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对幼儿社会化作用的理论探析

2014-12-05 11:09:30杨志亭孙建华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关键期社会化游戏

杨志亭,孙建华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体育对幼儿社会化作用的理论探析

杨志亭,孙建华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幼儿社会化是人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期和关键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体育游戏作为幼儿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对幼儿的社会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为厘清体育对幼儿社会化的作用,丰富有关体育促进幼儿社会化的作用的理论内涵,进而为利用体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提供研究参考,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体育促进幼儿社会化的作用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研究认为,体育对于幼儿社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1)发展幼儿基本技能;2)促进幼儿个性发展;3)促进幼儿意志品质的发展;4)规范幼儿社会行为;5)培养幼儿社会角色意识;6)培养幼儿价值目标。

体育;幼儿社会化;社会行为;社会角色;基本技能;个性发展;价值目标

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由“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被学术界称为社会化[1]。在人的整个社会化过程中,幼儿社会化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是人的社会化的基础期、关键期。体育作为幼儿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对幼儿的社会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厘清体育对幼儿社会化具有哪些作用,对于合理利用体育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依据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在综合分析人的社会化理论与幼儿心理、社会性发展特点以及体育的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初步探析了体育对幼儿社会化的作用。

1 对社会化的分析

1.1 社会化是个体与社会互动的过程 个体只有参加到社会活动中,才能与社会发生各种关系,并以各种关系为纽带,接受社会的影响与教化。个体社会化有时是有意识地进行的,有时是无意识地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也就是说,只要个体与社会发生互动关系,不管个人喜不喜欢、愿意不愿意,社会化总会在他的身上实现[2]。但如果缺少个体与社会任何一方,这种互动关系就会无从建立,社会化也就无法实现。

1.2 社会化是通过文化实现的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是在一个特定的群体或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活方式的总和。其中包括价值观、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习惯、风尚、生活态度、行为准则以及相应的物质表现形式[3]。社会化就是人接受文化教化、内化文化的一个过程,是借助文化使人具有相同的生活方式,使人类脱离动物界,从而适应人类社会生活的过程。文化是人社会化的内涵,社会化是人内化文化的外在形式。文化与社会化是紧密相连的,没有文化就没有社会化,没有社会化人类的文化也就无法传承。

1.3 社会化的终极目标是使个体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社会是一个由无数个体组成的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社会系统中,每个个体只有具有适应社会系统生活所具有的某种能力,才能成为社会系统的一员。然而,适应社会系统的这种能力并不能先天获得,而要靠后天习得。不同时期社会对处于不同系统位置的个体所要求的能力标准是不同的,每个个体要想融入到社会系统的某个位置,必须具有与此位置相应的能力,否则他必将被系统所淘汰。因此,生活于系统中的每个个体都要在其后天的生活中不断习得系统相应位置所要求的生活方式(即文化),而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最终融入到社会生活中。社会化的终极目标就是使个体达到社会对其提出的要求,使之最终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胜任社会所期待的角色。

2 幼儿社会化的特点

2.1 主动地、快速地发展 由于幼儿生理、心理等方面的迅速发展,使幼儿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表现出主动地、快速地发展的特点。随着生理、心理等方面的逐步成熟,幼儿已逐步学会跑、跳、投等各种复杂的动作。此时,幼儿已具有较强的独立活动能力,活动中已很少需要成人的帮助,按照自己意图去自主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多,主动与周围环境中的人或物接触逐渐成为幼儿活动的主体方式。另外,幼儿的生理获得发展的同时,心理也有了巨大的发展,尤其是幼儿的思维、语言等认知能力的快速发展,使得幼儿的活动更具目的性与主体性。所以,在人的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幼儿期的社会化与其他时期的社会化相比,具有主动地、快速地发展的特点。

