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生活维度在当代奥运会开幕式编导中的功能诠释

2014-12-05 16:17李金早孙玉良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编导开幕式维度

李金早,孙玉良

(1.上海体育学院思政部,上海 200438;2.上海金融学院社科部,上海 201209)

纵览当代,特别是21世纪以来的历届奥运会开幕式,与其说是标志奥运会开幕的仪式表演,倒不如说是各举办国刻意打造的超大型舞台艺术的文化秀。站在传播学的立场,奥运会开幕式,这场以奥运会的举办为契机打造而成的超大型舞台艺术的文化秀,是当代体育文化类型的典型媒介事件。在编导上,如何能够成就奥运会开幕式之媒介事件的强大传播效应?凭借奥运会开幕式此类当代文化秀的某些外在属性,比如说,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影像的奇观性,或者是逗引观众释怀欢笑的娱乐性,这些只能给观众带来短暂的浅表层次的感性愉悦,难以形成触及心灵的深层感动。而唯有观众内心深处某种触动的发生,才会意味着奥运会开幕式传播上穿透性、持久性效应的出现。欲求此种结果,必须回归到对奥运会开幕式文化秀中“文化”本身的理解,落脚在文化的生活维度。从文化的生活维度出发,把彰显和强化奥运会开幕式内蕴的文化内容之于普通观众的实际生活价值等两个方面的努力,通贯于奥运会开幕式的编导行程,实乃奥运会开幕式实现成功编导的第一要义。

1 生活维度为奥运会开幕式在内的文化大系统奠基

与其他纯粹的由自然规定的物种不同,人类,是具有自然规定和自我规定双重属性的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既然无法完全依赖自然的恩赐而存活,人类,只能凭借独属于自己的自我规定属性,在不断地确证自我规定性的过程中,通过创造出来的文化系统这个介质之网,来认识世界,展开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构建存活状态不断高级化的生活世界。生活,既是人类进行文化创造活动的依归所在,也是文化得以产生的现实源泉,所以说,生活维度,是文化系统的根基所在,它为涵盖奥运会开幕式等体育文化的整个文化大系统而奠基。

1.1 涵盖奥运会开幕式的文化乃生存论意义上的人类自我证成之物

文化,作为人类特有的创造之物,为人类所独有,构成了人类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其内容庞杂,体系博大,覆盖领域十分广泛,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就产生了对文化本身和文化概念的种种歧异性的认知。由于认知的层次不同,创造文化的活动过程、文化创造活动呈现出的现象、文化创造活动的结果以及文化创造活动之结果外在的属性等,都可能分别被认定为文化。即使认知者的视域所在同为文化大系统的某一个层次或某一局部范围,因各自切入的角度不同,对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把握也会有所差异。在此意义上,出现让人眼花缭乱的多样纷呈的关于文化概念的定义,实属正常。不过,对文化概念的定义理解无论存在多么大的分歧,都无法绕过一个最为根本的问题,或是必须围绕着这个问题来展开对文化定义内涵的阐释,这就是人类为何要进行文化的创造?对此的回答,不能浅薄地归为人类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之推动,或者是满足耳目等感官的娱悦欲求之驱使,人类才发生创造文化的活动。而是需要在生存论的意义上进行把握,即人类为何必须进行创造文化的活动,文化对于人类具有什么样的生存论功用?

人类同其他动物不同,“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1]169借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表述,就是人“这个存在者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这个存在者为它的存在本身而存在。”[2]人作为自己的自然存在物,在自我的存在中确证和实现“它的存在本身”何以可能?人所拥有的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类特性使之成为可能并走向现实,“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1]96那么,人的意识如何产生,既非人类长期进化而成的生物神经系统的先天规定,也不能仰仗超自然的神灵的启示,只能是在生活实践中,在与生活实践的互动中得以形成。生活实践,无论是社会交往实践,还是为交往实践提供支撑的社会生产实践,同为人类生活世界的两大基本组成部分,都是感性、具体的,具有生存论意义的人类必须展开之行为,以社会生产实践为例,“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3]生活实践,同意识一样,都不是独立的实体,皆是生存论意义上的生成和展开,生活实践必须在意识的支配下进行,意识也必须立足于生活实践才能形成。作为生活实践和意识的互为生成的结果,就是文化的被创造,它既可以表现为人类意识的外在成果形式,也可以指称此种文化成果规引下的各种生活实践活动,即“一切劳作和活动,建造和照料,都是‘文化’。而文化始终只是并且永远就是一种栖居的结果。”[4]

