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这些三角题“串”起来

2014-12-03 23:17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铁棒平板车木棒

在高三复习三角函数时,笔者从课本练习题和一些模拟试题中,发现了几个相关联的问题,于是把它们“串”起来说一说.

例1 (苏教版必修4第49页)一铁棒水平通过如图1所示的直角走廊,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证明棒长L(θ)=+;

(2)当θ∈0,时,作出上述函数的图象(可用计算器或计算机);

(3)由(2)中的图象求L(θ)的最小值(可用计算器或计算机);

(4)解释(3)中所求得的L是能够通过这个直角走廊的铁棒的长度的最大值.

图1

例1是一道课本练习题,所设计的四个问题逐层推进,从第(1)问的棒长的表示,到第(3)问求棒长的最小值,再将问题深化到第(4)问的解释能通过这个走廊的铁棒长度的最大值. 虽然本题的最值需借助于其他工具,但问题的设计和引导能使得我们相对容易地接受这个应用模型.为了便于计算,我们可将题中的数据加以修改.

例2 一铁棒水平通过如图2所示的直角走廊,问:

(1)用θ角表示铁棒长度L(θ);

(2)求能通过这个直角走廊的铁棒长度的最大值.

图2

分析:走廊的拐角将铁棒分为两段,求三角形的边长是解题目标,构造三角形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1)过点M分别作墙壁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C,D. 在Rt△ACM中,CM=1.2,∠CAM=θ,所以AM=. 同理,BM=. L(θ)=AM+BM=+=0<θ<.

(2)令t=sinθ+cosθ=·sinθ+∈(1,],则sinθ·cosθ=. L==1.2·=2.4·=2.4·. 因为t-在区间(1,]上单调递增,所以当t=时,L(θ)取最小值.

答:能通过这个直角走廊的铁棒长度的最大值为 m.

由例1和例2可以看出,课本题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它们会作为模拟试题和高考试题命制的源泉. 解题时,我们又注意到为了能使得通过走廊的铁棒尽量长,铁棒总是倚着拐角处. 如果把拐角看做一点,将铁棒看成一直线,则该直线始终经过拐角的那一点. 于是题目又可修改为:

例3 如图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过点M(1.2,1.2)的直线分别与x轴正半轴、y轴正半轴交于点A,B,求线段AB长度的最小值.

图3

分析:本题给出点M的坐标,引入直线的斜率k(k<0)是常规思路,但求出的A,B两点的坐标相对烦琐,再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或勾股定理表示出的线段AB长更加麻烦,很难再去求出线段的最值(请读者自行尝试). 考虑到本题与例2的相关性,可用三角知识来解决.

解:设∠BAO=θ,过点M分别作x,y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C,D. 则CM=DM=1.2,AB=AM+BM=+θ∈0,?摇,以下过程同例2.

从例3可以看出,两道载体完全不同的题目,经过转化后,思路和方法变得完全相同. 问题还可以进一步演变为:

例4 一宽为1 m的平板车水平通过如图4所示的直角走廊,问:

(1)用θ角表示平板车的长L(θ);

(2)求能通过这个直角走廊的平板车长度的最大值.

图4

解:(1)设∠AFD=θ,在直角三角形ADF中,DF===. 同理,在直角三角形BCE中,CE=BC·tanθ=,所以AB=CD=EF-DF-CE=EM+FM-CE-DF=+--=0<θ<.

(2)令t=sinθ+cosθ=·sinθ+∈(1,],则sinθ·cosθ=,所以L==2·. 令m=2t-1∈(1,2-1],则t=,所以L=2·==. 因为m-在(1,2-1]上单调递增,则当m=2-1即θ=时,L(θ)取得最小值4-2.

答:能通过这个直角走廊的平板车长度的最大值为(4-2)m.

从例4不难发现,在与几何图形有关的最值问题中,引入角作为变量可以使得边角关系更简洁.

例5 一走廊拐角处的横截面如图5所示,已知内壁FG和外壁BC都是半径为1 m的四分之一圆弧,AB,DC分别与圆弧BC相切于B,C两点,EF∥AB,GH∥CD,且两组平行墙壁间的走廊宽度都是1 m.