2.2 空间较大、时间跨度更长 婴儿期,由于婴儿的生理机能发展还很不成熟,使其活动的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多数时间内停留在成人为其设置的较小的空间内。即使学会了翻身、爬行、初步的直立行走,婴儿的独立活动空间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到了幼儿期,由于幼儿生理机能快速发展,使其独立活动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已从初步的直立行走、抓握等简单的动作,发展到能轻松自如地完成较复杂的动作,并具体呈现出以下特点:1)在幼儿活动能力发展的过程中,幼儿活动的空间有了较大的拓展,由在成人的帮助下较被动地移动,发展到能独立自如地在较大的空间进行探究活动;2)幼儿的生活逐步规律化,睡眠时间逐步减少,为幼儿社会化时间的增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3)幼儿期是语言发生、发展的关键期,是幼儿语言从发生到较自如地运用的过渡时期,且幼儿可以凭借语言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文化知识经验。因此,幼儿社会化具有空间较大与时间跨度更长的特点。

2.3 幼儿社会化是人社会化的关键期 幼儿期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4]。在关键期,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习惯容易形成,生理、心理发展迅速,因此,关键期对人的社会化具有重大的意义。1)关键期是社会化的最佳时期,效果最为显著;2)关键期内的发展可塑性较大;3)关键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心理发展矛盾冲突最突出的时期[4]。发展心理学家通过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发展的关键期是出生后的前3年,2~3岁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还是儿童学习交往的关键期;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5~6岁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5]。如果抓住了生理、心理发展的敏感期,适当地加以教化,就会使幼儿的社会性得以顺利地发展,为以后的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否则就会影响其以后的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2.4 游戏是幼儿社会化最重要的途径 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使幼儿产生了渴望参加社会实践的需要与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水平不足之间的矛盾,游戏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活动形式[4]。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体育游戏又是幼儿游戏的主要内容。基本活动有两方面的涵义:1)在1d的活动中除了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活动(如进餐、睡眠、排泄等)之外发生次数和所占时间最多的活动;2)对人的生活或生长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活动。在体育游戏中,幼儿的活动能力得到较好地发展,他们学习如何使用肌肉,如何发展视觉与动作相互协调的能力。通过游戏,幼儿还可以了解周围人们的生活与劳动,同时,体验人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更好地促进他们认识自己,锻炼和培养自己的个性品质创造条件。因此说,没有体育游戏就没有幼儿的健康发展,体育游戏是幼儿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3 体育对幼儿社会化的作用

幼儿期是个体社会化的基础期,也是关键期。体育游戏作为幼儿游戏的主要内容,对于幼儿的社会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3.1 发展基本技能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行为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6]。根据技能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以把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其中,动作技能又称操作技能,它是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动作技能是以机体的外部动作占主导地位的活动,是由相应的神经系统所支配的骨骼肌运动实现的一系列外显动作[6]。智力技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接近自动化的认识活动方式。

3.1.1 促进动作技能的发展 幼儿的动作技能主要是指走、跑、跳、投、负重、支撑、攀登等运动技能和操作物体的操作技能。它是在幼儿通过观察、模仿成人动作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动作技能的形成必须依托于实践活动,离开了实践活动,动作技能就无法形成和发展。体育活动是幼儿的主要实践活动,因此,体育活动也是幼儿获得基本动作技能的主要途径。1)幼儿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各器官的生长发育和机能发展,提高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体质和健康水平,使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得到发展。2)体育运动包含许多复杂的技术动作,完成这些技术动作要求参与者的运动器官、感觉器官与神经系统高度地协调配合,如幼儿熟练掌握攀爬的技术,必须有神经系统、运动系统与眼、耳等感觉器官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因此,体育运动可发展幼儿的运动器官、感觉器官及神经系统的协作能力,有利于动作技能的形成。许多体育运动项目或体育游戏要求幼儿运用器械或玩具才能进行,幼儿在活动时,需要经常操作器材、玩具,这不仅能够促使幼儿了解物体的外部特征,而且还可以掌握操作它们的方法,形成操作物体的技能,幼儿的运动技能和操作技能是人的动作技能的基础,它们是形成更高一级动作技能的基础。

