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芳
(徐州医学院 公共教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4)
所谓社会转型,作为一个社会学范畴,是指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机制从一种型式向另一种型式转换的运动过程,它具体表现为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转换。[1]在社会转型期,不同类型和模式的文化交流和传播会遭际到一定的困难,在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与碰撞中,有些项目甚至明显落后于时代要求,这表现在因与西方文化交流和各民族文化被外来民族文化同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性有所削弱。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需要在文化发展的环境中做出自主的选择。
文化的多样化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关于文化多样化的阐述,奈斯比与奥伯汀在其合著的《2000年大趋势》一书中预言:“各国经济的全球化将伴随产生语言的复兴和强调文化特点……简而言之,瑞典人会更瑞典化,中国人会更中国化。法国人会更法国化。”这也就告诉我们在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在长期的中西融合的过程中各民族文化不仅应当保持自己的独立文化品格,并且还要发展自己的民族特质以自己的民族独特性赢得世界。总而言之,一个民族的文化要赢得世界,全在于发展。
传统是流而不是源,川流不息从不停滞……其界线就是中国传统价值体系。[2]对武术的发展究竟是固守传统还是要实现创新,已经是无需要再讨论的问题了。今天的武术在作为一种体育文化组成部分存在时,它的社会价值和功能应该与世界体育文化表现形态相一致。只有这样,传统武术发展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因为世界体育文化也会因现代人的存在而发生变化,人们创造历史、创造文化,武术的价值功能应该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同步。只有多方位、多层次地对传统武术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进行科学的理性的探索,找出其价值功能和发展规律,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在继承中得以发展,在发展中有所创新。只有这样,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传承。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的主要结构发生了变化,逐渐从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进入到一个现代的工业社会。社会转型带来的是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崛起,市民社会是一个整体,而处于这个整体的大部分阶层是基层民众,他们引领了社会的大众化走向。武术具有“技击”、“健身”、“娱乐”、“修身”等的价值,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其价值的多元。武术起源于以实现“防身自卫”的小农经济社会,现代社会中人们练习武术往往不再以“能打”作为目标,但又并非人们不追求“能打”的价值。老百姓不是经济学家,也不是社会学家,更不是政治学家,他不管什么实惠与否,他不太关心和平以后应干些什么,他只是个老百姓,他要看节目,他要娱乐,他要发泄接近本能的攻击性,他要在体育场消耗体内太多的脂肪,他要减肥,他要追赶各种时髦,他要过一种自认为“幸福”的生活,他要在电视机旁消耗太多而无聊的时间。因此武术的多元价值在现代社会有充分的发展空间。[3]
从武术文化传统的相对性动力来看,文化传统是在一定社会条件和知识背景下形成的。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和知识的不断丰富,文化传统会注入新的时代内容和知识并得以重新解释,从而使文化传统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就会直接导致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的变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传统的相对性是推动文化发展的自身动力。在现代社会由于知识的更新、技术的增长,人们社会生活、价值观的转变,武术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要想继续传承下去,必须实现与时代相吻合的形式和内容的变革。
从多元文化相互影响所产生的动力来看,文化首先是本民族生命存在的表达,是为解决本民族的问题而出现的。但在文化的发展中,任何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封闭发展,而是在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交流、融会中取得进展的。当今世界的开放性更加注定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必然要在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荡、影响中前进。面对世界化的趋势,武术遭受到了西方竞技体育思想的冲击,逐渐走向了体育化的道路。体育化的发展扩大了武术的发展空间,但却使武术的主体价值发生了偏移甚至迷惑。当文化发展受到阻碍的时候,可以借鉴其它的成功的文化发展的优点去审视自身的发展。
从武术文化自身的扩张性动力来看,任何文化从形成到发展都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补充的自我扩张过程。文化的扩张性源自人们的需要,扩张的实质是需要的扩张,需要的多样性导致文化的多样性扩张。每种需要的提出,都会创造出相应的文化以满足其需要。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需要不断产生、文化不断扩张的过程。人们对武术文化价值体现的追求,是武术文化自身实现扩张的实现形式。
武术如何适应现代化转型?有人建议向联合国申请把中国武术当作一项文化遗产保护起来,如果武术真是那样,到了非保护才能生存的地步,不仅是武术的悲哀,也是我们民族的悲哀了。武术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如何适应现代化和保持民族性格,需要我们从文化的角度去深入研究。[4]
