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内涵的再审视

2014-12-06 15:42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强国竞技

陈 华

(海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句我们熟悉的诗句给我们以深刻的哲学启示:要客观而又全面地认清一个事物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或审视。对于体育强国这一概念的认识也非常有必要遵循此思路去审视和解读。事实上,自从体育强国概念提出以来,学界对这一概念的内涵表现出很高的关注度。到底什么是体育强国?我们该如何理解体育强国?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准确和统一的说法。因此,体育强国内涵还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去阐释,这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一概念,挖掘其丰富内涵。更重要的是,多视角的解读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探究体育强国概念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1 体育强国内涵的语言学解读

体育强国这一概念在1983年国务院下发的《批转国家体委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的通知》中首次提出。198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中则再次使用了“体育强国”的提法,并明确表述将“体育强国”作为了努力的目标加以肯定[1]。随后,体育学界掀起了一股研究体育强国内涵的热潮。与体育强国类似的概念有科技强国、经济强国、军事强国、文化强国等,在这些提法中的强字大多是“使国家强大”的含义。不难看出,体育强国中的“强”字也应有两种词性,即一种形容词,一种则是动词,并各自对应两种含义。在已有研究中,体育强国中“强”字的含义基本上是前者,很少研究从动词词性去理解或阐释的。从我们掌握的文献来看,仅有陈立国等(2010)在他们的文献中提到了一句“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体育强国’还可以理解为‘(以)体育(来)强国’”[2]。遗憾的是,作者并未对此含义展开阐述。因此,要正确、全面地认识甚至丰富体育强国这一概念的内涵,就有必要从语言学视角对体育强国概念的内涵进行全面阐释。

如果从形容词词性来理解,这其中“强”字的含义应具有较强的比较性。强还是弱,无法比较难分高下。一个国家的强大,无非就是指该国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至于体育强国这个概念,有学者认为(徐本力,2009),至今为止根本就没有任何国际组织在评选所谓的“体育强国”,也根本没有任何国际公认的评选“体育强国”的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选标准[3]。在这样的背景下,强还是弱,我们很难自我评价得出结果。更多的恐怕是把它作为一个目标,一个非具体,但又有很强的激励作用的目标。因为体育强国实质不过是较为浓厚的“爱国情结”和“中国元素”的反映,体现出发展中国家迫切的赶超心态和领先意识[4]。

如果我们从动词词性来理解的话,体育强国的含义则是以发展体育事业来使国家强大。那么这个解释则可转化为另外一个等同命题,即体育与国家发展的关系。那么,我们首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就是,体育能不能和如何使国家强大?一个浅显多的道理是,在上述提及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当然也包括体育)不管是哪一方面的强大,都离不开人这一最重要的因素。或者说,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劳动者,而劳动者的体质状况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他们的生产效率。而从学理的视角来看,体育的本质是对人的关照。因此,任何一个国家的强国之路都离不开体育,国民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这国家的发展和强大。民康则国强,国强才有民康。国家的强大与否也直接影响体育的发展水平。历史上,被戴上“东亚病夫”帽子的中华民族受到列强的凌辱和瓜分就是一个证明。这一深刻的历史教训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国家发展水平与国民体质健康水平息息相关。

因此,仅从词性这个角度来看,将两种词性的体育强国内涵相对比不难发现,二者并非是矛盾的,恰好他们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即一方面可以通过体育事业的发展促进国家的发展和强大,另一方面,国家的强大又反作用于体育事业并使体育水平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由此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体育强国不仅是一个静态的目标,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应该通过体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推动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强大,在此过程中逐步实现体育强国目标。体育强国应以国家的真正强大为基础,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两个“超前发展”(即体育超越经济,竞技体育超越群众体育)理论已经不能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更不符合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毕竟,强国才是我们最终要追求的梦想和为之不懈努力的目标。正如学者鲍明晓所言,体育强国实质上是强国体育,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把体育的发展融入强国强种、富国富民的伟大实践[5]。

