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晖
(肇庆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 广东肇庆 526061)
运动解剖学是体育院校学生的必修课和主干课,是各门体育专业学科的基础理论课。它是研究人体的形态结构及其与运动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该学科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在建立了具体正确的“象”的基础上,再以逻辑思维贯穿整个人体,清晰地再现人体各器官系统间有机联系为特点[1]。运动解剖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其基本知识,而且还必须培养学生在学习其它课程和今后的工作中,运用运动解剖学知识的能力[2]。如何才能实现上述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就成为提高运动解剖学教学质量的主要课题[3]。作者总结在近几年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文献,以此对运动解剖学教法改革提出几点意见。
目前,运动解剖学课所采用教学方法仍是教师“一言堂”、“填鸭式”满堂灌[1]。以90min的理论课为例,除去课堂提问和课结束小结15min外,剩下75min时间基本都由教师不停的讲授,就算采用了PPT辅助教学手段,学生也很难接受70多分钟的知识量,再加上体育专业学生生性好动等特点,以致大多数上课中后期开始“开小差”,甚至玩手机、看其他书籍、睡觉等。实验课时,常常是教师先讲一遍,然后再让学生观察,时间分配基本上是师生各占一半,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独立完成实验的很少。
运动解剖学课程设置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学时分配是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分别占总学时70%和30%。众所周知,运动解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只有通过尸体解剖或标本或模型的观察,才能真正掌握人体的形态结构。否则,单靠看书学习是不能对人体结构加深理解和记忆的。实践证明,学生在第一学期所学的解剖学知识,到了第二学期基本上忘光了,对知识的应用更微乎其微。
现在大多数学校对运动解剖学课程的授课安排:理论课为大班授课,一般以50~60人为一个大班,也有以90人为一个大班。实验课为小班授课,一般以25人为一个小班。无论理论课还是实验课,每次授课时间均为90min,这对活跃的体育专业学生来说实在难以承受。从心理学角度讲,青年人的注意力一般不超过40min。实践已证明,大班上课不如小班上课效果好;授课时间每次90min,不如每次45min的效果好。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解剖学课程所采用的教材仅限于一种纸质教材形式,缺少数字化教材、授课型教材等辅助型教材。同时,教材体系基本上仍延续医学院校《人体解剖学》教材体系,偏重于器官位置和形态结构的介绍,没有突出人体结构与运动的关系,进而造成学生对上运动解剖课不感兴趣,也不知道在体育实践中怎样应用运动解剖学的理论[4]。
成绩评价体系滞后[5]。目前对运动解剖学成绩的评定主要有下面三种方式,理论考试和平时考核分别占总成绩70%和30%、仅由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决定、闭卷和开卷各占总成绩的50%计算[6]。从我院多年情况来看,有的班级学生试卷卷面成绩可达80分以上。尽管这样,可我校从2004年有本科毕业生以来,没有一个毕业生是应用运动解剖学理论去写毕业论文的。这表明,学生在应用运动解剖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还是欠佳。
另外,现在大多数高校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时数为72学时,甚至有的学校时数为60学时,但教材的内容和过去教学时数为84学时所用的教材内容基本一样,有的教材版本甚至比过去教材内容还要多。值得指出的是,教材中也没有指定72学时和60学时分别应讲哪些内容。由于各校运动解剖学教学时数不同,对教材的要求也就不同。这就要求出版社要出版符合不同学时要求的教材,才能使教师掌握传授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变单一的纸质教材为既要有纸质教材,又要有数字化教材、授课型教材和辅助型教材,并使教材体系突出体育专业的特点,具有实用性、操作性和可读性。其中,多媒体CAI课件和运动解剖学电子教材[7]的应用可增加动画和录像的数量,并利用光、声、色彩和图像等因素,经过剪接和处理,将文字、声音、图像等一起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可以直接采用三维进行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将枯操、抽象的理论赋予直观、生动的形象[6]。
教师要精讲、多指点。学生多说、多写和多动。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引导启发学生动脑思考,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大部分学生实实在在掌握所学知识,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几个方面的尝试和应用,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其中常用的方法:启发式、版图和挂图、标本模型演示法、比喻法、问题式方法、活体示教方法、师生同动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8]。
运动解剖学考核形式应多元化。总成绩应包括实验考核、理论考核和应用考核[5]。总成绩分别由各占50%的期末考试成绩和学习过程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包括10%的实验考试和40%的理论考试。其中,实验考试应采取口试和笔试相结合;期末理论考核应采取闭卷笔试。学习过程成绩包括作业和单元测试、小论文、实验报告和小组合作能力的部分构成,小论文可由学生自拟题目。这样才能使考核成绩真正体现学生真实水平,并能提高应用解剖学理论分析体育动作、指导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能力。
为了使运动解剖学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符合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可将理论课、实验课和应用课所占总学时的比例调整为50%、30%和20%。同时,取消大班上课,理论课、实验课和应用课以小班上课为宜。如果每次课为90min,应将理论课和实验课或理论课和应用课各占45min左右为宜。总之,只有授课形式和时间符合青年人的心理特点,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体育院校运动解剖学课程体系改革一直是教学改革的焦点和热点,也是比较复杂的研究课题。需要从运动解剖学课程设置、学时分配、教材体系与内容、教学方法、成绩评定等加以改革。
[1]罗冬梅,张晓峰.提高《运动解剖学》教学质量浅见[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5,13(2):27-29.
[2]李世昌.运动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乔玉成,卢向阳,张红娟,等.运动解剖学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23(4):118-120.
[4]邓雪,潘珊珊,余竹生,等.我国运动解剖学教材结构体系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24(6):736-739.
[5]胡英清,蒋心萍,黄河,等.精品课程《运动解剖学》学生综合成绩评价体系的构建[J].体育科技,2010(3):133-137.
[6]卓杰先.《运动解剖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体育世界,2008(8):29-31.
[7]王景贵.运动解剖学教学配套软件[M].广西:桂林贝贝特电子音像出版社,2013.
[8]杜晓平,陈新,郝策.运动解剖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两个环节[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22(4):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