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顺波
(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洛阳大里王狮舞的现代发展研究
董顺波
(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为促进大里王狮舞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丰富大里王狮舞的相关理论,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洛阳大里王狮舞文化发展进行了梳理,研究认为:1)兴于汉、盛于唐的洛阳大里王狮舞,在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表演技巧和艺术造型,在其历史发展中具有中西文化的融合性、相对独立性、表演的娱乐性、创新性等特性;2)大里王狮舞表演与时俱进,由村民共同参与,并能够积极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种宣传演出和商业表演;3)经营模式从农闲时的娱乐表演向商业化演出转变,注重对狮舞文化的打造和包装,并且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品牌文化。
洛阳;大里王狮舞;狮舞表演;狮舞文化
狮舞,在我国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种类众多,因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而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成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支奇葩。狮舞在发展过程中,因地域和文化背景不同,各地的狮舞表现出许多特点鲜明、风格迥异的文化个性特征。洛阳地处中原腹地,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造就了洛阳狮舞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最具代表性的是大里王狮舞艺术表演团。洛阳大里王狮舞的套路众多、内容丰富、场面宏大、技巧性强,表演奔放洒脱、刚烈矫健[1],“高、难、险”动作层出不穷,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和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在当地极具影响力。建国以后,大里王狮舞曾多次代表洛阳市、河南省到北京参加民间文化艺术表演,受到过党和国家老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等的接见。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大里王狮舞不断创新发展,扩大对外交流,现在已经成为洛阳市大型演出、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在2006年首批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部门也加强了对洛阳大里王狮舞文化的挖掘、保护和研究,这对促进其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大里王狮舞的起源、内涵与特性、发展趋势等进行全面梳理和研究,旨在为大里王狮舞的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明晰思路,同时为大里王狮舞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洛阳狮舞,在北魏时期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中有明确的记载:北魏每年四月四日浴佛节,洛阳长秋寺节日前后引像,“辟邪,师子导引其前。”“师子导引”指舞狮在前开路,导引佛像队伍[2],是洛阳地区最早见于史料记载的民间狮舞,距今已有1 500多年的历史。原产于西亚和非洲的“百兽之王”狮子,在古代中国是没有的,根据史书记载,东汉章帝元年(公元87年),西域安息国国王向汉朝进贡了一对儿狮子,中国从此才有了狮子。由于狮子具有勇敢、刚健的王者之风,受到皇室王公大臣的喜爱,汉王命乐官将狮子形象和动作编成舞蹈,《汉书・礼乐志》中就有“象人”一词的记载,三国时魏人孟康的注释说:象人就如今(指魏国)扮演鱼、虾、狮子的伎人[3]。到了南北朝,狮舞的表演已成盛事,到了唐朝又有了更大的发展和提高,晚年定居洛阳的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对当时狮舞情景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洛阳长时期作为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使狮舞在洛阳地区的发展获得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大里王狮舞是洛阳狮舞文化发展的典型代表,兴于汉,盛于唐。大里王王氏居住地位于汉魏故都、隋唐遗址的近郊长秋寺附近,每逢皇家庆典、节庆等重大活动必舞狮助兴。宋朝以后,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南移北迁,大里王狮舞真正走向了民间。明清时期,随着河洛民间社火文化的发展,大里王狮舞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表演技巧和艺术造型[4]。据村中王氏家谱记载,大里王狮舞至少可以追溯至明代正统年间王氏第6辈王有禄、王有全兄弟,自明代至今,狮舞传承18代人,村中几乎所有成年男子都参加过舞狮。如今,大里王狮舞已成为河洛民间艺术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2.1 狮舞表演人员及道具的组成 大里王狮舞表演队伍由200余人组成,70岁以上的老艺人10余人,50岁以上的艺人30余人。目前,该狮舞团有狮子皮百余架,大鼓百余面,钹、铙、锣60余套,各种演出服装、道具百余件。外出表演时,领舞人和舞狮者一般由年轻人担当,大鼓由妇女击打,其他的一些辅助配合道具多由中老年人完成。
