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竹筠 宋占美** 张丹彤 编译
(山东英才学院学前教育研究院,济南 250104)
从1990年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提出“到2000年,所有儿童在入学时都应做好学习的准备”作为美国国家教育目标的第一条,到2001年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再到2014年初美国50个州都已经或正在制定本州的早期学习标准,以确保儿童良好的入学准备,①“入学准备”一直以来都是美国儿童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大量研究表明,如果幼儿在进入5岁班(在美国,5岁班往往设在公立小学内)时处于入学准备的劣势,那么这种早期差距将会长期存在,[1]并会逐渐扩大,对贫困儿童来说更是如此。[2]这促使人们迫切地想知道:究竟什么样的策略才能够让儿童更好地做好入学准备?在制定任何干预策略之前,也就有必要清楚究竟哪些因素对儿童的入学准备产生了影响。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学者们就开始探讨外部因素对于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至今未能列出一张详尽的清单,以表明究竟哪些因素影响着儿童的认知、社会情感、语言发展,进而影响儿童的综合入学准备能力。也正因为如此,对于“入学准备”问题的探究依然是欧美国家主流学术刊物近期探讨的焦点之一。
有学者对1995年到2011年发表在被广泛认可的同行评议(peer-reviewed)期刊上以“入学准备”为主题(主要是语言能力和数学能力)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3]结果发现语言领域的相关研究大大多于数学领域;这些研究普遍涉及到7个主题,分别是:早期教育保育经历、家庭结构与家长养育方式、家庭环境、与学习相关的能力、社会性行为、基于数学和语言方面的任务(mathematical and literacy-based tasks)、社会经济地位。此文概述了每个主题内的主要研究发现和结论,如高质量的幼儿园教育保育已被多数学者证实,有利于儿童在入学时表现出更好的语言能力和数学能力,然而在园时长的增加并不意味着积极影响的增加,相反有研究表明更长的在园时间可能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增加有关。[4]父母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父母对子女能力期望的高低都是子女学业表现情况的重要预测因子。儿童的认知发展能力以及社会交往技能应当被视为儿童入学准备的预测因素等。
随着越来越多的非欧美研究者在入学准备研究中产生影响力,以及日益增加的移民儿童,研究者们开始更多地探究世界上其他族群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因素是否与欧美已有研究结果相同,以及不同种族移民儿童之间的入学准备差异。
1.亚洲儿童的自我行为控制对入学准备的影响与美国儿童研究结果一样吗?
大量美国本土研究发现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对儿童入学准备程度、入学后的学业成绩等存在良好预测性。[5]但以其他文化族群为样本的类似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在东亚国家这些自身文化本来就十分强调儿童自我控制的地域,自我控制能力是否如美国研究所述,与幼儿的入学准备紧密相连?研究者以229名3~5岁韩国幼儿为样本,探查了自我行为控制与幼儿早期学业能力(Preacademic Skills)和幼儿在教室内的行为表现(classroom behaviors)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性别在这种相互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6][7]在该研究中,早期学业能力包含早期阅读能力和早期数学能力;幼儿在教室内的行为表现包含活动相关技能(work-related skills)和社交技能。结果发现,与美国儿童不同,在韩国幼儿群体中,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不能有效预测其入学准备情况。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性别因素反而成为一个持续稳定的预测因子。但是,当综合考虑行为控制和性别两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时,就会发现行为控制这一因素对于男孩的入学准备能力表现影响要大于女孩,即男孩从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中获益更多。因此,教育者在促进儿童自我控制发展方面的支持性行为也应当注意性别针对性。
2.父母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儿童入学准备差异如何?