1.2 现实的生活世界是涵盖奥运会开幕式的文化最终依归所在

起源于人类自我确证“类的存在物”的生存论之需的文化,一经形成,就以相对稳定的价值意义系统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介质之网,而人类也只有通过文化的介质之网才能展开生存论意义上的生活实践活动。正如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所言:“我们是通过文化来使自己完备或完善的那种不完备和不完善的动物——并且不是通过一般意义的文化而是通过文化高度特殊的形式。”[5]所以,文化,包括奥运会开幕式为代表的体育文化在内,对于人的价值,首要的也是最为本质的就是它的生存论功用,它起源于在生存论意义上必须进行的生活实践,以服务于、有益于生活实践活动的展开和改善为依归,为其日益充实和完善,不断走向高级化形态提供最为根基性的支撑,故此,生活维度为囊括奥运会开幕式于其中的整个文化大系统而奠基。

2 文化的生活维度是当代奥运会开幕式成功编导的逻辑基石

在整个文化系统内处于根基位置的文化生活维度,是观察和理解种种文化要素及其附着现象的立足点,亦是评判现实的文化创造活动是否具备“文化”真实价值的基准所在。为此,需要把文化的生活维度所彰显的原则要求,贯彻于当代奥运会开幕式这种典型的文化创造活动,使之在编导的过程中,自觉以文化的生活维度为准绳,深植于当今时代民众的集体生活境遇,着眼于响应和回答民众共同遭遇的生活困境,创造出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的能够满足全球观众期待视野的文化艺术作品。

2.1 文化的生活维度为当代奥运会开幕式的成功编导确立逻辑原则

文化,起源于人们现实的生活实践活动,形态上超越于现实的生活实践过程,价值上具有服务于现实生活实践有序和良性运转要求的生存论功能,由此所彰显的生活维度,是正确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文化现象、文化形式和文化行为的出发点,立足于此,才能够不为眼花缭乱的文化之表象所遮蔽,直达文化的本质所在。同时,文化的生活维度,也是现实中进行文化创造的具体实践活动所应依循的首要原则,以及对文化创造活动的成就大小、价值多寡进行评判的参照标尺。所以,在文化创造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应该积极坚守文化的生活维度所确立的逻辑原则,立足于生活实践的现实需求,创造出高于生活的能够服务于生活实践展开需要的文化成果。当代的奥运会开幕式,已经不再是纯粹的为全球性体育竞技活动揭幕的仪式行为,“越来越成为东道主展示本国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平台”。[6]这个文化展示“平台”的打造和设计,属于典型的文化创造活动。既然如此,在当代奥运会开幕式的编导过程中,正确把握文化的生活维度内涵的理论意蕴,进而主动贯彻文化的生活维度所确立的逻辑原则,乃是其应有之义。