2 体育强国内涵的政治解读

从体育强国的缘起不难发现,这一概念始终没有脱离政治语境和背景。换言之,这一概念的提出本身就带有鲜明的政治性初衷。体育强国作为一个政治目标使得几代体育人不断地为之努力和奋斗。1957到1993年期间,体育利益集团的逐利益行为促成了向体育政治利益格局的演化[6]。改革开放之后正式提出体育强国概念,中国体育事业,尤其是竞技体育的发展实际上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这一提法很重要的一个初衷就是要在国际体育舞台上展现一个东方大国的风采,并借助体育成绩的提高来提升国家在政治舞台上的话语权。直到2008年9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发出了“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号召[7]。

很显然,这也是一个政治语境下的号召。尽管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新起点、新阶段、新征程。但它仍然是胡锦涛总书记站在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作出的战略部署[8]。不同的是,随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构建目标的提出,体育强国的内涵随之发生着变化。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不断得到强化和实践,体育强国的内涵的变化体现在了体育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上。政府和越来越多的各界人士逐渐认识到,摒弃竞技体育强国的单一思维,代之以建设一个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体育强国”[1]。

体育学界乃至全社会也日渐达成一种普遍的共识,真正的体育强国不应仅仅只有在奥运会上运动成绩名列前茅,更应当是一个全民健身普及性高、有充足的体育经费、体育产业发达、体育管理机制健全、体育法律法规完善、体育传播具有影响力、体育科研成果先进、体育国际交流丰富、体质好或不好的全体人民都在科学地锻炼身体的国家。这不仅是体育强国内涵的必然,对于科技强国、经济强国、军事强国、文化强国等概念而言也是必然的。

所以,我们必须看到,在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普世的共识不一定能解决最紧要的问题。这就好比科学的发展一样,一种理论即使有错误、面临许多反证,但只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最能解决问题、最能满足需要的,就可以继续存在,直到更能解决问题、更能满足需要的新理论形态出现为止。因此,正如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活的灵魂一样,体育强国的政治内涵也是发展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一个原则——方向和方法不能混为一谈,方向可以不变,但是方法必须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尤其是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不可一味地照搬难以企及的真理来指导现实下的实践活动。尽管我们非常清楚这种真理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庶几,在政治导向的影响下,体育强国的政治内涵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恐怕仍然会侧重于“竞技体育强国”。这是由当前国际形势的大环境、国家政治体制的大框架、国家发展战略大背景决定的。但是,无论是学界还是政界,体育强国的实践思路从“竞技体育强国”向“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转变已逐渐成为一种共识。2013年8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沈阳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我们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3 体育强国内涵的学术解读

与政治的出发点不同,学术的解读则要偏向学理的严谨和规范。我们认为,体育强国的学术解读主要集中在“体育”和“强”这两个关键词上。这两个关键词实际上又对应两个问题。其一,到底体育强国中的体育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体育强国中的体育?正如体育概念是体育学理论研究的元问题一样,对体育强国涵义理解的不清晰和不统一与这一时期人们对体育概念的争议也存在关联[1]。这是学术争论的一个逻辑起点,这个问题几乎是所有问题的核心,比如学界热议的体育体制改革问题。其二,何者为强,何者为弱?发展上孰先孰后?以下就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分别加以阐述。

在现阶段,体育学界对体育概念的认识如何呢?有学者把体育分为工作表述和学术表述,工作表述实际指的是我们所说的“大体育”。而学术表述则把体育看作是一种教育,所谓的竞技体育应为竞技运动。我们也必须承认,将体育分而解之来谈体育强国的内涵是存在风险的。因为不同层次和类别的体育之间是难以分割的,它们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从大体育的提法来看,它包括了竞技体育、(广义的)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三个部分。而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之间的发展极不协调。当前,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主要依靠规模很小的三级训练网,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之间的联系不是在增强而是在弱化[1]。我们认为,这种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的做法与学术表述的体育的发展是背道而驰的。最终恐怕无法达到真正的体育强国目标,而且也难使体育来强大国家。而体育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应是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群众体育发展才能真正带来体育产业的大发展。因此,体育强国的目标的实现必须实现竞技体育、(广义的)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三个部分的协调发展,并且不断赋予体育强国新的内涵。正如有学者指出,如果体育强国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增添和丰富新的内容,不能为社会赋予更加全面的内容和更加先进的文化形式,不为国家和社会面临的问题提供“活水”,不能把自身蕴涵的教化作用化为一种“生活的样式”,影响民心,影响生活,就会成为学术性的陈列品[9]。