(1)若水平放置的木棒MN的两个端点M,N分别在外壁CD和AB上,且木棒与内壁圆弧相切于点P. 设∠CMN=θ,试用θ表示木棒MN的长度L(θ);

(2)若一根水平放置的木棒能通过该走廊拐角处,求木棒长度的最大值.

图5

解:(1)连接PQ,过点P作PR⊥GQ于点R,过点P作PS⊥AB于点S. 因为PR∥CD,所以∠PQR=θ. 在△PQR中,PR=sinθ. 又由SR=2,所以PS=SR-PR=2-sinθ. 在Rt△PSN中,∠SPN=θ,所以PN==. 同理,PM=,则MN=PM+PN=+=0<θ<.

以下过程同例4.

例5仍然以角为核心,利用圆的切线以及走廊的直线部分构建直角三角形,把看似复杂的问题化归到具体图形中,所求线段自然迎刃而解. 而且巧合的是,例5与例4的L(θ)关于θ的表达式完全相同,那么这两道题有没有必然联系呢?

分析:过点Q作与MN平行的直线,分别与AB,CD两边相交,过点M,N作这条平行线的垂线,垂足分别为H,I,过点Q分别作AB,CD的平行线形成墙壁,则例5就转化为宽为1 m的矩形平板车MNIH欲通过宽为2 m的走廊,求能通过这个走廊的平板车长度的最大值,显然这就是例题4了.

图6

由这些相关例题我们不难发现数学题目命制的源泉是课本,试题研究就要充分挖掘课本上的典型例题和习题,通过适当转化、拓展、延伸、变形与综合,加深对核心概念及核心数学思想的理解与掌握,达到增强知识理解、培养数学思维的目的. 基础较薄弱的同学,应该仔细阅读教材,认真琢磨书上的例题,牢固掌握课本上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体会其中包含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基础较好的同学更应该研究教材,达到准确掌握、熟练运用的程度. 钻研教材就是为了吃透教材,吃透教材主要体现在三个字:准、熟、灵. 准就是对每个知识点都要准确掌握,不能似懂非懂,模棱两可. 阅读课本不能一目十行,或只关心课本上的题目,而应该是对课本逐字逐句钻研,从而达到透彻理解的效果. 熟就是对学过的内容能熟练运用,能很快找准解题思路. 对于数学只看不练是不行的,只练不想也是不行的. 有些题目虽然看懂了,但还不一定会做,会做了也不一定规范、准确. 所以只有通过模仿、练习及反思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灵就是要学会灵活运用知识,熟悉基本套路的各种变形和应用,理解它的实质以及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弄清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找到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笔者就是想通过文中的例子说明题目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同学们学会去解这类三角应用题. 当然,回归课本并不是单纯地做课本练习题,而是带着问题看课本,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知道命题者究竟想考什么,遇到类似的问题怎么办,这样的复习就能事半功倍了.endprint

在高三复习三角函数时,笔者从课本练习题和一些模拟试题中,发现了几个相关联的问题,于是把它们“串”起来说一说.

例1 (苏教版必修4第49页)一铁棒水平通过如图1所示的直角走廊,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证明棒长L(θ)=+;

(2)当θ∈0,时,作出上述函数的图象(可用计算器或计算机);

(3)由(2)中的图象求L(θ)的最小值(可用计算器或计算机);

(4)解释(3)中所求得的L是能够通过这个直角走廊的铁棒的长度的最大值.

图1

例1是一道课本练习题,所设计的四个问题逐层推进,从第(1)问的棒长的表示,到第(3)问求棒长的最小值,再将问题深化到第(4)问的解释能通过这个走廊的铁棒长度的最大值. 虽然本题的最值需借助于其他工具,但问题的设计和引导能使得我们相对容易地接受这个应用模型.为了便于计算,我们可将题中的数据加以修改.

例2 一铁棒水平通过如图2所示的直角走廊,问:

(1)用θ角表示铁棒长度L(θ);

(2)求能通过这个直角走廊的铁棒长度的最大值.

图2

分析:走廊的拐角将铁棒分为两段,求三角形的边长是解题目标,构造三角形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1)过点M分别作墙壁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C,D. 在Rt△ACM中,CM=1.2,∠CAM=θ,所以AM=. 同理,BM=. L(θ)=AM+BM=+=0<θ<.

