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宇薇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吉林长春 130117)
女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女大学生人数占到大学生总人数的1/3以上,女大学生是女青年中的佼佼者,未来女大学生将承担起更加繁重的社会和家庭的重任。因此,针对如何提高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进行相关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本研究以高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为研究对象。以吉林省内部分高校随机抽取的450名在校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1)文献资料法;(2)专家访谈法;(3)问卷调查法;(4)数理统计法;(5)逻辑分析法。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异常复杂的,因此只有了解一个人的动机,才能准确解释其行为,并对行为做出比较准确的控制与预测。只有全面了解、掌握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提高其锻炼效果,从而使女大学生建立终身体育意识。
通过对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统计情况来看,有166人占到统计人数的33.3%的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是为了“增进健康”;有64人占到统计人数的15.2%的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为“丰富课余文化生活”;有24.1%的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是“调节心情、消除疲劳”;有15.2%的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健美减肥”;6.1%的女大学生是为了“交友”;出于其他原因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有26人,占到统计人数的6.1%。通过对女大学生访谈发现,绝大多数女大学生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有利于提高身体技能的提高,对未来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其生存能力,在遇到危险时能够逃生;改善体型、提高个人魅力。“健美减肥”是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一个主要动机,这与社会对不同性别身体形态的期望有关,归根结底是受人们追求美的需要所驱使。
通过调查发现,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中有72.7%的女大学生选择“结伴活动”;有6.1%的女大学生选择“个人锻炼”;有9.1%的女飞行员选择“在参加体育锻炼时会选择有人指导的锻炼”;有12.1%的女大学生选择“学校组织的体育锻炼活动”。
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过程中,所选择的运动形式与女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选择“和朋友结伴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是希为了满足个体社会交往的需求,体育锻炼在各个平台恰恰能够满足这一需求,另外,选择“和朋友结伴参加体育锻炼”女大学生倾向于在小范围的团体得到自身的认同感,满足个体归属和爱的需求。选择“个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满足个体“健身和改善形体”的需求,个人独立的参加体育锻炼,虽然在运动时间、运动项目等方面的选择比较自由,可以完全根据个体的爱好、兴趣等进行选择,但是自己独自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会使体育锻炼本身变得比较枯燥,大大消弱体育的娱乐功能,对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长期性是个考验。
体育运动项目是大学生实现体育锻炼动机的载体、媒介。在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方面和体育锻炼者生理、心理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对女大学生体育锻炼项目选择情况的调查发现:女大学生体育锻炼项目选择排在前5位的是跑步256人,占到统计人数的60.6%;羽毛球256人,占到统计人数的60.6%;健美操166人,占到统计人数的39.4%;散步128人,占到统计人数的30.3%;排球89人,占到统计人数的21.2%。对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女大学生在体育锻炼运动项目的选择方面具有明显倾向性,项目主要是技能主导类向群运动。技能主导类向群运动动作变化多样,经常参加这类锻炼,能使视觉、运动、前庭器官的功能得到很大改善,从而提高大学生对时间、空间运动速度和运动幅度的判断。女大学生之所以没有选择篮球、足球、拳术等同场竞技向群运动,主要原于这类向群运动对抗性比较强,且身体接触比较频繁,容易出现运动损伤。运动损伤是体育训练的大忌,它威胁着锻炼人员的身体健康,严重的损伤会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产生非常消极的作用。
体育锻炼的频次就是参加体育锻炼者每周进行体育锻炼的次数。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运动频度)与体育锻炼的效果优质直接的关系。有关学者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后的24h人体内肌糖元达到峰值,之后的24h内逐渐减少直至完全消失。根据体育锻炼后人体内肌糖元变化周期来设定体育锻炼的频次,应该是在前一次体育锻炼后人体内肌糖元尚未完全消失时进行下一次体育锻炼,这样可以实现人体内肌糖元的连续累积,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由此看来,比较理想的运动频度就是每周进行3~4次的体育锻炼效果为最佳。通过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统计情况来看,女大学生选择每周进行1~2次有217人,占到统计人数51.5%;每周选择进行3~5次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有16人,占到统计人数的48.9%。目前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频度不是很理想,有一般以上的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比较低,未能达到体育锻炼的理想效果。通过对女大学生深度访谈得知,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比较重,在校期间大学生希望多学习一些专业知识,并且尽可能获得大量的证书等,所以很难有大量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月经是成年女子的正常现象,由于体育活动可提高人体的机能水平,改善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以及腹肌和盆底肌的收缩和放松有利于子宫经血的排除。但在经期参加体育锻炼应该避免过冷、过热的刺激。经期的第一、二天应减小运动量及运动强度,运动时间也不宜过长,经期不易从事剧烈运动,尤其是震动强烈、增加腹压的动作。另外,许多女性在月经周期中存在情绪波动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烦躁、焦虑、抑郁、易怒等。在月经前期更为明显。体育活动可以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改善盆腔的血循环,转移注意力,调节情绪,减轻月经期的不适感。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女大学生在月经期选择参加体育锻炼的有5人占到统计人数的64%;选择部参加体育锻炼的有358人,占到统计人数的85%。这说明女大学生月经期参加体育锻炼的认知情况不容乐观。有9人认为经期参加体育锻炼是比较重要的,占到统计人数的2%;有106名女大学生认为经期参不参加体育锻炼无所谓,占到统计人数的25%;有307名女大学生认为经期参加体育锻炼不重要,占到统计人数的73%。另外,有女大学生对经期参加体育锻炼的有关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关于经期参加体育锻炼相关运动知识了解、掌握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有88%的女大学生对经期参加体育锻炼相关知识处于“不知道”的状态。究其原因:女大学生在经期由于经期子宫内膜脱落出血造成神经体液方面有明显变化,致使机体内分泌技能不够稳定,在动作技能方面会出现动作不够协调的现象,加上女大学生对经期体育锻炼有关知识不了解,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下,往往就选择放弃参加体育锻炼。
女大学生通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促使相应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良好的锻炼氛围对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建议进一步建立健全女大学生体育健身的社会支持网络,通过全面建立体育俱乐部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并且体育教师要深入各个体育俱乐部中对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进行实时的科学指导,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通过对锻炼氛围的改善,巩固吉林省高校体育教学成果,培养体育骨干,同时引导女大学生发挥特长,提高其运动能力。定期举办体育文化节、趣味运动会以及形式多样的运动竞赛活动,增加女大学生参与的机会,不仅可以调动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还能引导女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1]乔素景.河北省高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2]黄利霞.西安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1
[3]余寿龙.上海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1.
[4]贾利君.西安市部分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1.
[5]杨娜.山东省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