体育是一个多元结构组成的社会结构,必然有一个能决定其性质的矛盾的主要方面[3]。对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两个领域,国家如何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呼吁二者的平衡发展,而事实上则是一个孰先孰后的问题。孰先孰后体现出国家在发展体育事业上的战略思路。我们认为,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战略思路实际上可表现出的具体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由上往下(topdown)另一种则是由下往上(bottom-up)。也就是说,我们到底该优先选择普及还是优先选择提高。尽管学界一直认同一个观点,那就是在“普及”基础上“提高”,通过“提高”带动更广泛的“普及”,但是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但它们互相促进或制约的影响关系已经无需争辩[1]。竞技运动强国的比较是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产物,最终需要比较的仍然是在群众体育或者大众体育基础上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

社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社会发展对人文化境的破坏过程一样,似乎有着某些共性特征的矛盾。在体育领域,我们在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上也同样面临这一矛盾,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而且,从其他国家的体育事业发展来看,这种矛盾存在普遍性和阶段性。因此,体育强国概念的理解不能完全脱离国家发展的现实状况,各类体育孰轻孰重、孰先孰后以及体育体制改革等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必须同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结合起来。抛开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来比较竞技体育的强弱是不利于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所以,我们更不能说因为中国在2008年奥运会中夺得金牌数第一就得出中国是体育强国中的“老大”,毕竟,我国在大众体育方面还处于相对滞后的地位[3]。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论是相对还是绝对的,我国大众体育发展滞后这一事实;国民体质健康水平,尤其是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这一事实。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竞技体育像是过节,群众体育像是过日子。过日子当然要精打细算,过节就不同了,家长肯定重视,投入多,图个红火热闹,也为了让邻居看看我们家日子过得不错[10]。

总之,从学术内涵的角度来看,上述矛盾和争议应该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和认真的反思,认清形势、理清思路,赋予体育强国更为科学的内涵。只有在具有科学内涵的体育强国理念指导下,我们的体育事业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

4 结束语

我国《宪法》明确表述:“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也明确表述:“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体育作为整个社会系统中的若干个子系统之一,对国家的发展和强大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建设体育强国与国家的发展和崛起是紧密联系的,体育强国目标及其实现过程都必须以各类体育协调发展为前提。我们认为,对体育强国概念内涵的思考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要通过这种反思引起学界更多地关注各类体育如何协调发展,如何发挥各类体育的特有功能,尤其是发挥体育产业强大的经济功能,推动国家发展和强大。这才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正题。

[1]陈玉忠.体育强国概念的缘起、演进与未来走向[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2):142 -145

[2]陈立国,富学新.尊重人的价值是体育强国之路的永恒选择[J].体育学刊,2010,17(6):1-4

[3]徐本力.体育强国、竞技体育强国、大众体育强国内涵的诠释与评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2):93-98

[4]田雨普,王欢.体育强国的辩证认识论[J].体育学刊2009,16(8):9 -13

[5]鲍明晓.体育强国实质是强国体育[EB/OL].http://www.china.com.cn/sport/txt/2010-09/21/content_20982304.htm

[6]程林林.新中国体育体制及利益格局演化研究[D].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8

[7]胡锦涛.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5

[8]体育强国战略研究《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9]张振华,周利.北京奥运文化对我国社会进程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4):402

[10]俞肖云.高成本社会之三:体育强国梦[J].中国统计,2011(4):22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强国竞技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纺织强国再出发
“学习强国”礼赞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秦晋争霸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