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金明 郑秀丽 曹平 (大连理工大学体育部,116024)
篮球课堂中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化的应对策略
邢金明 郑秀丽 曹平 (大连理工大学体育部,116024)
就目前篮球课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着以下几点差异性:第一点,程度性差异,有些学生对于篮球运动有着高涨的热情和兴趣,因此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过程当中,能够较快的接受此类信息的熏陶,也能够积极的参加篮球运动,从而个人的身体素质和篮球技巧接受程度要好于一般的学生;而有的学生对于篮球运动天生没有热情,因此在篮球课教学时教师传递的相关篮球知识和技巧,潜意识里会抵制此类信息的摄入,随着时间的积累,这类学生会对篮球课心生厌恶,甚至会产生逃课的现象。第二点,智力差异,在篮球课教学过程当中,许多教师在示范了一些篮球技巧之后,便习惯性的询问学生是否理解了,一些反应比较缓慢的学生,本身没有很好的理解篮球技巧,但碍于面子,只能随声附和。这使得篮球课的教学效果没有很好的遍及每位同学。第三点,个性差异,有的学生崇尚个人主义,在篮球运动这样的一个注重团体配合的竞技运动中,很容易会与其他同学产生一些隔阂;有些学生天生怯弱,不愿意从事篮球这样激烈运动的项目,在平时篮球课教学过程当中,自己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当中,不愿意向教师询问,羞于与教师沟通。不同性格的学生个体在篮球课教学过程当中所产生的效果差异性是非常大的。
以人为本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在,这里人泛指所有的自然人,但也突出个体性,注重发掘每个人的潜能。在篮球课教学过程当中,要坚持因材施教、分级指导的基本原则,原因在于不同类别的学生个体应该施以不同层次的培养和指导,差异化的教学是为了将教学成果惠及所有的学生,使得全部学生个体都得到发展。差异化教学应该立足于篮球课班级教学基础之上,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最大范围的满足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从而使得每个学生个体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跨出一大步。
1.正视学生个体差异化
传统的体育教学策略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做法,首先,忽略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片面的追求教学任务完成量,使得教学成效显现不足。其次,滋生了不公平现象,传统教学方法无视学生个体差异化,助长了对差异化的不公平对待,这类学生心会产生不被重视或者不公平的心理感受。最后,差异化教学流于口号和形式,一部分教师虽然知晓差异化教学的重要性,但苦于没有培养差异化这片土壤,在学校制定的任务和统一目标之前,差异化教学变得无足轻重。随着国内学者对差异化教学的研究逐步的透彻和深入,差异化教学新理念也逐步的被众多高校和教师所接受,正视学生个体的差异化,研究差异化存在的根源,利用学生个体差异化来施行不同的教学理念和内容,制定稳妥的教学策略是缩小学生个体差异化的一个重要方法。例如在高校篮球选修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面对不同专业、性格、性别甚至不同生源地的学生都需要因人而异,可以采用分组教学法,练习技术动作时从时空视角进行区域划分,在三分线以内主要进行投篮和上篮技术动作的练习,在三分线外和中线附近进行运球和传球的分组练习。并根据学生技术掌握程度、性格内外向、生源地域等差异,进行高低匹配、内外结合的组合形式进行篮球技、战术的练习。在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式的教学,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学习主体、学习目标分门别类
传统的篮球课教学注重学习目标的完成量,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在强调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健全的人格、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程度,要让每个学生享受到被重视的感受,从而乐于学习、乐于享受学习成功过后的喜悦感[1]。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性,因此学生个体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对于一些理解力和掌握能力都比较优秀的学生偏向于选择解决能力学习目标,对于良好学习主体来说选择提升能力较为适宜,而一些基础比较薄弱,接受能力不够好的学习主体来说,稳扎稳打的学习基础知识显得更为重要。
当然学习主体的分类不是绝对的,而是有弹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能力的提升来改动自己的学习目标,对于那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习主体来说,教师更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帮助,重要的是提升他们的篮球学习兴趣,只有兴趣的支撑才能够使得他们的差异化逐步的减少,能够更好的融入到整个学习大环境中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个体本人,都应该清楚认识到制定差异化的学习目标不是为每个学生贴上标签,而是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制定最适宜的学习内容,从而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超越自己。
3.评判标准有别,凸显公平性
以往的篮球课教学评价标准仅仅局限于学生技术和测试结果的评价,来最终评判学生成绩,这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存在不公性,这样的评判机制存在着局限性,它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协作能力等[2]。比如某位选修篮球课的女生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在投篮和上篮的技术环节不能达到全班的平均水平,测试结果也不甚理想,但是该生上课态度积极,参与课程过程中与同学互动良好,而个别男生虽然篮球技术优良,但是在整体课程中不能够很好的贯彻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经常在课程教学中起到负面作用。那么在最终学生评价过程中,应该根据这样个体的差异性进行合理的量化比较,凸显教学评判的公平性。
由于学生个体存在着许多的差异性,因此在篮球课教学过程当中,每个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导致了学生成绩的不同,一些学生领悟力和接受能力比较高,往往教师讲述了之后便能够轻车熟路的运用篮球技巧,而一些学生由于自身身体或者是智力方面的原因,领悟力比较差,虽然自身非常的勤奋,但学习结果测试的时候分数很低。如果按照传统的篮球课教学目标的统一评判标准来进行评价,那么对于那些基础比较薄弱,而勤奋刻苦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这种不公平性只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降低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最终导致个体差异性程度的加剧。因此,为了凸显篮球课教学任务评判的公平性,应该将评判的标准结合学习主体和学习目标的类别加以考虑。
注: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基金DUT13RW429.
[1]季浏.论面向学生的中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J].体育科学,2013(11):30-38.
[2]张海灵.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篮球必修课学生基本教学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5):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