3.1.2 促进智力技能的发展 智力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经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接近自动化的认知活动方式。它是以思维活动为主导解决问题的智力活动的技能[6]。语言的发展对智力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参加体育游戏需要语词,他们把语言当成特殊的游戏工具;同时,又把词语作为游戏过程中交流思想情感的手段与途径。特别是随着集体性体育活动的增多,幼儿彼此之间的接触和交谈相应增加,头脑中的词汇量逐渐增大,对词义的理解也不断加深,当词汇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他们开始形成关于事物的概念,凭借这些概念和已有的词汇,逐渐地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与他人交换思想,表达情感,以更多地了解客观世界。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发展其交谈的技能。处于结伴游戏活动状态的幼儿,他们有条件聆听别人的讲话,了解他人的思想观点,同时也有发表看法、表达见解的机会。因此,体育活动可以通过发展幼儿的语言认知能力,进而对幼儿智力技能的发展起作用。

3.2 促进个性发展 所谓个性,是指人在其内在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系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心态和习惯等心理特征的总和[3]。人的个性并非与生俱来,它是在人的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逐步形成的比较稳固的定型化、社会化产物。幼儿期是人的个性形成的萌芽期、基础期。幼儿期的个性对其以后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个性使幼儿较容易地融于社会、适应环境,而不良的个性却不利于幼儿适应环境,所以每个家庭和社会都非常注意幼儿个性的形成与培养。

个性作为社会化的产物,其任何方面都不是脱离人的实践活动而存在的,个性和人的意识一样,产生于实践活动[5]。体育游戏作为幼儿的主要实践活动,为幼儿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空间,对幼儿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体育对幼儿个性发生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其能够影响决定个性发生、发展的两大控制系统,即“自我控制系统”和“他控系统”。

3.2.1 影响幼儿“他控系统” “他控系统”是指影响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的主体以外的社会环境系统[7]。个性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主要有2个途径:1)随机控制:没有明确的预定的目的,具有偶然性的控制,也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在进行体育游戏活动时,常有成人(尤其是父母)及同伴参与,成人或同伴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方式、观点、态度习惯往往被幼儿所模仿,而游戏作为一种娱乐或教育活动,使参与游戏者常表现出热情、自信、坚实、果断等积极的态度,而很少表现出冷漠、懦弱、自卑等消极的态度。所以,幼儿进行体育游戏活动时,所受到的随机影响,比参加其他活动受到的随机影响有更多的积极成分。2)有目的控制。对幼儿个性的发展具有决定影响的并不是随机影响,而是影响个性的第2条途径—有目的控制。有目的控制就是社会系统实现对个体有目的的控制。幼儿体育是家庭或幼儿园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而为幼儿提供的一种教育活动,活动的内容、利用的工具、参与者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活动进行中,控制者要求幼儿承担一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任务,并把某种社会角色最主要的品质加以形象化,使幼儿在活动中生动地再现各种不同角色的行为,体验不同角色的感受。活动结束时,控制者根据孩子在活动中的反馈信息,不断做出调整,使游戏者逐步接近控制者的预设目标。

3.2.2 影响幼儿“自控系统” 个性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但个体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控制,外界环境的影响只有通过主体内部系统才能发挥作用,也就是说个性的形成与发展还受自控系统影响。自控系统是指自我意识对个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调节、控制,使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性、计划性和能动性[7]。体育游戏是充分发挥幼儿的独立意识的理想形式,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在游戏中可以摆脱成人的控制和干涉,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自由地想象和创造。在体育游戏中,幼儿不仅有身体、智力、情感和行为的参与,而且要求幼儿有较高的体力技能的投入。幼儿有许多机会认识自己的生理特征、体力、技能,认识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自己的意志、情感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同时还可以发现自己个性的优秀部分。因此,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决定采用什么方法改进自己的不足,巩固提高自己的长处,正是体育活动经常提醒每个参与活动的幼儿急需解决的问题,这种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过程恰恰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

