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观视域下体育价值观的重塑: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

2014-12-06 12:20:50赵子建
体育教育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工具理性德性理性

赵子建 孔 阳

(郑州大学 体育系,河南 郑州 450001)

自“体育”一词传入中国,由于历史原因和政治诉求,体育的主体功能就被工具理性价值观所主导,“保国强种”、“振兴中华”等体育口号成为我国近代以来政治发展、民族崛起的必然产物。继后,奥运金牌数从“零的突破”到金牌榜首的“金牌至上”论都离不开“工具论”的影响,工具理性价值观的导向使国人对体育的传统看法形成了思维定势。工具理性价值观把国人的视野始终锁定在我国的竞技体育层面,而忽视了体育运动对个体潜能的挖掘,压制了体育运动对人个性的解放与释放,致使“假球”、“黑哨”、“兴奋剂”等成为功利性体育的极端写照。特别是我国青少年体质近年来持续下滑,肥胖率、近视率等发病率持续升高,使工具理性体育价值观的弊端日渐显露,与理想中的体育对人的培养目标截然相反,与主体多样化、个性化的形成格格不入。工具价值论使体育价值观的发展偏离了应有的轨道,而体育价值观只有朝着人的自由和非功利性的方向转变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现今社会,个性多样、形式独特、以人为本的更高层次的个体需求,对体育价值观的构建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体育价值观必须由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因此,本文基于亚里士多德(以下简称亚氏)的德性观理论,从哲学视角论述了体育价值观由工具理论转向价值理论的必然性以及实现路径,促进体育价值观的重塑及其健康发展,凸显体育在实现中国梦中的特有价值。

1 体育价值观研究的分类与特征

体育价值观是体育价值主体根据主体需求,对其自身和社会的意义进行价值、信念、原则的评判。体育价值观是人类认识和评价体育及其现象对自身和社会重要性的内在标准,是价值主体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精神基础,反映了主客体间的体育价值关系和体育的价值属性。价值观的稳定性使得体育目标的实现具备了相对持久的意义,价值观的导向性使体育价值主体在实现其长远目标的过程中,更具有自觉性和针对性。体育价值的形成对终身体育的思想确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价值主体从学校走向社会养成终身进行体育运动习惯的内在动力。从历史角度和文献资料整理分类来看,关于体育价值观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是工具理性体育价值观。马克思·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中把工具理性定义为:“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1]事实上,人们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会不断探索各种可能的手段以及所造成的相应结果,并最终选择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手段进行实施。所以,工具理性价值观的主体,更加注重的是手段的实施可否达成价值主体的预期目标,至于实现目标过程中的行为本身的价值便是无关紧要的。工具理性的行为主体往往追求手段的效率性以及成本和收益的最值性,而这种目标数值性的结果,放弃了人类的道德性和情感性,把除行为主体外的人和物都只看作了实现目标的工具,甚至是障碍。

新中国成立后,为振奋民族精神,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提高国际地位,实现强国梦想,中国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显示出了巨大的工具理性价值和社会功能,“唯金牌论”成为中国体育发展追求的主要目标以及衡量竞技运动水平和实力的唯一标准。

袁旦认为工具理性体育价值观是“反映了资本和权利主体对体育的需求和利益,把体育当做实现经济、政治功利目的的工具系统,把体育当做无人称的或非人格化的身体运动技术操作活动系统”[2]。人类实践活动目的性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实践中对相应工具的需求是理所应当的,然而片面强调与追求体育的工具性,只能导致从事体育实践的主体非人格化,也将致使体育文化的病态发展。我国近代以来体育“工具论”、“金牌至上论”的结果不会反映出价值理性的实现,恰恰相反,得到的是体育方针政策制定者的立足点偏离了人文主义目标,由此体育价值观的发展前景势必要对人性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扭曲。

