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 李小伟 刘博智
一份排行榜引发的“蝴蝶效应”—透视江苏省学生体质公示的柔性倒逼机制
中国教育报 李小伟 刘博智
编者按:前不久,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做着一项重要工作—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并将测试结果经教育部门审核后上报纳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同时,按学生年级、班级、性别等不同类别在学校内公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体结果,并将有关情况向学生家长通报。这一工作对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现在将已经探索了六年的江苏省学生体质公示的倒逼机制呈献给广大读者,希望江苏省的做法能够为我们的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带来启发和帮助。
从2007年开始,江苏省启动了大学一年级新生身体素质测试情况回溯生源地的社会公告制度。江苏省教育厅每年分别对30余所高校1万多名江苏籍大一新生的身体素质进行监测,测试结果按照13个省辖市生源所在地进行排名,并正式反馈给各省辖市、县(市、区)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
“领导是真着急,动真格的了”,刘元良对此有着切身的感受,原来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由教育局分管,市主要领导很少过问。而现在这份排行榜直接空降到市委市政府一把手的办公桌上。几天后,他被市长约谈,对方开门见山地质问:“为什么镇江的学生体质在全省排名倒数?”
以往,学校体育工作在教育系统中处境尴尬,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如今这份倒逼生源地的身体素质排行榜实实在在成了撬动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杠杆。
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潘绍伟教授用5个“第一次”来概括这份排行榜的重要意义——“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第一次真正知晓本市高中毕业生的身体素质状况;第一次看到本市高中生体能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次真正产生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危机感;第一次真正将学生体质健康纳入教育与体育行政部门重要议事日程;第一次将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作为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工作来抓”。
江苏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杜伟告诉记者,推出这样一份排行榜,其本意在于突破体育工作固化的藩篱,让各地在竞争中强化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急迫感,而并非设置一项让各地互相攀比的“教育GDP”新指标。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从2011年开始,江苏省又推出了一份新的排行榜,这一排行榜在继续对身体素质进行排名外,首次对进步幅度进行排名。“只要和过去比有进步,就值得肯定”,杜伟说。在这一排名中,常州市表现突出,该市2007年在全省排在第3名,2008年下滑到第6名,2010年更降至第7名,2011年经过艰苦努力,该市一跃成为全省进步幅度榜的第3名。
如今,这份排行榜已经成了衡量江苏省各地高中生体质状况的量化标杆,据陈东良介绍,江苏省的测试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为参照,设计了3类项目,分别为:耐力素质类;力量、柔韧素质类;速度、灵敏素质类。这些项目基本能反映学生的身体状况,同时根据男女生的生理特点,在具体项目设计上做了一些微调:男生项目为50米跑、掷实心球、立定跳远、1000米跑;女生项目为50米跑、掷实心球、立定跳远、800米跑。