(2)令t=sinθ+cosθ=·sinθ+∈(1,],则sinθ·cosθ=. L==1.2·=2.4·=2.4·. 因为t-在区间(1,]上单调递增,所以当t=时,L(θ)取最小值.

答:能通过这个直角走廊的铁棒长度的最大值为 m.

由例1和例2可以看出,课本题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它们会作为模拟试题和高考试题命制的源泉. 解题时,我们又注意到为了能使得通过走廊的铁棒尽量长,铁棒总是倚着拐角处. 如果把拐角看做一点,将铁棒看成一直线,则该直线始终经过拐角的那一点. 于是题目又可修改为:

例3 如图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过点M(1.2,1.2)的直线分别与x轴正半轴、y轴正半轴交于点A,B,求线段AB长度的最小值.

图3

分析:本题给出点M的坐标,引入直线的斜率k(k<0)是常规思路,但求出的A,B两点的坐标相对烦琐,再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或勾股定理表示出的线段AB长更加麻烦,很难再去求出线段的最值(请读者自行尝试). 考虑到本题与例2的相关性,可用三角知识来解决.

解:设∠BAO=θ,过点M分别作x,y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C,D. 则CM=DM=1.2,AB=AM+BM=+θ∈0,?摇,以下过程同例2.

从例3可以看出,两道载体完全不同的题目,经过转化后,思路和方法变得完全相同. 问题还可以进一步演变为:

例4 一宽为1 m的平板车水平通过如图4所示的直角走廊,问:

(1)用θ角表示平板车的长L(θ);

(2)求能通过这个直角走廊的平板车长度的最大值.

图4

解:(1)设∠AFD=θ,在直角三角形ADF中,DF===. 同理,在直角三角形BCE中,CE=BC·tanθ=,所以AB=CD=EF-DF-CE=EM+FM-CE-DF=+--=0<θ<.

(2)令t=sinθ+cosθ=·sinθ+∈(1,],则sinθ·cosθ=,所以L==2·. 令m=2t-1∈(1,2-1],则t=,所以L=2·==. 因为m-在(1,2-1]上单调递增,则当m=2-1即θ=时,L(θ)取得最小值4-2.

答:能通过这个直角走廊的平板车长度的最大值为(4-2)m.

从例4不难发现,在与几何图形有关的最值问题中,引入角作为变量可以使得边角关系更简洁.

例5 一走廊拐角处的横截面如图5所示,已知内壁FG和外壁BC都是半径为1 m的四分之一圆弧,AB,DC分别与圆弧BC相切于B,C两点,EF∥AB,GH∥CD,且两组平行墙壁间的走廊宽度都是1 m.

(1)若水平放置的木棒MN的两个端点M,N分别在外壁CD和AB上,且木棒与内壁圆弧相切于点P. 设∠CMN=θ,试用θ表示木棒MN的长度L(θ);

(2)若一根水平放置的木棒能通过该走廊拐角处,求木棒长度的最大值.

图5

解:(1)连接PQ,过点P作PR⊥GQ于点R,过点P作PS⊥AB于点S. 因为PR∥CD,所以∠PQR=θ. 在△PQR中,PR=sinθ. 又由SR=2,所以PS=SR-PR=2-sinθ. 在Rt△PSN中,∠SPN=θ,所以PN==. 同理,PM=,则MN=PM+PN=+=0<θ<.

以下过程同例4.

例5仍然以角为核心,利用圆的切线以及走廊的直线部分构建直角三角形,把看似复杂的问题化归到具体图形中,所求线段自然迎刃而解. 而且巧合的是,例5与例4的L(θ)关于θ的表达式完全相同,那么这两道题有没有必然联系呢?

分析:过点Q作与MN平行的直线,分别与AB,CD两边相交,过点M,N作这条平行线的垂线,垂足分别为H,I,过点Q分别作AB,CD的平行线形成墙壁,则例5就转化为宽为1 m的矩形平板车MNIH欲通过宽为2 m的走廊,求能通过这个走廊的平板车长度的最大值,显然这就是例题4了.

