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负荷的理论与控制

2014-12-06 11:22马文政王晓桐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32期
关键词:负荷量竞技负荷

马文政 王晓桐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 100084)

1 运动负荷的基本理论

1.1 运动负荷的含义

运动负荷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有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也就是人体在运动训练中所能完成的生理机能反应和心理机能反应的量或范围。

1.2 运动负荷的结构

解决各种训练任务可采用不同的训练手段与方法,但是他们都有相同的结构。运动负荷的大小与性质正是由组成训练手段与方法的各个组成成分的特点及其结合的顺序所决定的。这些组成成分就是,练习完成时的强度,各个练习的持续时间,重复练习之间间歇的长短与间歇的方式一组练习、一次课、一个小周期等结构单元练习的总量。

2 运动负荷的控制

2.1 运动负荷的宏观层次的控制

对训练过程进行合理的划分,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任务,大部分运动员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一般包含基础训练,专项的提高训练,最佳竞技状态阶段与竞技状态保持阶段。

基础训练一般是从少年开始,对少年儿童首先发展其一般身体素质,安排参加训练负荷的原则通常要遵循一定的训练原则,比如循序渐进的原则。很多世界优秀运动员的训练实践表明,少年儿童在基础训练阶段的负荷,应当采取适宜的量度。前苏联学者分析表明世界优秀游泳运动员在刚刚接触训练时都不会有太大的运动负荷,甚至比专业训练的体校的运动员的运动负荷还要少,只是体校运动员初期训练量的25%~30%。

运动员经过基础训练后,进入专项提高阶段,致力专项竞技能力提高,当熟练掌握专项运动后,各方面技术接近成熟,竞技能力接近或达到高水平,从而进入最佳竞技状态阶段。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专项提高阶段与最佳竞技阶段训练的任务序列都一致的,但两个训练阶段负荷安排的形式有所不同。专项提高训练的阶段,一般可以比较明显地表现出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步一步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增大运动负荷。而当运动员进入最佳竞技阶段,因为受到多年承受高度负荷与高水平训练比赛激烈竞赛的影响,加之伤病的积累致使运动员不能继续承受大负荷运动量的训练。所以,在本阶段训练,一定要特别注意细致地安排训练负荷。从而保证运动员能以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竞技状态参加激烈的训练和比赛,从而取得理想的成绩。

在竞技状态保持阶段,运动员训练的负荷一般低于专项提高阶段与最佳竞技阶段。运动员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安排自己的训练强度。而大量实践表明,很多优秀的运动员在经历过大赛的刺激后,虽然竞技能力会有所下降,但是适当调节还会达到较高水平。

综上所述,训练强度的安排一定要符合运动员自身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盲目增大训练强度。

2.2 运动负荷的中观层次的控制

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取得比赛胜利,而比赛成功的唯一依据就是比赛成绩,人体竞技能力的提高,有着明显的周期性特点。大多数运动都有一个为期一年或一年中重复1~2次的周期,这一周期又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恢复期。现对一个周期中的不同阶段的负荷进行安排。

准备期:由于目的和任务的不同,准备期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时间较长,主要是通过加大负荷量来提高运动员的负荷能力,以便为较好的比赛成绩创造身体、技术、战术、知识和心理上的前提。这一阶段的训练要针对如何发展决定成绩的基础来进行安排,因此和准备期及比赛期的其他阶段比起来,这一阶段的一般身体素质练习和专项练习的比重要大一些,而比赛专项负荷却要少一些。

准备期主要针对如何迅速提高运动员的负荷量和心理负荷能力。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即决定训练状态的单项因素都协调一致,从而能够提高比赛成绩了,这时则可进入直接向比赛期过渡的准备期的第二阶段。这时第一阶段的任务仍可照常进行,要减少一般练习的负荷量,提高比赛专项负荷的比重。和第一阶段相比,在总负荷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要以较快的速度提高专项练习和比赛练习的强度。