据记者了解,在对大一新生进行测试时,也有一些学生觉得此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态度不积极。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校各显神通、奇招迭出。比如,有的高校给参加测试的学生发运动服、运动鞋,或者给予一定的现金补贴;有的学校将大一新生体质测试成绩与大一的体育课成绩挂钩,成绩优秀者可申请免考或取其中较好的成绩作为期末体育考试成绩;有的学校将体质测试与评奖学金结合起来,参加测试者可获得加分等,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承担测试任务的高校工作压力很大,但是他们并不只是在为生源地教育部门“做嫁衣”。采访中,多位高校的体育教师认为,新生体质测试对推动高校体育工作很有意义。江南大学陈海波教授说:“可将新生体质健康测试看作是一次学生体质的摸底考试,这对掌握学生的体质状况、在大学四年的体育工作中有针对性地补齐弱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排行榜的测试项目能否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体质水平呢?实际上,在新生体质测试项目启动前,学生体质孱弱早就是公开的秘密,诸如新生军训大面积晕倒之类的新闻常见诸报端,学校和教育部门对此忧心忡忡,但苦无良策。
压力层层传递。从省教育厅到各地政府一把手,从各地政府一把手到教育主管部门,再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最后落实到学生,这样一层一层“步步紧逼”,最终的目标无非是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如今,江苏全省各地的高中普遍建立起与大学新生体质测试相匹配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抽查、测试工作体系,客观上促进了教育部门“保证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政策的落实。通过评市三好学生一票否决、四星级高中评比扣分等措施,各学校高度重视,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得到保障,场地、器材、师资等条件也得到改善。
在高中层面建立与新生体质测试相匹配的测试,已经成为江苏省各地市应对排名的常规做法。刘元良说:“为了应对排名,我们仿效省里,在镇江市的区县也搞了一个测试排名,在分析区县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上,向区县的党政领导公布了相关情况,以促进层层落实”。
据镇江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吴亚香老师介绍,镇江市教育局参照全省的大一新生身体素质测试,2011年组织对全市21所普通高中高三学生身体素质进行调研测试。吴亚香认为,尽管建立起了高中层面的学生抽测体系,但这仅仅是在高三群体中横切了一刀。这样的“高三切片”本身缺乏对学生体质状况的动态监测,反映出的问题多非一日之寒。
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还要建立起从高中校对初中校的倒逼,让学生体质健康监督的链条向下延伸,将保卫学生体质健康的重任均匀地分摊到每一个教育单位身上。苏州、镇江、无锡、扬州、常州、南通等地的很多初中校也开始对学生体质状况开展了测试、抽查工作。
“学生体质测试将各级教育部门的目光吸引到学生体质问题上来,这仅仅是迈出了一小步,要真正纾解学生体质之痛,仅靠学生体质测试的单兵突进仍然不够,只有在其他奖惩得当的政策配合下,才能发挥最大的能量”,江苏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杜伟说。
强化学生体质的主战场在体育课。在督促和保障体育课的实施中,南通教育局想出奇招,要求各县(市、区)学校和市直学校将本校体育教师任课表上交至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并公布在南通教育网上,以备随时抽查。如此硬招,使体育课程实施的情况透明化,杜绝了少数学校课表贴上墙,实际上另搞一套的做法。其他各市在激发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促使班主任配合体育教师工作等方面,也采取了不少创新的举措。
南通市某高中高三(10)班冯同学告诉记者:“现在学校对学生的体育锻炼可重视了,每天都安排时间让我们去操场上练习跑步、跳跃、投掷实心球、拉引体向上等,班主任还经常和我们一起跑步、拉单杠,我的引体向上也拉得比以前多了”。
从发文件、喊口号到柔性倒逼,上层精神与基层实际做法之间的“两张皮”,如今被这份特殊的排行榜紧密地粘合在了一起,为提高学生体质工作打开了新的思路。但是,在叫好之余,倒逼机制仍有许多枝节亟待修剪。
有些质疑是针对受测学生成绩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测试量大,而且成绩是反馈给生源地,与自己关系不大,很多学生对参加测试不积极。尽管高校采取了一些激励性措施,但参加测试的学生“出工不出力”的情况还是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测试成绩又是否能真实地反映各地高中生的体质状况那?也有专家指出,测试项目设计上不尽合理,有些项目存在技能影响体质的情况,比如掷实心球的测试项目。
要让倒逼机制落地,需要明确一个前提,即提高学生体质不是一个独立命题。影响学生体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些甚至已经超出教育的范围。在采访中,各界专家、学校的校长及教师提到最多的影响因素就是应试教育及当前的人才选拔、评价机制。在与课堂学习及考试培训抢夺孩子的过程中,体育锻炼总是处于下风。
