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然
(淮北市第二中学,安徽 淮北 235000)
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一些反感或惧怕体育的学生,我们称之为“体育特困生”。这种情绪往往是由于学生自身体质弱、体能较差而产生的。本文通过分析此类学生的情绪因素,提出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的方法,以期激发学生对体育学科的兴趣,提高参与意识,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来,从而达到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对比老师示范动作与自己完成动作的能力,再加上对于自己一贯体能水平的认知,就会自然而然地担心会发生伤害事故,进而产生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一旦形成,“无助感”就会接踵而至,学生会不由自主丧失信心,自我贬低并产生焦虑感。由于这些不良情绪的影响和自我心理暗示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学生手脚发软,心跳加速,肌肉僵硬,动作失调,反应迟钝,从而造成学生的失败。
体育特困生这种现象有些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也有的是因为后天缺乏锻炼或教育引导不当造成的,但无论如何,并不是学生的主观责任。所以发生类似情况的时候,老师不要批评嘲笑学生,甚至以此类学生树立一个反面的典型,这样只会导致学生更加恐惧、胆怯,从而慢慢疏远体育活动,成为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这样是非常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学生的天性都是喜爱运动,喜爱体育课的。老师只要适当地引导,鼓励学生回到课堂中,重新认识自己的能力,就能帮助学生从体育活动中获得乐趣。一味地恨铁不成钢,甚至嫌弃乃至歧视体育特困生,只能导致学生的恐惧心理加剧,以致发展成讨厌同学和老师。只有耐心而真诚地帮助学生,鼓励学生,才能建立亲切的师生关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以学科为中心,以文化科目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认为体育成绩可有可无的旧观念,是造成体育特困生现象的主要因素之一。这种学科本位论重视学科知识的行为并没有错,但是过于偏颇。学科教学一定要服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全面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和改善,饮食结构也逐步向多荤菜、重油多糖的方向发展。更由于越来越多的高热量、低营养、口味讨喜的垃圾食品涌入我国市场,造成了学生普遍偏胖,身体素质较差。当然,这只是大多数情况,还有一小部分学生由于先天因素,身体瘦弱或者个子矮小,也给体育教学过程增加了一定难度。
身体素质较差或动作协调性不好直接体现在体育成绩上。学生由于怕同学嘲笑,往往会表现得自卑,不愿意参加体育课,逃避体育活动。有的体育教师采取了错误的处理方法,认为是学生学习态度有问题,指责学生,甚至挖苦讽刺学生,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逆反心理,厌恶体育课课程,从而导致体育素质越来越差。
有些学生家庭比较特殊,父母离异或意外失怙,家长由于文化水平过低,教育方式过于粗暴,造成了孩子性格内向,害怕在公共场合展现自己。这类学生普遍敏感,悲观,容易焦虑和紧张,甚至易怒。那么肯定的态度和适度的鼓励,往往能帮助内向学生树立自尊,增加自信,克服对运动的恐惧,从而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现在的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四二一的家庭结构极大地影响了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学生们从小享受着家长和长辈的多重呵护关怀,很少有机会从事家务劳动,体育锻炼的机会也是少得可怜,所以造成学生普遍意志力不够强,缺乏吃苦耐劳的韧性,懒惰,依赖性强。身体素质是通过运动来加强的,不运动身体素质就会下降。
有些教师专业技能不够过硬,理论知识匮乏,运动能力低,导致学生没有兴趣,无法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来。也有的教师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因循守旧,没有创新,呆板无趣,无法引起学生共鸣。还有的教师只会一味批评指责,甚至打骂学生,给学生留下粗鲁可怖的印象,导致师生关系产生隔阂,学生对老师产生敌对的逆反心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特困生更多的关心关注,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激发学生体育兴趣,提高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形成一个健康的体育习惯。对这类学生,应该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针对个人特性,提出课程要求,布置新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达到目标,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以这种积极的情绪克服对体育课程的恐惧,逐步培养自信,从而对体育课程产生好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就要求教师首先明确,体育成绩也是中考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从思想上对体育课重视起来,摒弃以前学科本位论的思想,将体育教学提高到和学科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授课或举例,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同时鼓励,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以期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良好的自我评价对一个人是否能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你对自己是如何定义的,就会产生相应的表现。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就会变成一个确实有价值的人,做起事来所向披靡;同理,如果你觉得自己一文不值,就会真的一事无成。而自我评价的基础就是信念,真诚地相信自己,接纳自己,才能成功,才能被别人所接纳。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呢?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问题,以包容的心去体谅学生,以博爱的态度去关怀学生。随意的批评指责是粗鲁的,是错误的。只有额外的关注和关心,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好朋友”的位置上与他们交往,去鼓励他们,引导他们,才能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温暖和同学的善意,从而获得信心,改善自我评价。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体育特困生,适当地降低课业难度,放慢速度,减轻重量,简化动作,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增强自信心的能力。体育锻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适当地降低要求,反而能使特困生得到锻炼,也防止了相对高强度的运动可能造成的伤害事故。
针对此类特殊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每个人身体素质的差异,体育老师可以制订个别指导计划,亲切耐心地单独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课外辅导或结合教学内容布置课外作业,从而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敞开心扉,融入到多姿多彩的体育教学中去。
此外,还可以安排体育成绩优异的学生帮助鼓励特困生。由于思维方式相若,生活经验类似,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容易产生共鸣。而来自同龄人的肯定和鼓励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同学间的善意和认同。
虽然大多数特困生普遍缺乏自信心,表现为对体育课程的退缩和逃避,但是,一旦让他们看到,自己也是可以成功的,便会得到极大的激励,并产生勇气。所以,作为体育教师,不光要培养学生自信心,帮助学生获得一个良性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定位,更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理解他们行为表现下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的指导教育,才能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和热爱,从而进一步鼓励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锻炼身体的自主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以达到身体素质的提高。
学生对体育的恐惧是长期负面因素作用的结果,那么治愈它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老师,要慢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获得乐趣,给他们制造成功的机会,才能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提高身体素质,真正做到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人生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1]苗涛.刍议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4).
[2]谭鸿护.对部分中学生不喜欢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分析[J].体育师友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