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梦与美国梦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有深刻的内涵和意蕴,有深远的社会和世界影响,值得我们深入进行比较研究。美国梦的终极目标是个人成功,核心内容是“白手起家”,其产生和实现的土壤是关国精神和美国制度,三者交互作用构成了独特的美国文化。中国梦与美国梦产生的时代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内涵和意蕴有着国家之梦与个人之梦、国家基点与个人基点、国家意志与个人愿望、国家建设与个人奋斗之别,两者实现的主体和条件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比较告诉我们:个人国家都要有梦想,要追求成功。美国梦有不少合理的、有价值的内容值得我们借鉴,但是中国人更要超越美国梦,追求中国梦。
关键词:中国梦;美国梦;比较;异同;启示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4)07-0005-07
当习近平提出“中国梦”这一概念的时候,许多人就想到了“美国梦”,想到了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关系。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对立论的观点,认为两种梦在本质上是对立的。另一种是相通论的观点,认为是“互相衔接、相互连通”的。对立论的观点把中国梦与美国梦看作是本质不同的,高扬中国梦而贬抑美国梦,显然有些偏激;相通论的观点认为两种梦相互衔接、相互连通,有把中国梦看作是美国梦的翻版或在中国的延伸之嫌。这两种观点都有值得商榷之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理解两种梦之间的关系呢?
一、美国梦的意蕴及其影响
我们知道,美国在开拓和发展过程中,有所谓“美国梦”之说。
“美国梦”一词,1931年5月由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James Truslow Adams,1878-1949)在他所著的《美国史诗》
(Epic of America)中第一次提出,随后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变得家喻户晓。什么是美国梦?所谓美国梦(Ameriean Dream),是指美国人在建立、开拓过程中形成的,以追求个人成功为目标,通过个人不懈奋斗“白手起家”的理想,它是美国价值体系特别是其终极价值目标的通俗表达,集中体现了美国价值观。美国梦对美国的发展和强大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多少代美国人凝心聚力的源泉和旗帜。
美国梦的终极目标是个人成功,即成为英雄。个人成功的直接标志就是实现富有。富裕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含义。在18、19世纪意味着拥有财富。正是对财富特别是黄金的追求,强力推动了美国西部的大开发。而对于20世纪以来的美国人来说,实现富裕就是进入中产阶级。所以,今天人们常常把“美国梦”说成是美国“中产阶级”之梦。但是,富裕不是成功含义的全部,与成功相关的还有两种更深层的含义:社会地位、自我实现。一个人通过奋斗过上了富裕生活,获得了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就成功了,就被认为是“英雄”。詹姆斯·亚当斯在《美国史诗》中写道:“美国梦不是汽车,也不是高工资,而是一种社会秩序,在这种秩序下,所有男人和女人都能实现所能够获得的最充分发展,并得到社会的承认,而与他(她)的出身、社会地位等社会背景无关。”“美国梦不是一种纯粹的物质丰富之梦”“而是一种能让个人才能得到充分发展之梦”。按照新教伦理的传统,个人自我实现就是履行个人自己的天职,而“个人对天职负有责任”,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社会伦理观中最具代表性的东西,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根本基础。有人将美国人的哲学概括为“从牛身上刮油,从人身上刮钱”。根据韦伯的解读,这句话所表达的是这样一种观念,即“认为个人有增加自己的资本的责任,而增加资本本身就是目的”。对于这一点,韦伯将其概括为:“在生活中,一个人是为了他的事业才生存,而不是为了他的生存才经营事业。”⑥
美国梦的核心内容是“白手起家”。“白手起家”就是靠个人的不懈努力,逐步改善生活处境。“白手起家”的英雄,有在经济上翻身的,也有在政治上成名的。具体地说,它一般是指经济地位的好转和赢得社会的尊重。在此之前,这些“白手起家”的英雄只不过是“农工、店员、教师、机匠、船工以及扳道叉的铁路工人”,但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于成为“农场主、富有的杂货商、律师、商人、医生以及政治活动家”。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的改变使他们获得了以前不曾有过的独立生活的自由和社会对他们的尊敬,他们成为了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霍雷肖·阿尔杰曾生动地把许多“白手起家”的英雄再现于他那不朽的“成功故事”里。这些“成功故事”都表现同一个主题思想:一个家境贫寒、衣衫褴褛的男孩,依靠自己的诚实、勤奋和简朴,终于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富裕之路,得到了社会的尊敬,实现了自我的价值。正是这些故事给美国人织就了光辉灿烂的“美国梦”。
美国梦产生和实现的土壤是美国精神和美国制度。美国梦是在美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美国精神和美国制度。美国梦与美国精神、美国制度相互作用,构成了独特的美国文化。