有研究者近期研究了移民儿童父母所来自的原居住地对儿童学业准备的影响,同时还考察了儿童早期家庭内部和非家长照顾对儿童不同学业表现的影响。[8]该研究使用早期儿童纵向研究(Early Childhood Longitudinal Study,Birth Cohort)(ECLS-B;N=6,850)数据,探究了移民儿童在5岁时的数学和阅读能力与其父母原居住地之间的关系,发现儿童之间的数学和阅读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父母来自亚洲印度地区、东亚地区以及太平洋岛国的儿童得分最高,并且普遍高于土生土长的本地白人父母的子女以及其他族群的儿童;父母原住地在墨西哥和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的儿童则表现得比其他族群的儿童要差。研究者认为父母来自不同原居地的儿童之间所存在的社会经济文化差异和家庭特征差异、养育方式差异等是造成这种学业准备差异的重要因素,而如何从不同族群的养育方式中获得有益的支持经验,还值得研究者们深入探究。
1.家长对于入学准备的观念和行动在近年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入学准备情况和儿童发展之间的研究颇为丰富,但是家长的信念和行动作为一项重要的协同作用因素受到的关注却十分有限,研究结论各不相同,尤其对于家长在为入学准备做了哪些努力以及家长认为入学准备应当包含什么,人们知之甚少。[9][10]研究者使用1993年和2007年两次全国家庭教育调查的数据(National Household Education Surveys),探查了家长对于入学准备的观念、为入学准备做出的努力、对孩子入学准备能力的期待三方面的发展变化以及这三者与儿童发展表现、儿童入读3、4岁班比例增加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入读3、4岁班与儿童的发展情况密切相关,但其作用并不能取代父母的努力和参与。相较于14年前,家长更多报告了与儿童入学准备相关的那些发展指标:如会认读26个字母,会写自己的名字等;他们对于幼儿入学准备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但是有趣的是,这种观念和预期上的变化并没有同时带来家长为此付出的努力行为(如给孩子读故事、教写字母、去图书馆和博物馆)方面的太大变化。这一点颇值得父母们思考。
2.住房稳定程度会影响儿童的入学准备吗?
大量研究者认为稳定的家庭环境,包括父母工作、起居安排和住房情况等因素,能够促进家庭正向心理进程。[11]然而,对于住房稳定程度与儿童入学准备之间的关系,却少有实证研究予以论证。有研究者最近研究了住房的稳定性对于5岁儿童入学准备情况的影响。[12]他们利用“弱势家庭与儿童情况研究”数据(Fragile Families and Child Wellbeing Study;N=2810),分析了住房稳定性与儿童入学前的语言、阅读、行为发展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虽然住房稳定性与语言和阅读能力的发展总体没有显著相关性,但在贫困家庭中,0~5岁之间搬家次数大于2次的儿童的行为和注意力方面的问题比不搬家和搬家1~2次的儿童显著增加。研究者认为频繁的搬迁是造成父母心理压力的因素之一,对于本身处于贫困状态的家庭来说,住房的不稳定性更容易导致父母的消极心理状态,影响他们与儿童的交流互动,进而影响儿童多方面的入学准备情况。
3.让儿童经常参加家庭活动有助于入学准备吗?
许多研究者将注意力放在多种因素对处境不利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上,对儿童社会情感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然而,入学时那些社会情感健康水平较低的儿童出现认知发展问题的风险其实更大,而家庭环境对改善儿童的社会情感状况起着重要作用,[13]因此有研究者对儿童参与家庭日常活动的情况与其社会情感方面的入学准备情况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14]他们从Early Childhood Longitudinal Study-Birth Cohort(ECLS-B,N=8550)数据中抽取出生于2001年的儿童在4岁时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将儿童参与日常活动定义为家庭用餐每周大于5天,阅读、故事、音乐活动每周大于3次,游戏每周多次,然后计算日常活动总评分(0—5分),并由母亲对儿童的社会情感健康状况打分(1—5分)。结果显示:每多参加一项家庭日常活动(家庭用餐、阅读、故事、音乐活动等),儿童拥有高社会情感评分的可能性增加47%。研究者认为常规性的家庭活动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家庭成员关系,提高儿童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有助于其社会情感的健康发展,因此对家长的指导应由此入手,帮助家庭建立常规性的活动规则,鼓励儿童更高频率地参加这些活动。
