活动成为现代流行的休闲运动方式。
3.2 大众体育发展趋向:休闲、娱乐、健康
休闲是人的基本人权,这已被从政府的高度提了出来,“带薪休假”、“国庆长假”等制度的改革充分体现了政府重视大众休闲权利的主旨,同时,大众也已有了充分的休闲意识和诉求。在这两方面因素的促进下,休闲产业也得到迅速发展,使中国社会呈现出了休闲时代来临的壮观景象。相比之下,休闲文化建设处于相对落后的境地,旅游只是走马观花,体验式的旅游休闲仍需有意识地设计和引导,“文化之旅”需真正挖掘地区性的历史文化资源,“用先进的文化引导人”是当前休闲文化建设需要亟待遵循的原则。
胡锦涛主席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强调“和谐”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我的和谐。这与休闲的主旨精神相一致,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自然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休闲不仅仅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它更是一种社会构建理论和教育理论,它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休闲更被马克思认为是促使“人”成为人的过程,它意味着人类摆脱“必需后”的自由,是以“存在”和“成为”的自由。这种存在是为了自我,也为了社会的存在[6]。这种社会构建理论一旦与休闲挂上钩,它就会大大促进休闲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人们的休闲趋向的转变。可以说,休闲是现代中国社会的一种新的社会资源,这种资源对人们的思想和休闲相关产业具有双重的促进作用。
除了旅游,体育运动是最具“规模”的休闲活动方式。因为体育运动具有健康、娱乐的功能,适于所有年龄、职业的人,因而成为全社会所追寻的目标。当前,休闲娱乐化的体育几乎成了大众体育的代名词,当体育运动被“去竞技化”的时候,体育的形式便变得多种多样,休闲体育形式使得体育运动形式变得无限繁荣和多样。户外运动作为休闲运动的最重要也最时尚的形式,现在似乎已成为一种社会潮流,这使得传统意义的大众体育从操场、运动馆走向大自然,走向任何可能的地方,使得大众体育变得无限“大”了。休闲、娱乐、健康是大众体育发展的趋向,加之休闲商业的推波助澜,大众体育休闲化将成为未来中国体育事业的主旋律,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取代人们对竞技体育乃至奥运金牌的热衷。
休闲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之所以说重要是因为休闲会影响到人的发展,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达一个新的阶段之时,社会新秩序需要重新构建,因此休闲又被空前的重视。大众体育构成休闲文化的重要部分,在社会新秩序构建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大众体育的休闲化发展是一种新趋向,因而需要积极主动地去设计和推广。首先,体育事业发展的“去竞技化”是当前大众体育休闲化的重要策略。过去竞技体育的为国争光被从国家层面上予以了过度的重视,使得体育的概念几乎被竞技体育淹没,也使大众体育甚至学校体育充满了竞技的色彩。突出休闲、娱乐是当前大众体育功能与目的的宣传重点所在。只有去竞技化,大众体育才能真正走上它应有的发展轨迹;其次,大众体育应该与休闲产业紧密联系,这不仅有助于休闲产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助于大众体育本身发展起点的高度和有序化,这是大众体育长远发展所必需的;最后,大众体育与旅游、文化产业的结合是其快速发展的捷径,旅游可以将人们带到各地,带到大自然中,从而促进人们对休闲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强化人们的环境意识、多元文化意识以及休闲秩序的社会意识,从而保证休闲发展的群众基础。
[1] [美]约翰·凯利.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2]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2
[3] 杨立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 向家俊.中西文化差异与体育价值观[J].体育文化导刊,2002(2):32- 33
[5] 约翰·凯利.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6] 马克思.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15-216
TrendandStrategyofMassSportDevelopmentundertheLeisureandCulturalConstruction
XU Ai-ping
(Guangxi Teachers College,Nanning 530028,China)
Since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heory has been proposed,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ocial order became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nation-building. Pure economic construction era is outdated. Leisure as a social construct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its human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re essential. East-West cultural exchange and leisure interpenetration promote overall soci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but als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culture. Mass sport experiences the changing process from competitive sport to leisure, entertainment and healthy sport. The shortcut for mass sport to develop rapidly is having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leisure,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Leisure; leisure culture; mass sport; social construction
2013-11-12
徐爱萍(1978-),女,广西南宁市人,讲师
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
G812.6
A
1007-323X(2014)02-00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