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探析

2014-12-05 10:58:48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思想品德精神

司 强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甘肃 兰州 730700)

1 前言

体育文化就是在以身体的活动为基本形式、以身体的竞争为特殊手段、以身体的完善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活动过程中有关人的精神生活的那些方面。它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方式,是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和文明社会的显著标志。[1]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渠道,必须成为先进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

校园体育文化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精神和体育技能为主要形式,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和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文化活动过程,它主要是作为文化教育或教育文化的一部分而存在。[1]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体育教学为主要手段,以课外体育活动为延伸,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力求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相适应等方面健康发展,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高校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文化活动中的重要因素,他们的知识水平、人格魅力、师德师风对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形成起着极大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的体育知识、能力、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体育教学,课外活动等体育形式,组织和引导学生,使学生思想情感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总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它的价值功能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的提高和认识的深化,不断地被开发出来。在此,希望高校体育教师认识到体育工作的重要性,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体育教学和体育研究中,使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人格的塑造中发挥重要作用。

2 体育教学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发展

校园体育文化的宗旨主要是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体育意识和体育技能,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并以此为目标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提高学生体育精神、人文精神等体育的素养,增强健身意识和品德修养,协调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培养健康人格,促进体育校园文化发展。

2.1 体育教学对大学生体育精神文化的培养

体育精神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是通过体育运动而形成并集中体现出人类的力量、智慧与进取心理等最积极的意识的总和,是人们在体育实践中所形成和展现出来的体育意识、体育思维、体育价值观念,最终形成一种体育精神,它是体育运动的最高产物。体育精神具有启发和培养人们体育意识、集中表现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念的意义和作用。

体育精神,就是在体育运动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中表现出来的,体现体育运动本质和特点的精神活动,是人的精神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崇高的人类精神。

体育教学中,要强化体育精神,把体育精神的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为实现自己崇高理想而不断奋斗、不断向新的高峰攀登、永不满足不断超越自我等体育精神。

2.1.1 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

体育教学中,将奥运精神和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的事例作为素材,穿插在理论课学习中,通过体育赛事感染、影响、教育学生,让学生懂得体育之所以风靡世界、经久不衰,其魅力就在于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激发他们体育锻炼的热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2.1.2 超越自我的精神

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体育比赛激励学生,不断练习,创造自己最好成绩。如瑜伽项目,在做体位练习时,教师会强调,动作的到位程度,柔韧拉伸程度,不要以教师为参照,而是以自己能承受为最大限度,慢慢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最终完成动作,这个过程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成就感,教育学生,只要认真去做,一定会成功。

2.1.3 费厄泼赖的竞争精神

费厄泼赖的精神作为体育精神指的是“公平友好地竞争”精神,这是体育竞赛最显著的一个特点,也是体育文化所表现出的一个优点。体育教学中同样离不开公平友好的竞争精神,新时期大学生由于生活条件优越,部分学生存在怕苦怕累,意志薄弱等缺点。通过体育教学正确引导学生相互对比,激发学生不服输的好胜心,促进公平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达到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目的。

2.1.4 对真善美的追求精神

体育要求真功夫、真本领、真表现。体育追求人类自身的完美和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这是它所追求的善;体育舞蹈,体育武术等体育项目将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有力结合和充分展示。体育教学中让学生懂得欣赏美,跆拳道的动感美,体育舞蹈流线美,球场飒爽的英姿、不屈不饶的英雄气概美,给人以力量,以美感,这就是体育对真善美的追求。

2.2 体育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文化的培养

2.2.1 通过教师形象感染教育

在学校中,学生尊重知识的同时也对教师产生崇拜敬爱的情感,体育教师作为影响大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和体育教学的效果。教师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学生对学校、教师,甚至与此相关的知识领域的憧憬和发展方向的确立。[2]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用一片爱心,娴熟的运动水平,高超的技能,去感染学生,诱导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的良好环境。

2.2.2 选择体现人文精神的体育项目

体育课程设置是高校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为大学生提供其力所能及而又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是体现人文精神的重要方面。高校体育选项中,发挥本校风格和特色,尽可能多的设立时尚、前卫的体育项目,并在学生选项时尽可能多的给予自由度。体育项目内容安排上体现人文精神,以开拓其体育视野,激发其体育兴趣,增加其运动自主参于的积极性。