高质量幼儿教育与儿童的入学准备在很多研究中都被证实存在积极相关,但在考察这种积极影响的作用效果究竟有多大时,不同的研究显示出从极小到中等程度不同的结论。为了进一步做出验证,有研究者利用元分析技术对美国具有代表性的大规模儿童研究项目数据②进行了整合分析(N=6250),[15]试图进一步澄清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对入学准备情况的影响,并回答以下问题:获得高质量幼儿教育的儿童入学准备情况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幼儿园质量对于儿童入学准备的作用是否会因人口因素(种族、性别和社会经济地位),或儿童自身的特征(如认知能力,注意力等)而不同?结果发现:幼儿园质量对于儿童语言和数学发展结果的主效应并不明显,幼儿园质量对于不同人群入学准备的影响作用也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这意味着幼儿教育的质量与儿童入学准备之间正向关系的强度要明显小于以往一些研究的结论。对此,研究者认为可能与研究所采用的数据考察的是幼儿1—2年的幼儿园教育经历有关,而不像有的研究涉及更长的时间跨度。
但是,研究者们同时提出了另一个可能的原因,那就是现有的幼儿园质量研究工具可能仍没有充分地反映幼儿教育的实际质量。例如,NICHD和SECCYD两项研究中所使用的ORCE最初是用来考察师幼互动质量的,而非用于衡量儿童的认知和学业能力。同时,尽管人们近十几年来更多地关注了幼儿园教育提升处境不利儿童入学准备技能,也因此强调教师有目的性的教学指导,但是现有的质量评价工具却没有包括或极少涉及这一点。再者,还有学者对在美国被广泛使用的早期儿童环境质量评价量表(ECERS-R)进行了效度研究,认为其在反映过程效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上都存在一些缺陷,[16]而且它更多关注的是教育场域中的环境因素,而非教育因素,[17]因此近年来也被一些学者认为并不适合用于作为儿童入学准备情况的研究工具 。
这种看法得到了其他学者近期研究的支持,如斯噶波(Sabol)等人在最新发表的一篇名为《现行幼儿园质量评价标准能够预测儿童的入学准备吗?》[18]的文章中,对美国大部分州的QRIS系统所使用的主要工具——早期儿童环境质量评价量表(ECERS-R)与儿童在5岁时的学业能力、语言发展和社会情感发展之间的关系做了细致的探究。结果并没有发现证据支持ECERS-R与儿童的发展结果有关。更高的“质量评级”也没有真正促进儿童在上述三个方面的表现。这与研究者在2013年发表的反思QRIS系统有效性的文章形成呼应,因此有必要加强早期教育领域质量评估工具的建设。
为检验开端计划项目是否对改善儿童入学准备情况有所帮助,李(Lee)等人利用来自Early Childhood Longitudinal Study-Birth Cohort(N=6950)的数据比较了参与开端计划项目的4岁儿童与参与其他形式保教服务儿童的入学准备情况。[19]结果显示参与开端计划项目的儿童比参与其他非家庭形式和家庭保教的儿童在数学和早期阅读方面得分更高,比家庭保教的儿童在解决问题方面的得分更高。但是,比进入3、4岁幼儿园的儿童在早期阅读方面的得分更低,与进入其他中心式保教机构的儿童则没有明显区别。研究者认为在促进儿童认知能力发展方面,开端计划项目的收效比3、4岁幼儿园要低一些,与其他中心式保教机构相当,比其他非家庭形式的保教服务和家庭保教效果要好。对于认知能力较低的儿童、父母教育水平较低的儿童,以及每周参加开端计划项目超过20小时的儿童来说,开端计划项目能带来更大的益处。研究建议开端计划项目资金可支持范围应该扩大到参与其他保教形式的儿童,同时政府决策者应该更加注意改进各类型保教机构的质量。
美国南方地区儿童每周参与中心式项目的时间比其他地区更长,入学率也更高。为探索这种地区差异是否对儿童的入学准备情况造成影响,有研究者利用弱势家庭与儿童情况研究(Fragile Families and Child Wellbeing Study)中的数据,分析了参与不同形式保教服务的5岁儿童入学准备情况(词汇和阅读技能)的地区性差异,[20]结果发现相比参与其他保教形式的儿童,参加开端计划项目和3、4岁幼儿园的儿童在入学时普遍具有较高的学业技能水平,这种差异在南方地区更加明显。有趣的是,南方地区的开端计划项目和幼儿园的生均费用比其他地区更低,表明其可利用的资源更少,而南方地区每周上5天幼儿园的全托儿童比其他地区更多。研究者认为很可能更长的参与高质量项目的时间使得开端计划和中心式幼儿园在改善处境不利儿童入学准备情况方面的作用更加显著。基于此,研究者也呼吁开端计划项目和3、4岁幼儿园项目应该将目标人群扩大到那些接受其他保教服务的儿童,以提高他们在入学时的认知能力水平。
考虑到资源的有限性与大量处境不利儿童的流动性,人们对于短期干预项目的关注也日益增加,希望寻求一些在短期内可以产生效果的干预项目,以帮助这些儿童改善入学准备水平。
在寄养中心生活的儿童比其他儿童更有可能出现学业和社会性问题,[21]因为这些儿童普遍面临虐待和忽视、父母养育剥夺和更换监护人等问题,面向较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的普遍干预项目通常无法满足这些儿童的特殊需要。皮尔斯等人研究了短期针对性项目如“Kids in Transition to School”(KITS)对5岁儿童早期学习能力、亲社会行为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22]该项目在儿童初次入学前的夏天开展为期2个月的干预,帮助儿童和监护人为入学做好准备。192名生活在寄养中心的儿童被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果发现对照组儿童的测试评分进步较小甚至有所下降,而实验组儿童则有了显著提高,即该项目明显改善了儿童的语言学习和自我管理水平,因此研究者认为即使在流动性较大的寄养中心,有效的短期针对性干预项目也能够显著改善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如果与其他干预项目互相补充,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也可以为其他儿童短期干预项目提供参考。