3.3 促进意志品质发展 意志是人自觉地克服困难来完成预定目的和任务的心理过程[4]。幼儿的意志还是比较薄弱的,他们在学习或活动中遇到困难时,常常不能独立去解决,而是寻求成人的帮助。在活动或学习中,幼儿经常经不起外界的刺激和诱惑而放弃。体育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要想顺利完成游戏,就必须克服游戏中的各种困难,完成游戏赋予幼儿的任务。因此,越是复杂、困难越大的体育游戏,越能促进幼儿克服困难而增强意志力。同时,如果幼儿能在体育游戏中克服种种困难取得成功,还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会受到家长、教师及同伴的夸奖,这样就会对幼儿克服困难的行为起到强化作用,使之在以后的活动中表现得更加突出。

3.4 规范社会行为

1)体育游戏首先以它的规则对幼儿进行教化,使幼儿认识到游戏规则的意义,并能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习惯,从而轻而易举地将幼儿导入到对社会规范的认识中去,从而加深对社会约束的理解。例如,“老鹰捉小鸡”是最常见的一种体育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可以观察到,装扮老鹰的是一个纤细温柔的女孩,而装扮小鸡的有一个是调皮强健的男孩,只要他这只“小鸡”被“老鹰”捉住,他就会乖乖地、毫不反抗地退出那令他心驰神往的“小鸡队伍”,不得不站在一旁为其他“小鸡”呐喊助威。倘若不是在游戏中,他可能并不会咽下这口“窝囊气”而甘愿退出。但是,在游戏中他去这样做了。或许自从他参加这类游戏以来,就没有在自己失败时进行过无理地反抗,因为他看到其他小伙伴在这种场合下也不曾反抗;或许他在参加这类游戏之初曾经反抗过,但遭到了小伙伴们的谴责。总之,他在这类游戏中认识了规则,学会了遵守规则。

2)体育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内容,集体性体育游戏不仅可以满足幼儿的生理需要,还可以满足幼儿与他人交往获得安全感、归属感等心理需要。因此,体育游戏对于幼儿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幼儿都有渴望参加体育游戏的愿望。但幼儿参与体育游戏是否能使其需要得到满足,还取决于体育游戏是否能顺利完成。体育游戏要求每个参与者承担一定的角色和任务,要求参与者遵守游戏的规则。幼儿要想参与体育游戏获得生理、心理的需要,就必须遵守规则,完成体育游戏赋予的任务,使体育游戏顺利地完成。

3)处在幼儿时期的孩子,自控能力较弱,他们很难掩饰自己的情感,很难控制自己冲动的行为。幼儿处在兴高采烈、情绪高涨的时候,更难以做到这一点。体育游戏恰恰就是在这样一种兴高采烈、忘乎所以的时刻,对幼儿的自我约束能力进行教化的,以达到强化幼儿遵循游戏规则的意识,进而使幼儿的行为规范到游戏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因此,与其他教育手段相比较,体育对规范幼儿社会行为具有的效果往往更明显、更持久。

3.5 培养社会角色意识 幼儿的角色意识和行为规范,首先是从家长、幼儿园的教师那里接受的,是从现实社会生活中感觉到的。这种过程对儿童来说,不仅可以认识角色,而且体育活动(尤其是体育游戏)还为他们体验这种感受提供了机会。

体育游戏赋予每个参与者一定的角色,每个参加体育游戏的幼儿必须在活动进行之前,详细了解活动的规则,了解不同角色所拥有的角色义务、角色权利、角色行为规范。知道每个角色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只有参与者真正理解了不同角色义务、角色权利、角色行为规范,他才能顺利地融入到游戏中去。在游戏的进行中,如果幼儿成功地扮演了自己的角色,他就会获得教师及同伴们的认同、表扬,从而加深对自己角色的体验,使角色意识、角色行为得以强化。如果幼儿扮演角色失败,会受到教师及同伴的批评或指正,使幼儿对角色义务、角色权利、角色行为规范的理解得以矫正,保障下一次游戏角色扮演成功。

