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佳 韩亮
(东北石油大学体育部 黑龙江大庆 166200)
高校是学校教育的最后一站,在高校这样一个重要的教育阶段,“阳光体育运动”长效的开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千秋大业。在学生体质问题日益凸显以及中央全面部署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工作的背景下,自《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提出、《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下达,这反映和折射出国家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力度和决心。然而,学术界对其实施的现状、可行性存在的问题、开展模式等方面关注较多,且大多数涉及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相关问题,直接讨论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相关问题的研究却非常少,讨论略欠深入,阳光体育运动制度性、机制性研究更是缺乏,成为当前对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研究的瓶颈。因此,本研究依托《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通过对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探讨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构建,为今后普通高校长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供参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向智育方面严重倾斜,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越来越不被重视。学生越来越没时间从事体育活动,更没时间对运动后的疲劳进行恢复,所以学生体质逐年下降。普通高校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体育工作的开展也必然受到影响,在一些学校,体育说起来重要、但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旧的观念依然存在,且各高校体育课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情况、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情况以及体育设施情况等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普通高校的阳光体育开展状况不容乐观,阳光体育管理机构缺少且相关制度不完善,缺乏长期的监管和制度保障;各二级院系之间缺乏一个平台与其它二级院系相互交流和合作,不能够很好的将各二级院系的资源有效的整合起来有效组织体育活动与赛事;学生积极性不能很好的调动起来,学生参与的少,锻炼的效果不佳,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高校体育课课程设置要求为: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4个学期共计144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多数学校都能够按照《纲要》对课时数量的要求,确保每学期的课时量,但这仅是从数量与形式上保证了课程的要求,体育课程的质量没有在课程实施过程得以很好的保障,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加上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一直是以教师的教为主体,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受教学资源、教师水平及学生能力的限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仍较为传统,现代先进的教学方法的应用仍不能够去大胆尝试与采用,处于谨慎探究阶段,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不佳。
体育课堂教学是高校体育教育最基本的组织活动形式,体育课堂教学组织的如何,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我们高校体育课堂目前采用的组织形式多数是班级教学(集体教学),即以原始既定的班级为组织,按照固定的进度安排,统一上课。有条件的学校会按照学生自主选择的运动项目将同一年级的学生编成一个班级统一授课。由于师资、教学资源有限等多方面原因,高校体育课堂中极少采用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个体的性别、体能、能力、兴趣、爱好、态度、观念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集体教学这就不能保障教学过程中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关注,不能做到根据不同学生的心里特点因材施教。
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课堂中锻炼的补充具有积极作用,直接关系到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身体健康的保持及技能水平的提高。由于我们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不足,所以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的好坏直接决定了“阳光体育运动”的成败。目前不少高校缺乏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必要的组织与管理,体育活动形式单调,体育比赛组织制度不完善,活动多流于形式。
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阳光体育运动监管体系、制度保障体系和阳光体育运动组织保障机制这几个主要方面。其中体育教学方法改革推进和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运动参与的促进在长效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又起着交叉渗透的作用,是共同构筑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文章从以上几个方面,对这一体系的各项机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现代教育观认为,“依据双环控制理论血水,外核主导并非主要作用,在教学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学而不是教”,因此传统体育教学中的主教副学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教学需求,现代的教学改革要求对体育教学的关系作出重新定位。正所谓“教有教法,教无定法”,阳光体育运动也应如此,在活动中体育教师应该多家采用发问式、合作式和问题式等教学方法,增加学生之间的多变互动性,多向交流性。多变的教学活动形成一种立体式的信息交流网,教师要在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加以“过程控制”,充分利用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提高学生参与度,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人力资源优势,激活整个教学过程,减轻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负担。
建立和完善我国阳光体育运动监管体系与制度保障体系,定期对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各项指标进行科学监测,做到有的放矢;无论是上到国家体育总局相关部门,还是下到各体育教学单位,都应该时时予以监管,让相关负责人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进展和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时刻保持在动态监管之中,以期形成常态化、持续性的青少年体质健康良好氛围。同时,还需要完善高校的相关政策,建立阳光体育运动制度保障体系,从组织制度上保障该工作的全面开展,使得阳光体育运动进展有序、规范开展,切实保障学生有一个进行科学锻炼的制度环境。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由学校广大师生在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它既可以满足人的生理健康需求,又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需要;既是一种健身娱乐的方式、方法,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影响。因此,普通高校应该依托校园优质的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和价值观念的而建设,使得体育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大学生的体育观念,培养其积极的体育生活方式,能够在学习之余,更多的参与到校园体育活动中,达到身心健康的同时,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会如火如荼。
高校的阳光体育运动组织保障机制设有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阳光体育运动技术指导委员会以及二级学院(系、部)体育工作的领导组织三层组织保障机构。阳光体育运动小组的主要是要求校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等相关工作部门来执行,在学校体育活动开展时校级领导予以调解和指导,保障活动开展的有条有序性。运动技术委员会,主要是由体育学院(体育系)的优秀体育教师和学生志愿者组成,每位成员负责二级学院的学生会体育组织,包括社团和体育部,具体规范和指导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的学生,定期组织各院系之间的体育活动,并适时推广新兴体育项目和传统的体育活动,让学生与世界接轨同时,也勿忘传统体育文化。二级学院(系、部)体育工作的领导组织,主要是负责将学校活动具体落实到每个班级、每个学生个体,积极配合学校组织的各项大型赛事活动,并将平时学生的体育活动组织纳入本院系的日常管理当中,针对二级院系的专业特点开展特色性的体育赛事活动。
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旨在促进大、中、小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健康水平,由学校、社会、家庭多方组织的一体化的体育工作,普通高校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在符合学生身心发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建立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不断为学生参与阳光体育活动提供制度保障、监管保障和运动组织保障,切实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通过推广阳光体育运动,为提高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素质打下良好基础。
[1]周登嵩.学校体育热点50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56-78.
[2]张汝深.论校园阳光体育的设计与实施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7,20(9):164-165.
[3]毛晓荣.“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2008,42(5):77-78.
[4]王步.大学生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行为影响的相关性研究与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1):29-33.
[5]夏力.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可行性措施探析[J].铜陵学院学报,2007(5):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