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丽苹 吴湘军
(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湖南吉首 416000)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研究综述
任丽苹 吴湘军
(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湖南吉首 416000)
该文主要采取文献资料调研法,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力求发现前人在这一领域里研究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目前国内学者主要关注的是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就业趋势、专业知识结构调整、教师教学师范能力提高等方面,而对在校学生如何利用专业优势,业余时间参与体育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研究缺发关注,课题研究旨在沥青思路,找到研究的切入点,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体育专业学生 社区 体育服务 研究综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需求也在不断加剧,高校丰富的体育资源与周边社区居民体育需求的矛盾日益加剧,怎样利用高校体育资源为社区体育提供服务,特别是高校体育人才参与社区体育服务,实现高校体育人才与社区体育双边关系互动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题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力求对前人在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体育社会实践参与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旨在发现问题,提出思辨的手段与方法。
城市社区体育兴起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社区体育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体育,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最先在欧美国家兴起社区体育,其政府都施行了有利于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需求的条例及政策。如德国最早开始推行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称之为“黄金计划”;美国政府成立专项基金“土地与水资源保护”为社区建设运动场地进行财政支持,因此成为世界上社区体育场地设备最先进的国家,学校体育场地是其中一大亮点,已经成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新生力量,William.J(美)在《School sports Basic principle——Practice principles》一书中指出:“社区需要学校的帮助,社区也为学校提供平台及钱财,为学校完成任务提供基础,而学校同样为社区居民提供运动场地设施及社区指导员,帮助社区居民完成体育需求,做到学校与社区双边互动。英国实行“体育与地方社会”活动对城市社区体育服务进行宣传与帮助;日本针对社区体育需求增加制定“体育振兴法”,利用开放学校场地为社区居民提供体育锻炼场所。日本学者三好乔的《现代社区体育论》,森川贞夫《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现状和展望》,山口泰雄的《地域社会的活性化和体育俱乐部》,都提出学校为社区体育需求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机会,同时社区体育也为学校提供了实现体育人才发展的平台与实践的场所,促进学校与社区体育共同发展。
2.1 社区体育服务现状研究
裴立新(2003年)《天津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1]对体育公共服务的缺欠进行了总结:面对发展的需要,社区体育管理体制就目前体育公共服务的状况还是很难适应;社区居民得不到良好的体育指导;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仍仅仅依托于国家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并且资金明显匮乏。庄永达(2008年)《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宁波市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研究》[2]认为: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是一种纵向的结构管理体制,并以政府为主导,超过八成的社区体育管理者都非专业。朱明宽(2013年)《临汾市城区社区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3]的也有相同观点:“城市社区的体育指导员的数量配备不足,且大多数还是兼职,锻炼与指导很不平衡”。以上文献体现社区体育服务发展现状主要问题有:社区体育管理体制以行政为主,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是非体育专业人员,社区体育健身指导服务缺乏以兼职居多且“供需”结构不合理、社区体育经费来源渠道单一、社区体育信息服务滞后。
2.2 社区体育服务对策研究
晓敏(2003年)《对构建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思考》[4]在对社区体育服务的对策研究表明:社区体育服务呈现多元化、信息化、管理规范化、机制长效化的供给模式。陈瑞玉(2005年)在《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网络建设研究》[5]也有补充:“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共享,人才和场地的优先利用,有利于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健全和社区体育指导者培养机构的建立”。夏成前(2004年)《构建江苏省城市社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研究》[6]就应对途径提到,“提高社区体育服务队伍先进水平和指导者素质,需加大社区体育服务人员的资金投入,提高待遇,从而引入体育从事社区体育服务工作的专业人才”。
2.3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研究
在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研究可以体现出三个三方面:(1)可行性研究。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和科研工作的聚集地,在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就开始了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系的研究。韩立明(2007年)《河北省体育院系服务与社区的可行性研究》[7]的高校体育文章中指出:学校体育的帮扶能缓解社区体育资源的缺乏;同时社区体育能给学校体育发展提供支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全面的素质水平。赵华(2006年)《构建石家庄市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8]中认为:“高校体育可以建立学科完整的优势,用科学的理论指导社区体育一体化服务模式的建设,有利于提高社区体育生命力。”(2)现状研究。苏莉莉(2009年)《济南市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9]的研究表明:“学校开设的相关专业的学习内容与社区居民的实际健身需求有着不小的差异”。刘会成(2013年)《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研究》[10]也认为“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并没有很好的衔接,也体现出在同一系统下两者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全局性和系统性”。高凯(2009年)《山东省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互动发展研究现状》[11]里有具体的分析:“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缺乏组织机构的支持,又很少一部分的结合也仅存在与对体育资源和场地共享,在组织管理方面和文化知识层次等具体互动内容更是鲜有;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也没有发挥各自的人才资源优势”。(3)对策研究。常丹(2010年)《呼和浩特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资源共享协调发展与对策研究》[12]就解决资源共享矛盾有着自己的见解:“将社区场地作为高校实践基地,高校体育闲置场馆与社区居民合理共享,这种互利共赢的模式能缓解体育资源缺乏的矛盾”。唐文兵、崔冬冬、谢恩杰(2010年)《浙江省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13]文章研究创建异曲同工的模式,“为社区居民建立辅导站,让学校的师资力量给社区进行体育的锻炼指导和社区服务人员的培训,有效地开展社区体育锻炼活动”。张国柱(2003年)《学区体育——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整合的新模式》[14]中认为:“高校可以为社区体育提供力所能及的指导和咨询、以及为管理和组织机构制定规划,促进社区体育健康有序的发展”。张宏成(2009年)《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协调发展的研究》[15]中也提到:“协调和统筹各单位的力量,有效利用双方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学者主要关注的是高校体育场地资源服务于社区居民、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就业趋势、专业知识结构调整、教师教学师范能力提高等方面,而对在校学生如何利用专业优势,业余时间参与体育社区服务等方面的研究缺发关注,文章从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这一角度出发,找出他们之间的契合点,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实现高校体育人才资源服务于社区体育,为政府与教育部门提供一定理论参考,进而实现高校体育人才资源优化整合促进社区体育可持续和谐健康发展。
[1]裴立新.天津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报,2003,26(3):1-2.
[2]庄永达.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宁波市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2]朱明宽.临汾市城区社区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3.
[4]晓敏.对构建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3,11(6).
[5]陈瑞玉.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网络建设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5(4):26-27.
[6]陈峰.郑州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3(1):43.
[7]韩立明.河北省体育院系服务与社区的可行性研究[D].石家庄: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8]赵华.构建石家庄市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D].河北师范大学,2006.
[9]苏莉莉.济南市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0.
[10]刘会成.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3.
[11]高凯.山东省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互动发展研究现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12]常丹.呼和浩特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资源共享协调发展与对策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07.
[13]谢恩杰.浙江省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8,15(7):43.
[14]张国柱.学区体育——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整合的新模式[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15]张宏成.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协调发展的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06,21(16):43.
G807.4
A
2095-2813(2014)12(b)-01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