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巫溪”是怎样炼成的

2014-12-03 01:06陆睿韦达韬张万盈
当代党员 2014年12期
关键词:北门巫溪好人

陆睿 韦达韬 张万盈

编者按:

“感动中国人物”姚厚芝、“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刘坤贤、“全国节约之星”龚方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赵世术、全国优秀乡村医生郑子全……

巫溪,一个人口仅54万的山区贫困县,何以能涌现出如此“海量”的道德楷模?

“与各级党委、政府的精心培育和宣传引导有关,我们特别注重精心呵护每一颗善良的种子,让好人好事蔚然成风。”巫溪县委书记唐德祥说。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并把其作为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如何推行德治?巫溪的探索值得推广和解剖。

谜面:何以推出“厚德巫溪”以德治县战略?

谜底:北门沟小区“垃圾”事件引发的启示。

2007年2月11日,重庆市巫溪县委、县政府门口,出现了两个人影。

“解放快60年了,我们北门沟1100多人还住在垃圾堆里,你们要拖到哪一天才处理?”看到有县领导进出,他们就冲上去大声质问。

质问者是城厢镇北门沟小区居民陈振翠和一位社区党员。

在巫溪,陈振翠可谓“大名鼎鼎”——为当地环境整治的事,她经常到政府各部门“闹腾”。

当天,一位县领导跟着陈振翠来到北门沟。

到了小区,抬眼一瞧——垃圾如山,污水横流……

如此情状,让那位领导顿感愧疚。

可是他转念一想:“全县这么多大街小巷,为什么唯独北门沟垃圾堆得这么久、这样多?县委、县政府有责任,北门沟的主人们又该承担什么责任?”

一语惊醒梦中人。

当天夜里,陈振翠就和党员们开会商议——动员社区居民,打一场环境卫生保卫战!

第二天,近1000名群众拿着扫帚撮箕,云集北门沟——7天后,70多吨垃圾被清扫一空,污水沟也被清理干净。

随后,居民们又选出监督员和巡查员,制订了相关长效制度。

这下,没人再乱丢乱堆垃圾了。

“公共卫生是大家出力换来的,因此自己维护环境的自觉性也高。”居民们说。

为配合当地群众的行动,县政府随即调拨20万元资金,硬化了道路,安装健身器材、种花种树……一年内,北门沟面貌一新。

保卫战告捷,一算账——如果全部由政府推动,至少要花200万元;而在群众参与下,只花了20万元。

这下,县委、县政府“醒”了。

“政府说修路,群众赞成——可是就有人不愿拿出土地。”

“社区脏乱,居民骂环卫工懒——自己却长期乱扔垃圾。”

“村里治安差,乡亲们意见大——自己却为了一点小事和别人‘干架。”

…………

一些党政干部由此觉得:“穷乡僻壤谋发展,凝心聚力是道坎。”

然而,“北门沟经验”证明——凝心聚力并不难,只要善用“德治”。

于是,“厚德巫溪”德治战略应声出台。

密码一:“好人”引领以修身

——通过持续挖掘和宣传“巫溪好人”这些“点”,激励巫溪人抬升道德基准

2008年,因为突发脑溢血,巫溪县下堡镇石门村村民杨光芝的儿子瘫痪了。

厄运面前,杨光芝担起了照顾儿子的重任。在她悉心照料下,儿子如今已能扶床站立了。

2010年,杨光芝被评为“巫溪好人”。

在整个巫溪,“杨光芝式好人”保守估計达3700余人。

从2010年起,巫溪针对本土“厚德”群体展开了一场持续的挖掘和宣传——这场被称为“巫溪好人”的活动,投入力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不逊于任何引资项目。

为何如此“大手笔”推动?

社会大转型时期,人们受多元文化影响,价值取向具有较强的利己倾向,重现实层面、轻道德层面,形成“心难聚、力不齐”困境。

如何破除困境?

心理学上有一个“守望者效应”——如果附近有道德崇高者,人们就会“望高而高”,努力抬升自身道德基准。

对这种道德力量,孟子说得一针见血:“近墨者黑,近朱者赤。”

而“巫溪好人”,就是一个发挥“守望者效应”的工程——

茫茫人海,何处寻“好人”?巫溪推出“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是“推”——以开通“好人热线”、公布“好人邮箱”等方式,让群众主动参与推荐;县级新闻单位联合成立“寻找最美巫溪人”采访团,深入基层展开“好人搜索”。

第二步是“选”——通过现场评、网络评、信函评、电话评等方式,吸引群众积极参加,同时全程公开评选过程以增加活动公信力。

第三步是“助”——举行隆重颁奖活动,提高授奖对象知名度;设立精神文明奖励基金等长效帮扶制度,对受到表彰的县级以上道德模范给予一定物质救助;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巫溪好人”竞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