为研究不同形式的教师专业发展对低收入家庭儿童入学准备情况的影响,探究教师的教育水平、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经验、在职培训等因素如何通过影响教师教学实践对儿童的入学准备情况产生作用,孙(Son)等人利用2003年开端计划项目家庭与儿童体验调查(Head Start Family and Child Experiences Survey,N=2457)中的数据,对第一年参与开端计划项目的3~4岁儿童的入学准备情况、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以及教学环境进行评估和调查。[23]结果发现毕业于学前专业的教师提供了更高质量的、有利于儿童学习能力和社会情感发展的课堂,而平时有职后指导支持的教师的课堂也更有利于儿童社会情感发展和促进父母参与。对儿童来说,有利于其社会情感发展的课堂能够帮助儿童提高数学和社会交往技能,并促进学习;而较高的父母参与度则与更高的接受性词汇水平、父母报告的社会技能和积极的学习方法相关。由此研究者指出,学前专业的学习和持续不断的职后指导相结合,是通过教师因素帮助儿童提高入学准备水平的有效方式。
在过去的学术成果中,不乏大量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的教学经验总结,但是真正基于实证研究来进行阐述的并不多见。波伊林(Boivin)等人最近出版的《促进儿童入学准备与早期学习:发展研究之实践启示》一书[24]就是基于对以往研究的总结和最新实证研究的分析,详述了儿童入学准备的内涵、被已有研究证实的影响因素,并从语言、数学和社会情感发展方面论述了教育者和研究者可以如何更好地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在语言领域,作者对早期教育经历如何促进儿童语言发展做了详细阐述,同时对以词汇的学习为关注点的项目进行了介绍,如一项成功通过教师培训提升幼儿词汇能力的项目(Exceptional Coaching for Early Language and Literacy,ExCELL)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在数学领域,作者分享了数学干预课程项目(Pre-K Mathematics)对处境不利儿童数学学习产生的积极作用;在社会领域,对有关儿童自控能力发展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关注“如何促进儿童自控能力发展”的干预性研究进行了分析,主要介绍了芝加哥入学准备项目(Chicago School Readiness Project,CSRP)的经验。
本书从这些实证干预项目中总结出了很多有益经验,如幼儿的早期词汇学习的最佳效果是在与他人多种多样的、互动的、充满意义的对话或活动中获得的。同时,即使是精心设计的优质课程,如果没有教师有效的、适宜的将这些课程资源进行转化,那么这些高质量的课程也难以对儿童的入学准备情况产生积极作用。譬如在2008年美国实施的幼儿园课程评价研究(Preschool Curriculum Evaluation Research)中,对多个设计精良的幼儿园课程和儿童的前阅读能力进行了评估,发现这么多课程项目中,只有一个项目对儿童的词汇水平和字母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因此,为促进处境不利儿童语言领域的入学准备,课程和持续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同样重要。更为吸引读者的是,该书不仅以实证干预项目证明那些能够促进儿童入学准备的策略,更以实例说明了大规模推广基于实证的干预项目的挑战与经验,值得相关研究者和实践者阅读与借鉴。
注释:
①美国各州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进展参见 http://ceelo.org/state-information/state-map/,2014-3-30。
②这些数据组包括:NICHD Study of Early Child Care,Youth Development(SECCYD),the Early Childhood Longitudinal Study-Birth Cohort(ECLS-B),National Center for Early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NCEDL)11-state prekindergarten evaluation,以及 Early Head Start(EHS)study.
参考文献:
[1]Aunola K,Leskinen E,Lerkkanen M K,et al.Developmental Dynamics of Math Performance From Preschool to Grade 2[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4,96(4):699.