2.2 狮舞表演参与人员的服饰文化 根据在狮舞表演中的不同角色分工,表演参与人员在服饰的颜色、式样等方面有不同的文化特征。一般情况下,狮舞的主角舞狮人,穿与狮子皮相似的深红或棕红色衣服,腰扎同色的布腰带,裤子束口;领狮人穿红色的衣服,紧身打扮,便于做各种动作;擂鼓的人现在基本以妇女为主,头戴黄巾,上着亮黄色宽大松袖衣服,便于大幅度挥臂击鼓,下着绿色松宽束口裤子;其他配合人员服饰以器械区分,以统一颜色着装为主。目前,在大里王狮舞文化的发展中,较为固定的服饰文化已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2.3 大里王狮舞的类属 在我国狮舞有南派和北派之分,洛阳大里王狮舞属典型的北派狮舞,洒脱中显得稳重,大方中不乏细腻。通过粗犷有力的舞姿,再现狮子威武刚烈的气质和勇猛、矫健的神态[1]。表演分“文狮”与“武狮”。“文狮”主要在地上表演,又分“地面”和“桌面”两种,都有一定套路,领舞人与“狮子”配合默契,无论亮相、造型还是场面调度,均给人以美感。有时也穿插一些幽默搞笑的动作,如“狮子下娃”等。“武狮”表演主要在空中进行,动作难度高,惊险刺激,如高空摞板凳、上老杆、荡秋千、爬梯子、上天桥等项目,均是艺人在无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进行的高难度表演,观众经常紧张得“大气也不敢出”。大里王“文狮”与“武狮”的表演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经常混合进行。
2.4 狮舞表演的基本流程 大里王狮舞有众多的表演套路,平时可任意组合进行,没有固定的流程,但在参加正式的表演时,有一个基本的流程。例如:在洛阳每年举行1次的关林庙会,是附近村镇民众的一次重大集会,当地政府部门都会组织各村镇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团体来进行表演,其中就有狮舞项目。大里王狮舞作为当地最负盛名的狮舞团队,受到民众的强烈期待,大里王人也非常重视这次表演,会进行充分的准备,派最强的选手和表演最拿手的节目。大里王狮舞在开始表演时,首先擂响8面大鼓,占据8个方位,围成1个足够狮舞表演的圆圈,同时镲、铙、锣等器械在大鼓的周围配合起势,按自己独有的节奏进行。一通紧锣密鼓之后,3声铳响,鼓、镲、铙、锣等节奏相对平缓,狮舞开始表演,领狮人身着红色衣服,手持绣球空翻入场,一两分钟的表演之后,手舞绣球逗引狮子入场。在领狮人的引导下,先后入场的4架狮子先进行地面项目的表演,然后是在桌子上表演,最后是在离地10 m多高的老杆上进行惊险的高空表演,这是整个演出的高潮阶段,4架狮子从4个不同的方向沿绳索攀上,刚开始还较容易,离顶部越近,绳索越陡,攀爬的难度越大,甚至有时是在挪动,这时下面的鼓、镲、铙、锣等会尽力擂动,给狮子加油助威。在狮子都上去之后,鼓、镲、铙、锣等停止响动,甚至观众都会屏息观看4架狮子精彩、刺激、危险的高空表演。在老杆顶部狮子成功表演之后,准备下来之时,鼓、镲、铙、锣等会以欢快的节奏重新响起,祝贺演出成功。从大里王狮舞完整的表演流程看,是先地面再空中,鼓、镲、铙、锣、铳等器械在不同的表演阶段进行辅助配合,渲染气氛。
3.1 中西文化的融合性 中国古代没有狮子,从狮子引进中国时,就具有了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特性。随着狮舞在中国的产生发展,中西文化融合的现象进一步加深。在洛阳大里王狮舞的表演中有具体的体现,逗狮子的“领舞人”称为“回回”,关于“回回”的来源有2种说法:
1)西域向汉朝皇帝进贡狮子时,随同来的还有西域驯狮人,后来有狮舞时,将驯狮人化为“领舞人”,当地人称之为“回回”。
2)唐朝皇帝和大臣在观看西域进贡的狮子时,狮子突然从笼中窜出,众人惊慌不知所措间,皇帝身边胡人“回回”侍卫挺身而出将狮子降服,后来“回回降狮子”演变为舞蹈,“回回”就成为狮舞表演中的组成部分,一直流传至今[5]。
以上是狮舞领舞人“回回”在当地的传说,关于西域狮子、狮舞如何引进传入中国,有许多文献记载。我们今天看到的洛阳大里王狮舞,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本土化发展演变而来,深入民间的艺术表现形式兼有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特性。
3.2 相对独立性 狮舞,在洛阳地区民间是一项开展非常普遍的文艺活动,是节庆期间民众的主要活动方式,许多村镇都有自己的狮子舞社,他们在平时互相之间的交流不多,但在节庆庙会和大型活动期间会共同演出,表演自己最得意的节目。在这样的场合,他们就互为竞争对手,如果没有自己的绝活,是邀不来观众的掌声和喝彩的,客观的要求使各个狮子舞社在各自的发展中都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大里王狮舞的发展同样也不例外,他们在动作的编排、内容的设计、锣鼓铙檫梢子棍的配合,甚至烟火对现场气氛的渲染方面都有一套自己的程序,保持了有别于其他狮舞的相对独立性,使一些观众通过看动作、听声音就能知道是大里王狮舞在进行表演。另外,在传承方式上,其也有相对的独立性。狮舞技能只在本村村民之间传承,是家族式的,一般不传外人,并且在传授时,采用口授身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
3.3 表演的娱乐性 狮舞表演在洛阳当地称为“耍狮子”。“耍”,词典释义为玩耍、游戏、消闲、舞弄、戏弄等。一个“耍”字将狮舞表演的娱乐性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是表演者的“耍”,另一方面是观众看表演者的“耍”,是表演者和观众共同参与的娱乐活动。洛阳大里王狮舞的表演同其他地方的狮舞表演一样,从诞生起,就具有文化的娱乐特性,不论是古时的宫廷表演还是现在的民间节庆、各种演出等,娱乐民众的特性伴随它发展的始终。正是这种扎根于民间、服务民众的娱乐特性,才使洛阳大里王狮舞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通过这样的娱乐活动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直观地表现出来,使当地民众在娱乐中感受到了自己的根基所在,在享受这种娱乐快乐时,人们之间的感情得以沟通,乡邻之间的凝聚力得到提升[6]。
3.4 创新性 大里王狮舞的传承发展,在坚守传统文化艺术的同时,能够与时俱进,大胆进行创新,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节目的创新。在保留传统表演节目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创新多种节目,如攀数10 m高、动作惊险、撼人心魄的“雄狮上老杆”;表演细腻、生动逼真的“狮子滚绣球”;还有“狮子穿越连环架”、“狮子跳条几”、“雄狮钻火圈”、“群狮舞高凳”、“狮子跳方桌”等,这些创新的节目增加了动作的高、难、险,提高了狮舞表演的观赏性。
2)融入了高科技的手段。如在表演、排练时对节目进行录像,结束后通过回放对动作和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在晚上演出时,为突出表演效果,使用了声、光、电等现代技术。
