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融入校园生活角度研究高水平运动员培养

2014-12-06 01:43:17赵梦龙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35期
关键词:校园生活运动队高水平

赵梦龙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北京 100083)

从融入校园生活角度研究高水平运动员培养

赵梦龙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北京 100083)

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一方面可以减轻过去举国体制下国家对运动员培养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能够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提高他们退役后的社会适应能力。但是目前这项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尤为突出的是很多大学生运动员并不能够很好地解决学习和训练的矛盾,导致自己与校园生活格格不入。该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从高水平运动员的选拔机制、培养制度方面需找不足,提出了以“成长成才”为主导的培养新思路,使大学生运动员能够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为高校加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提供合理化的建议和参考。

高水平运动员 选拔 培养 融入

1987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教学字[1987]8号),确定了首批51所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截至2014年共有274所高校具备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资格。从985大学到一般高等院校,对于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投入越来越大,规模逐渐形成,水平也逐步提高。可以说经过这20多年的发展,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很多成绩斐然的运动员从高校走向了更高的赛场。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作为竞技体育发展的一项新的举措,开辟了一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新途径。这样的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存在的运动员文化素养偏低、淘汰率高、培养成本高等问题。

“普通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目标是完成世界大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和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作贡献。”然而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大多数的运动员只能够代表学校参加一些等级比较低级的比赛,并且横亘在“体教结合”面前的是“学训矛盾”这样一座大山。高水平运动员在高校中的地位比较特殊,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能很好地融入校园生活,甚至出现了运动成绩下降,学习积极性下降的“双降”现象,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生存技能的机会,这些运动员如果不能够很好地掌握生存技能,进入社会以后可能给社会带来较大负担。

1 选拔与培养现状导致高水平运动员缺乏存在感

1.1 高水平运动员的选拔机制

在我们高校招收的运动员中,可以将他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来自于普通中学的体育特长生,他们从小接受与普通学生一样的基础教育,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专项的训练。他们的特点是学习能力较强,大多数运动员的高考成绩达到生源地二批次本科最低分数线以上。运动成绩一般在国家二级运动员以上。这类考生是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主力。

第二类高水平运动员来自于省级、市级业余体校,他们基本接受半职业化的运动训练,也会接受基础教育。这类考生的特点是学习能力一般,大多数高考分数在生源地二批次本科最低分数线65%以上(少数免试),运动成绩较为突出,一般接近或者超过国家一级运动员水平。此类运动员在高校的运动员占比为30%以下。

第三类最为特殊,他们来自于各个级别的专业队,运动成绩斐然,其中不乏健将、国际健将,很多人在国内外大赛中取得过骄人成绩。他们比较小的年纪就已经接受专业训练,文化基础一般比较薄弱。他们进入高校的程序是比较简单的,并且只是挂个名,混一纸文凭。他们脱离高校的管理,仅参加比赛为所在高校争光,当然这类考生在高校所招收的运动员中数量极少。

1.2 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模式

目前各个高校在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模式方面大致在分班、学分方面存在差异。

有一部分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在入学后可以自选或者限选专业,采取分散教学,集中训练的管理模式。高水平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一起吃住,一起上课,平时没有差别。一般在下午会有2~3个小时有学校统一组织训练。

还有一部分高校采取的是统一管理的模式。这些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被限制专业,统一编班,一般为人文类或者经管类专业。运动员们一般也会被安排到一起住宿或者临近宿舍。大家一起上课,一起训练,与普通大学生的接触较少。

毕业要求学分方面每个高校也有自己的管理办法。有的高校一视同仁,要求高水平运动员与普通在校大学生所修课程学分一致,没有区分。一部分高校会降低高水平运动员的毕业要求,将选修课部分学分要求适当放宽。还有一部分高校加入运动训练和比赛学分来促进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积极性。

1.3 高水平运动员在校园生活中反映出的问题

通过调查走访和实地访谈,目前高水平运动员进入大学校园后反映出来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与大学生活格格不入。由于大学课程不再像高中那么紧张,并且缺乏监督,很多高水平运动员对于大学课程的重视程度明显偏低,60分万岁的思想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很多运动员出现旷课和考试作弊的现象。

除了课堂,丰富的课余活动也是大学精彩的一部分,各类社团,学生组织对于大学生锻炼实践技能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往往除了体育类社团和学生会的体育部我们很难见到运动员的身影。有很多运动员的生活都在床上和电脑前荒废了。

体育特长方面,缺少了考大学的动力,有一部分运动员在训练方面也出现了偷懒的现象,运动成绩和运动能力也较之高考前出现了下降。

由于管理的松懈和个人辨别能力较差,有极少数高水平运动员竟然会违纪甚至违法。这些都是非常令人痛心和惋惜的。

2 通过整套的管理机制使高水平运动员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

2.1 选拔机制应该眼光长远

从前文所提到的三种类型的高水平运动员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现行的高水平运动员选拔机制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之路的探索的教育背景和文化水平并非成为高水平运动员的必要条件。”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在第二类跟第三类运动员的选拔方面。我们都知道有很多项目的运动员从入学前就开始训练了,第二类和第三类运动员运动成绩突出很大程度上是牺牲了文化课的学习换来的,他们进入大学后学习大学课程是非常吃力的,这极有可能给他们带来负面情绪,更不用说如何融入校园生活了。我们提出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宗旨是:“促进高等学校体育运动发展,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目的是“积极推动高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培养大学生运动员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努力学习、刻苦锻炼,为提高我国高等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而努力”。因此我们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根本还在于培养他们“成长”。