另外,体育游戏包含众多角色,幼儿在游戏中经常变换角色,使幼儿体会到不同角色的感受。角色变换可以发展幼儿从他人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幼儿期,由于思维的自我中心特征,所以缺乏转移“社会视角”的能力。而角色体育游戏以扮演角色为特征,必须在思想上尽量摆脱自我,把自己放在不同角色的地位看待周围事物。通过角色转变,增加幼儿认识不同角色义务、权利、行为规范的能力,不断演习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学习如何正确处理不同的人际关系,为适应社会生活提供了有利的学习环境。

总之,体育游戏可以为幼儿早期扮演社会角色提供尝试的机会,使幼儿懂得社会角色是与人们的某种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种权力、义务、行为规范模式,这有利于教育幼儿懂得“做什么像什么”的社会意义,为他们将来走进学校、走向社会时,干一行爱一行,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打下一定的思想基础。

3.6 培养价值目标 体育对幼儿社会化的作用还表现在能培养幼儿的社会价值目标方面。对于成长中的幼儿来说,社会价值目标是很具体的,那就是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他们心目中有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有的来自神话故事,有的来自电视、电影,也有可能是他们的父母。但是,在他们自己的生活圈中,能为他们最先亲身感知的现实的“英雄”,恰恰就是体育活动中表现出体能超人、技术优秀,具有勇敢、顽强的品质,在体育活动中屡屡获胜的同伴,这些“英雄”往往就是孩子们生活中刻意模仿的对象与追求的目标。因此,幼儿经常把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所具有的优秀品质,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4 结 语

幼儿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基础时期和关键时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其社会化程度对人以后的社会生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体育作为人类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体育游戏作为幼儿主要的实践活动,它对影响幼儿社会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在充分认识幼儿社会化特点、规律以及体育对幼儿社会化作用的基础上,抓住幼儿心理以及社会性发展关键期的特点,采取有效的体育手段,促进幼儿基本技能的形成,规范幼儿社会行为,培养幼儿正确的价值目标,使幼儿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形成社会角色意识,确保幼儿的社会化能够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1] 时蓉华.社会心理学词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8:311.

[2] 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73.

[3] 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

[4] 沈德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6.

[5] 王振宇.幼儿社会化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

[6] 张德.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2.

[7] 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

[8] 刘琪,洪燕燕.体育游戏对幼儿健康人格发展的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6):66-68.

[9] 漆昌柱,邱泽瀚.体育锻炼对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11):63-66.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Sports Effect on Children's Socialization

YANG Zhi-ting,SUN Jian-hua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Jilin China)

Children’s socialization is the base and key period of individual socialization process, which is of great plasticity. As key point of children’s practical activities, sports gam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ldren’s socialization. In order to study the function, to enrich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then to provide research reference about sports promoting children’s healthy grow-up, adopt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thesis relatively systematically researches effect of sports to children’s socialization. Study shows the acceleration effect of sports to children’s socialization mainly embodie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Children’s basic skill. 2) Children’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3) Children’s will quality development. 4) Children’s social behavior. 5) Children’s social role consciousness. 6) Children’s value target.

sports; children’s socialization; social behavior; social role; basic skill;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value target

G811.4

A

1004 - 7662(2014 )03 - 0026 - 05

2014 - 03 - 05

杨志亭,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通信作者:孙建华。

猜你喜欢
关键期社会化游戏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少先队活动(2021年5期)2021-07-22 08:59:48
“关键期”对0-3岁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启示
北汽姜德义:智能网联汽车进入务实深耕关键期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把握歌唱关键期 有效培养音准感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飞碟探索(2016年11期)2016-11-14 19:34:47
爆笑游戏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体育科技(2016年2期)2016-02-28 17:06:14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小学科学(2015年7期)2015-07-29 22: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