2.2.3 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在实施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提倡教学模式的多样化。采用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兼顾学生身心、特长和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是最显性的体现人文精神的教学环节,如情景教学、探索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大学生运动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终身体育习惯。

2.3 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的培养

2.3.1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也是师生之间通过活动进行情感、兴趣、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交流的过程。在抓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教师应善于抓重点,抓典型事例,以点带面,以情动人。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对体育与德育的关系作出了精辟的论述:“体育之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乐观向上、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拼搏、敢于挑战的意志品质,团结友爱、服从集体、相互帮助、积极协作的优良作风,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3.2 体育教学过程中体现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自身所具有的积极的思想品德因素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手段。在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强健体魄、塑造人格,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要付出很大的体能和体力,在操练中会产生很多生理性反应,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等,因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情感,如怕苦、怕累、怕疼、怕伤等思想活动,在此情形下需要坚强的意志克服一系列心理障碍,因此,可认为学生掌握运动技术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优良道德意志作风的过程[3]。

2.4 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文化的培养

2.4.1 克服学生心理障碍

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都需要有勇敢、坚持、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合作等多种的感情。不同的体育项目,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可以克服学生各种心理障碍。如篮、排、足体育项目的教学比赛,强调参与意识,合作精神,集体荣誉感,克服学生孤独,不愿交流,怪癖等心理障碍;还有的学生表现为胆怯、腼腆、缺乏自信,通过跆拳道练习,在动作中发声,以发声激发运动激情,使学生在大家高涨的练习情绪中被感染,逐渐克服拘谨,胆怯的心理。参加体育舞蹈锻炼时,优美动听的音乐,活泼欢快的气氛,美妙动人的舞蹈,会以十分微妙的信息传递并感染在场的每一个人。忘掉生活中的忧愁和烦恼,随着强有力的旋律翩翩起舞,陶冶人们的心灵,逐步克服胆怯、恐惧,培养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太极拳练习缓解学生急躁,易怒等性格。瑜伽具有治疗心理疾病的功能。在曼妙的音乐声中冥想,以达到重新调整情绪、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促使学生忘掉烦恼,烦躁,特别是可以舒缓因情感、学习、社会、人际交往等方面造成的心理困惑。

瑜伽体位练习,还可以增加呼吸深度,对肝脏和胃肠起到按摩作用,增强消化功能。对精神和神经系统有良好的影响。

2.4.2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是心理环境中最敏感、最有影响力的因素.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人际关系好的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人际关系不好的常常是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4]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团队合作中,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如定向越野团队赛,所有学生必须听从队长安排,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不断一起研究讨论地图,商量最佳方案,每个学生的能力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不漏点,不重复打点,快速的完成任务。

2.4.3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体育课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身体来完成各种各样的动作,所有的体育项目对于初学者来说就是挑战,无论是体力还是运动技能。尤其对于体育运动能力差,做动作不协调的学生,学习一项体育项目,存在着精神和心理的极大挑战,这就需要超强的意志力支撑,完成一遍遍的练习任务。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首先需要记清老师在课堂上讲述的动作要领,其次,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吃透内容并且付诸行动。如武术套路,学生既要做好每一个动作,还要记清整个套路,如果其他同学很熟练完成,自己只记了几个动作,这将给学生带来挫败感会使他们失去自信心,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因此,体育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让学生克服困难,凭借顽强的意志力,完成学习任务。这对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格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结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将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途经,必须要以新的理念、新的视角、新的思路,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朝着学校重视、师生共同促进、内容丰富、健身性和实用性强的方向发展,使其发挥更好的作用。因此,进一步深入地研究体育教学内涵和体育文化建设增强学生身心健康,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发展,仍然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任莲香.体育文化与高校体育[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3-4.

[2] 周伟,周静.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s1):28-30.

[3] 穆健鹰,孙显涛,纪江.体育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381-382.

[4] 曾红卒.论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教育的作用与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05,(10):50-51.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思想品德精神
加油,冲吧,体育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只为娱乐,无关输赢——古人的体育精神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新教育(2018年8期)2018-08-29 00:53:10
拿出精神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新课程研究(2016年2期)2016-12-01 05:53:16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