第二类是价值理性观。价值理性即“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3]。马克思·韦伯基于此概念认为:行为主体注重的是行为本身的价值,对于行为过程中手段和导致的行为后果并不过分看重,该价值观遵循着未来人个性的解放、个性的多样化的发展规律。基于此理念的人文理性体育价值观把体育看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多种多样的主题性活动中的一种主题性活动,当作人的多种多样的生命存在形式(载体)中的一种生命存在形式(载体),当作人的一种向着未来开放的有着无限可能性(自由)的,对自己生活和生命的非功利性的改造活动”[4]。即人文理性体育价值观把真善美的执着追求,人全面发展的实现,追求身心健全、人格完善,倡导个性解放,当作了体育的终极目的。体育是发展人的活动,人的存在依据与人的内涵奠定了体育文化的内在逻辑与品质的基石,由于价值理性的缺失,体育文化的发展将迷失方向,体育实践活动将丢失原则。同时,离开体育活动的主体对体育主体功能的需求,体育所实现的工具目的也将毫无意义。体育工具理性的存在和导向违背了体育存在的价值,异化了人们对体育形成的价值观,阻碍了体育价值体系丰富的动力,而人文理性体育价值观则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社会及价值观的发展规律。

但在体育实践领域,体育观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关键是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化的体育价值观转型,必须要确立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这是时代赋予体育价值观蜕变的新型驱动力。

2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内涵解读

2.1 德性观的本质内涵

亚里士多德是伦理学的创始人,他用目的、善、德性、幸福等概念建构了伦理学体系。亚氏认为,“目的”是始终贯穿于存在物的活动之中,而“活动”普遍反映在每种存在物中,但之所以活动形式迥异,是因为存在物的目的不尽相同。目的的潜在性、贯穿性、持续性决定了人类从事实践活动的必然性,而目的的导向性、针对性又决定了人类对待实践活动的主体态度,目的的多样性注定使人类的实践活动丰富多彩。亚氏《尼各马可伦理学》开篇首句便是:“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5]“善”就是人类普遍追求的目标,而使实践活动向好的态势发展就是实施“善”的过程,而追求这样的“好的”状态的内在品质,亚氏称之为德性。在实现德性品质过程中,具备德性属性的实践行为,即是合德性行为。当在完满的合德性行为实现过程中,人类也就是在追求和实现自身的幸福。可见,德性观的本质内涵就是以事物向好的态势发展为基础,追求个性多样化,主体自身和谐发展为目的科学价值体系。因此,德性观的深刻内涵与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一脉相承。

德性是内隐于人的自我意识,是人的伦理品性与伦理观念以及自身价值取向的集中反映。体育的实质是通过“育体”来实现“育人”。从“育体”到“育人”的复杂进程中,没有内在体育心理的支撑是难以完成体育的光荣使命。体育心理结构是其表层、中层、深层三位一体的。深层的精神本质始终贯穿和蕴藏在体育心理的其他层面之中,而中层的体育哲学、体育道德、体育价值观直接制约着体育意志、体育习惯、体育情感等表层的体育心理。德性观与体育心理本质属性的一致性,使得德性观可以很好地渗透到体育心理的各个层面之中。让体育心理结构自身可以合理地调整历史传统与新生代两种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科学地处理好体育心理沉积与体育心理变异的关系。因为,观念体系一经形成,就会以滴水石穿的精神渗透到体育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创造出全新的体育精神主体[6]。