一连串“组合拳”打出,“巫溪好人”经济上得实惠、政治上有地位、社会上受尊重——“好人不吃亏”“好人得好报”的社会氛围逐渐在巫溪形成。

“巫溪还很落后,发挥‘巫溪好人的道德引领作用,能保证我们的各项发展更加健康有序。”唐德祥说。

而随着一批批“巫溪好人”被挖掘出来,他们事迹中蕴藏的道德力量,也一次次涤荡着人们的心灵,重塑着他们的灵魂——

2010年,杨光芝参加了“巫溪好人”颁奖典礼,通过电视为全县群众熟识。

电视机前,她的故事让医生向元彬泪流满面。

随后,向元彬主动找到杨光芝,免费给她儿子提供治疗。为方便治疗,他还掏钱给母子俩租了一套县城的房子。

2013年,被“好人”感染的向元彬,自己也被评为“巫溪好人”。

【路径】

如何激发“点”效应

●“发现好人”——整体联动,多手段发掘,形成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

“发现好人”一定要整体联动,巫溪主要做法有两个:一是县新闻中心、互联网信息中心、电视台等单位联合成立“寻找最美巫溪人”采访团,深入基层挖掘;一是开通“好人热线”、公布“好人邮箱”,让群众主动推荐。

●“宣传好人”——巧借外力,多渠道推介,奏响崇德尚美的舆论强音

做靓“巫溪好人”,宣传推介是关键。巫溪主要做法有两个:县内媒体开办“好人”系列专题专栏,采取图、文、声、像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多层次报道好人事迹;邀请中央电视台、新华社、《重庆日报》、《当代党员》等中央或市级主流媒体赴巫溪采访报道。

●“好人效应”——深度融合,多层面关爱,营造“好人有好报”的社会氛围

设立精神文明建设奖励基金,对受到表彰的县级以上道德模范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或救助;与银行合作,针对“巫溪好人”推出无抵押贷款。

密码二:真情相守促相助

——通过评选“家有好邻居”,重塑“门对门”的线性人际关系

2006年7月,巫溪县兰英乡,村民孔凡才砍柴时不慎摔断颈椎。

因为家贫,孔凡才拿不出医疗手术费。

危急时刻,邻居们及时伸出援手——凑足钱,让孔凡才完成手术。

大难不死,但孔凡才从此瘫痪。

孔家没了顶梁柱,生活维艰。

于是,邻居们又“承包”了孔凡才家四亩山田,让他家每年有了三四千元的收入。

2014年9月1日,《人民日报》报道了这群好邻居的故事。

三个月前,《人民日报》又报道了巫溪另一位“好邻居”——退休教师张道珍义务照顾村里“留守儿童”的事迹。

三个月被《人民日报》报道两次——如此吸引力,来自巫溪开展的另一项德治工程:“家有好邻居。”

邻里关系,曾是仅次于“亲属”和“朋友”的第三大人际关系。

“死徒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2000年前,孟子这样描述。

随着人口流动性增大,以及市场化商品房供给制度的确立,原本以村庄和单位家属院等“熟人纽带”维系的线性邻里联系被割裂,“门对门,不相认”的邻里关系随之出现。

远亲不如近邻——连邻里关系都不和睦,又何谈社会和谐?

针对这个问题,巫溪再次发力——推出“家有好邻居”活动,重塑“门对门”的线性联系。

活动启动之际,一个难题随之凸显——“他(她)又不是我邻居,我怎么知道他(她)是不是真好?”

针对这个问题,“家有好邻居”进行了全盘创新。

2014年6月6日,巫溪县通城镇龙池村。

二三十个村民拿着长条凳,到一块院坝坐下。

院坝里拉着一条横幅:“‘家有好邻居新闻发布会”——

一位村民说:“我们村14岁女孩刘世慧,她患了敏性紫癜性肾炎,没钱治。这时,村主任冉启发带领全村干部,挨家挨户为世慧募捐六万元!”

又一位村民说:“我的邻居王文明见义勇为救落水儿童;还有一次,我生病了,邻居们帮忙运送蔬菜!”

…………

很快,村干部的本子上就记满了“好邻居”的例子。

这些例子,汇集到全县“家有好邻居”信息库,在确认核實候选人事迹后,再通过报纸、电视和网络向全县进行公示。

为让群众信服,巫溪跳出了以往“组织推荐、上级确认”的简单评选模式,以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为核心导向,探索出了一条“群众评,评群众”“群众学,学群众”的评选新路子。

“好邻居”事迹可信,活动效果出奇地好。

活动启动一年里,11个月,就有上百位“好邻居”被推选出来。

在这些“好邻居”身后,“好邻居有好报”的道德力量也开始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

一篇网帖描述了这种“潜移默化”:“邻居对我来说,曾经是门对门的陌生人——可是,在看到‘好邻居事迹后,我开始主动和邻居们打招呼。三个月下来,我们家和对面的邻居已经成了朋友。现在想来,你的一句问候、一个微笑,就能交一个朋友,这样的感觉,挺好。”