培养很关键,运动员的选拔除了参考入学的运动成绩以外运动员未来的发展也是同样重要的,我们的选拔应该是在学习基础比较好的运动员中选拔身体素质突出,发展空间大的学生,这才能体现国家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目的。第三类运动成绩顶尖的运动员短期内虽然可以为高校带来荣誉,但是从长期考虑他们是不适合普通高校的,因为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比较短暂,他们退役以后应该避免因为文化素质低而被社会淘汰。专业的运动员更加理性的归宿是体育类院校,在那里训练,学习,生活更加连贯的,能够使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在运动员选拔方面应该加大第一类运动员的选拔范围,提高第二类运动员入学的文化课门槛,对第三类运动员勇敢说不。

2.2 高水平运动员需要全方位的培养制度

“体教结合”不能忽略运动训练过程本身就是教育过程,塑造着被训练者的体育精神、道德品质。所以归根到底,我们培养的还是大学生,只不过他们又多了个名字“大学生运动员”。但是通过对高水平运动员的访谈我们发现,他们现在普遍存在感不强。在访谈中我们听到最多的一类话是“自己在学校被视为特殊群体”。出现这样的问题与我们的培养方式是有很大关系的。大多数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院校采取的是统一管理的方式,也就是说这些高水平运动员吃、住、训练在一起。很多学校、学院的选修课对他们的要求也是降低的,这就导致了运动员跟普通大学生的接触很少,可以说他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这样的优点是便于管理,但是弊端也同样突出。大学是一个人三观建立的关键时期,由于每天接触的都是运动员,而我们对运动员心里变化的掌握和不良情绪的疏导是比较滞后的,这就容易使负面的情绪在运动员之中滋生和传播。

笔者比较赞同相对分散的班级编排和集中的训练的管理方式,在选择大学专业方面给高水平运动员一定的选择空间,让他们分散到各个学院。在考试分数方面可以根据他们所取得的运动成绩予以一定的照顾,但是总的学分要求应当与其他学生无异,不能搞特殊不进行选修课的修习。对运动员学术水平的要求上美国走在了我们前列,美国的大学运动竞赛,对与运动员的学费有严格的要求,如果学校为了追求运动成绩而放低对运动员学分的要求将被重罚。美国高校对运动员与普通学生的学业要求是一致的。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此外增加高水平运动员学业之外的训练和比赛学分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能够对运动员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这样学习和训练态度有问题的运动员无形之中就被提高毕业的门槛。

2.3 高水平运动员融入校园的重要性

大学的校园生活是非常丰富多彩的,“运动员通过参与各种讲座,参加社团、学生会和团委组织的各种活动,感悟教师的言传身教,同学的影响,持之以恒,运动员能逐渐形成健康的思想意识、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切实感受和领会校园风气和校园精神。”但是我们的高水平运动员对于这类校园文化生活积极性并不高。通过对高水平运动员的访谈我们发现影响他们参与积极性的竟然是“自卑”。他们说害怕做不好被其他同学笑话。其实高水平运动员拥有过人的运动天赋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同时也被其他大学生所羡慕,他们完全没有必要存在自卑心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高水平运动员所在学院与高校体育管理部门共同教育引导,并且应该定期对高水平运动员进行心里辅导,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这样有助于他们学习生活,也有助于他们运动成绩的提高。

3 结论

通过校园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带动大多数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建立、竞争意识的培养、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以及体育欣赏能力的形成,实现高水平运动队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这些是体育本质的回归,是大学高水平运动队价值的回归和承担的必然使命,也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重要目标。

如果高水平运动员融入大学生活问题能够比较好的得以解决,“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将为国家减轻很大负担。运动员取得良好成绩能够提高高校的知名度。他们的激情能够点燃周围大学生锻炼身体的热情,实现良性发展的重要意义。高水平运动队的建立刚刚起步,我们不能否认这些年所取得的成绩,但是也应该直面存在的问题,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依托教育来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必将成为我国竞技体育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1]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教体艺[2005J3]号)[Z].

[2]彭召方,刘晓峰,李犁花,等.新时期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发展模式探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 (12):169-175.

[3]唐智明,闫运运.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现代审视与目标建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2):78-82.

[4]陈华东,钞飞侠,何灵捷,等.以“校园为中心”的体育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9(4):506-508.

[5]钟秉枢.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之路的探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2):5-10.

G8

A

2095-2813(2014)12(b)-0133-02

猜你喜欢
校园生活运动队高水平
四个聚焦保障高水平安全
校园生活里的尴尬事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中国外汇(2022年12期)2022-11-16 09:10:38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校园生活的幸福密码
学生天地(2020年12期)2020-08-25 09:16:38
爱上劳动,开启幸福校园生活
学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38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中国外汇(2019年23期)2019-05-25 07:06:22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蒙古高校运动队培训机制研究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体育科技(2016年2期)2016-02-28 17:0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