2.2 德性观与人本理性价值体育观的契合

人是体育活动的主体,体育的发展应当以人为出发点,追求人的身心健全,崇尚人格完善,倡导个性解放,满足身心发展。只有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做主导,人们在从事体育活动时才能体会到体育对人发展的独特意义,人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生命才更有意义,体育价值观的发展才不至于与预期的目标背道而驰。由此,价值理性体育价值观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代进步的呼唤。可是,价值观的系统性决定了体育价值主体观念形成的客观条件是多元的、多层次的,让体育价值观的构建成为一个复杂的过程。社会舆论的导向以及媒体的教育宣传方式等因素都在时时刻刻影响着价值主体观念的形成,至此,虽说人文理性体育价值观对体育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当下我国人文理性体育价值观的实现却是任重道远。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为体育价值观的重塑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亚氏认为,“德性”是一种令人称赞的、好的品质,这为人们在进行体育锻炼,进而形成良好的体育价值观提供了参考依据,亚氏德性观的提出对体育价值观的重塑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体育价值观在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先进理念的融入。体育价值观以一种抽象的、客观的现象永恒的存在着,它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模糊而又复杂的过程,它的发展必然遵循辩证否定的运动规律,体育价值观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其各种特质和要素的相继产生与构型,并最终形成独具特点的体育价值观。事实上,价值观的发展都遵循着从一个独立封闭的产生到交流、互动的开放发展的过程这样的规律,任何个体的价值观愈是发展,其独立性就愈小。价值观的演变规律,遵循着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间接性相统一的原理,因此体育价值观的革新不是一帆风顺,时代对体育价值观的取舍和选择,总是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无疑会促使体育价值观的局部性和总体性的变更,并最终引起体育价值观根本性的转变而走向体育价值观的转型。新时期体育价值观已经不再像近代体育价值观那样功利,人性的完善和人的发展成为体育价值观理应创新的前提。体育价值观要实现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转型,需要体育工作者对当代体育价值、体育伦理、体育哲学进行全面的审视,需要对经典的、先进的价值理念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而亚氏德性观恰恰对体育价值观的革新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因为他们的本质是统一的。一方面,体育价值观和德性观的本质属性都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二者都提倡主体自觉性、自愿性,崇尚以人为本,不以功利性为目的。虽然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外在表现形式,但是体育价值观是体育系统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内在精神支柱;德性观的引入是以其自身存在需求——追求事物自身向好的态势发展——与体育价值观充实与丰富的需求相适应的积累结果。二者本质属性的一致性,使得二者有机结合成为可能,二者的相容符合价值观发展与丰富的选择融合规律。另一方面,实现人全面发展的体育价值观与德性观的要求统一,是中华民族体育价值观和时代精神的结合,二者在精神渊源上同宗一脉,因此两者的精神实质是同一的。体育价值观的自身完善和发展将成为德性观践行的广阔平台,德性观的介入将有效地帮助体育价值观自身更好地完成新陈代谢。

3 德性观对价值理论体育价值观丰富与发展的着力点

3.1 德性的结构及其实现路径

德性由两个因素构成,即: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两因素都有自身的获得形式,“理智德性主要通过教导而发生和发展,需要经验和时间”[7],而伦理德性则通过习惯养成。人们在积极、主动地从事行为活动时,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两部分是共同发挥各自作用的。伦理德性是习惯养成的,表现特征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勇敢、大方、温和、友善、羞耻、固执等潜移默化的性格与行为,与个人见识、认知有关,并左右着人们处理问题的方式,直接影响人们行为的目的正确与否。理智德性来自后天的教育,比如科学方法、精湛的技艺、明智、智慧等都是与理智德性息息相关的,它会帮助人们采取实现那个目的的正确的手段。只有当正确目的的导引和正确手段的实施,才能做到合德性行为,德性便可实现。同时,在此过程中,德性的实现与行为的实施又互为反馈。在实践主体处理问题时,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会为实践主体的思路提供参考依据,并导引实践主体作出合理的选择,当然社会复杂性与人个性多样性的外部因素会影响到实践主体的行为意愿性以及行为实施的结果,但是行为结果会对实践主体的德性观进行纠正和指导,并促使更符合自身的德性观形成。这种循环机制形成的德性与实践内在之间的相互反馈,旨在实现更为完满的合德性行为。

理智德性只有在长时间的教导下,形成德性主体的经验时,才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亚氏提到,情感和欲望是存在于人性中的“自然之物”,情感与欲望的满足是理所应当的,但他强调情感和欲望的满足必须在理性的指导下得到发展。因为只有在理性的支配下,人的各种需求才能得到和谐的发展,人的社会属性才能得以落实。以往人们对体育运动的认知所形成的偏见,就在于体育运动主体片面地理解体育运动——只注重体育运动的身体性,忽视了体育运动的价值性和社会性,忽视了理性对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其结果是:错误的体育价值观铸成了体育工具理性的泛滥。理智德性的践行将使体育实践主体对真、善、美开始关注,使体育朝着更人性的角度发展。