第二阶段的训练必须确保通过加大负荷强度特别是通过比赛能够继续不断的提高成绩。

比赛期的主要任务是最好的提高和巩固比赛成绩,使运动员能在重要的比赛上取得最好的成绩。这期间要加大负荷的强度,但训练时间和训练强度一定控制好。训练负荷的安排:对于体能主导类的项群(举重、速滑、田径、游泳等)训练的远度、高度、速度、负重量增加,而重复的训练时间,训练次数要明显的减少;对于技能主导类的表现性项群(体操、跳水、武术套路、花样游泳等),成套练习比例增加,单个动作的练习数量减少;对于心理稳定性对比赛有重要影响作用的技能主导类的表现准备性项群(射箭、射击等)训练中,实射的比重增加,对心理负荷的训练和比赛则相对增加很多。

如果在主要比赛之后还要延续下去的话,那么可延长几个星期。这期间要减少比赛专项负荷的比重,同时通过加大一般练习的比重来提高总负荷量。在这期间不应该进行比赛。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恢复大强度负荷后衰减了的体力和心理能力,以便一方面预防成绩过早地下降和伤病。

恢复期:如果在比赛期体力和心理能力消耗过大,那么在新的准备期开始之前要有一个积极性的阶段——恢复期。但是这一时期的时间比较短,不超过4个星期。比赛期临近结束的时候,即在最后一次主要比赛之后,专项负荷就要逐渐减小。恢复期要以一般练习——积极性休息为主。运动员可以从事他喜爱的其他运动项目。在任何情况下运动员都不可消极被动。

总的来说,在准备期负荷的量较大而强度较小;而在比赛期负荷的量较小而强度明显提高;在恢复期负荷的量和强度都应减小。

2.3 运动负荷的微观层次的控制

人们把周训练作为组织训练活动极为重要的基本单位,周训练课一般分为准备小周期、竞赛小周期、调整小周期这样三个类型。

准备小周期:周训练负荷的加大,是短时间内提高比赛成绩,提高竞技能力的有效手段,会在短时间内让运动员达到比赛需要的竞技能力,增大运动负荷一般有以下几点途径:一、增加训练时间,适当的增加训练时间是运动员早早适应高强度的刺激,二是增大训练量,在训练时间不变的情况下,提高训练的强度,给予运动员高强度的刺激,从而提高训练的效果。

竞赛周负荷的安排,全部要围绕机体在比赛日处于最佳状态进行。在比赛日前,一定不能再加大训练的强度,要适当的降低运动负荷,训练强度主要以保持运动员状态为主,不宜再进行高强度训练,尤其不能长时间的进行高强度训练。

调整小周期应根据专项运动及负荷的特点、运动员个人情况进行安排。一般来说,为实现调整周训练的主要目标,要求其训练内容广泛而灵活。一般性的身体练习,如非专项的球类活动、各种非竞技性的健身体操、游泳等,带有游戏性练习等。

3 结语

在运动训练过程进行运动负荷安排时,要通过定量负荷,运动员的训练活动才能产生效应,才能使机体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发生变化,才能实现训练目标。从竞技水平角度看,人体对定量负荷会产生适应,若一直施加等量负荷,机体不会再产生相应变化,必须增加负荷量和强度,才可打破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才能使机体得到新的发展,训练水平才能提高。

所以说合理地控制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的负荷量是有重要意义的,对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1][民主德国]迪特里希·哈雷.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中国运动训练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李志勇.运动训练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5]李宗浩.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董国珍.运动训练与选材[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7]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过程[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负荷量竞技负荷
人造革合成革拉伸负荷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3项标准中维持热负荷要求对比分析
Opening flexible resources by integrating energy systems: A review of flexibility for the modern power system
体育教学运动负荷的调整与控制的探讨
利多卡因负荷量在分娩镇痛中的效果观察
浅析学校体育课中的运动训练负荷
舞蹈训练负荷对学生机体产生的影响及负荷量安排建议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