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珏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
目前各高校的二外日语课堂教学多采用传统的经院式教学法,以此教学法授课很难让学生具备灵活应用日语的能力。与此相矛盾的是,外语的专业特色又决定了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性。为弥补经院式教学法的缺陷、解决矛盾,本文以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英语专业2010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开展学生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认为通过在二外日语课堂引入任务型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二外日语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让学生通过观察、参与、归纳、合作等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达到灵活应用日语的目的。
德国教育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指出:“经院式的教育关心的只是传统的‘继承’。教师的职责只是照本宣科,所有的知识都已经按部就班地被加以系统化。某些作家和某些著作被奉为权威。学生只想知道结果,只想把白纸黑字的结果带回家去[1]”。通过上述概括,经院式教学法存在的弊端显而易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不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课堂教学中师生无互动,未将学生的需求和意见纳入考虑,学生只是不断地重复,复制知识、记忆知识的过程,抑制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无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任务型教学法的英文全称是Task-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简称 TBTL,强调“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一种教学法。TBTL的概念最早是由印度语言学家珀拉胡(Probhu,N.S.)提出。珀拉胡认为学习者能够在解决一项“非语言性的任务”的过程中习得语言的应用[2]。
任务型教学法提倡课堂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施过程包含了互动交流、协调合作、体验实践等方式。学生在参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自主、自然地达到认识语言、运用语言的目的,让学生能够将掌握的语言应用到实际中。待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再总结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和口语表达,找出存在的问题并纠正,使学生能够从任务型学习中得到帮助和提高。
经典的任务型教学法主要可分三个步骤:任务前、任务环和任务后(语言聚焦)[3]。任务前阶段首先需要教师布置任务,帮助学生理解任务,再由学生自行准备如何解决任务;任务环包括任务、计划和报告。任务即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是学生应用语言的部分。计划即学生为小组报告做准备的阶段,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制定小组报告书。报告即小组在班级里汇报任务的完成情况;任务后也称作语言聚焦,是任务型教学法的最后一步,内容包含语言分析和练习。
开展任务型教学法的课程为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英语专业2010级学生的二外日语课程。在未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前,对2个班57名学生进行了二外日语课程相关的问卷调查,详情见表1。调查发现:①绝大部分的学生是日语初学者,并且对二外日语的学习兴趣并不高;②学生注重二外日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并有较强的自学意愿;③大部分学生希望二外日语课堂教学进行适当改革,所有学生都希望改革能够增加日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基于调查结果,在学习了日语的判断句型之后,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学习任务:根据所学判断句型完成在日本会发生的4种初次见面时进行自我介绍的场景。场景设定为相亲、工作(谈业务)、师生间和平辈间。
表1 二外日语课程调查问卷
以此次任务的开展情况为例,二外日语课堂教学中开展任务型教学法具体分以下几个步骤:
由于任务型教学法主要是以学生课后学习为主,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间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能力,需要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小组数量可依据班级人数机动调整,分组后再确定课堂展示的顺序。此次任务主要有4个不同的场景的组成,因此,要求各组从中挑选两个场景进行任务准备。
各小组有一周时间可以准备任务,学生在课后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图书馆进行资料收集。同时教师在网络课程处开设专门的任务教学答疑解惑栏,实现与学生进行在线互动,及时解答学生课后准备任务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
各小组根据课后准备,运用日语在班级展示挑选的自我介绍的任务。
各小组的任务展示完毕以后,要求其他小组需要提出评价或建议,组间互评完成后,教师再对各小组的任务展示从语言的运用、展示的形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各组根据组间和教师点评意见,完成小组任务报告书。小组任务报告书由教师规定统一格式,从任务制定、任务准备、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总结并反思。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报告书后,在班级前进行汇报,汇报形式由各组自定,可以由一位代表或组员轮流的方式进行汇报,可以结合PPT等多媒体手段辅助讲解。
汇总各小组在完成任务时所使用的句型,讲解并分析,以此为依据再布置针对性练习加强巩固。
由于本校对第二外语日语的学习并没有考级等硬性指标的约束,因此学生在学习第二外语的时候缺乏学习动力,对课程不感兴趣。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自己“做任务”来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辅助其学习,将传统的“学了语言再使用”转变为“利用语言去学习”。学生利用语言解决一个任务的过程会遭遇一定困难,但通过组员间的协作和教师的帮助,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后便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学生对枯燥刻板的外语学习有了改观,激发了学习二外日语的兴趣。
任务型教学法开展的第一步便是班级分组,这一形式打破了学生一直以来“各自为营”的学习方式。为了能够按时、保质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们必须在组间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必须齐心协力才能完成“任务前、任务环、任务后”的所有步骤。学生间和小组间通过沟通,能够增进关系、加深了解,能够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团队意识。
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能够最大程度的利用日语进行资料查找、口头表达和文字书写。教师根据真实存在的情况设定任务,增加了日语的实用性,能够做到将语法、单词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任务型教学法的三个环节的锻炼,学生对日语的表达能有明显进步,能够用自身掌握的日语结合课外自学的内容表达更为复杂的内容,能够切身体会某些场景下该如何正确使用日语。
任务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更为积极地投入到二外日语的学习中,能够让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能够让二外日语的学习更有意义、更实用。但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有其优缺点,在对本校2010级英语专业学生的二外日语课堂开展任务型教学法之后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总结如下。
任务的设置是为语言使用服务的,开展任务型教学法的首要保障就是任务设置。教师设置的任务是学生不感兴趣的方面,学生的学习态度会变得应付、被动,任务型教学法体现学生自主、自由地参与课堂的目的会落空。因此,在设置任务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兴趣,要能够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使用语言,要使学生在任务执行阶段尽可能地进行流利的交流。与此同时还要能够体现学生的求知需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任务。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能够保持积极地学习态度、和谐的学习氛围。
班级学生无论是在学习能力上还是学习态度上都是有差距的,在开展任务型教学法的时候如果分组时不考虑学情,会导致学生间日语水平差距拉大。因此在分组时需要教师进行把控,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平均划分,同时为每个组分配1-2名日语水平较好的学生,起到帮扶带的作用。
开展任务型教学法时,会有大量的问题需要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这首先对教师能力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拥有更全面的知识和更先进的教育理念。其次,教师在讲解、分析任务中出现的语言时,要兼顾大多数学生,力求做到让学生能够听懂并跟上教学进度。
在对本校英语专业2010级学生开展了任务型教学法以后,再次对学生开展了座谈会和问卷调查,对二外日语学习感兴趣的学生比率上升至82%,支持开展任务型教学法的学生占80%。学生表示,通过任务来锻炼语言,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日语学习,既富有挑战性又兼顾趣味性,日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有了大幅提高。但同时也表示准备任务、准备汇报报告是非常庞大的学习任务,会花费较多的课余时间,认为课程负担较重。因此,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想法及需求,对课程进行适当的调节。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在《明日之学校》一书中,明确提出“从做中学要比从听中学更是一种较好的方法”[4]。任务型教学法就充分体现了学与做的结合,教师在课堂中合理设置任务将语言“input(输入)”,并主导学生积极参与解决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实现语言的“output(输出)”,完成了将知识转化成实际应用。这一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增加学生学习二外日语的时间,提升了日语的学习效果,实现日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1] 卡尔·雅斯贝尔斯.邱立波,译.大学之理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79.
[2] 李燕芬.任务型教学法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运用[A].何畏.赫尔墨斯心语[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33.
[3] 唐新艳,等.任务型教学法与日本文学史教学[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69(3):22.
[4] 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