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玢玢,王庆然,刘天宇
(1.东北师大附属中学明珠学校 吉林长春 130024;2.东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2)
2004年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今大学生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说明大学生道德素质问题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成为了研究的焦点问题。但是众多研究都表明:通过对学生通过心理、行为和认识等途径来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其成效确微乎其微,甚至出现了形式化、模糊化和机械化的状态。而有研究者指出:虽然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科学观等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中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道德认识是指个人对现实道德现象的反映,是个人对社会关系、道德关系的认识、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人的道德观念[1]。那么按照体育的功能特性,中学体育教学也具备体育功能的特质,根据我们相关理论及我们对体育功能的认识,体育具有科学性、教育性、协同性和竞技性等特性。我们可以从体育功能的不同特性来阐述体育教学对学生道德认识能力的促进作用。
《体育学》指出[2]:“体育科学是人们对体育现象的理性的系统认识,又是人们探索体育领域中未知现象的起点,是人类认识体育现象的产物”。科学是一切客观事实发生的基础,他为人类认识事物提供了实证材料,为人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提供了必要的事实和作证材料。通过体育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人体运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规律,让学生了解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时遵循的运动技能学习规律、认识体育运动锻炼后身体形态变化规律以及清楚体育运动锻炼对改善心理情绪的的原理等有助于学生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像恩格斯所讲的[3]:“要确立辩证的同时优势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需要具备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
社会责任感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自己完成任务、履行责任的情况所持积极主动的态度而产生的情感体验[4]。按照体育功能中的教育性,体育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能够发挥其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作用。例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体育竞赛活动,竞赛活动以团队协作类运动游戏为主,由于参与者是由不同的运动能力的学生组成,但是由于集体性运动项目的特点,为了达到最终的目标,是学生忘却了自身在真实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最终促使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互利、互生等团队协作精神的发挥。所以,按照体育教学的教育功能,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社会活动的情景,学生在体育活动情境中都担任这不同的社会角色,为了能够实现共同的目标,又迫使每个学生都身负着较强的社会道义责任,提升了了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能力。
道德认识能力是个体对各种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进行感知、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对各种道德规范的理解、掌握能力。现代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各种社会现象来认识道德,对各种道德规范进行理解和认知,最终不断的提升自身的道德认识能力。体育教学现代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作为社会中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所以,体育教学能够能够反映社会的一些问题,通过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通过问题的本质去渗透社会道德的意识。我们可以通过体育教学来组织学生进行体育竞赛,那么体育竞赛的宗旨就是以竞技成绩为目标,但是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体育竞赛的活动,设置一些体育情景,比如,体育竞赛过程中双方在进行竞技时,一方运动员受伤,另一方运动员应该去帮助受伤的运动员处理伤情,教师也可以在此种情况下对学生讲解如何去应该这种情况,最终去培养学生道德认识能力。
情感作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有着不同层次的,既有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之分。道德情感属于人类高级情感的范畴内,即通过机体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三个层面来不断的提升人们道德情感。众多研究都证明了:体育能够有效的改善机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能力。而体育教学则赋予了体育更多的感情色彩,所以对机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等的提升更加有效,我们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也验证了此种说法的客观性。
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对未知事物、领域探索的兴趣,青少年也正直渴望对各种知识去索求,所以任何的新鲜事物都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热情,对于初中学生来讲,从生理解剖的角度看,体育课才真正意义上进入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那么有研究调查显示,在小学学习阶段,体育课对小学生的知觉认知还处于朦胧阶段,体育课所教授小学生的知识技能还停留在行走、跑、跳阶段,那么,按照人类的发展和起源,走、跑、跳是人的天性,对这些运动技能不能产生探索性的思考,而进入初中阶段,学生的心智更加趋近于成熟阶段,这个阶段体育课才真正的映入学生的脸前,各种运动技能的学习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去主动探索的热情。