2.2 扎根现实的生活世界才能成就当代奥运会开幕式强大的传播效应

站在当代全球观众的角度,奥运会开幕式如欲实现比较理想的传播目标,就奥运会开幕式的整体编导效果而言,需要充满吸引力、亲和力和感动力。这就意味着奥运会开幕式通过各种媒介渠道进行转播的过程中,有机会观看的全球民众因为内心欢喜而愿意继续为之付出时间,同时心还能戚戚焉而动容,以至于开幕式结束后依然难以忘怀。仅仅拉得住数以亿计全球观众之传播目标,在编导的操作上并不艰难,只需要抓住观众的眼球,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就行,这一点可以通过奥运会开幕式的场景布置、演出人员考究的着装、新奇的道具和最新影像技术造就的灯光、色彩、音响等效果来达到,在逻辑上“与以视觉冲击为主旨的奇观电影有着相似性,即以人为主体,以电视媒体为传播介质,通过光影等高科技手段提供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影像画面。”[7]但是,此种吸引力、亲和力和感动力的层次较低,在观众的心底也不会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传播效果也因此而大打折扣。想要真正实现高层次的传播效果,编导之际需要切实把握全球观众对于奥运会开幕式的期待心理,以之为基础,做到尽量地满足他们观赏的期待视野,以之为起点进一步地超越他们的期待视界。观众对奥运会开幕式的心理期待,不会满足于奥运会开幕仪式再次上演的新鲜感、主办国地域文化的新奇感或者是开幕式上影像画面的奇观感,应该有更为深层的生存论诉求,期冀收获更为丰富的生活意义之启迪。可能部分观众对此没有很强烈的自我意识,也可能部分观众对生活意义的内涵并没有清晰的认知。不过,如果奥运会开幕式在编导效果上,能够唤起这些观众对新的充满活力生机的生活意义的自我意识,精准地回应他们心中或隐或显的关乎生存论诉求的集体意识,进而明晰所渴求的生活意义的内涵,那么,观众所收获的就会是内心的触动、震动和感动以及持久深刻的心理印记。

能够打动全球观众内心的充满活力与生机的生活意义来自何处,只能诞生于对当代人类社会生活经验的深度把握和高度提炼。最终,透过奥运会开幕式向全球传递的生活意义,不仅具有相当广泛、持久和积极生存论价值的当下代表性,还可以拥有指引时代生活趋势的前瞻功能。这就要求,作为当代典型的文化传播事件,奥运会开幕式在编导上应该坚定地守持文化的生活维度,以文化的生活维度内蕴的逻辑原则为指导,根植于当下时代民众生活的集体境遇,准确地传达民众的生活诉求、渴望和心声,然后艺术化地展现指向未来的生活期冀和催人进取的生活意义。即使把当代奥运会开幕式视作纯粹的舞台艺术,也不能一味地超越于现实的生活世界,而只关注绝对意义上的艺术神圣性。因为,“当艺术神圣到与社会和人生毫无干系的时候,它也把自身放逐到了社会的边缘”,[8]而无法进入普通民众注意力积聚的中心地带,自然就难以激发起广大民众对其的欢欣、钟爱和难忘之情,归根结底,这一切源于“艺术是活出来的”。[9]

3 文化的生活维度在当代奥运会开幕式编导中的统摄作用

文化的生活维度内蕴地立足于生活和超越生活相结合、以服务于现实生活和有利于现实生活顺利展开为依归的逻辑原则,是当代奥运会开幕式成功编导所应守持的基本立场。此种根基于现实生活世界的逻辑原则,贯通于奥运会开幕式编导的整体行程,在具体的编导过程中,对合宜的文化理念之确立、恰当的叙事方式之选择和适用的文化素材之取舍具有统摄作用,为它们提供借以参照的评判标尺。

