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秋平
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所采取的授课模式多是一位体育教师带领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授课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忽视了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基本是教师的一言堂。当今社会,合作、共享是人们融入社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之关键,更是大学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与事业发展的必要手段。不同水平的同类课程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需要借助这一平台对本学科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学习、互相协作、互相促进。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引入合作教学的教育理念。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建立合作式教学模式,来弥补传统大学体育教学中所表现出的教学模式的固定化、教学手段的简单化、教学方法的单一化和教学形式抄袭化等诸多方面的不足。
目前,随着大学的连年扩招,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国内大学的体育场馆资源和教师资源的不足,已经成为严峻的问题凸现出来,绝大多数的学校在短期内很难解决以上问题,如何能够克服困难,保质保量的上好每节课,提高大学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因此,大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进行探索和实践,不断地进行各种体育教学模式的尝试,虽然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有其不同的侧重点,但是,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合作式教学模式的意义就在于减少教育成本,最大化的利用教学资源,克服大学扩招给大学体育教学带来的诸多困难,在有限的条件下,提高教学的质量。
研究教学模式要从教育整体去综合探究教学过程中各个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以及用动态的观点来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同时,还要加强教学环节的设计并研究教学过程中各个因素之间如何进行优化组合。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特征,为实现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不同的教学模式自觉不自觉地反映了不同的教学思想,教学价值观,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也是具体教学经验的概括化,是联系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中介。[1]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运用,都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模式的个性,并按照教学模式特定的逻辑步骤进行操作程序,使教学模式的效果发挥到最优,教学评价达到最好,完成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任务。合作式教学模式是将教学活动定位在一种互动的复合活动上,强调整个教学系统中的所有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合作,通过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积极合作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
目前,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一般分成三种。第一种,一师一班的三段式自然班的班级授课教学形式。第二种,一师一班三段式学生按照兴趣选修分班的教学形式。第三种,俱乐部式的三自主教学形式。
仅就目前我国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而言,大多数学生自主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不强,还不能有效的进行自我锻炼,自主学习体育课程的能力更差。因此,大学体育课程还应该以前两种教学形式为主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在上述三种教学模式中,第一种和第二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授课时间、地点、人员、授课内容固定容易管理,不足之处是单调刻板缺乏新意教师为主体;第三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活动项目、授课内容、授课时间、授课教师任选,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时间、身体条件等灵活选择,学习的自觉性较高,但体育课程的基本教育功能相对减弱,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受到影响,也缺少必要的纪律要求约束不好管理,属于学生自由活动模式,缺乏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特色和可操作性。
为避免出现以上缺点,本课题尝试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推广合作式教学模式,通过以下三种有效途径来实施合作式教学模式,强化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协作、交流和促进,使教学效率得以提高。
由于教授同类课程的每位教师毕业学校不同,其学习经历、年龄段也不同,而且,每位教师对于所教授的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有较大差异。在授课时,每位教师对于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但同时,由于高校学生数量连年增加,每位教师的课时都相对较多,教师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进修提高,教师之间也缺少相互听课、公共学习、交流的机会,造成了封闭的教学环境和专业知识更新相对滞后。而运用合作式教学模式进行授课,为教师之间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交流和共同提高的平台,通过教师集体备课、上课,不但能够使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更新同步互补,拓展每位教师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减少交流成本[2],还能够起到互相学习、互相激励、互相督促、有序竞争的作用,并化解了由于高校的连年扩招,学生的人数和师资力量的比例严重失调,体育教学的场馆和器材紧张这一突出矛盾。
首先,在同类课程教学中,实施合作式教学模式会起到群体的互动、互助、互争、互励功能。[3]教师在集体备课、上课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增进情感交流;知识互补、年龄互补、学缘互补、性别互补,有利于教师间的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其次,师师合作教学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更有利于班额大、人数多、学生身体素质差异大的公共体育课的授课特点。目前,大学体育课教学的分班有两类:一是自然班,二是按照选修项目分班。但是,无论是哪种分班形式,学生的接受能力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传统的班级一师授课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顾不到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再加上现在的学生视力普遍不好,会出现一部分学生根本看不清教师教授的动作是什么,只能看前面同学的做动作“照葫芦画瓢”,学习的积极性会减弱,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师师合作教学过程中,多位教师多角度、全方位的示范,照顾到全体学生,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更强。