美国精神的形成可追溯到最早到达美洲大陆的英国殖民者。1620年11月11日,“五月花号”大帆船上的清教徒主持制定了《“五月花号”公约》41名自由成年男子在公约上签字。公约规定:“我们在上帝面前共同立誓签约,自愿结为一民众自治团体。为了使上述目的能得到更好地实施、维护和发展,将来不时依此而制定颁布的被认为是对这个殖民地全体人民都最适合、最方便的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我们都保证遵守和服从。”《“五月花号”公约》奠定了美国法治的基础,勾勒出立法的总体框架。1776年7月4日,第二次大陆会议于费城批准的《独立宣言》宣称:“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则是经被治者同意所赋予的。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对这些目标的实现具有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予以更换或废除,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新政府所依据的原则和组织其权力的方式,务使人民认为唯有这样才最有可能使他们获得安全和幸福。”《独立宣言》不仅宣告了崭新的美利坚民族诞生,而且在《“五月花号”公约》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美国的核心价值观,这就是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是美国精神的核心和实质,除此之外,还包括务实精神、进取精神、冒险精神、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宽容精神等。所有这些精神构成了一种以个人主义为基点,同时兼具自由主义、平等主义、民主主义、法治主义、多元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爱国主义特征的独特美国文化⑨。美国精神构成了美国梦的精神实质,同时美国梦又是美国精神的体现,对美国梦的追求又不断地丰富着美国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
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在美国的社会政治制度中得到了体现和贯彻。美国作家怀特(Theodore H.White,1915—1986)说:“美国是由一个观念产生的国家;不是这个地方,而是这个观念缔造了美国政府。”这个观念就是《独立宣言》所确立的美国的核心价值观。而正是体现这种价值观的美国宪法等各种法律制度,为美国梦提供了民主和法治的保障,确保了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美国著名黑人人权活动家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的演讲中道出了美国梦的真谛:美国梦就在美国宪法和独立宣言里,实现美国梦就是实现宪法和独立宣言的承诺。如果这些诺言不兑现,给人民开出的就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任何梦想都将成为“黄粱美梦”。
虽然“美国梦”这个词在20世纪上半叶才出现,但美国梦的意蕴和精神为美国历史上的本杰明·富兰克林、马克·吐温等无数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作家、思想家所阐释和弘扬,他们对美国精神的形成、美利坚民族性的塑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基姆·卡伦(Jim Cullen)在《美国梦——塑造一个国家的观念之简史》一书中谈到,从约翰·温斯罗普(John Winthrop)带领清教徒在新世界找寻尘世的“山巅之城”,到本杰明·富兰克林在《致富之路》中给霍瑞修·爱尔杰的格言警句,再到一路曲折向上的丰富经历,亚当斯的“美国梦”这个词从那时起直到现代,已经深深扎根于美国社会。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1737—1809)也谈到,“我们有力量开启一个新世界”。事实上“我们”没有这种特殊的力量。也没有人能有这种力量,但是,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确实都在做着个人富有、国家强盛的梦想。《美国史诗》的作者亚当斯写道,“那种梦想或者希望,从开始就一直存在着”,“让每一个阶层的所有公民都能过上更美好、更富裕、更幸福生活的美国梦,是迄今为止我们对世界的思想和福利做出的最大贡献”。奥巴马2008年竞选美国总统时,他的一本畅销书《无畏的希望:重申美国梦》感召了众多美国人,为他赢得了不少选票。奥巴马这位跟着母亲长大的非洲裔平民百姓,通过个人努力攀登上了美国权力的顶峰,这本身就是美国梦的一个鲜活例证。
二、中国梦、美国梦的异与同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系统阐发了这个思想,在出访俄罗斯、非洲国家和出席亚洲博鳌论坛等讲话中又进一步作了论述。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习近平要求,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深情阐述,再次引起了中华民族对自身责任和使命的深切关注,激发了海内外中华儿女走向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热情。
习近平提出和阐述的中国梦显然不同于美国梦。石毓智曾提出了中国梦区别于美国梦的七大特征,但比较感性直观。我们认为,中国梦与美国梦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两者产生的时代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中国梦和美国梦是在不同的时代和两种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提出的两种不同的梦。美国梦源于自17世纪英格兰人以及其他殖民者对美国大陆的殖民和开拓。这种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几个突出特点:
其一。殖民者怀抱着成功之梦而来。当时市场经济的兴起和海外冒险掠夺的大量财富,刺激了西欧国家的人到海外发财致富的欲望。美洲大陆的殖民者正是这样一批人,他们来到这里之前就已经有了发财致富的成功之梦。
其二,殖民者都一穷二白,几乎一无所有。“当时美国的地图充满了需要填补的空白。”当时的美国大陆虽然有土著的印第安人,但他们基本上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几乎没有任何物质文明的积累,一切都要靠自己开创。在这样的条件下,移民者不得不“白手起家”。“对于美国人来说,从一开始。发现和成长就是同义词。”@