3)经营理念的创新。打破原来只在民间节庆表演的传统,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一些演出和公益活动,如洛阳每年举行的牡丹花会、河洛国际民俗体育节等期间,都能看到大里王狮舞的身影。同时,曾多次到日本、新加坡、香港、北京、广州等地进行交流学习。为了宣传自己的狮舞文化,大里王狮舞文化艺术团还专门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对自己的狮舞文化进行打造、包装,并设有专人负责外联事宜。
大里王狮舞,几经兴衰,经过多代人的共同努力,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艺术表现风格,成为洛阳地区狮舞文化发展中的代表,是当地政府部门对外宣传的一个亮点。
4.1 村民共同参与 大里王村姓氏单一,历史上是一个大家族,当狮舞成为大家共同喜爱的一项活动时,客观上为全体村民共同参与提供了可能,狮舞就成为大家共同的事情。在以前,狮子社所需的一切器具基本都由大家共同出资购置,每年的春节前后或农闲时节,大家会在老艺人的带领下进行练习,几乎是家家户户都参加,根据狮舞表演分工的不同,大家练习的项目也不同。外出表演是村子里的大事,会组织精干人员参加,其余的人则随队当观众呐喊助威,烘托气氛。大里王狮舞文化历经沧桑能够发展到今天,与全体村民共同参与密不可分,狮舞已经融入村民的生活方式,村民对狮舞文化形成了认同感和自豪感,对共同参与的狮舞活动产生了归属感,而且这种建立在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基础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这一特点也将长期延续下去。
4.2 亦农亦商的经营模式 大里王是一个世代为农的村庄,在过去狮舞表演只是节庆期间的一项娱乐活动,依靠农业和外出打工仍是大部分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随着国家对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视,以及大里王狮舞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村民们逐渐认识到这一文化艺术遗产所蕴含的商业价值。随着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活动日渐活跃,客观上为大里王狮舞文化向市场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良好声誉,从事一些商业性的表演,已成为大里王人的选择:
1)通过商业表演宣传自己,进一步扩大影响。
2)进行商业演出,增加村民的收入。
这种亦农亦商的经营模式已经逐渐成为大里王狮舞发展的一个新的特点,而且,随着洛阳市打造旅游文化名城步伐的加快,大里王狮舞的文化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认可度将进一步提升,大里王人市场参与意识也将不断增强,大里王狮舞将不再仅仅是在春节或农闲时节演出,将会积极参与到各种宣传活动和商业表演中,亦农亦商的经营模式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4.3 积极参与政府部门的宣传活动 洛阳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古迹众多,集现代工业和旅游业于一体的城市,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知名度,地方政府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进行宣传,让富于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参与进来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宣传措施。作为洛阳民间文化艺术狮舞的代表,大里王狮舞从五、六十年代起,就积极参与地方政府的对外交流活动,并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是大里王狮舞能在众多的民间狮舞中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1956年,以王铁娃为首的大里王狮舞团代表洛阳市和河南省,先后参加了河南省和文化部举办的民间文艺汇演并获奖;20世纪70年代初,洛阳市外事部门赠送该团狮皮一套;1984年3月,该团随洛阳市代表团参加全省民间文艺汇演再次获奖等等。随着洛阳市旅游业的兴起和牡丹节等大型活动的举行,当地政府部门也认识到大里王狮舞在宣传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一定的扶持,大里王狮舞更是始终以创新的姿态积极参与其中。随着洛阳市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大里王狮舞将得到越来越多的表演和展示的机会,大里王狮舞积极参与到宣传活动中的这一趋势将得到不断加强。
4.4 家族式的后备人才培养方式 大里王狮舞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的兴衰转变,顽强流传至今,与其家族式的传承方式是分不开的。大里王村姓氏单一及村民共同的爱好,为狮舞的家族式传承提供了前提条件。狮舞后备人才的培养,在大里王村是比较松散的,没有专门的培训,只是在农闲时节或外出表演前,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艺人召集年轻后生学习狮舞技巧,年轻人学习基本是不交学费的,甚至他们的吃饭也由师傅负责。通过多年这种口传身授、师傅带徒弟的家族式传承方式,使大里王狮舞在其发展过程中,在狮舞的动作设计、内容编排、鼓镲铙钹等的配合使用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狮舞文化特色,这一传统的传承方式目前还是大里王狮舞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由于大里王狮舞本身是一种民俗活动,目前来讲其职业化特征并不明显,不能为村民提供稳定的收入和就业机会,市场需求受到限制;同时,由于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人们也不会将有限的余暇时间全部投入到狮舞的学习、练习和展示中;除此之外,还受到传统传承观念本身的影响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制约,家族式的后备人才培养方式短期内不会改变。
