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娟++牛跃辉
摘 要:无论是母语习得者还是二语习得者,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都会发生某种偏误。本文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和中介语三个角度出发,阐述英汉被动语态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以及它们给外语教学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被动语态 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 中介语 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b)-0161-02
1 偏误理论
1.1 对比分析理论
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是语言研究中的一种常用方式,即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对比,并以此来确定其相同点和相异点。对比分析的主要理论依据是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在学习者脑海中,新旧知识会相互影响,发生迁移。习得的主要障碍源于以往知识的干扰,母语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研究者提出的迁移假设认为,当目标语(target language)和母语(source language)的语言规则一致时,在习得过程中就会发生“正迁移”;若不一致,则会发生“负迁移”。
1.2 中介语理论
Selinker在1969年提出了“中介语”概念。中介语理论把学习者的语言看作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一个发展的“连续体”(continuum),即中介语(interlanguage)。其关于偏误的主要观点是:语言习得中的偏误只是相对于目标语的规则而言,它不是学习者自己的语法规则系统,也就是说,偏误符合学习者自己新建立的语言系统规则,即中介语系统。
1.3 偏误分析理论
(1)偏误分析理论的内含及意义。
偏误分析又称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简称EA),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英国应用语言学家科德(S. Pit Corder)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是中介语理论。与中介语产生的原因一样,偏误的来源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母语负迁移、目标语知识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影响等等,这些因素在外语习得过程中都不可忽视。
研究者在研究偏误产生的原因时发现,偏误对研究语言学习者是“如何掌握语言的”具有积极的意义。Corder(1967)指出,偏误可以为教师提供学习者的语言掌握情况,为研究者提供语言是如何被习得的依据。
(2)“偏误分析”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早期的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模仿—重复—强化—习惯”的过程,偏误如不及时纠正就会得到强化,从而形成不好的习惯,因此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偏误是绝不能容许的。笔者认为这种“逢误必纠”的方法势必会给学习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影响其在实践过程中语言表达的流畅性,还会挫伤学习者运用语言的积极性。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对学习者的语言表达“错误”其实也应该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的“language mistakes”(语言错误)可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在不影响交流、理解的情况下,可允许学习者自由地表达思想,不要搞成“逢错必纠”。
2 英语的被动语态及英汉对比
2.1 英语被动语态的定义及形式
大部分语法专著对“被动语态”的定义都是根据句子中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来确定的。根据动作和主体的关系,一个句子可以分为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主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被动语态则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在英语的表达习惯中,动作执行者通常放在句子的开头,即主语的位置,这也就是所谓的主动语态。例如:The workers built the tower eight years ago.在这个句子中,the workers是动作执行者(主语),the tower是宾语。但是如果要强调受到动作影响的人或事,则须使用被动语态,即将上句中的宾语the tower放在句首,句子应变为:The tower was built by the workers eight years ago.由此可以看出,当谈论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式,但要看是强调动作的执行者,还是强调受影响的人或事。
2.2 英语汉语被动结构的对比
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结构类型的语言。从结构上看,这两种语言不同的形态特点可以归纳为: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从语态上讲,这种差别也很明显。英语重“形合”,是主语显著性语言,所以英语句子的主语在英语中是非常重要的;而汉语重“意合”,属于主题显著性语言,在表达思想时突出主题,句子的主谓关系可以说是主题和说明的关系。总体来讲,汉语使用被动语态的情况似乎不像英语那么多。
(1)英语汉语被动语态的相同点。
①用于英汉被动语态的谓语动词多为表示动作行为的及物动词。
②从句子的信息结构来看,被动语态的主语传达的往往是旧信息,而英语by短语中的宾语或汉语中所谓的事物承受者用来传达的是新信息。
③从语用功能的角度看,被动语态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当动作执行者不为人所知或不必说出动作的执行者时,经常用被动句;被动句有承上启下、使语言连贯的修辞功能;被动句可以使句子达到某种平衡或安排得更加完美。
(2)英语汉语被动语态的不同点。
①在结构形式上:英语的被动语态是由助动词be加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而汉语是通过在动词前边加“被、由、让、叫、受”等介词构成。
②在使用范围上:在英语中,当人们不知道动作的发出者是谁,或者不必说明动作的发出者时都要使用被动语态。而汉语在上述情况下,并不一定都要在动词前加上“被、受、由、叫”等介词,而且,有的可能用主动句,有的可能用无主句。例如:
Mary was given a branch of roses. 有人给了玛丽一束玫瑰花。endprint
The question can be discussed at next meeting.在下次会上可以讨论这个问题。
③在习惯用法上:“被”字本身在汉语里往往含有“遭受”的意思。在汉英互译时,经常将汉语中具有泛指意义的主语,如:“人们、大家、有人”等等译成英语的被动语态,反之亦然。
2.3 英语被动语态习得的偏误分析
较之汉语,英语属于完全不同的语言类型,其被动结构跟汉语的被动结构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英语的被动结构中,动词要变为过去分词形式。除此之外,英语中还有一些可以用主动形式来表达被动含义的方式,如“need/want+doing”结构等等,所有这些,既表现出了英语被动结构与汉语被动结构的区别,同时也表现出了它们之间的某些共同之处。
2.4 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1)在课堂教学中,可设置适当的情景,以帮助学生练习被动语态。
(2)由于英语对被动语态的使用比较多,因此,在这方面,须着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意识和语感。
(3)对许多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因为缺少外语语境,无法直接感受到英语和汉语之间的文化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向学生输入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英语表达方式中的“重客观、轻主观”现象,在科普文章及科研论文的写作方面,表现得相当明显,而“重客观、轻主观”这一特点又常常是通过被动句体现出来,这些都是教师应该经常向学生强调的。教师自身也应该多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在他们容易出现偏误的地方及时给予纠正。
3 结语
在语言学习方面,Corder(1967)也曾率真地指出:“无论我们多么努力,总是会出现偏误”。通过对英汉被动句差异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在英语教学中,学生对被动语态的掌握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偏误,但教师对学习者的语言偏误不必过分挑剔,应采取适当的宽容态度。要让学习者坚信,出现偏误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但随着语言学习的深入,经过大量的实践,一个人必然会从“多误”到“少误”,直至“不误”,这才是语言学习真正的规律。
参考文献
[1] 刘喜芳.高职高专英语写作中动词使用偏误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9.
[2] 孔艳.中国学生习得英语被动语态的偏误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6.
[3] 戴曼纯,王湘玲.误差分析:问题与思考[J].外语界,1997(3).
[4] 罗晓杰,孙琳.偏误理论与二语习得[J].外语学刊,2003(2).
[5] 张道真.张道真英语语法[M].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