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竞争力的阶段定位与对策研究*

2014-12-05 02:18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
经济研究参考 2014年64期
关键词:老区工业化贫困地区

南昌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徐丽媛

南昌大学

郑克强

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竞争力的阶段定位与对策研究*

南昌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徐丽媛

南昌大学

郑克强

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竞争力培育是其稳步脱贫和持续发展的关键。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竞争力的内涵丰富,为进一步理解,构建了基于科学发展观本质要求的概念模型。结合波特的竞争优势阶段理论和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指出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竞争力处于要素推动阶段,产业竞争优势表现为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及开采利用效率,要素禀赋的竞争是其竞争的主要形式。为此,要提升本地区的发展竞争力,需要培育自生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才素质以及进行环境友好生产模式。

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竞争力;圆锥模型;阶段定位;自生能力

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中部六省革命老区县兼依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共计138个县(市)。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谈到了“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彻底改变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大幅提高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如何实现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稳步脱贫和持续发展呢?本研究认为培育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竞争力是关键。马克思说:“竞争是挡不住的洪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12页。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时代,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由于先天性发展不足,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落后,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生存和发展,必须挖掘自身的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两者相结合增强自身的区域竞争力。

一、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竞争力的内涵与概念模型

(一)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竞争力的概念与内涵。

从经济学视角,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竞争力是指某一中部革命老区县(贫困县)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相对于其他县域吸引资源、争夺市场以及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繁荣和提升国民福祉的能力,是竞争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体。这一能力综合反映在该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科技、文化、教育等持续发展过程之中。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竞争力这一概念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1)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竞争力分析是一种比较研究。*夏智伦、李自如:《区域竞争力的内涵、本质和核心》,载于《求索》2005年第9期,第44~47页。(2)它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竞争力不是直接就能看到的东西,它存在于什么领域,如何形成,受什么因素影响,都需要认真地分析与研究,表现为内隐性;但同时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竞争力又是客观存在的,是经过系列努力形成的一种竞争优势,表现为客观性。(3)它是一种综合反映,是一个区域在经济、社会、环境、科教文化等方面所能达到的先进程度的综合体现。(4)是一种可持续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是在竞争力评估的基础上创立高效的运行机制,以实现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战略目标的能力。*邱询昱:《可持续竞争力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49~51页。其一,表现为长期性,即一个区域的竞争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其二,表现为潜在性,即区域竞争力不仅关注其现在的竞争优势,更应该关注其未来发展的潜力;其三,表现为可持续性,即区域的发展不能只看眼前的成绩,还应该实现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与持续增长。

(二)基于科学发展观内在要求的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竞争力“圆锥模型”。

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发展,以人为本以及创新驱动五个方面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衡量一个区域发展质量的必不可少要素。立足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结合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本研究构建了中部革命(贫困地区)发展竞争力概念模型,包括经济发展竞争力、资源环境竞争力、科教文化竞争力、民生保障竞争力以及政府统筹竞争力五个方面。如图1所示,本研究将其定义为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竞争力概念的“圆锥模型”。

事实上,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竞争力的五个纬度之间的关系,除了是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外,内部还存在密切的联系。如图1所示,两两之间都是双箭头的关系,具体而言,经济发展竞争力是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获取经济社会竞争力优势的基础,能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科教文化和民生保障提供经济支持;资源环境竞争力是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获取竞争优势的支撑,资源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场所,良好的资源环境能为推动科教文化的发展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科教文化竞争力是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获取竞争力优势的动力,能为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人们生活改善提供技术支持;民生保障是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提升竞争力的目标,反过来,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提供原动力;政府的保障与支持能力是

图1 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竞争力概念的“圆锥模型”

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获取竞争优势的坚实后盾,反之,经济的稳定发展、环境质量的改善、科教文化的进步和人们生活幸福度的提升都将增加政府的保障与支持能力。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科教文化、民生保障、政府的保障和支持能力五者之间互相影响,相互作用,每个要素都可能改变其他要素的表现。

长期以来,战争年代的牺牲和损耗,地处偏僻一隅的地理条件和封闭保守的文化与环境让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处于落后的地位,影响了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还存在比较明显的贫困状况。有学者甚至指出贫困县的经济发展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落后15~20年,*刘娟:《贫困县产业发展与可持续竞争力提升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期。可见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其他地区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这一弱势单元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吸引、争夺发展资源,还具有相当的难度。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中的5个薄弱点,*徐荣安:《提高我国贫困地区市场竞争力与发展力之对策》,载于《华夏星火》1998年第11期,第52~53页。即经济起飞的基础和实力不强;三次产业联动的功能和合力不足;市场经济竞争力的机制和活力不够;跨入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水平和能力不行;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有机结合的条件、潜力不统一。这些薄弱点对于贫困地区提升发展竞争力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二、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竞争力的阶段定位

