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鑫 周婧
(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
快乐体育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具有注重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追求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等内涵。随着对我国体育教学现状认识的不断加深及新课程标准的普及,意识到应全面改革目前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增强教师的创新思想和学生的自主性。篮球教学是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将快乐体育思想融入到中学篮球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
快乐体育思想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最先诞生于日本与德国。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快乐来自于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当我们实现了自己的一个愿望或达到自己的目标时,我们会感到快乐。在学校体育中,许多教师对快乐体育的理解是出于此角度。比如在体育课内容的选材上,单纯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去选择课程内容,认为这样会有利于开展教学工作,却忽略了教学内容的难度系数设计及价值性等问题,所以通过这种方式带给学生的快乐是浅层次的。快乐的第二个层面就是一个人通过克服和征服了困难以后,获得一种愉悦感,这种快乐是一种深层次的快乐,要求教师在学生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设置适宜的难题让其克服,而不是毫不费力就取得成功。这样的教学设计既磨炼了学生的意志、提高其能力,又可以真正体会到更深一层的快乐。快乐的第三个层面是在认识了一个事物的某些意义后所从事的活动。正如,良药虽然苦口,却可以解除病痛。所以教师要使学生充分认识所传授知识的本质,使其认识到所学知识的意义,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动力。
目前,我国许多中学篮球教学模式依然存在问题。教学方式上,教师容易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一味地听从教师的安排;在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时常会忽视中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发展需要,呆板或难度过大的内容都会使学生对篮球课提不起兴趣,严重影响了篮球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在我国的普及。
“快乐体育”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和学双方积极性的调动,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全体师生在融洽合作的气氛中充分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快乐。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教学领域中,快乐体育是改变以往刻板的教学模式,注重唤醒学生体育自觉、尊重学生主动性的体育,让学生们在快乐中掌握到相应的体育知识。
在设计一堂篮球课时,体育教师应将快乐元素融入到课前的准备工作中,使学生队伍一到达上课场地,马上能感受到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可以产生运动欲望的氛围,使学生们怀着愉悦的情绪投入到篮球课中去,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展开提供前提条件。
3.1.1 利用场地、教学器材的摆设引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利用场地、教学器材的摆设引起学生对即将开始的篮球课充满兴趣和期待,这是一种由外部事物引起的积极的情绪和快乐的感觉。例如,课前把篮球摆放成“S”型,让学生们首先在视觉上得到愉快的感觉;在做弹跳能力的练习时,在场地上画一个弹簧,这样既有利于同学们找到发力点,又带给学生们一种新鲜感,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有着较高的热情。
3.1.2 利用道具,帮助学生学习篮球基本知识
充分利用篮球比赛视频或图片等道具,使学生们学习篮球基本知识,了解篮球运动的背景和现状,提高篮球运动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积极投入到篮球运动中做铺垫。例如,在篮球技术课的第一节课,专门给学生们播放篮球比赛的视频,学生能更好地了解了篮球运动的历史、现状以及篮球规则等,这样更快地激发他们学习篮球的热情,为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展开做好铺垫。
3.2.1 合理选择课堂所学的技术动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篮球课是广受学生喜爱的一门课,篮球的技术和战术内容很多,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样样教完,因此,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体育兴趣去选择教学内容。例如,对于女生来说,双手胸前传接球、行进间运球等是篮球技术中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在战术技巧方面也要有所了解,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例如胯下运球等,只需作为介绍内容即可。
3.2.2 采用学生感兴趣且效率高的练习方法,让学生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完成练习
第一,在教师传授完技术动作之后,将学生按队形男女穿插分为若干小组进行练习,练习结束后,可再进行组与组之间的比赛;第二,对于学生不太感兴趣的技术动作,应该合理穿插进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动作,使其保持兴奋、愉快的情绪;对比较重要的内容,学生要反复练习,能够学以致用;第三,篮球运动的魅力在于其中的攻防转换,因此,在学生练习时,安排进攻和防守两个角色,可以使练习变得趣味横生。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选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把积极的情绪带给学生,创设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进入“快乐体育”的最高境界。因此,教师在讲解示范一个动作时,要做到语言生动形象,并且伴有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利于学生快速理解所学动作的概念和掌握动作技巧。在学习较简单的技术动作时,可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内完成该动作的教学;当遇到较复杂的技术动作时,教师应特别注意,在做动作示范时要动作优美、轻松自然,尤其避免失误,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害怕。
3.3.1 采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
一个教学单位中,各个成员在身体素质和认知能力方面的水平不可能完全一致,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例如,在三步上篮教学中发现,协调性好、腿部力量强的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此项技术,而腿部力量较差、协调性不好的学生则难以掌握,在授课中,对这类较难掌握动作的同学,教师应根据其特点,为他们制定教学计划,循序渐进的传授动作,帮助其完成目标。
3.3.2 适时地纠错及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在布置完练习任务时,要走到练习队伍中,认真观察学生完成动作的质量,及时指出并纠正每个人现的问题,督促他们加以改正,同时,在练习结束后,再选出动作完成优秀的同学去队伍前做示范,既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又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完成动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快乐体育精神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未来的教学思想,从学生的体育需求和兴趣爱好着手,让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完成体育教学。本文主要着手于将快乐体育精神融入到中学篮球教学中,这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要注重以学生为本,遵循新大纲,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自主创新,使学生们在快乐的教学情境中完成篮球运动的学习。
(1)利用场地、教学器材的摆设引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2)利用道具,帮助学生学习篮球基本知识。
(3)合理选择课堂所学的技术动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采用学生感兴趣且效率高的练习方法,让学生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完成练习。
(5)从教师自身角度,教学要授之有趣。
(6)采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
(7)适时地纠错及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季浏.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2]于素梅,朱红香,刘斌.“体育与健康”课教学问题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3]邓小勇.篮球运用“自主课”教学模式[J].体育与科学,2003(6):76-77.
[4]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体育科学,2004(1).
[5]毕立新.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2005(5):126.
[6]张强,陈诗强.自主—合作体育教学模式的建构与运用[J].体育科技,2004(4):68-71.
[7]彭宗跃.试论体育教学模式及其应用[J].龙岩师专学报,2004(3):112-113.
[8]王新华,赵继伟.篮球教学过程的理论及结构优化[J].体育学刊,2002(4):97-99.
[9]刘勇,张明汉.认识体育教学模式的视角[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