敬崇之情是指人们对自然事物的一种崇敬之情,也是人们对自然之美的一种体现形式,自然事物通过将其美的一面展示给人类,人类通过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从而去敬畏自然。爱因斯坦认为:科学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感觉到那种只能从其最原始形式为我们感受到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5],使学生在最原始的形式下感受到自然界里和思维世界里都显示出崇高庄严和不可思议的秩序[6]。另外,敬崇感也是一种道德感,通过敬崇能够产生道德感,让人们在敬崇的时候去感受道德。所以,培养人类的敬崇感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培训人类道德情感的一种方式。亚里士多德认为:美与善是相互联系的,从外界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中”,可以减到人的道德和行为的善的一面[7]。所以,体育教学能能够激发学生的敬崇感,从自然的视角来看,体育教学能够使学生与所谓崇敬的东西产生交集,从而将体育教学中的真、善、美展示给学生,最终赢得学生的敬崇感。
美感的心理结构是以审美情感为核心的,在由知、情、意系统和各种心理形式整合而成的审美心理结构中,情感处于中心地位[8]。从美学的特性的角度看,美讲究的是简单、匀称、端方、协调等等,这些元素在人类看来能够给他们带来愉悦的情趣。那么,体育是展示人运动能力的元素,人类在做各类技术动作时都能将身体的美表现出来,例如,体操运动员在做腾空跃跳动作时能够将肢体各个关节的伸展和屈伸程度最大限度的呈现给观众,观众通过观看体操运动员在比赛中所展示的各种难度技术动作时容易产生一种惊讶、振奋、感叹、敬佩的心情,使人类主体在精神上产生一种愉悦、欢快的情绪。所以,我们会经常看到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在给学生做示范时或教师找其他学生(动作比较标准的)来做示范时,观看的学生总会发出“呜”、“哇”的声音,然后共同鼓掌。说明教师和学生在做示范时将体育美的特性与学生所崇敬的美产生了共鸣,在学生产生美感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感。
道德意志是人们为了履行道德义务以顽强的的毅力而克服内外困难从而实现社会道德要求的心理过程[1]。从心理学角度理解,道德意志属于抽象概念,是意志品质的一种形式,而意志品质的提升需要人去发动自身的意志,发动意志则需要人不断去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所以人们在磨练道德意志时首先要明确自身的行为目的,其次是确立自信心,最后通过坚定的恒心来克服困难,最终提升自身的道德意志水平。
行为目的是驱使人们完成目标和目标的内在动力源,也是完成预定目标的开始。所以确定详实、严密的行为目的就是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上的依据和情感上的动力。 就体育和社会的关系来讲,体育对社会的发展作用具有双面性的作用,对这两种性质的认识能够帮助我们去选择和分辨善的一面和恶的一面,通过对两面性的认识能够为我们提供认识上的依据和感情上的动力,我们再通过对事物的认识和感情的理解就能在人生路途选择时迅速的确立行为目标,确定要行驶行为的目的。例如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游戏竞赛时,事先对竞赛规则进行讲解,游戏竞赛开始后,学生为了达到胜利的目标,可能会通过正当或非正当的手段来进行比赛,但是由于学生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自身比赛的状态中,忽视了对手的比赛状态,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输掉了比赛,恰在这一时刻,教师作为当时人可以对比赛成绩进行改判,并通过这次比赛来讲解比赛过程的积极一面和消极一面,让学生认识两种性质的本质和缘由,使学生在认识和感情上不断的升华。
道德目的的实现最终要源于学生自信新的树立,坚定的自信心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来克服各种困难,如果没有自信心,那么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就可能不进而退,放弃了对目标的追求,而道德目的是实现也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在培养学生道德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步步维艰,所以,要实现道德目的首先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我们发现众多研究都已经证明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自信程度往往比不经常残疾体育锻炼的人要明显的高。另外,在中学校园里,学生接触体育的机会大多都是以体育课的形式出现,所以中学要抓住体育课,通过体育课为学生设置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活动项目,通过参与体育活动项目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最终来实现树立的道德目标。
恒心在整个意志过程中具有更为本质的意义,恒心的确定关键在于两点:一是要善于抵制不符合行动目的的主观因素的干扰;二是要善于持久的维持已经开始的符合目的的行动。体育有助于我们去正确确立持久的恒心,运动技能的学习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运动对人体的影响也是一个无止境的思索过程,而体育教学能够将这个逻辑体系和思索过程有机的整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释放出来,学生通过无止尽的发现和探索,最终形成了一个不断发现和探索的恒心。例如,我们对学生进行为期一学年的体育教学,在这一学年期间内,让学生长期的观察体育课的学习内容的变化情况,指导学生这一学年内安排身体锻炼情况。让学生去探索学习内容与身体锻炼的关系,激励学生保持一颗持之以恒的心去学习和探索。
中学阶段是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的关键时期,体育教育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在众多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合理的安排体育教学的内容、方法、形式以及评价标准等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对中学生道德素质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太平.科学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9):180-191.
[2] 熊斗寅.体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3(3):12-14.
[3] 恩格斯.反杜林论[M].人民出版社,1970:6-8.
[4] 张希珍.浅析引起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乏的主要因素[J].攀登,2007(4):165-166.
[5] 赵中立,徐良英编译.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M].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50.
[6] 许良英,李宝恒,赵中立等.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商务印书馆,2009:280.
[7] 亚里士多德:《诗学》,引自《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50.
[8] 邱明正.审美心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