任何一个区域竞争力都不是静止不变的,随着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及不同的组合,其竞争优势也会相应改变,对区域竞争力进行阶段定位正体现了其动态化的特征。一般情况下,区域竞争力的发展阶段通过其产业竞争优势的发展阶段来体现。

(一)区域竞争力的一般演进阶段。

美国波特教授在研究了许多国家特定产业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历史的基础上,将一国产业产于竞争的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美]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534页。第一阶段为要素驱动(factor-driven),第二阶段为投资驱动(Investment-driven),第三阶段为创新驱动(Innovation-driven),第四阶段为财富驱动(Wealth-driven)。其中,前三个为产业竞争力增长时期,第四个阶段为产业竞争力的下降时期。

波特的竞争优势“四阶段”理论,为我们深入理解竞争优势的动态演进过程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理论分析框架。也有学者对他的阶段衰退论(财富驱动)表示质疑,如张金昌(2002)*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2001年博士论文,第64页。认为经济衰退只是一种暂时的、短期和个别的情况,从长期的发展来看,进步是必然的,财富导向阶段并不能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本文研究旨在为初步发展阶段的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产业竞争优势进行阶段定位,因此,研究中排除掉竞争力弱化或衰退的可能性分析,主要阐述波特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三阶段理论。

1.要素驱动阶段。此阶段,产业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一个区域在生产要素上拥有的优势,即是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低廉的要素价格是赢得竞争的主要战略。产业结构上,低层次的农业、资源开采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如纺织业成为区域主导产业。企业的技术层次相对较低,主要是广泛流传、容易得到的一般技术,来自模仿或注资方提供的经验与技术。企业的规模小,多为单打独斗型。政府地位多为领导性,许可资源开采,积极进行劳务输出。

2.投资驱动阶段。此阶段,产业竞争优势来源于政府和企业积极投资的意愿和能力,区域优势产业的资本密集型特征日益突出。竞争优势产业出要表现为:注重规模经济的产业;资本密集但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的零件与标准化产品的产业;售后服务技术不到位、不怕转移其提供产品和流程技术的来源不止一处的产业等。此时企业不仅利用外来的技术和方法,也注意改善外来的技术。企业有能力吸收并改善外来技术,是其突破要素驱动阶段,迈向投资驱动阶段的关键。此阶段,政府的作用主要是提供更有效率的基础设施,引导有限的资本集中流向潜力产业,鼓励冒险精神,为企业提供保护措施刺激产业改善和创新。

3.创新驱动阶段。此阶段,竞争优势主要在于知识、信息、技术和人才,创新越来越成为产业维持竞争优势的主要动力。有竞争力的产业已经由资本密集型产业而是转向技术更新换代快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精密仪器、飞机、自动化生产线等)。同时由于竞争优势的扩散,产业集群逐渐形成(如产业开发园区),并向垂直和水平方向深入发展。企业除了改善外来技术和生产方式,也有创造力的表现。处在这个阶段的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产业,而是从事如创造更高级的生产要素、改善需求质量、鼓励新商业出现等活动。

本文认为,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产业的发展,也将基本遵循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的演进阶段。当然,波特也指出,产业竞争优势的演进阶段并不是绝对的,也不必然一阶一阶地往前走,一些区域的经济一直处于要素推动阶段或投资推动阶段,也有可能实现跳跃发展。*[美]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551~552页。

(二)中部老区(贫困地区)发展竞争力的阶段定位。

准确把握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竞争力所处的阶段,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竞争力决定因素的确定,主要竞争力动力源泉的研究,主要竞争战略的制定与改善,都与特定产业竞争力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在产业竞争的第一阶段,要素成本的高低特别重要;在第二阶段,资本的实力特别重要,大量投资可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增强产品竞争力;在第三阶段,研究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信息等的获得,具有竞争战略意义。

对国家竞争力素有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张金昌教授将波特的竞争优势阶段理论和工业化发展阶段理论结合了起来,*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2001年博士论文,第64页。形成了有竞争力产业的基本假说(见图2),由此理论,工业化的初期阶段,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为要素驱动;工业化阶段,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为投资驱动;工业化国家,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为创新驱动;创新国家,竞争优势主要靠财富驱动。根据经典工业理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一般可以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等方面进行。其中人均收入的增长和产业结构转换是工业化推进的主要标志,考虑到目前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依据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以2000年美元为基),仅以人均GDP指标作为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以2013年相关年鉴数据为依据,对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所处工业化演进阶段作大致划分(见表1)。

图2 有竞争力的产业假说

表12012年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阶段分布(仅以人均GDP指标评判)

