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梧桐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思维旨趣的集中体现,是推动民族创造和发展的力量源泉。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近现代时期,中国面临着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民族危机愈演愈烈。为了救亡图强,有识之士急切地呼唤中华民族的觉醒,亟盼民族精神的重铸,中华民族精神的研究因而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相继涌现出一批研究成果。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赢得了民族独立,意气风发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特别是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深刻地意识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时并举,培育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便成为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中共十六大的报告即强调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的研究由此又掀起新的热潮,有关的论著接连涌现。郑师渠、史革新教授主编,由十多位老、中、青学者撰写的《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就是其中的一部力作。
这部专著从历史学的角度,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进而就中华民族精神相关的诸多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不仅整体风貌有别于从其他角度研究的论著,而且对许多重大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新见解。
首先,对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史的分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作者认为,中华民族精神史不同于中国政治史,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史分期不能迁就政治史的分期,而应以作为民族精神主体的中华民族的阶段性发展为准来重新划分。为此,作者主张,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史,大致划为古今两大时期和前后五个发展阶段,即:第一阶段,先秦秦汉:中华民族精神的发轫与形成;第二阶段,魏晋南北朝隋唐:中华民族精神的融合与发舒;第三阶段,宋元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精神的升华;第四阶段,晚清民国:近代中国社会的剧变与中华民族精神的“重铸”;第五阶段,新中国:中国的崛起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发展。这种分期法,显然更符合中华民族阶段性发展的历史实际,便于人们更好地把握其发展脉络和规律。
其次,深刻阐释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人们对它的体认往往因时代的不同和个人视角的差异而见仁见智。该书将其基本内涵概括为“和”“重德”“自强不息”和“爱国精神”,逐一作了深刻的阐释,并论述了四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作者强调指出,“和”或称“和合”、“中和”,处于最高的哲学层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范畴和最高准则。它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思维方式,渗透到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培育了中华民族博大的宽容精神。重德的核心是体现“和为贵”“仁”的人生观。它不仅是注重个人的品格修养,同时更是强调以道德作为整个文化的价值取向,二者相辅相成,使重德精神深入到人们的内心世界,化为民情风习。自强不息是遵循阴阳相辅相成、生生不已、变化运动的“天行”法则是以和为哲学基础的。其核心在于顺天应时,日新求进,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爱国精神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特质,在民族、国家危难之际最集中、最有力的迸发与升华。它具有与“大一统”思想相统一,兼具深沉的忧患意识,注重民族气节三大特色。要言之,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与特质,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深沉的理性与崇高的德性。这就是强调在实践道德的基础上,坚持自强不息,和而不同,将理想与现实相结合,进而追求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这样的阐释,显然便于人们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
第三,独到的见解随处可见。例如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问题,书中指出:“中华民族精神是长期构建与积淀的结果。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华民族精神构建的时代。夏商周历经长达千年之久的文化积累,到了周公与孔子的时代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总结。“当秦的统一战争硝烟散尽的时候,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才算基本完成”。“天下一家的统一精神、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构成了古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点。这些精神的奠基是先秦时期所完成并为后世长期所发展的。汉唐雄风展现了古代中华民族精神‘外王’方面的开拓,而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则在‘内圣’方面有了深入的进展”。又如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问题,该书根据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强调的“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如果用一个字来提炼,‘合’字是最恰当不过”。“合是实现‘和’的前提和条件。只要能做到‘天合’‘地合’‘人合’‘心合’,就能‘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国共产党吸收和发展了‘合’的思想,以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厦”。其具体措施是:“一,‘天合’:察知天时,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二,‘地合’:认识地利,适应自然呼吸的气息”;“三,‘人合’:摆正自己,奏响人我和谐的乐章”;“四,‘心合’:修养身心,平衡人生跳动的节律”。这些发前人所未发的创新之见,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启迪。
第四,探讨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作者指出,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升民族素质的需要,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应该通过什么途径来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呢?至关重要的有以下几点:首先,站在时代的高度,将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国家战略来实施,建立长效机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以及各项事业中,突显民族精神对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其次,创造良好环境,为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打下坚实基础。就政府而言,应大力推动物质文明、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互动,建构和谐社会的文明生态系统;就民间百姓而言,应尽力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再次,加强制度建设,为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供制度保障。具体而言,要制定相关政策,落实组织机构,对相关载体做出制度规定,并建立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机制,等等。最后,加强文化建设,为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丰富养料。
由上可见,《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好作品,值得人们认真地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