图6

由这些相关例题我们不难发现数学题目命制的源泉是课本,试题研究就要充分挖掘课本上的典型例题和习题,通过适当转化、拓展、延伸、变形与综合,加深对核心概念及核心数学思想的理解与掌握,达到增强知识理解、培养数学思维的目的. 基础较薄弱的同学,应该仔细阅读教材,认真琢磨书上的例题,牢固掌握课本上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体会其中包含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基础较好的同学更应该研究教材,达到准确掌握、熟练运用的程度. 钻研教材就是为了吃透教材,吃透教材主要体现在三个字:准、熟、灵. 准就是对每个知识点都要准确掌握,不能似懂非懂,模棱两可. 阅读课本不能一目十行,或只关心课本上的题目,而应该是对课本逐字逐句钻研,从而达到透彻理解的效果. 熟就是对学过的内容能熟练运用,能很快找准解题思路. 对于数学只看不练是不行的,只练不想也是不行的. 有些题目虽然看懂了,但还不一定会做,会做了也不一定规范、准确. 所以只有通过模仿、练习及反思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灵就是要学会灵活运用知识,熟悉基本套路的各种变形和应用,理解它的实质以及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弄清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找到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笔者就是想通过文中的例子说明题目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同学们学会去解这类三角应用题. 当然,回归课本并不是单纯地做课本练习题,而是带着问题看课本,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知道命题者究竟想考什么,遇到类似的问题怎么办,这样的复习就能事半功倍了.endprint

在高三复习三角函数时,笔者从课本练习题和一些模拟试题中,发现了几个相关联的问题,于是把它们“串”起来说一说.

例1 (苏教版必修4第49页)一铁棒水平通过如图1所示的直角走廊,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证明棒长L(θ)=+;

(2)当θ∈0,时,作出上述函数的图象(可用计算器或计算机);

(3)由(2)中的图象求L(θ)的最小值(可用计算器或计算机);

(4)解释(3)中所求得的L是能够通过这个直角走廊的铁棒的长度的最大值.

图1

例1是一道课本练习题,所设计的四个问题逐层推进,从第(1)问的棒长的表示,到第(3)问求棒长的最小值,再将问题深化到第(4)问的解释能通过这个走廊的铁棒长度的最大值. 虽然本题的最值需借助于其他工具,但问题的设计和引导能使得我们相对容易地接受这个应用模型.为了便于计算,我们可将题中的数据加以修改.

例2 一铁棒水平通过如图2所示的直角走廊,问:

(1)用θ角表示铁棒长度L(θ);

(2)求能通过这个直角走廊的铁棒长度的最大值.

图2

分析:走廊的拐角将铁棒分为两段,求三角形的边长是解题目标,构造三角形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1)过点M分别作墙壁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C,D. 在Rt△ACM中,CM=1.2,∠CAM=θ,所以AM=. 同理,BM=. L(θ)=AM+BM=+=0<θ<.

(2)令t=sinθ+cosθ=·sinθ+∈(1,],则sinθ·cosθ=. L==1.2·=2.4·=2.4·. 因为t-在区间(1,]上单调递增,所以当t=时,L(θ)取最小值.

答:能通过这个直角走廊的铁棒长度的最大值为 m.

由例1和例2可以看出,课本题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它们会作为模拟试题和高考试题命制的源泉. 解题时,我们又注意到为了能使得通过走廊的铁棒尽量长,铁棒总是倚着拐角处. 如果把拐角看做一点,将铁棒看成一直线,则该直线始终经过拐角的那一点. 于是题目又可修改为:

例3 如图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过点M(1.2,1.2)的直线分别与x轴正半轴、y轴正半轴交于点A,B,求线段AB长度的最小值.

图3

分析:本题给出点M的坐标,引入直线的斜率k(k<0)是常规思路,但求出的A,B两点的坐标相对烦琐,再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或勾股定理表示出的线段AB长更加麻烦,很难再去求出线段的最值(请读者自行尝试). 考虑到本题与例2的相关性,可用三角知识来解决.

解:设∠BAO=θ,过点M分别作x,y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C,D. 则CM=DM=1.2,AB=AM+BM=+θ∈0,?摇,以下过程同例2.

从例3可以看出,两道载体完全不同的题目,经过转化后,思路和方法变得完全相同. 问题还可以进一步演变为:

例4 一宽为1 m的平板车水平通过如图4所示的直角走廊,问:

(1)用θ角表示平板车的长L(θ);

(2)求能通过这个直角走廊的平板车长度的最大值.