3.1 文化的生活维度对当代奥运会开幕式编导文化理念的统摄作用

如果说,文化的生活维度是当代奥运会开幕式成功编导的起点,那么,合宜的文化理念则是攸关开幕式编导成败的生命线,因为,文化理念是奥运会开幕式的内在灵魂。内在灵魂是否合宜,携载的生活意义内涵之生机活力和奋进意志的高度如何,直接关乎到整场开幕式对全球观众的现场感染力的规模和程度,决定着他们内心收获的触动、震动和感动发生的频率和幅度,而这些事关当代奥运会开幕式能否全球有效传播的基本命运。既然是面向全球观众,期望收获比较理想的传播效应,那么,奥运会开幕式编导之际所确立的文化理念,就应该具有全球普遍的接受性,而不是仅仅作用于局部地域观众的地方狭隘性。文化理念全球普遍接受性的达成,存在两大途径。一是对当今全球化时代的生活境遇和观众集体的生活诉求的精当提炼,使得观众在欣赏奥运会开幕式的过程中内心涌现言说自我的通感。以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为例,“奇迹之岛”主题所表达的文化理念,借用莎士比亚经典名剧《暴风雨》的台词,形象化地隐喻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个国家和广大民众所共处的生存困境以及不畏恐惧、心怀生活期冀的集体渴求。另一途径则是奥运会开幕式的文化理念,围绕着“深入探讨人性、信仰、道德、身份、尊重等关涉人类生存和福祉的普世话题”[10]而展开,彰扬着“被所有民族所有时代珍视的人性里的勇气、怜悯、忍耐和崇高,那些使人类得以存在下去的品质。……它关乎人的内在成长和完善。……为我们在困乏的时代提供慰藉,在充裕的时代提供激励。”[11]对此,雅典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帕派奥诺的话是最好的注脚:“本届奥运会开幕式所要体现的是一种最本质意义的精神。……描述人类从混沌到现代的时空发展中,向全世界展示象征意义上最本质的人类冲动以及人类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描绘从始至终人类永不磨灭的爱。”[12]

3.2 文化的生活维度对当代奥运会开幕式编导之叙事方式的统摄作用

合宜的文化理念一经确立,下一步的任务就是选择恰当的叙事方式,对文化理念进行形象、具体的展开和摹状,使之成为传递文化理念的有效载体,这样,载体的有效性和文化理念的合宜性就能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共同作用于奥运会开幕式全球性传播目标的顺利实现。同合宜的文化理念的确立一样,恰当的叙事方式的选择,也要根基于现实的生活世界,来准确把握当今时代的生存条件下普通观众所乐于接受的叙事方式。20世纪后半叶开始,随着消费主义思潮的滥觞,特别是21世纪以来新兴网络通讯技术的推波助澜,体验经济成为当下社会生活的主流。身处其中的普通社会个体,在乎的是个人在具体感性的阅读、消费和观赏过程产生的相对非理性的主观体验,对抽象理性涉及的形而上学、真理、历史使命等深刻话题兴趣索然,这些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的表现。其基本特征是:“一般拒绝任何解释,它提供给人们的只是在时间上分离的阅读经验,无法在解释的意义上进行分析。……从而解构人们探究本质、深层、真理、真实以及所指等有关‘意义深度’的思维模式,表现出一种新的平淡感,……‘无深度感’或者‘浅薄’。”[13]既然,在后现代主义的时代语境下,拒斥形而上学、反对一切探讨真理本质和进行理论体系化的努力等为普通民众个体所认同,传统上以国家诉求、民族大义、集体荣誉和历史使命为故事主题的宏大叙事之方式日渐式微实属必然,而属意于普通民众个体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主观感受和成长历程等主题的更加微细化的叙事方式,则成为包括奥运会开幕式在内的当代文化作品进行演绎的首选。这意味着“传统的英雄人物、宏大历史转化为现实中普通人的平凡故事,述说的是普通人的心路历程,更符合眼下观众的接受期待心理和寻求娱乐的动机。”[14]于此,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以年轻人为一个个故事的主角,展现了他们追求独立、彰扬个性和渴望成功的生活价值态度,最终达到“激励一代人”口号的编导目标之努力,就属于典型的后现代的叙事方式。