其三,早期殖民者所在的国家经历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受过欧洲启蒙思想的洗礼或熏陶。启蒙思想的基本观念就是以自由、平等为核心内容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这种观念决定了美国梦始终都是以个人成功为目标、以个人奋斗为手段的个人之梦。
其四,移民者大多都是英国的清教徒,他们信奉新教伦理。新教伦理中最重要的一种观念就是,人为了确保承蒙上帝的特殊恩惠,必须“完成主所指派的工作,直至白昼隐退”,因为“上帝更乐于人各事其业以积极践履他之意志”。这些清教徒相信,虽然“创造出财富”并不能确保一定能进天堂(因为人无法断定上帝的旨意),但是它能帮助人们克服对被罚人地狱的担忧。因为根据新教的信念,丰衣足食是上帝对勤奋者的恩赐,贫困饥饿则是对懒汉和罪孽的惩罚。于是,勤奋、丰衣足食有着同上帝的旨意一样的神圣意义。这种清教精神和新教伦理决定了新居民所追求的不只是或主要不是物质的占有和满足,而是成功,是通过成功最终获得上帝的拯救。
不难看出,美国梦深深地扎根于这样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它在这种土壤中生长,同时又不断地反哺这块土壤,使之更加肥沃丰饶。
与美国梦不同,中国梦源于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持续不懈的艰苦努力。这种历史文化背景有着迥然不同的特点:
其一,民族国家的生死存亡始终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首要问题。清朝末年,曾经强大的中国逐渐走向衰落,成为海外列强不断侵略和欺凌的对象。在国家积弱积贫饱受欺辱的情况下,国民的生存都无以保障,更谈不上走向富裕和获得成功。因此,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就成为了中国人魂牵梦萦的强烈愿望。
其二,中国曾经强大而且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民族精神。这使中国人相信中国可以再次强大,民族可以再次复兴。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和强大的动力。因此,中国梦的提出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之必然,得到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热烈响应。
其三,中国已经摆脱了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困境,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奋斗,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仅使中国人看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而且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因此,虽然“中国梦”作为一个概念是刚刚才提出来的,但它作为一个伟大的奋斗目标自近代开始就已经在不断明晰。中国人近代以来追求民族复兴的奋斗历程孕育了中国梦,而中国梦的明确提出又将会大大加速这一伟大梦想实现的进程。
2 两者的内涵和意蕴不同
中国梦和美国梦是在不同时代、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两者在内容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了解这种不同尤其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梦的中国个性、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也有助于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借鉴美国梦中的合理有益的内容。
从内容上看,中国梦与美国梦至少有以下四点不同:
其一,国家之梦与个人之梦之别。中国梦是由中国最高国家领导人根据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阶段提出的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共同追求的梦想,是民族之梦、国家之梦、人民之梦。它首先是国家、民族和全体社会成员的梦想,其次才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是国家、民族与其成员共同的梦想。对此,习近平有明确的界定: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与中国梦不同,美国梦是美国人在开国和拓展的长期实践中自发形成的梦想,是美国人价值追求过程中逐渐达成的共识。到目前为止,美国似乎还没有一位国家领导人明确地将美国梦作为国家之梦、民族之梦,也没有明确地将其作为美国人民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梦是中国政治之梦,而美国梦是美国民间之梦。这一区别的重要意义在于,中国梦是全民族、全国、全民之梦,是运用政治力量、举全国之力加以倡导和促进其实现,因而更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的梦。这一点是美国梦所无法比拟的。
其二,国家基点与个人基点之别。中国梦指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立足点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是当代中华民族、是社会整体。因此。作为中国梦主要内容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这三个方面中,国家富强是首要的,有了国家富强,才可能有民族振兴,然后才有人民幸福和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幸福。没有国家富强,其他的梦想都无从实现。与中国梦不同,美国梦指向美国人个人的成功,其立足点是美国社会中的个人。因此,美国梦并不考虑每一个美国人,更不考虑美国国家、美利坚民族。如果说美国梦促进了美国社会的繁荣昌盛和美国国家强大,那只是长期以来许多美国人认同和追求这一梦想的自发结果,而不是美国梦本身的指向。当然,我们不能说美国国家在美国梦追寻的过程中没有发挥任何作用。美国国家对美国梦仍然有重要意义,这主要体现在,美国自独立战争以来所构建的主流价值观和国家民主制度,为美国梦成为国人普遍的追求并取得使美国强大的卓越效果。提供了良好的观念前提和制度环境。