中国武术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融摄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文化性是武术的灵魂。文化自觉是费孝通晚年提出的一个基本的学术概念。作为社会学家的费孝通,给文化自觉下了这样的定义: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自主地位。[5]费孝通的定义言简意赅,所谓的文化自觉实质是自知、自主,即一是“自知之明”,一是“自主地位”。这是文化自觉所必备的两个相互关联、互为依存的要素。没有“自知之明”,容易滋生文化的自卑、自戕乃至文化虚无主义,而对本国或本民族的文化的自卑、自戕乃至文化虚无主义,必然无法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无法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自主地位。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面对新形势下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强化与异化”[6]现象,即没有掌握自主的地位。
武术的本质在于技击,现代文明社会,虽然无须人们的拳打脚踢来保护自己,但是从释放人们的抑郁情感,以及提高人身自信的角度来讲,武术技击价值的实现在现代社会不是没有发挥的余地,而是发展的空间更大了。此外,作为技击的武术,使人得到防身的价值。在现代社会,很多人选择练习武术或是由武术运动发展而来的女子防身术,皆是出于防卫的目的。武术在现代社会有多种形式,但技击是其发展的底线。没有了技击,武术就不再是武术了。
传统武术集结了很多中医理论的精华,是中国人民在医术落后、休养生息的古代社会的健身经验和总结。这些优秀的文化在未来的生态社会有积极的价值。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达与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武术的娱乐观赏价值会不断以更新的形式和内容满足人们的需要。罗玲娜从国际推广的角度论证了国际人士对武术产生痴迷的原因以及国际友人所追求的武术价值。得出结论:中华武术国际推广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让多元功能价值走向世界,真正实现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7]需要产生价值实现,武术的现代化转型就要在人类的需要不断更新基础上实现。
举国体制之下,中国全力发展竞技体育运动,取得了惊人的成绩。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以惊人的金牌数目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竞技体育的强大。但是竞技体育的强大使中国人民背负了多少的代价,只有我们自己最清楚!被竞技体育遗弃的“全民健身计划”重新得到重视。武术的发展和我国体育的发展有相似的命运。国人在强力向国际推荐我们的竞技武术的同时,却忽略了武术文化在自身国土上的普及。因此,新的发展理论的确立也就迫在眉睫。
周伟良先生在谈及传统武术的发展时提到:我们既要强调传统武术中躬身践行的实践原则,同时也要不断加强理论研究,我认为这也是传统武术实现自己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所在。[8]武术的发展要从一种自在的状态实现向自为状态的转变,理论的确立是其成功实现这一过程的基础和关键。
李成银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提出了传统武术的发展战略,即传统武术的大众化、国际化、竞赛创新化,并提出相关建议。虽然仅仅是从传统武术的发展考虑,但是适合整体的武术发展战略。[9]
王岗认为,武术的发展应以继承民族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为使命、以张扬个性为目标、以迎合大众为主体、以全民办武术为途径。[10]
因此,武术发展的国际化、大众化是武术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原则。国际化是武术向世界展现的一种文化姿态,会提高中国文化的话语权地位。武术的价值只有纳入到大众的心中、生活中,才是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终极价值体现。
对于文化价值的发挥,政府可以制定强力的保障措施和监督措施。就体育文化价值的发挥、大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做出了决策。美国专门成立了健康与体育总统委员会,召开了全国健康与大众体育大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敦促企业主给雇员提供增进健康的设备,督促学校制定各年级每天进行体育活动的计划,鼓励各州政府机构和军事部门成立专门的机构。日本政府还制定了发展和保护社会体育的法律,如《体育振兴法》。英国体育理事会于1983年制定了一份十年发展计划。不少国家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所有运动场地都要向大众开放。这些不仅为我国大众体育的实施提供了榜样,同样也为武术的普及与推广树立了典范。
2007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上,康戈武先生说,我们已经和教育部共同起草了《国家青少年武术教育指导纲要》,打算在三五年内实现两个85%,有85%专职武术教师开课,有85%的学生真正掌握了学过的武术。希望这个纲要颁布以后,再继续制定一项审核措施,监督其有效执行。
热诚于武术事业发展的人,都在为探讨武术的发展道路而苦苦求索。武术的发展战略原则与具体实现形式,不应仅停留在字面上,而应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经过集思广益后付诸行动,指导实践。政府组织保证政策的执行,并监督其执行过程与结果。
参考文献:
[1] 覃英,刘少英,朱福田,等.社会转型期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6,(3):45-46.
[2] 罗辛.社会转型期中国艺术的发展及几个相关的理论问题——中国舞蹈及舞剧近现代发展的大环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4):45-52.
[3] 李力研. 野蛮的文明——体育的哲学宣言[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4] 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2-78.
[5] 伍义林.价值观的更新是一种文化自觉——兼析社会转型期价值更新的基本态势[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2):79-84.
[6] 王岗,高成强,彭鹏.论竞技武术的强化、异化与软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7):35-37.
[7] 罗玲娜.中西文化比较视角下的中西武技及中华武术的西方推广[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博士论文,2006.
[8] 周伟良.传统武术的发展[EB/OL] http://www.wushuweb.com/x1/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94474,2008.
[9] 李成银,林志刚,李宁.传统武术的发展应坚持三个方向[J].体育文化导刊,2007,(5):60-62.
[10] 王岗.武术发展的文化选择[J].体育文史,2001,(3):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