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体育校本开发论纲

2014-12-05 11:41朱培彰冯渭宏周高柱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原生态校本体育教师

朱培彰,冯渭宏,周高柱

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原生态体育具有独特的教育文化价值和强身健体作用。它是人们“身在其中但又未必完全清晰且无法逃脱的文化系统”[1]。它位于文化的上游,可为今天的文化和教育提供灵感和素材,如能将其按新课程的要求引入学校体育当中,不仅可以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还能活体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原生态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集健身性、娱乐性和表演性于一体,其开展不受场地、器材和时间的限制,便于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普及推广。

1 原生态体育的内涵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社会文化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异,传统文化处于边缘化过程之中,于是产生了带有强烈文化诉求的“原生态”概念,以此来表达对文化变革中民族传统文化因素和自我意识严重缺失状况的担忧[2]。原生态体育作为一种原生态的文化形态,具有原初性、本土性、生活性和交融性等特征[3]。民俗学家陶立璠认为:“原生态是一种民俗,而民俗具有历史与教育的双重功能。”[4]原生态体育不仅记录和表征着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也蕴涵着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丰富信息。马林诺斯基认为:“文化是一个组织严密的体系……,文化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存在,赋予人类以一种生理器官以外的扩充、一种防御保卫的甲胄。”[5]原生态体育是一种文化体系,它能让我们从永恒的体育世界中汲取深沉而博大的精神力量,在与自然的对话中体味人类的勇敢、细腻、优雅、敏感和从容。

2 原生态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学校体育对西方体育的引进与借鉴十分偏爱,而对根植于民族文化源头的原生态体育却未能予以应有的重视。目前,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正在走向现代体育的边缘地带,部分原生态体育已经流失或正在流失。

近些年来,在深入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发展民族教育,振兴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一度被漠视的状况得到了较好的改善,每四年一届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有力地推动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然而,在当前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所占比例仍然很小,而且内容和范围十分狭窄,大部分学校仅以众所周知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作为教学内容[7]。原生态体育尚未进入课程开发者和文化重建者的视野。令人欣慰的是,始于2001年的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出台和体育新课改的实施,为原生态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从此,校本课程获得了应有的地位,原生态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受到体育教师的普遍重视,成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创新的重要方向。然而,把原生态体育引入中小学体育课堂、成为事实上的校本课程,就学校而言,还需具备以下四方面的基本条件[8]。

2.1 明确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已愈来愈难以满足文化多样性和个性化发展的时代要求,这就要求学校有自己独立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亦即学校要根据具体的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和学校环境以及教育者的办学旨趣确立自己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涌现出了不少以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为特色的示范学校,无论他们的办学理念是“全面发展,人文见长”“文理相同,全面发展”,还是以传统体育项目或新兴体育项目为特色,在实现这些办学理念的过程中,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彰显他们办学品位的一个特色。

2.2 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所涉及的人员包括教师、校长、学生、校外咨询人员和学校行政人员等,因此,一个民主开放的组织机构对校本课程开发是必不可少的。校本课程开发唯有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民主的横向交流体制,在课程开发小组内外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才能有效地调动每一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是体育教师的创造热情。原生态体育资源多散布在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对其进行优选并将其引入校本课程,所需要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更多,它对民主开放的组织机构要求更高,尤其是对校长的民主管理水平和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 体现学校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的教学系统

原生态体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建立体现学校教育哲学思想的教学系统和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大家分担责任和积极追求成功的氛围。其中重要的因素包括在小组决策过程中的良好训练,清晰而为人接受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宗旨,广泛代表教师的意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充分考虑课程的多种实施途径,特别是教学骨干力量的广泛参与等。同时,教学系统还要与课程专家保持密切联系,就有关问题与他们进行及时的交流与沟通,以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

2.4 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

要克服和消除原生态体育校本开发所固有的缺陷与隐患,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进行,学校必须建立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因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主进行的,而且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国家很难采用类似于外部统一考试等评价手段来评价校本课程的实施成效。因此,校本课程开发除通过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介机构的评估外,还需要更多地依靠学校自身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地反思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进行。

3 原生态体育校本开发的途径

原生态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充分体现开发主体的地域性和特殊性。能否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专业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彰显学校特色,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除此,课程开发途径的选择还应贯彻方便、快捷、经济实用的原则。