4.5 打造自己的品牌文化 洛阳大里王狮舞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注重了对狮舞文化的打造和包装,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文化,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狮舞表演在继承传统套路的同时,创新了一些新项目,突出了动作的“高、难、险”等表演技巧,这是大里王狮舞标志性的符号特征。
2)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能够抓住机遇,面向市场,与当地的旅游、公益演出、商业活动、民间需要等结合,走出了一条繁荣民间文化艺术的持续发展的市场化之路。
3)利用媒体、网络等资源宣传自己的狮舞文化,开设专门的网站,为外出表演提供方便。今后一段时期,在洛阳市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中,随着大里王狮舞本身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以及相关部门、大里王人品牌意识的不断增强;随着大里王狮舞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再加上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作为河南省首批入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里王舞狮品牌文化将不断得到丰富,大里王舞狮的品牌关注度和认知度也将进一步提升。
洛阳大里王狮舞,历尽沧桑,以独有的文化魅力传承至今,是先辈留给后人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需要我们精心呵护,倍加珍惜。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大里王狮舞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多次代表当地政府参加河南省、国家的文艺演出,多次到全国各地进行交流学习,成为宣传洛阳地方文化的一张名片,但它的发展受当前经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仍面临着诸多困难,需要当地政府部门和村民认真加以保护和研究,为其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1] 洛阳文化网.大里王狮舞[EB/OL].(2008-10-16)[2013-10-25].http://www.lywhw.gov.cn/news. asp?id=403.
[2] 林移刚.浅析中原地区狮舞渊源及流变[J].时代文学,2008(4):106-107.
[3] 百 度 百 科.狮 舞[EB/OL].http://baike.baidu.com/ link?url=uh 3 egsURdXZjCY 8 OcR 4 p 1 G 5 QmzlHDWsiCf3jvMbMsEFVTNaFD8avc5F3-mRRuB.
[4] 赵乐.虎岁承欢和谐春 河洛狮子舞太平[EB/OL].(2012-06-06)[2013-12-20].http://blog.cnr.cn/1.
[5] 扈涛灵.洛阳大里王狮舞的风格特征解析[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3(2):7-10.
[6] 高松山.河洛文化中民间民俗体育的开发与利用[J].体育文化导刊,2007(10):93-95.
Research on Modern Development of Luoyang Daliwang Lion Dance
DONG Shun-bo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Luoyang 471022,Henan China)
Adopting method of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this thesis analyses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Luoyang Daliwang lion dance so as to promote further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o enrich correlation theory of Daliwang lion danc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Deriving from Han Dynasty, thriving in Tang Dynasty, Luoyang Daliwang lion dance evolves into performing skill and art modeling with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including integration, relative independence, entertaining in performance and creativity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2)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participated by villagers, Daliwang lion dance actively joins in various publicity performances organized by government authorities and commercial performances. 3) Emphasizing creating and packaging of lion dance culture, operation model transforms from entertaining performance in slack season to commercial performance, and gradually establishes its own unique cultural brand.
Luoyang; Daliwang lion dance; lion dance performance; lion dance culture
G852.9
A
1004-7662(2014 )03-0016-05
2014 - 01 - 15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22400450113)。
董顺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与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