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辉,鞠春贤,岳国辉,陈现岭,张 凯
Zhang Yaohui,Ju Chunxian,Yue Guohui,Chen Xianling,Zhang Kai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河北省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保定 071000)
在侧面碰撞事故中,人的腹部没有骨骼的保护,是极其脆弱的部位之一。ES II假人的腹部力传感器也是非常灵敏的传感器之一,为了保护乘员腹部免受伤害,在法规和NCAP测试中,设定了评估腹部伤害程度的指标,侧面碰撞试验中,以ES II假人腹部力来评判腹部受伤害的程度,如在C-NCAP、E-NCAP中,在50km/h侧面碰撞、29km/h柱碰试验中进行评价,腹部力高性能限值为1 kN,低性能限值为2.5 kN,腹部力得分为4分。门内饰造型是影响腹部力的重要因素,所以研究ES II假人腹部力的伤害机理和门内饰造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侧面碰撞中前排使用的假人为 ES II假人。假人腹部力传感器布置如图1和图2所示。
如图1所示,腹部力和T12传感器距离较近。如图 2所示,部件③为腹部力传感器,形状为长方形,分为前、中、后 3根,通过螺栓⑦连接到部件②,由于腹部区域对应车门内饰的扶手位置,很容易造成失分;部件⑤为T12传感器,安装到部件②,腹部受到撞击T12也会受到影响。如图3所示,腹部力传感器上端距离假人H点214 mm,下端距离假人H点103 mm。
图4所示为ES II 假人Madymo模型,模型中用一个推块以一定的速度撞击假人腹部,通过研究撞击位置的不同,从而得到腹部传感器的敏感区域。如图 5所示,在侧面碰撞仿真中研究不同门内饰造型对假人伤害的影响。
分两种工况进行分析。
1)如图6所示,冲击块分别撞击髋部到腹部由下至上5个不同区域;
2)如图7所示,不同的车门内饰造型对假人腹部力的影响。
2.2.1 冲击不同部位腹部力分析
冲击块以 5 m/s的速度冲击假人腹部的不同部位,结果如下。
如图8~图13所示,腹部力传感器中间区域较为敏感,T12传感器和腹部力传感器距离较近。在研究腹部力的同时,考察冲击腹部不同位置对 T12 Fy和Mx的影响。如图12、图13所示,冲击块撞击腹部中上部时,T12 Fy和Mx伤害值也偏大。
2.2.2 车门内饰板造型对腹部力影响的分析
通过调整车门内饰造型,分析车门内饰造型对假人腹部力造成的影响。
如图15所示,造型1扶手宽度和原始造型(图14)相同,扶手相对下部平面更加突出;
如图16所示,造型2扶手宽度和原始造型(图14)相同,扶手上部平面向假人方向突出,扶手造型为内凹型;
如图17所示,造型3扶手宽度比原始造型(图14)较宽。
如图14~图19所示,造型2腹部力最小,造型1和造型3腹部力最大。
由以上分析得出结论:
1)车门内饰造型对假人腹部力影响很大,车门扶手的宽度越小,腹部力和T12越小;
2)车门扶手Y向突出越多,对假人腹部力和T12越不利;
3)车门扶手的Z向高度越低,腹部力和T12越小;
4)车门扶手采用内凹式造型时,对腹部力和T12最有利。
如图20、图21所示,该车型在进行无侧气囊的侧碰试验时,腹部力偏大,假人腹部正好撞到车门扶手的棱角位置。如图22和图23所示,车门扶手正好对准假人腹部中部位置,而且扶手宽度达到80 mm,对腹部伤害非常大。
在车辆设计阶段对车门内饰造型进行控制,对使假人受到伤害的造型进行修改。
1)图 24所示造型,车门扶手内凹在整个内饰板里面,对腹部冲击较小,是最有利的造型;
2)图 25所示造型,车门扶手和内饰下部形成一体,车门内饰同时接触腹部和髋部,可以缓解对腹部的冲击;
3)图26所示造型,车门扶手Y向过于突出,碰撞过程中扶手直接撞击假人腹部,对假人腹部非常不利。
通过匹配侧气囊,可以有效避免车门内饰和假人胸部、腹部直接接触,可以有效降低假人腹部力和T12的伤害值。如图27和图28所示,增加侧气囊后,腹部力起始时间提前,腹部合力峰值大幅度降低。
ES II假人腹部力和T12传感器正好对应车门扶手,车门内饰造型及扶手位置会对ES II假人腹部和胸部伤害值产生严重的影响。经过仿真和试验验证,车门扶手位置Z向过高或Y向过于突出,不仅会增大腹部力伤害值,T12和胸部伤害也会增大。
在车辆设计前期对车门内饰进行校核,建议车门扶手尽量采用内凹造型,且扶手宽度不能过宽,从而避免使假人受到伤害的造型出现,而且可以减小匹配侧气囊的难度。
[1]鞠春贤,张凯,陈现岭.侧面碰撞中假人T12伤害机理研究[D]// 2011国际汽车安全技术研讨会.2011.
[2]David Shepardson.Study Side Air Bags Save Lives [N].De2t roit News Washington Bureau.Thursday,October 05,2006.
[3]First Technology.ES2re User Manual [M].2006.
[4]TASS.MADYMO V7.3 Reference Manual[M].2010.
[5]张君媛,张敏,丁如芳,等.汽车侧面碰撞乘员约束系统的多目标优化[J].汽车技术,2005(11):1-3.
[6]程秀生,王军,郑宏.不同伤害指标对评价人体胸部侧向碰撞伤害程度的影响[J].公路交通科技,2001(6):111-114.
[7]黄世霖,张金换,王晓冬,等.汽车碰撞与安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杜,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