注:工业化阶段人均GDP测评标准以2000年美元为基,参见牛文涛:《中国工业化阶段演进分析——基于PGDP指标》,载于《中国商界》,2008年第9期。

从2012年的统计结果来看,138个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县(市)中,20个县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也即传统的农业期,占总数的14.5%;86个县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占总数的62.3%;29个县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占总数的21%;3个县处于工业化的高级阶段,占总数的2.2%。其中江西省21个贫困老区县(市)里,81%的县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14.2%的县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还有4.8%的县处于传统农业期。湖北省25个贫困老区县(市)中,84%的县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12%的县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还有4%的县处于传统农业期。河南省24个贫困老区县(市)中,50%的县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45.8%的县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4.2%的县处于工业化高级阶段。湖南省20个贫困老区县(市)中,65%的县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30%的县处于传统农业期,5%的县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安徽省13个贫困老区县(市)中,76.9%的县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15.4%的县处于传统农业期,7.7%的县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山西省35个贫困老区县(市)中,40%的县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28.6%的县处于传统农业期,25.7%的县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还有5.7%的县处于工业化高级阶段。

依据人均GDP标准划分的工业化演进阶段,在产业结构上得到了相应的应正,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比例基本上体现“二一三”或“二三一”特征,只有个别县(市)存在例外。例如江西省井冈山市属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但实际上2012年井冈山市三产比为 9.6:37.3:53.1,呈现“三二一”产业结构特征,三产比重高过二产,其主要依靠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带动了经济的增长,竞争优势表现为要素推动。

上述数据表明,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目前基本上处于初级产品生产、工业化初级阶段,即处于初级产品生产、工业化初级阶段的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占到了76.8%,如湖南省占到了95%,安徽省为92.3%,湖北省89%,江西省85.8%,山西省68.6%,河南省也有45.8%的贫困老区县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尽管有一部分贫困老区县已率先进入工业化的中级阶段,有些甚至进入了工业化的高级阶段(如河南栾川县、山西保德县和中阳县),但毕竟数量极为有限,不能起到主导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工业化特征的作用。另外,初级产品主要指农业、林业、渔业或矿业中,未给任何程度加工的产品,包括为国际贸易销售需要而稍作加工的产品,如羊毛、天然橡胶、原油、铁矿石等。根据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产业主要类型,可以判断其初级产品生产主要是进行农业、林业、渔业和矿产开采等,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主要靠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来驱动经济增长。

因此,综合竞争优势阶段划分理论和工业化阶段理论,本文认为,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竞争力处于要素推动阶段,产业竞争优势表现为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及开采利用效率,要素禀赋的竞争是其竞争的主要形式。

三、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提升发展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依据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竞争力的阶段定位,本文认为,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要提升发展竞争力,除了要关注要素成本外,关键是要推动产业往高层次竞争优势前进,主要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才素质等、与高等院校加强合作等,培育初级生产要素向高级生产要素转变的创造机制;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培养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政府采取措施引导消费,高水平的消费需求促使产业朝专业化、高级化方向发展。

(一)培育自生能力,增强竞争力。

自生能力理论,是林毅夫先生在研究要素禀赋结构和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并过渡到经济政策环境与体制的逻辑推论中提出的。其具体定义为“如果一个企业通过正常的经营管理预期能够在自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中赚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那么这个企业就是有自生能力的,反之,如果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的预期利润低于社会可接受的水平,则不会有人投资于这个企业,这样的企业就没有自生能力的”。*林毅夫:《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理论与实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林毅夫进一步指出,一个企业是否具有自生能力,取决于它的产业、技术结构是否和这个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一致。*要素禀赋结构是指土地(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的相对丰裕程度。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这样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资源要素就相对丰富,成本最低,竞争力最大,从而获得最高点利润;如果和这个经济的比较优势不一致,则这样的企业没有自生能力,只能靠政府的政策补贴才能生存。

金碚在《竞争力经济学》一书中指出,区域产业竞争力是形成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而这种产业竞争力是与企业的竞争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既决定于区域比较优势,又决定于企业竞争优势,两种优势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区域竞争力的基础。*金碚等:《竞争力经济学》,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354~361页。企业的发展和赢利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居民福祉还是地方财政收入的改善,其主体载体均是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在自由、开放、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如果地方政府推行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就会促使区域内企业选择与本地区要素禀赋不符甚至违背本地区要素禀赋的产业和技术,最终因在竞争中不具备竞争优势而被市场淘汰。