3.3 文化的生活维度对当代奥运会开幕式编导文化素材的统摄作用

恰当的叙事方式是当代奥运会开幕式编导之际的演绎工具,所选取的叙事工具如欲高效地诠释具有普遍生活意义的合宜文化理念,还需选取和驾驭与其诠释功能相适用的文化素材。文化素材是奥运会开幕式进行编导的基本构件,素材的料质类型、功能属性和数量比例等决定超大型舞台艺术的内容风格,亦是全球观众形成观赏体验的感性依据。在后现代的时代语境下,为更好地满足奥运会开幕式面向全球传播的需要,比较适用的文化素材应该具有典型性、时代性和生活性特征,尽量三者兼顾,不可偏废于其一。所谓典型性,是指文化素材不仅要典型地代表主办国的地方文化特色,还要典型地携带着较为普遍的全球认知度。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为例,传统中国的文房四宝、四大发明、丝绸之路和汉字等素材选取的典型性就比较强,国人熟知,中华文化区域外的观众也对这些有所了解。所谓时代性,是指文化素材具有显明的鲜活特色,能够生动地引发观众的某种当下生活之意象。以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为例,“网络时代”篇章讲述的弗兰克和琼的爱情故事,艺术化地再现了当下网络技术生态下大部分年轻人的社会生活方式,时代感强,生活气息亦浓。文化素材的典型性和时代性,都要统归于生活性。因为,唯有文化素材,不仅来自全球观众的现实生活世界,还能够服务于现实生活的展开和有益于生活改进之需,才能给观众留下较为深刻持久的观赏体验。这就需要以文化的生活维度内在的逻辑原则为标准来甄选整场开幕式编导所需的文化素材,尽量使用当代生活气息浓郁的文化素材,对于历史的文化旧事的驾驭更是要根植于现实生活的价值需要,以便“能让现代人在历史背后寻找到意义、价值和信念的归宿,从而能够确切地把握生活或把握自己。”[15]

4 结语

以超大型的舞台艺术而论,不能为了艺术而艺术,忽略、无视甚至是隔绝艺术与社会实际生活的生动联系。同任何文化艺术一样,当代奥运会开幕式,同样根植于全球观众感性的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以相对超越的更具美感的形式再现于生活之中,对全球观众具有娱悦感官、洗涤心灵、振奋精神和激励人生的强大持久之生存论功能。所以,在当代奥运会开幕式的编导过程中,要以文化的生活维度为出发点,秉持文化的生活维度所内蕴的理论逻辑,以之为圭臬,积极响应后现代语境下全球观众注重个人体验的观赏心理需求,立足于当代生活世界中普通社会个体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和主观感受,寻求适合奥运会开幕式成功向全球观众同步演绎需要的文化理念、叙事方式和文化素材,以打造和强化奥运会开幕式富有感染力、震撼力和冲击力的编导效果,进而达成比较理想、高效和持久的全球传播目标。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9:96.

[2][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1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

[4][德]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07.

[5][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62.

[6]薛莉,黄艳.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看中国传统文化[J].电影学,2010,511(10):92-93.

[7]刘波,高森.试论视觉文化视野下的奇观电视文艺节目—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央视“春晚”说起[J].电视研究,2009,234(5):48-49.

[8]黄燎宇.瓦肯罗德与艺术问题[J].外国文学评论,2002,64(4):96-103.

[9]王林海.艺术是活出来的[N].文汇读书周报,2012-09-28(14).

[10]綦亮.为什么是爱丽丝·门罗?[N].文汇读书周报,2013-10-18(8).

[11]张炜.经典阅读促进人的自我完善[N].光明日报,2013-10-10(2).

[12]马岳良.雅典奥运会开幕式文化特点及启示[J].体育文化刊,2006,47(5):33-36.

[13]韩雅丽.詹姆逊论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特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0-30(B02).

[14]靳锐.戏剧艺术审美特征的拓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0-23(B01).

[15]储双月.历史电影如何与观众产生情绪呼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8-28(A08).

猜你喜欢
编导开幕式维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试析新时期的电视台编导工作
阿里文化的使者——访阿里地区象雄艺术团舞蹈作品《甲·宣》编导白芨、《果沃情》编导次旦达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论电视编导艺术的创新
那些年,我们参加的运动会开幕式
习近平G20杭州峰会开幕式致辞十大金句
运动会开幕式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