如何激发“线”效应

●分类评选、全面挖掘

包括无私关爱“留守儿童”的好爸妈、精心照顾“空巢老人”的好儿女、爱心扶持“特困家庭”的好帮手、保护生态环境的好卫士、践行文明建设的好标兵等五类。

●挂牌颁证、定向奖励

通过挂牌颁证、定向奖励等方式,对邻里好人好事进行精神和物质激励;鼓励评选出的先进在村(社区)亮明身份,发挥模范作用。

●搭建平台、互动互助

搭建邻里互动互助平台,通过村(社区)联谊晚会、运动会、“坝坝席”等方式,联系密切邻里感情;创新邻里矛盾协调联动制度,及时协调处理和排除邻里不和谐隐患。

密码三·和谐自治聚合力

——通过“下放”一定的基层社会事务决策权、监督权和建议权,调动群众参加社会治理,形成“面”的突破

以前,巫溪县白鹿镇大坪村村民李某是巫溪“著名”的上访户——她甚至抱着一位县领导要跳崖。

今天,李某不仅不再上访,还帮助村里干了不少实事。

是什么让她“华丽转身”?

巫溪的回答是:以“放权”换公共意识,吸引群众参与社会治理。

“党委政府出大力,基层群众像看戏。”长期以来,基层社会治理饱受难题困扰——基层公共事务彷佛都是党委、政府的事,群众仅仅是旁观者。

为何如此?公共意识不足。

如何激发公共意识?

巫溪的回答是:开展“乐和家园”试点,吸引群众参与自治。

这个“点子”脱胎于北门沟。

北门沟的华丽转身,让巫溪县委、县政府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实现“面”上的和谐治理,必须充分发动群众参与。

于是,巫溪县委、县政府提出一条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以“法治+自治+共治”为核心,打造“个群和谐、义利和谐、身心和谐、人境和谐”的“乐和家园”。

一场“乐和”试验旋即展开,大坪村就是试点村之一。

试点第一步是选举“乐和”自治组织——“乐和协会”。

“乐和协会”理事全部由群众选举产生,主要来自致富能手、乡村教师、退休村干部等“能人”群体,在基层威望较高,且了解村民需求。

因为在村里威望高,李某高票当选协会秘书长。

试点第二步是授权——将一定村级公共事务决策权、村支“两委”监督权和建议权下放给协会,实现村民自己的事自己办、自己的事自己管。

“手里有‘权,办事有空间。”有了“权”,“乐和协会”能力大增,参加公共事务积极性随之水涨船高。

“以前,像低保户评选之类的事,我总感觉村干部玩猫腻。现在‘乐和协会也参与到评选中来,大家心里的‘疙瘩也就解开了。”李某说。

试点第三步是定职——赋予“乐和协会”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调处、安全隐患排查、重点人员帮教、环境卫生整治、便民措施落实等公务职能,同时以公文形式协调乡镇街道行政资源进行配套,以此约束和激励“乐和协会”勇担职责。

“乡亲们信任有加,我们不能辜负;村里的事情一大堆,我们都要干好。”李某说。

一年下来,她和“乐和协会”为村里干了100余件实事。

大坪村迅速从“乱村”“脏村”“后进村”跃升为“先进村。

首战告捷,“乐和家园”开始向全县推广。

在县委群众工作部牵头下,巫溪以城镇居民小区和农村自然村为单位,将全县细分为408个网格,形成了“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负责、‘乐和协会协同、公益组织助推、网格单位支持”的“乐和”治理格局。

一个以村(社区)“乐和协会”为基点、覆盖巫溪全县的“乐和网络”赫然凸显。

“‘乐和家园以居(村)民共同利益为基础,以共同参与为实现方式,以公共道德拓展空间,实现了基层德治从‘点到‘面的跃升。”有学者评价。

“乐和家园”建设,具体涵盖五方面内容——

●乐和治理

乐和治理,就是创新群众工作方法,用“共”的机制、“和”的力量,化解社会矛盾,让群众成为社会管理的主人。

●乐和生计

乐和生计,就是推行“小规模、大集群、标准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以互帮互助带动共同富裕。

●乐和人居

乐和人居,就是以乡村聚落为基础,建设具有本地鲜明特色的房屋民居,让群众广泛参与环境管理。

●乐和礼义

乐和礼义,将中国传统文化乐道尚和的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为一体,倡导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樂和养生

乐和养生,就是倡导和培育以医保全覆盖为基础的全民保健强身和自主互助的健康管理模式。

猜你喜欢
北门巫溪好人
下一站,巫溪
好人就在身边
湖北省钟祥市洋梓镇初级中学北门湖文学社
海南省北门江中下游流域面积高程积分的应用
在十八梯遇见巫溪
“巫溪洋芋”拿到出口欧盟“通行证”
霜降(新韵)
西游新记
好人
为什么“好人”的另一半也会出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