到2012年,江苏省的这一做法已经实行了5年,从测试的结果看,学生的体质状况呈现稳步提升的态势。东南大学对本校全国各地生源的大一新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江苏省生源的学生体质状况明显高于其他省份,但该校体育部主任蔡晓波认为,在过重的课业负担、补习风潮、不健康的饮食及生活方式等的围攻下,单靠这种倒逼机制,显得有些势单力薄。
要让这种倒逼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仅从项目设计、操作流程上进行细枝末节的完善与改进恐怕收效不大,而应在关联命题上做文章。有专家提出,既然应试和体育锻炼始终在抢夺学生的时间,不如换一种思路,将体育也纳入应试的范围。
实际上,很多地方将体育纳入中考,对于促使初中学校重视体育工作、重视学生体质产生了很好的导向作用。江苏省全省体质健康监测的结果表明,初三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其他年级。但要将体育纳入高考,目前看来仍是困难重重。采访中,有专家表示,仅靠毕业时体育考试的临门一脚很难反映学生体质的真实状况,而通过体质监测的方式则要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监测点,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尽管关山万重,但一些小范围的实验已经悄然进行,比如一些重点高校在自主招生中已经将体质测试纳入其中。
由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体育总局四部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学校整体工作的评价体系。其中明确指出:“教育部将组织制订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和高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并适时组织开展高等学校体育工作评估”。江苏省的做法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借鉴江苏省的经验,教育部从2012年开始,对教育部直属高校大一新生身体素质也进行了测试。
压力层层传导的同时,也将教育部门领导、校长、体育教师、班主任、学生等利益主体裹挟进这场轰轰烈烈的拯救体质的运动中。然而只靠“逼”是逼不出好体质的,柔性倒逼真正发挥作用靠的是背后实打实的政策红利和真金白银。
毫无疑问,在提高学生体质这场战役中,主力部队是体育教师。但就像一根卡在喉头的鱼刺,体育教师的缺编始终是学校诉求的“痛点”。不仅如此,结构上的短板效应也十分明显。南通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处长朱宁说:“40岁~50岁之间的体育教师脱节很厉害,新鲜的血液主要是定向师范生等政策性的输血。但相对于巨大的人才缺口,这样的涓涓细流犹如杯水车薪”。
倒逼机制实施之后,情形开始扭转。2008年至2012年,全省新补充3732名体育教师,各级教育部门培训体育教师173463人次。如今年年增编,教育部门和学校有了盼头。“倒逼时代”的到来,对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实情况并不乐观。朱宁说:“现在南通体育教师为2500人,其中800~1000人是兼职体育教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江苏省制定了专门的培训计划,分层次、多渠道地加强对体育教师的业务培训。2012~2013年,省教育厅、省体育局投入1000万元实施第二轮“万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工程”,为每一所中小学培训一名体育教师。每年组织中小学和高校体育骨干教师赴美国、加拿大学习培训。
融于心,才能化为行。和几年前相比,如今的江苏,“神经末梢”里的微型革命正在爆发,体育锻炼就象生命中的氧气那样,已经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方式和态度。
经过7年的酝酿、发酵,政策增益效果逐渐显现,倒逼机制终于在末端—学生身上发生了连锁反应,尽管没有最新的统计数据,但南通市教育局局长助理樊建清依然敢拍着胸脯担保倒逼机制的成效:“一个明显的现象是,过去,我们担心女生跑800米,每到体育中考,救护车就在场外严阵以待。现在,任何一所学校的一个学生跑800米、1000米,我们一点也不担心”。
2012年无锡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对辖区内的两市七区一中心、37所中小学校的16753名中小学生进行体质监测,采集原始样本40份。监测数据显示,相比于2005年,2012年无锡市中小学生生理机能总体水平有所改善,其中男女生平均肺活量和体重指数比2011年省均值分别提高了1.5ml/kg和2.1ml/kg;男女生平均脉搏比2005年分别下降了1.2次/分钟和2.2次/分钟。同时,多数年龄组学生的速度、上肢力量、下肢爆发力等素质指标都有所提高。
更让学校和教育部门欣喜的是学生家长的变化,常州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处长甘亦农说:“以前学生家长会把学生的课余时间分割到各种辅导班、兴趣班。现在家长很愿意孩子在锻炼上多花点时间。过去,教师不让学生跑,家长不放心学生跑,现在出现了节假日家长陪着学生跑的情况”。家校合作,将家长也绑了进去,以往家长们对体质的诉求只是“只要不生病就行”,现在,家长成了推动学校体育锻炼的另一只手。