3.1 以体育教师为主体的校内开发

少数民族聚居区往往是原生态体育集散地,要通过优选法将其引进学校体育课堂,需要花费很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为了节省开支,尽快产生教学效益,学校和体育教研室应首先充分调动广大体育教师积极参与此项工作。为了充分发挥每一个体育教师的工作优势和特长,原生态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可以不受形式和人数的限制:既可以以教研室为单位集体研究,也可以在体育教师之间自由组合或分组研究。当然,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也不能局限于体育教研室,还应该放眼整个学校,充分调动和发掘全校师生的资源优势,让整个学校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原生态体育的引进和开发工作。

3.2 基于田野调查的社区、村寨(村落)开发

原生态体育潜藏着民族文化的密码,要真正做到活体传承原生态体育文化,体育课程开发者必须亲临社区、走进村寨(村落),广泛向这些地区的有原生态体育特长的人们学习,零距离地感受和聆听他们的故事,以求从源头上了解原生态体育的特征和历史源流。为此,课程开发者除了做好详细的采访记录,还要力争他们的演练(示范),就演练中存在的难点、疑点要甘做小学生,不耻下问,直至掌握其精髓。如有必要,还可以将这些难得的文化传人请进体育课堂,让他们现场为我们的校本课程把脉。

3.3 借鉴和利用其他学校的校本课程资源

由于每个学校的历史传统、地理位置、教育哲学思想和师资力量的不同,它们的校本课程各不相同,作为校本课程的原生态体育课程开发更是层次不同、千差万别。因此,在借鉴和利用其他学校的体育课程资源时。课程开发者务必做到挖掘文化精义,学他人所长,为自己所用。否则就会趋向雷同,失去校本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3.4 建立课程资源数据库,从数据库中选取所需的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数据库,从数据库中提取适合本校实际和学生兴趣需要的、能最大限度地体现自己学校教学哲学思想的原生态体育课程资源。这是信息化条件下开发校本课程的捷径,但其作用也只能是拿它山之石攻自己之玉,为自己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思路和借鉴。

4 原生态体育校本课程的实施

体育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主要包括教学计划的原型评价、教学计划的实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时间安排、教学评价等[10]。

4.1 原生态体育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

原型评价是工业界、科技界常用的一种评价手段,通常在新产品进入试验阶段前或正式投入批量生产前进行,目的是确定新产品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从而进一步改善产品质量,避免正式投产后可能遇到的麻烦和浪费[11]。

原生态体育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一般安排在课程实验阶段前进行,有体育课程方面的专家、体育教研员、体育教师共同组成评议组,对课程目标、课程方案、课程内容组织等进行评价,目的是评定这一校本课程的质量,并及时发现和确定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补充或修订的方面。

4.2 原生态体育校本课程的实验

原生态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基于学校实际而进行的创新型工作,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借鉴。它要求最大限度地体现本校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本校体育教学提供适切性更强的课程资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失误,原生态体育校本课程在进行大规模推广之前,必须经过一定规模的实验、为有关教师提供必要的经验后才能付诸实施。

4.3 原生态体育校本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

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直接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它通过教学活动的空间形态和时间流程,确证着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体现的是不同的课程理念,彰显着不同的课程价值。原生态体育校本课程它是从校情、学情出发,依据新课程理念和学校教育哲学思想而开发的独特的校本课程,其目的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和提高校长和教师的课程意识、形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因此,在实践上,它更多地采用个别教学、分组教学和大课间组织形式等,因为这种组织形式更多地体现了体育教学过程的主体间性,它便于将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运用于这一教学过程之中,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可能。

4.4 原生态体育校本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运动技术的传习为主,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甚至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更多地采用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单一方式,学生完全是被动的接受学习。这样的学习具有“重形式轻实效;重教法轻学法;重分解轻整合;重一般学生轻特殊学生;重传技轻认知;教学方法训练化”[12]等特征。

原生态体育校本课程是基于学生需求、学校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办学目标等多个主导性课程开发模式而开发的一种新课程实践方式。在这种课程实践当中,体育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与学是师生间的互动和交往;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是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方面,原生态体育校本课程扬弃了传统体育教学过于注重接受学习的不足,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对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性以及他们的兴趣需要给予了更大的关注。为此,这种课程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为尺度,大力倡导学导式教学法、小群体教学法和发现式教学法。

4.5 原生态体育校本课程评价

原生态体育校本课程评价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对象以及评价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转变。它立足过程,促进发展[13],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人性化、动态化、发展的评价理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具体表现如下:

(1)评价的理念。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关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它扬起了终结性的知识、技能评价,转向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在内的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2)评价标准。关注整体发展的多维标准。它不仅考察学生学到了什么,对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还承认学生发展水平和发展维度的差异性,强调用多维标准评价学生,允许学生在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上有发挥的空间,关注学生的实际发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个舞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3)评价重心。从结果转向过程。它打破了传统的常模评价的固定模式,把评价看作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更多地采用一些自我参照的评价方式,即把评价结果与学生以前的表现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学生的进步和缺陷,以便及时进行鼓励和指导,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补救的措施。为此,它对课程评价的重心由传统的重结果转向重过程。

(4)评价方法。更具多样性,尤其是强调质性评价。多维评价,过程评价必然要求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单一的量化评价尽管有明显的优点,但它也容易使学生丰富的个性淹没在数据之中,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也因此而遭到丢失。原生态体育校本课程评价扬起了这种评价的不足,采用质性评价来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进行全面评价。当然,质性评价并不是对量化评价的全面否定和简单遗弃,而是一种纠偏和补充。

(5)评价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强调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专业研究人员在评价中共同参与的交互评价模式,尤其强调被评价者对评价过程的主动参与。这种评价有助于增进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相互了解和理解,从而有效地发挥评价的诊断、监控和指导作用,帮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达到改进和发展的目的。

5 原生态体育校本开发的对策

5.1 转变观念,全方位认识原生态体育的育人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在经验和工具意义上看待观念的地位。杜威认为:“如果不把观念当作研究事实,解决问题的工具,那么就不是真正的观念。”[14]观念决定行为,观念更指导探索和调查。只有正确地感知困难,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性质和特征,想到可能的答案或解决办法,并对其作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才能树立信念,最终指导实践。随着国家对民族文化教育的加强、新课程理念的进一步贯彻,体育教师对原生态体育的认识也将变得更加全面、深入,并因此而有效地指导自己的专业实践。

5.2 完善课程标准,加大原生态体育项目引进及教材编写工作

原生态体育项目的开发和引进,在教材和大纲的编写上必须体现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为了便于组织实施,必须给予原生态体育一定的课时比例。对于所开发的原生态体育项目必须经专家把关、深度加工,才能最终进入教学环节。由于原生态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场地和器材的要求各有不同,因而在教材编写时必须体现优选原则,把那些趣味性强、健身价值高、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且容易普及的项目选编到教材中。

5.3 拓宽和优化教师培训渠道,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新课程改革尽管已经取得了许多喜人的成果,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在应用层次上还存在诸多不足,其实效性远不能达到新课程的要求。校本课程研究属于新课程理念和方法的应用层次,最能体现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精神,对教师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提出了较之于国家课程更高的要求。为了深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体育课程教学的整体育人功能,必须加大和拓宽教师培训的力度和渠道,严把培训质量关,让教师从培训中真正受益。对于参加培训的体育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为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应该聘请资深的专家和教学一线的成果卓著的教师对他们进行培训。

5.4 在校内外开展各种形式的原生态体育活动,使之成为一种长效机制

作为传播体育知识技能的体育教师,在搞好传统项目教学的同时,要立足于校本教研的实际和学校的地方特色,努力开展原生态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活动,使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训练和竞赛走上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同时,为了服务于全面健身计划和农民健身工程,学校和相关部门要吸纳社会各界群众积极参加原生态体育的培训学习和演出活动,从理论、技术和竞赛的组织裁判等方面对他们给予大力支持,使原生态体育健身活动真正切近群众生活,成为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在节庆期间广泛开展的文化娱乐活动。

6 结语

原生态体育蕴含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教育文化价值和强身健体作用,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和特色体育课程开发的重要方向。将其经过优选原汁原味地引入学校体育课堂,不仅需要广大体育教师加强新课程理论学习和培训,还需要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尤其要与各级领导和课程专家保持良好的沟通,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课程开发经费。唯有此,原生态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才能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实效性,才能持续向前发展,并形成校本特色。

[1] 石中英.教育哲学的责任和追求[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3.

[2] 李松.原生态概念背后的文化诉求[N].光明日报,2006-07-07.

[3] 李延超,虞重干,杨斌.论原生态体育的内涵[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6):1 -3.

[4] 陶立璠.民俗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7:50.

[5] 马林诺斯基.费孝通,译.文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2.

[6] 于兆杰.对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思考[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6(10):25-26.

[7]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98.

[8] 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112-115.

[9] 董翠香.体育校本课程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20.

[10] 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69.

[11]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全员培训教材编委会.体育(中学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60.

[12] 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9.

[13] (美)杜威.伍中友,译.我们如何思维[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88.

猜你喜欢
原生态校本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原生态演唱风格的理性研究
“最天然”的经济形态——零加工、原生态
回归“原生态”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