对于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而言,现阶段要素禀赋结构的特征是资本的严重缺乏,在此要素禀赋结构特征下,如果推行资本密集型产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所能做的仅仅是把有限的资本倾斜配置到少数几个产业上,其他产业将得不到起码的资本,结果,所扶持的产业也许能在价格扭曲和政策保护下成长起来,但这样的企业在一个开放、自由、竞争的市场中将没有自生能力,整个产业也就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力,因而整个经济缺乏竞争力,该地区综合实力的提高也只能落空。同时,违背比较优势所形成的畸形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丰富的要素禀赋形成矛盾,大大抑制了对劳动力的吸收,广大人民依然不能分享经济发展的好处,使得相当多的贫困人口依然处于贫困之中。因此,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要成为具有自生能力的区域,就应该推行与本地要素禀赋(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相一致的经济发展战略,吸引本地企业选择与本地要素禀赋相符的产业和技术,并最终使本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存活并发展起来,那么这样一个存在大量有自生能力企业的区域就是有自生能力的区域。

(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促进本地区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网络的全面发展。

针对当前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方面特别落后的问题,应该首先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促进本地区在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电力通讯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道路建设方面,应该进行铁路、高等级公路、乡镇和村级公路齐抓并进,考虑到本地区基本属于山区的特殊情况,与其他地方道路修建预算相比应该酌情提高比重,给予更大的支持,避免由于投入不足而导致不能落实,或者半拉子工程的问题。水利设施建设方面,应该加大投入,全面规划和建设本地区的水利设施网络。铺设管网、布局水网、装备节水灌溉设备,引进先进的水利设施技术和设备,改造落后的设施、补充不足的设备。应该进一步加大在电力通讯方面的投入和建设。尤其是一些偏僻的乡村,人口分散、地形复杂,所以必须有针对性地、脚踏实地地改进电力设备、补足通讯网络缺口。

(三)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才素质。

基础教育方面应该加大投入、灵活机制、争取达标,职业教育需要得到重视,加大投入、提高水平、发挥效用。特别是需加大幼儿和小学教育投入,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够安全、便利的上学。针对个别偏远山村的孩子入学难的问题,应该建立教师扶助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轮流帮扶和支教,或者建立专项基金,支持其转入中心学校就读,并妥善解决其生活问题。

(四)进行环境友好的生产模式,为获得可持续竞争力奠定基础。

竞争力来源理论中,无论是比较优势理论,还是要素禀赋理论,都没有考虑资源环境这一独立的生产要素对竞争力的影响。但实际上,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环境,资源环境是一项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所有产品生产都存在环境成本的问题。迈克尔·波特在其经典著作《竞争论》中就指出,环境与经济之间相矛盾的观点是建立在环境法规静态观基础之上。然而,我们却生活在动态且不断变化的世界。当今世界,竞争力的范式已经脱离静态模式,国家竞争力的新范式是动态的,并建立在创新基础之上。在一定层面上,环境改善和竞争力是合二为一的。迈克尔·波特提出了“资源生产力(resource productivity)”的概念,主张正确处理好环保与竞争力的关系,成功的环保主义者、立法机构和企业等将可以鱼与熊掌兼得,能把环境、资源生产力、创新和竞争力联合在一起。“如今,光有资源是不够的,发挥资

源生产力才能形成竞争力。企业能以更有效率的方式生产产品,或提高产品对客户的价值,让客户愿意以更高的价格购买产品,这些都是提高资源生产力的做法。愈来愈多的国家和企业,竞争力来自它们能应用最先进的科技和使用原料的方法,而非它们拥有成本最低的原料。”*迈克尔·波特著,高登第、李明轩译:《竞争论》,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295页。

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竞争力的培育应该坚持“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朝着实现可持续竞争力方向努力。因为,作为特殊的自然资源,环境要素对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许多产业对自然资源环境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如旅游业的发展就需要良好的自然条件,生态农业的实现也离不开优良的环境质量。但现实中,政府居于经济增长的主导目标,常认为保护环境与经济竞争力背道而驰,因为需要高环境成本的投入,对未达环保标准的企业持放任的态度;企业和居民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量,通过各种途径规避或抗拒环境资源保护法律法规,而不是以创新来应对,结果是耗尽了真正解决问题所需的资源,造成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如山西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地处燕山—太行土石山区、吕梁山区和晋西北黄土高原丘陵山区,脆弱的生态条件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干旱、低温、风暴、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加上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大面积土地塌陷和地下水漏失,区域内小型煤焦铁企业技术落后,管理粗放,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污染严重和生态破坏。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处理好环境与竞争力的关系,预防是关键。形成环境友好理念,采用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将环境问题消灭在摇篮状态。此外,还应该构建资源生产力的观念,适时创新,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0JJD790042。

F127

A

2095-3151(2014)64-0027-08

猜你喜欢
老区工业化贫困地区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老区在努力奔跑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坚决打赢打好老区脱贫攻坚战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老区也需要一个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