另一个因为倒逼机制而引发的角色身份的重新定位来自于班主任集体。“班主任是学生体质的第一响应人”这已经成为江苏省教育部门的共识。镇江中学的副校长龚保庆说:“以前在某种程度上,班主任和体育教师是竞争者的关系,他们都在争夺学生的时间,现在有了共同的目的,他们成了‘一根绳上的蚂蚱’”。
倒逼机制走过了近7年,也像一架飞机,循循升空,既成绩斐然,也经历颠簸。
越飞越高,一些政策的副作用也就凸显出来。如何保证倒逼机制的正效应持久有效;如何保证排行榜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高悬在教育部门的头顶;如何杜绝“操作”,一手托两家;更重要的是,如何避免倒逼机制走向应试化。倒逼机制这架飞机飞上“平流层”之前,这些问题避无可避。
一位主管文化事业的官员曾说,“如果县太爷是个戏迷,这个县城肯定有个像样的剧院”。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倒逼机制,领导重视、学校重视固然能够“立竿见影、药到病除”,但这种“疗法”更多的是一种外部驱动,如何激发学生自身内驱力,却成了一个大问题。
倒逼运动,学生不动。在不同程度上,大家都遇到了这个问题。无锡市惠山区教育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学生体质倒逼机制对真正的主体—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身能力的逼迫措施不足(好坏无所谓),反而出现学校领导、体育教师两面被逼的窘境。
倒逼机制出现后,成了南通市破除体育应试化的突破口。2009年,南通体育中考进行改革,倪胜勇的方案设计被选中,这套方案把中考改革由终结性考试变成过程性考试,分数由30分提升至50分(其中20分为过程性分数,30分为中考三项终结性考试分数,后来又提升至60分(30分为过程性分数,来自初一、初二,30分为终结性考试分数)。在考试的内容上也把平时体育课考查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结合起来,用所谓的体育应试,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以“应试化”去应试化,体育中考的改革撬动了南通市的体育课改。现在南通体育课实行模块化教学,体育项目就像自选超市的商品,学生可以根据爱好自由选择。在过程性考核中,30多个项目,每学期测两项,测试过程都会请家长、社会监督员现场监督。
除了倒逼机制如何去应试化的问题,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学生体质倒逼机制的正效应也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在逐步弱化,学生体质倒逼机制应该建立长效机制(比如系统合理的课程设置,科学的评价方式,严厉的奖惩措施等)。
具体操作层面上如何“一手托两家”,测出具有说服力的数据,成了各市教育部门关心的问题。经过高考后三个月的休整,体质的滴漏也由量变成为质变,这样测出来的数据是否能够反映真实的情况?倪胜勇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提出建议:在大一新生的体质测试这个问题上,省里组织人员直接到高三学校来测试更好。这样可能更合理一些,数据也更准确。
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胡金波说:“在高校开展大一新生身体素质测试和问卷调查工作是加强中学体育卫生工作,特别是高中阶段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今后,江苏省将进一步完善高校新生身体素质测试回溯生源地制度及公告制度,着力从体育活动制度、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专项督导制度、社会监督机制、科学评价机制、表彰奖励和问责制度等方面进一步提出具体要求。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联系起来;与体育教师的工作业绩、个人待遇等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与学校办学质量考核和各地教育的综合评估真正联系起来,循序渐进地推进学校体育改革,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运动中来,通过运动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提高运动技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运动、享受运动,并且要从运动中获益。我们也期待从国家层面上进行一些制度设计,如部属高校的自主招生都能有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奖励加分内容、综合评估中有学生体质健康的要求等,上下联动将会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