3.2 价值理论体育价值观丰富与发展的德性着力点

明确德性意义上的体育行为,离不开对合德性体育行为实践全过程的检验,因此对合德性体育行为动机、行为手段的选择、行为结果等因子的全面考察是十分必要的。

3.2.1 合德性体育行为动机的贯彻

行为动机是行为执行的出发点,个人的行为动机与行为主体的价值观密不可分,因此,合德性体育行为动机的萌发必须遵循德性观来实施。合德性体育行为必须是有意识、有理性、有伦理价值态度的体育行为,以区分于无意识、无理性、无道德的体育行为。理智德性因素的开启源自体育行为主体对文化知识的学习程度、比赛规则的认知程度、教师理论传授与教练员战术部署的理解程度。理智德性的实现是学习训练主导的教与学习训练主体的练的双边活动,具有长期性、经验性;伦理德性的作用来自体育行为主体在整个人生阶段的好的习惯性养成,如:勇敢、果断、友善、正义、公正,伦理德性要求体育行为主体有意识地、自觉地把自身好的习惯充分应用到体育行为之中。此外,体育行为动机同样离不开体育行为结果的影响与反作用。

合德性体育行为的反复实践将成为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重要环节。此外,习惯的养成源自实践主体的内在需求,主体的需求和需求对象的客观功能产生了客体的实际价值和现实意义,而内在需求和客体功能的的多样性决定了实践主体个性的多样化。所以,合德性体育行为对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是实现体育对人个性化、多样化培养的内在动力。

3.2.2 合德性体育行为手段的选择

合德性体育行为手段的选择承接体育行为动机而来,它必须是应当的、自由的、情感性的、习惯性的体育行为。然而,必须承认在具体环境中、现实生活中体育行为手段的选择即便是坚持朝着人性发展的方向前行,其结果也并不都是尽如人意的,如:妒忌、怯懦、骄傲、自满等心态往往会左右事态的进展,从而导致体育行为主体非意愿的体育性行为出现。那么,关于出于意愿与非意愿的行为控制就离不开竞赛规则、训练纪律来约束体育行为主体,而重要的是行为主体通过长期学习、实践养成的理智德性与长期生活积累好习惯养成的伦理德性共同作用下,会使体育行为手段自觉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向。

3.2.3 合德性体育行为结果的实现

体育行为结果直接反映了行为手段的选择,就伦理意义而言,合德性体育行为必须具备直觉感与责任感的特性。“生命的特质在于活动,伦理活动因追求‘应当做’而成为生命活动的根本。然而,生命在发出‘应当做什么’之类的绝对命令时,是不讲理性的。”[8]合德性的体育行为结果关注的是在体育行为过程中德性的诠释,而并不重视行为结果性,中国人对国足 “输球不输人”的口号就潜藏着这样的机理。在2013年东亚杯第二场中国队对阵韩国队的比赛中,门将曾诚多次扑球救险,力保国门不失,并在一次扑救时与韩国前锋相撞,导致脸部与颈部受伤,同时场上国足齐心协力,奋力拼搏,虽然比赛结果是以平局收场,但赛后的评论是“这场比赛踢出了国人的精神”。体育行为合德性的表现就在于此,好的内在品性展现使体育行为更具有人性、伦理性。假使按照比赛积分规则,用理性来分析比赛结果,得到只有:中国队在韩国队身上取得一分,总分在四支参赛队伍里暂居次席。体育行为的合德性结果诠释的更多是人性。德性观的引入,合德性体育行为的实施让体育实践主体在体育运动中,尤其是在竞争性的体育运动项目上,更具有人道精神和人文价值,至此,在知识的积淀下、意志的影响下体育实践主体必然能够感到快乐和舒适。人们在快乐中进行体育运动,在体育中享受快乐,这样的结果使体育文化理应朝着良性的轨道前行。

[1] [3]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6.

[2] [4] 袁旦.时代呼唤人文体育价值观和工具理性体育价值观的批判(2)[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1):5-7.

[5] [7] 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5.

[6] 武文.文化学论纲[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90.

[8] 董世峰.道德意义上的行为何以可能[J].学术研究,2005(9):53-58.

猜你喜欢
工具理性德性理性
论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德性与实践智慧
西部学刊(2024年1期)2024-02-19 10:58:58
柳亚子书法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34
新时期高校治理模式及其优化设计——基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路径
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中推进新媒体从业人员政治引导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伦理学研究(2016年5期)2016-02-01 12:46:17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汽车科技(2014年6期)2014-03-11 17:45:28
悖离与异化:工具理性视域下高校虚拟管理模式的价值反思
高教探索(2013年6期)2013-04-29 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