图4

解:(1)设∠AFD=θ,在直角三角形ADF中,DF===. 同理,在直角三角形BCE中,CE=BC·tanθ=,所以AB=CD=EF-DF-CE=EM+FM-CE-DF=+--=0<θ<.

(2)令t=sinθ+cosθ=·sinθ+∈(1,],则sinθ·cosθ=,所以L==2·. 令m=2t-1∈(1,2-1],则t=,所以L=2·==. 因为m-在(1,2-1]上单调递增,则当m=2-1即θ=时,L(θ)取得最小值4-2.

答:能通过这个直角走廊的平板车长度的最大值为(4-2)m.

从例4不难发现,在与几何图形有关的最值问题中,引入角作为变量可以使得边角关系更简洁.

例5 一走廊拐角处的横截面如图5所示,已知内壁FG和外壁BC都是半径为1 m的四分之一圆弧,AB,DC分别与圆弧BC相切于B,C两点,EF∥AB,GH∥CD,且两组平行墙壁间的走廊宽度都是1 m.

(1)若水平放置的木棒MN的两个端点M,N分别在外壁CD和AB上,且木棒与内壁圆弧相切于点P. 设∠CMN=θ,试用θ表示木棒MN的长度L(θ);

(2)若一根水平放置的木棒能通过该走廊拐角处,求木棒长度的最大值.

图5

解:(1)连接PQ,过点P作PR⊥GQ于点R,过点P作PS⊥AB于点S. 因为PR∥CD,所以∠PQR=θ. 在△PQR中,PR=sinθ. 又由SR=2,所以PS=SR-PR=2-sinθ. 在Rt△PSN中,∠SPN=θ,所以PN==. 同理,PM=,则MN=PM+PN=+=0<θ<.

以下过程同例4.

例5仍然以角为核心,利用圆的切线以及走廊的直线部分构建直角三角形,把看似复杂的问题化归到具体图形中,所求线段自然迎刃而解. 而且巧合的是,例5与例4的L(θ)关于θ的表达式完全相同,那么这两道题有没有必然联系呢?

分析:过点Q作与MN平行的直线,分别与AB,CD两边相交,过点M,N作这条平行线的垂线,垂足分别为H,I,过点Q分别作AB,CD的平行线形成墙壁,则例5就转化为宽为1 m的矩形平板车MNIH欲通过宽为2 m的走廊,求能通过这个走廊的平板车长度的最大值,显然这就是例题4了.

图6

由这些相关例题我们不难发现数学题目命制的源泉是课本,试题研究就要充分挖掘课本上的典型例题和习题,通过适当转化、拓展、延伸、变形与综合,加深对核心概念及核心数学思想的理解与掌握,达到增强知识理解、培养数学思维的目的. 基础较薄弱的同学,应该仔细阅读教材,认真琢磨书上的例题,牢固掌握课本上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体会其中包含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基础较好的同学更应该研究教材,达到准确掌握、熟练运用的程度. 钻研教材就是为了吃透教材,吃透教材主要体现在三个字:准、熟、灵. 准就是对每个知识点都要准确掌握,不能似懂非懂,模棱两可. 阅读课本不能一目十行,或只关心课本上的题目,而应该是对课本逐字逐句钻研,从而达到透彻理解的效果. 熟就是对学过的内容能熟练运用,能很快找准解题思路. 对于数学只看不练是不行的,只练不想也是不行的. 有些题目虽然看懂了,但还不一定会做,会做了也不一定规范、准确. 所以只有通过模仿、练习及反思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灵就是要学会灵活运用知识,熟悉基本套路的各种变形和应用,理解它的实质以及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弄清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找到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笔者就是想通过文中的例子说明题目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同学们学会去解这类三角应用题. 当然,回归课本并不是单纯地做课本练习题,而是带着问题看课本,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知道命题者究竟想考什么,遇到类似的问题怎么办,这样的复习就能事半功倍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铁棒平板车木棒
挑木棒
跨越式电动平板车的设计与应用
挑小木棒(节选)
铁棒锤质量标准研究
自行式液压平板车集群式管理的研究
能量几个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