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天才 需要平台”——从苗阜、王声《满腹经纶》的成功看民间文艺

2014-12-05 14:20:40郭悦
博览群书 2014年6期
关键词:民间文艺喜剧大赛

○郭悦

今年五一假期,因为连登2013北京喜剧幽默大赛、BTV春晚和CCTV元宵晚会,而成为今年最火相声演员的苗阜和王声,带领陕西青曲社登上了北京民族宫大剧院的舞台,成功举办了他们的相声专场演出。现场观众座无虚席,这场被苗阜称之为“进京赶考”的演出首战告捷。当晚的演出充满西北特色,并一反常规没有用快板或相声开场,而是以陕北说书作为第一个节目。头扎白色羊肚手巾、一身陕北农民装扮的民间艺人,手持三弦,腿部打板,陕北气息格外浓郁。之后才是北京观众喜闻乐见的相声。将近4个小时的演出,观众掌声雷动。苗阜、王声率领的陕西青曲社赢得了“进京赶考”的首战,而且也充分展现了陕西相声的西北特色以及北京观众对当地民间文艺的认可。

苗阜王声 成功自有道

从苗阜、王声的相声里我们很少可以感受到他们对“传统相声”表现手法的直接遵循,几乎直接抛开了传统相声里固有的节奏,那种三翻四抖、铺平垫稳的起承转合。苗阜的相声有几个特点,都和民间文艺的崛起有关。

首先,苗阜在西安当地受过专业相声演员的教导。但是,在非京津地区的演员,很难把相声说成京津一带的风格,即便说成了,当地观众也未必能够接受。我们之前看到的京津之外的相声演员都是走的“去相声化”,加综艺性,注重本地文化特色的风格。比如大家熟悉的来自湖南的奇志大兵,几乎从来没有说过“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讲究的是说学逗唱,这相声演员啊,最擅长说长笑话、短笑话、俏皮话”,我们知道很多地区是不说俏皮话的,拿京津文化纯往里套,有时候会适得其反。

于是,很多演员与当地的民间文化相结合,比如:大兵可以说湘语相声,来自东北的相声名家常佩业也带着鲜明的东北口音,山东的唐爱国张口就是济南普通话,都是经过和观众磨合,因地制宜得来的。

时过境迁,接力棒传到苗阜、王声这一代青年演员,便更加有魄力。他们把陕西方言集中加入、陕西地名大量充斥、用秦腔代替了京津相声里的京、评、梆等曲种。慢热、晦涩的不说,复杂的节奏先跳过,一个带有相声技法的陕西新派演出形式就地展开,让当地观众大饱耳福、眼福。

其次,苗阜、王声的相声有一定的文化含量,但又不过度追求深刻,四两拨千斤,效果极佳。苗阜、王声,一个是铁路职工出身,一个是知识白领下海,苗阜俗中见雅,王声雅里有俗,四大名著、《山海经》等这些被现在年轻观众熟悉中又透着点陌生的文化典籍,在他们口中被玩世不恭、活色生香的娓娓道来,既没有《百家讲坛》式的高屋建瓴,非要考证出个子丑寅卯;也没有夜场二人转式的出位调侃,暴露得无以复加。

苗阜、王声想方设法利用民间文艺的方式来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但是这种满足不是不挑不选,装进篮子都是菜,而是积极引导,在不失基层观众的情况下,开发新的内容,普及更广阔的文化知识。

苗阜、王声认为,以前的相声演员学历不高,即便自己用功,也难免总带着江湖气、艺人气。但如今有越来越多高学历的大学毕业生走进曲艺界,对相声圈的风气也有所改善,苗阜说,他们的青曲社,大学毕业的占了不少,甚至还有博士学历的。

最后一点,也非常重要。苗阜、王声在相声小剧场跌爬滚打好多年,把一个开始不是很响的包袱,通过在剧场与观众磨合,不断进行翻新、调整,慢慢地接受了时间的考验。观众喜欢的内容,他们大胆加入,电脑游戏、网络语言、动漫、当地饮食和生活方式,应有尽有。年轻男女约会,为了产生喜剧效果,男孩把女孩约到一家面馆,没有情调的地方找寻情调自然产生差异,王声媳妇“韩铁棍”是王声用微信的“摇一摇”功能“摇”出来的,等等诸如此类,苗阜、王声总能把他们处理的化繁为简,一个个包袱迅速而直接,如同西北汉子的性格,达到一种人和作品合一的火爆风格。

各类选秀节目为草根选手提供了平台

随着各类草根类选秀节目的兴起,它们为从艺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现梦想的平台,几乎每个选秀节目都是人满为患,中国好声音》的成功毋容置疑,培养出了吴莫愁、吉克隽逸等现今的当红歌手。但是,成功的节目大部分都是音乐类节目,喜剧天才,需要平台。”在这个条件下,北京电视台的《北京喜剧幽默大赛》一经开启,就吸引了很多喜剧人的目光,也获得了很好效果。

通过《北京喜剧幽默大赛》这一平台,苗阜、王声完成了北京电视台春晚的首秀。有媒体称,“马年各台春晚中,最为成功的语言类节目非北京台的《满腹经纶》莫属。两个名不见经传的相声演员,开始了一段“串烧国学”。

对于喜剧演出产业来讲,原创力是它的发展源头,原创力量不足,产业必将疲软。作为大部分没有背景的民间演员来说,要想从中脱颖而出又是那么困难,对于想要获得成功的人们来说,实力重要,但机遇更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找到一个好的机遇呢?

自2011年首次举办以来,《北京喜剧幽默大赛》在北京乃至全国的喜剧幽默界形成了广泛影响。作为一个造就笑星的舞台,一次大型群众性活动,《北京喜剧幽默大赛》捧红了包括方清平、裘英俊等人在内的多位优秀演员。《北京喜剧幽默大赛》在2013年已经是第三届,与往届大赛不同的是,《2013北京喜剧幽默大赛》由北京、天津、济南三家曲艺之乡电视台共同打造,并在三台共同播出。大赛不设门槛,不分门类,高度关注民间文艺。除了相声和小品,滑稽说唱、哑剧、马戏小丑、独角戏、搞笑视频、幽默配音等各种喜剧幽默形式,都可以获准参赛。在决赛中获胜选手,还有机会登上2014年北京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苗阜、王声的成功也印证了这一捷径。如今,北京的主流媒体这么看待苗阜现象:如今不仅说相声的需要“满腹经纶”,听相声的也得“学富五车”。这学问,可不仅是书本上的,可以说是雅的、俗的,吃的、玩的,流行、古典的、民俗的、时尚的,包括英剧、美剧、韩剧,对网络流行语和各种时尚文化都得懂点儿,才能听得懂如今这信息量越来越大的新相声。

文艺来自民间,又反哺民间。植根民间沃土,加之优秀的平台,民间文艺的未来,不可限量!

猜你喜欢
民间文艺喜剧大赛
郑一民新作《河北民间文艺史》研讨会在京召开
“鸟人”大赛
环球时报(2023-03-13)2023-03-13 17:18:39
插秧大赛
环球时报(2023-02-16)2023-02-16 15:18:41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现代艺术(2022年1期)2022-02-07 11:06:24
市场与权力:“民间文艺”批判
《喜剧总动员》喜剧人 放肆笑
喜剧世界
喜剧世界(2017年24期)2017-12-28 03:21:56
“感党恩爱核心 喜迎十九大”全区民间文艺汇演
“含泪的笑”——《欢乐喜剧人》对喜剧的重新诠释
新闻传播(2016年23期)2016-10-18 00:53:53
《欢乐喜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