第三,师师合作进行教学,能够使教学资源的利用最大化。目前,大多数大学的经费紧张,投入到大学体育课程的场馆、器材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要科学整合最大化利用教学资源,师师合作教学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目前的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为了便于排课,一个学年的公共课一般都是同一时间上课。如果有三名排舞教师同时上公共体育排舞课,就需要三块场地,三套音响设备。若学校没有相对独立的多个场馆可以利用,同一门课程就会利用一块场地。这样既浪费资源,又相互干扰。而运用合作式教学模式进行授课时,三名教师通过共同备课、合理分配教学时段、选择最佳示范位置、统一组织教学,可以合理整合场地资源,避免相互干扰,有效的降低了教学成本,能够达到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
师师合作教学的应用形式,第一,可以是担任同一门课程的多名教师在一个学期进行分段授课。如:三名教师任一门田径课时,一位教师可以在前三周教授铅球课内容;第二位教师在四至六周教授中长跑内容;第三位教师在七至九周教授跳远内容。第二,可以是担任同一门课程的教师分组分段进行合作授课,如:体育院校的篮球普修课,由于男女生的身体素质等差异,学生分成男女两组进行教学学习效果会更好。第三,也可以是担任同一门课程的多名教师同时上课,一名教师主讲,另外的几位教师分在不同位置示范(适合大班额的公共体育课授课:如健美操、排舞、太极拳等)、指导、纠错。又如:在进行体育舞蹈课教学时,由于教学内容需要性别不同的两个人配合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若只有一名教师上课进行示范讲解效果不明显,若是一男一女两名教师合作教学,教学效果立竿见影。
总之,师师合作教学形式通常是以教学团队为单位,根据每位教师的特点,分配主讲不同的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团队负责人需要组织好备课等前期工作,并需要根据每位任课教师的特点、教学内容、场地设施等情况合理安排科学调配。
由于教师是知识的所有者和传递者,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的成为教学的主宰,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在高校改革的大前提下,大学的体育教学越来越重视教师和学生间的交互主体性,新的学习观和学生观的转变倡导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生活体验,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和技能。换句话说,教学系统中的教师要素、学生要素以及教学条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1]
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快、学习平台多、知识信息量大,教师的知识拥有优势相对减弱,教师应在知识和学生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科前沿的知识经过自己的加工过滤及时传递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采取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鼓励式教学以及换角色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并使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多样化,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增强师生情感。
学生之间合作学习是目前学校教育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也称为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之间互动为主要取向的教学形式。对于合作学习的概念界定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其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得奖励或者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当前,合作、共享是人们融入社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的关键所在。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学习的关联性,注重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助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加强团队意识的培养,不仅让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能,还要为学生踏入社会,融入集体打下良好的情商基础。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人群亦受社会学法则支配,体育课堂上学生为表现自身的存在,彼此间不可遏制地要进行体力、智力、情感的交流,让具有某些共同性和特殊性联系的学生组成“小群体”。充分发挥构成群体要素的积极作用,利用群体“互助、互争、互动”的本质属性去完成教学任务。[4]例如:教师可以让具有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课堂上大家可以共同学习,课后相互帮助积极复习、预习,使小组成员的整体学习水平得以提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我国合作学习研究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5]生生合作有利于学生间的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合作互助。
另外,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改进和激励的教育性功能。[6]学生在生生合作学习中,小组合作意识强,整体学习进步快,成绩提高明显的小组,给予总体成绩的提高评价,使学生的努力程度和学习成绩成正比。
在中国当前大学教育的大环境下,在大学扩招带来的师生教学比例失调、场馆设施严重不足、教育经费紧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运用合作式教学模式进行授课,科学地整合了师资力量、合理利用了场馆设施、优化了学生层次、降低了教育成本,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师资力量不足、场馆设施紧张、体育教学经费投入减少等方面的不足。同时,还避免了教学形式单一性,增加了师师之间、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往机会和频率,建立了更加广泛的人际关系,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得以体现。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运用合作式教学模式,是从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学、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模式来设计教学的。合作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有效地规避了在传统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许多不足,充分发挥了教学团队的优势,教学的实效性更强,相对科学、合理地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使大学体育教师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够更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效果最佳化。
[1]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91;283.
[2]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
[3]翁凤瑜,张凯,章朝辉.小群体教学模式在高校健美操课教学中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8):104.
[4]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77
[5]张美玉.新课标下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尝试与探索[J].大众文艺,2010(4):251.
[6]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