其三,国家意志与个人愿望之别。在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政治优势,当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并倡导追求和实现中国梦的时候,中国梦事实上已经上升为了党和国家的意志、人民的意志。这不仅仅体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崇高威望会使全社会都普遍认同和追求中国梦,而且更重要地体现在党和国家会通过各种法律、政策、措施,运用政治、行政和社会力量强力推动中国梦观念在全社会的传播,推动全社会对中国梦的共同追求。正因为如此,在中国梦的理想提出后很短的时间内,中国梦在全社会妇孺皆知,并已经形成举国上下齐心追求中国梦实现的局面。以此反观美国梦我们不难发现,在几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它始终都是不同单个人的梦想,从来没有上升为国家意志、全民的意志。它始终没有进入政治领域,没有国家领导人明确倡导和阐述它,更没有得到政治力量强力推进。迄今为止,它并没有成为每个美国人的梦想,没有成为全体美国人的梦想,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美国国家之梦、民族之梦。这种梦想虽然被称为“美国梦”,实际上只不过是美国社会中不同个人的梦想,尽管胸怀这种梦想、实现了这种梦想的人相当多。
其四,国家建设与个人奋斗之别。中国梦作为中国社会和国家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其实现的基本路径是现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为国家建设的总体工程,中国梦实现的过程就是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过程。与之形成对照的是,美国梦实现的路径是社会不同个体(个人和组织)单打独拼、自生自灭。不言而喻,中国梦作为国家建设工程具有许多美国梦的单个人奋斗所不具有优势,如:国家可以集中全社会的智慧对中国梦进行研究设计,可以编制中国梦的总体规划和分类规划、阶段规划,使之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可以组织和协调、统筹兼顾全社会的各种力量和资源参与建设,等等。
3 两者实现的主体和条件不同
中国梦和美国梦在实现的主体和条件特别是社会制度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华民族、中国国家。当代中华民族涵盖了所有炎黄子孙,而中国国家的终极成员是全体中国公民。大致上说,两者之间的重合部分构成了当代中国的人民。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人民。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依靠中国人民,同时,全体中国人民都是实现中国梦所惠及的对象。所以,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与中国梦不同,美国梦实现的主体是单个人。社会成员个人拥有还是不拥有这种梦想、追求还是不追求这种梦想、实现还是实现不了这种梦想,完全是个人的事,与社会、国家无关,甚至与自己的亲属亦无关。个人只按自己的意愿行为,且自负其责。个人有这种梦想、实现了这种梦想,他就会赢得这种梦想所带来的好处。否则除了最低社会保障之外,他难以分享他人梦想得到实现的好处。所以,美国梦只是个人的梦,不是人民的梦、民族的梦和国家的梦,它不会惠及没有这种梦想的社会成员。
中国梦与美国梦实现的社会条件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梦是在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和高度发达的时代、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国家梦想。时代给当代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许多美国梦实现过程所不具备的条件。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人开始追求美国梦的时候,美国一穷二白,而今天中国自觉追求中国梦的时候,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点表明。中国梦的实现要比美国梦的实现有利得多。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经过近百年的艰难探索找到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而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无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实践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具有资本主义制度、美国式资本主义道路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中国梦虽然要比美国梦难实现得多,但只要充分发挥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优越性,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所以,习近平强调:“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⑩
以上所有这些区别归结到一点,美国梦实质上是美国特殊社会历史环境之中生成的资本主义之梦,中国梦是中国特殊历史环境中产生的社会主义之梦。历史事实已经证明美国梦是相当成功的,中国梦是否成功虽然还有待历史和事实检验,但我们相信中国梦由于所具有的独特比较优势而将会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取得比美国梦更大、更显著的成效。