[2]McLoyd,Vonnie C.&Purtell,Kelly.How childhood poverty and income affect children’s cognitive functioning and school achievement[A].In S.Neuman(Ed.).Educating the other America:Top experts tackle poverty,literacy,and achievement in our schools[C].Paul H.Brookes Publishing Company,2008.
[3]Linder S M,Ramey M D,Zambak S.Predictors of School Readiness in Literacy and Mathematics:A Selectiv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Practice,2013,15(1).
[4]NICHD Early Child Care Research Network.Early child care and children’s development prior to school entry:Results from the NICHD Study of Early Child Care[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02,39(1):133-164.
[5]McClelland M.M.,Cameron C E,Connor C M D,et al.Links between behavioral regulation and preschoolers’literacy,vocabulary,and math skill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7,43(4):947.
[6]Son,S.Lee,K.&Sung,M.Links Between Preschoolers’Behavioral Regulation and School Readiness Skills:The Role of Child Gender[J].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2013,24(4):468-490.
[7]McClelland,M.M.,Cameron,C.E.,Wanless,S.,&Murray,A.Executive function,behavioral selfregulation,and social-emotional competence:Links to school readiness[A].In O.N.Saracho&B.Spodek(Eds.).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Social learning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C].Greenwich,CT:Information Age,2007.
[8]Koury A S,Votruba-Drzal E.School readiness of children from immigrant families:Contributions of region of origin,home,and childcare[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4,106(1):268.
[9]Barbarin O A,Early D,Clifford R,et al.Parental conceptions of school readiness:Relation to ethnicity,socioeconomic status,and children’s skills[J].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2008,19(5):671-701.
[10]Diamond K E,Reagan A J,Bandyk J E.Parents’Conceptions of Kindergarten Readiness:Relationships With Race,Ethnicity,and Development[J].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0,94(2):93-100.
[11]Chase-Lansdale P L,Pittman L D.Welfare reform and parenting:Reasonable expectations[J].The Future of Children,2002:167-185.
[12]Ziol-Guest K M,McKenna C C.Early childhood housing instability and school readiness[J].Child development,2013,85(1):103-113.
[13]National Scientific Council on the Developing Child.Young Children Develop in an Environment of Relationships[R].Working Paper,2004,(1).
[14]Muniz E I,Silver E J,Stein R E K.Family Routines and Social-Emotional School Readiness A-mong Preschool-Age Children[J].Journal of Developmental&Behavioral Pediatrics,2012,35(2):93-99.
[15]Keys T D,Farkas G,Burchinal M R,et al.Preschool center quality and school readiness:Quality effects and variation by demographic and child characteristics[J].Child development,2013,84(4):1171-1190.
[16]Gordon R A,Fujimoto K,Kaestner R,et al.An assessment of the validity of the ECERS-R with implications for measures of child care quality and relations to child development[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3,49(1):146.
[17]Zaslow M,Halle T,Martin L,et al.Child outcome measures in the study of child care quality[J].Evaluation Review,2006,30(5):577-610.
[18]Sabol T J,Pianta R C.Do Standard Measures of Preschool Quality Used in Statewide Policy Predict School Readiness?[J].Education Finance and Policy,2014,9(02):116-164.
[19]Lee,R.H.,Zhai,F.,Brooks-Gunn,J.,&Han,W.Head Start participation and school readiness:Evidence from Early Childhood Longitudinal Study-Birth Cohort[J].Deveopmental Psychology,2014,50(1):202-215.
[20]Zhai,F.,Waldfogel,J.,&Brooks-Gunn,J.Head Start,prekindergarten,and academic school readiness:A comparison among reg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2013,39(3):345-364.
[21]Vaughn M G,Ollie M T,McMillen J C,et al.Substance use and abuse among older youth in foster care[J].Addictive Behaviors,2007,32(9):1929-1935.
[22]Pears,K.C.,Fisher,P.A.,Kim,H.K.,Bruce,J.,Healey,C.V.,&Yoerger,K.Immediate effects of a school readiness for children in foster care[J].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2013,24:771-791.
[23]Son,S.C.,Kwon,K.,Jeon,H.&Hong,S.Head Start classrooms and children’s school readiness benefit from teachers’qualifications and ongoing training[J].Child Youth Care Forum,2013,42:525-553.
[24]Boivin,M.,Bierman K.L.Promoting School Readiness and Early Learning:Implications of Developmental Research for Practice[M].Guilford Publications,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