从以上中国梦与美国梦之不同也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一些共同之处。简单地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两种梦都反映了社会的终极价值目标。中国梦是中国社会的终极价值目标,它由中国最高领导人明确表达并得到全社会普遍认可。美国梦看起来是只是个人的终极价值目标,而不是社会的终极价值目标,但近代以来,西方(包括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把国家看作是实体,而只看作是社会成员的服务机构,因此,社会成员的终极价值目标就是国家和社会的终极价值目标。正是从这种意义上看,美国梦也是美国社会和国家的终极价值目标。第二,两种梦都具有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都指向成功。尽管中国梦与美国梦的价值目标不同,但它们都是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都主张艰苦奋斗,通过梦之主体的不懈努力创造条件走向成功。第三,两种梦都不单纯是一种理想的图景,而是都包含了实现理想图景的条件和路径。从这种意义看,两种梦不只是终极价值目标,而且是完整的价值体系,进一步说两种梦想不是幻想,不是乌托邦,而是具有实现可能性和现实性的价值体系。
三、中国梦与美国梦比较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梦与美国梦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有深刻的内涵和意蕴,有深远的社会和世界影响,值得我们深入进行比较研究。我们认为,以上简要比较至少给予我们以下四方面的重要启示。
第一,个人也好,国家也好,都要有梦想,也就是要有理想,要追求成功。梦想就是理想。一般的梦是无意识的。有好有坏,而梦想是人有意识地构想的,总是美好的。梦想也不同于幻想。幻想也是一种想象,但是一种无根据的想象,通常是一种没有可能实现的想象:梦想的是一种理性的想象,是一种构想,包含着明确的追求目的以及实现目标的路径,最根本的是它通过努力可以实现。人有一种共同的本性,这就是谋求生存得好,就是说,不仅要生存下去,而且要生存得好,不仅要生存得好,而且要生存得越来越好。人的这种本性不只是作为个体的人的本性,也是作为人类整体的国家和社会的本性。这里所说的“好”,对于现实世界中的人来说,常常体现为梦想。追求生活得好的过程,就是追求梦想实现的过程:追求生活得更好的过程,就是持续不断构建梦想和不断追求梦想的过程。梦想不一定都能实现,但没有梦想就一定什么都实现不了。如果美国人没有美国梦,美国就不可能在几百年间从一穷二白走向强大繁荣;如果中国人没有中国梦。中国也不可能在近一百年间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亚病夫”走向民族解放和国家强大。同样,没有追求成功的梦想,也不会有林肯、罗斯福、毛泽东、邓小平等一大批伟人或“英雄”。历史事实证明,个人、社会要生活得越来越好,必须要有梦想,要不断追求梦想的实现。
第二,中国人要追求中国梦,不要追求美国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梦想,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梦想。在人类已经国家化的今天,个人的梦想总是同所在国家的梦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无论是国家的梦想也好还是个人的梦想也好,都与所在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息息相关。各个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不同,其梦想的内容和意蕴也不同,脱离了一定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生长于其上的梦想再美好,也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法实现。因此。美国梦也只能是生长在美国这块土壤之上的梦,它与美国的国情水乳交融,不可分离。这种梦如果将其移植到中国或其他的国家,其美丽之花就会因为水土不服而凋谢枯萎。中国梦是生长在中国土地上的、经过历史检验能得以实现的国家和民族的美好梦想,而且它作为一种“后发”的梦想,还吸收到美国梦中诸多有价值内容,是对美国梦的超越。因此,中国梦不仅具有适应中国国家、中华民族以及全体中国人的合法性,而且具有美国梦所不具有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其突出的体现就是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社会成员的生活幸福、将国家建设与个人追求紧密结合起来,国家、民族、个人真正成为了同一个命运共同体。生活在今天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清楚意识到,只有中国梦才是我们的梦,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梦想,才是我们有可能实现并正在实现着的梦想,而美国梦不是我们的梦,它不可能在中国实现。同时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地将个人梦与中国梦联系起来,使个人梦成为中国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追求个人梦实现的过程中成就中国梦,在追求中国梦实现的过程中成就个人梦,真正做到两者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第三,美国梦是在很大程度得到了实现的梦,其中有不少合理的、有价值的内容值得我们借鉴。历史事实证明美国梦本身是成功的梦,是对美国强大有着重要积极作用的梦,也是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梦,因此我们必须从其中汲取一切合理的、有价值的内容以及实现美国梦的有益经验。前面的阐述和比较表明,美国梦包含着一些真理性的普适性内容,如:将每一个社会成员个人的成功作为社会的价值目标,鼓励他们都在社会制度框架内追求个人成功和幸福生活:激励每一个人不依赖家庭、组织、社会,而靠自己的艰苦奋斗、自立自强、开拓进取、“白手起家”,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走向成功的彼岸;认为个人成功的标志不仅在于生活的富裕,更在于个人的自我实现,要求把完成个人在现世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职责和义务当作“天职”,等等。同时,美国社会在对待社会成员个人追求成功方面也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做法。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它把保障社会成员成功地实现自己的梦想作为政府的神圣使命,全力为社会成员实现个人成功创造自由、平等、开放、多元的社会氛围,并为其提供民主、法治的制度保障。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在追求中国梦实现的征程中学习、吸纳和借鉴的。当然,我们只是要汲取美国梦的有价值内容,并不是照搬照抄,是要有批判地吸收,而且要进行创造转换,使之成为中国梦的有益养份,从而实现超越。
第四,中国梦要超越美国梦,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创新。中国梦要超越美国梦,必须汲取美国梦的一切有价值内容,但仅此还不够,中国梦要超越美国梦还需要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真正的超越就是要在具有被超越对象一切优势的前提下比它更先进、更优越。中国梦从它产生和正式提出开始就具有其先进性和优越性,如先进的社会制度、强大的政治力量、全社会共同追求等等,但是,如何使这些优势发挥出来,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已有的这些优势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更大、更强的优势,这是摆在当前追求中国梦实现过程中的难题。破解这些难题的唯一出路就是改革创新。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梦从萌生到今天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这样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梦的实现已见雏形。中国梦成就的取得,是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奋斗的结果,特别是不断改革和创新的结果。中国梦要在未来不太长的时期得到实现,而且要真正成为具有超越于美国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的人类的伟大梦想,惟一路径也只有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动力机制、制度保障等主要方面,其前提是思想观念的更新。就思想观念而言,我们认为需要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确立以下观念:首先,中国梦不只是物质富裕之梦,不只是国家硬实力强大之梦,而是物质富裕、文化繁荣、精神富足之梦,是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均强大之梦。其次,中国梦的内容不只是民族的、国家的,同时也是社会成员个体(包括个人和组织)的,还是与世界对接并向世界开放的。就是说,它既是当代中国国家的,又是与其社会成员和世界文明发展兼容并与之良性互动的当代最先进的价值体系。再次,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动力源于作为社会主体的全体社会成员,国家和政府的使命不是直接去实现中国梦,而是通过各种途径调动和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中国梦的实践者和实现者。最后。要持续地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必须建立健全现代社会制度,特别是建立健全公正的现代法治体系,真正确立法律在国家的最高权威并实现国家的依法治理。
注释:
①参见夏春涛:《“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本质区别》,《光明日报》2013年4月23日。
②③⑩James Truslow Adams。The Epic of America,Simon Publications,2001,p,404,p,405,p,vii,
④⑤⑥⑩⑨参见[德]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8、35—36、51、123、59页。
⑦《“五月花号”公约》,载[美]戴安娜·拉维奇编:《美国读本——感动过一个国家的文字》(上),林本椿等译,许崇信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4—5页。
⑧《独立宣言》,载[美]戴安娜·拉维奇编:《美国读本——感动过一个国家的文字》(上),林本椿等译,许崇信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49页。
⑨关于美国精神,可参阅[美]布尔斯廷的三卷本《美国人》(开拓历程、建国历程、民主历程),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该书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美国人的性格和美国精神及其生长过程作了纪实性的描述。
⑩[美]怀特:《美国的观念》,载[美]戴安娜,拉维奇编:《美国读本——感动过一个国家的文字》(下)。林本椿等译,许崇信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868页。
⑥⑩⑩⑩②参见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
⑩参见石毓智:《中国梦区别于美国梦的七大特征》,《人民论坛》2013年第15期。
⑩⑩[美]布尔斯廷:《美国人:建国历程》,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267、267页。
③参见江畅:《德性论》,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13页。
作者简介:江畅,1957年生,湖北浠水人,哲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湖北武汉,430063。
(责任编辑 胡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