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结构优化研究

2014-12-03 13:37林凡军
山东社会科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人才队伍服务体系人才

林凡军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14 )

2014年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在我国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要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服务供给主体和方式多元化。”2014年山东将以整体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总抓手,打造特色文化服务品牌。人才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而文化人才队伍是党和国家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力量。因此,建立一支规模合理且整体实力较强的人才队伍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的基本保证。

近年来,山东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人才强省”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从政策法规、财政扶持、评估监管、管理运行等多层次、多角度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架构。然而地区发展不均衡、创新活力不足、人事制度不完善、人才队伍总体素质偏低等问题仍然制约着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进程。根据现存问题我们提出了三点对策,即“充分认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人才的重要性”,“加大对文化的投入力度,实现山东文化跨越式发展”以及“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加大文化艺术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林凡军:《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人才现状研究》,《大舞台》2013年第7期。以上对策是从总体和长远的角度提出的,其顺利实施还须解决一个基础而迫切的问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应该保持什么样的结构才是合理的。只有理清了我们的研究对象、掌握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结构问题,才可能建立一套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支撑体系。

一、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一)人才队伍结构优化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以“补足岗位、增加数量、扩大规模”为主,如今人才数量建设和规模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当前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现阶段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快速发展的需要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2010年8月,文化部制定并颁布实施了文化系统第一个人才发展规划——《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其中提出要“培养造就规模宏大、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文化人才队伍”,主要抓好“文化党政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文化艺术专业技术人才、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高技能文化人才、文化科技人才、文化外交人才7支人才队伍建设”[注]《贯彻实施〈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文化部人事司负责同志就相关问题答记者问》,参见文化部网站:http://www.ccnt.gov.cn/preview/special/3425/3437/201202/t20120227_231299.html。;2010年12月,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方案》(文社文发〔2010〕49号),其中提出了“公共文化专业人才、志愿者、业余文化骨干三支队伍健全”的要求;2013年1月文化部颁布的《“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纲要》(文公共发〔2013〕3号)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人才政策和措施,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重点培养、引进公共文化策划、组织、管理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着力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结构。上述政策指出了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结构的重要性,并对人才队伍结构优化问题提出了诸多指导和要求。

“人才结构”是一个复合型的概念,一般来说包括人才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以及专业类型分布和地域分布等不同维度的评价指标。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结构的优化程度在一定层面上决定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水平。首先,人才结构优化通过各类人才的优化组合,能够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形成“新的力量”,做到“岗得其人、人尽其才、人事相宜”,从而从内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快速发展和质量提升。其次,人才结构优化能够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价值和功能,将蕴含在人才内部的人才优势深度开发。人才结构优化要做到专人专事,给予人才充分自主权,激励人才充分实现自身价值,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贡献力量。再次,人才结构优化还便于对人才的宏观开发、管理、考核和使用,提高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运作效率。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不仅要会“用人”,也要会“管人”,通过对人才队伍的科学分类与管理,真正形成“重能力,重实绩”的评价标准,把“想做事、能做事、做好事”的人才推上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第一线。

(二)人才队伍结构优化现存问题

当前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规模和人才数量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截至2013年8月,全省已基本形成了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同时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1388个,村文化大院建成59000处,[注]常会学、苏锐:《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国文化报》2012年12月10日。覆盖率高达85%。为适应公共文化发展繁荣的需要,山东各地制定了公共文化队伍建设规划,重点落实了乡镇文化站人员编制和村(社区)文化管理人员队伍。全省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达3100多名,每个村(社区)基本达到有1名文化管理人员。然而,当前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在结构上仍然存在部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地区分布不平衡。少数一线城市和各区域中心城市集中了大量的高层次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而越到乡村、越到偏远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分布越稀少,总体水平越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的不平衡,导致了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差距。

二是基层文化建设人才匮乏,现有人才队伍不稳。目前,山东省基层文化组织以民间艺术表演团体为主,民间艺术骨干为其主要支撑,然而这一状况面临着许多现实性问题。一是艺术水准不高、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制约着基层文化的发展;二是受限于政府财力,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工资待遇不高,工作人员工作热情受挫;三是某些地市编制冻结,难以引进优秀的青年人才,现有文化工作人员年龄结构失衡;四是基层群众活动组织管理不善,或缺少活动经费,或缺少活动形式,无法形成常态化活动机制;五是民间艺术人才后继乏人,一方面老一代民间艺人不断消亡,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使得乡村年轻人大批涌入城市,农村自生性文化人才产生的基础日趋薄弱,

三是文化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技能不拔尖。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仅需要大量的专业艺术人才,也需要一批跨领域、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前者在山东省现有文化人才队伍中占据绝对优势,而既懂艺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极为缺乏。这一现状导致了公共文化供给模式单一,现有资源得不到充分整合,多元、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困难。

现有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模式难以满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人才队伍的结构问题已经成为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短板,导致文化供给的思维模式单一,资源整理利用效率低下,影响了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文化服务的深入开展。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下一阶段的重点将是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结构,在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上努力实现由“扩大规模”向“优化结构”的转变。

二、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专业类型结构

如前文所述,当前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以及专业类型分布和地域分布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尤以专业类型分布方面为甚。综合多种政策文件和学术成果的提法,当前所需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基本包括四大专业类型,分别为党政管理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文化专业人才和业余文化人才。每一类人才各有不同的专业要求,并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能。

(一)服务型的党政管理人才队伍

文化党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围绕提高科学判断形势、驾驭文化建设发展、应对复杂局面、依法行政等方面的能力,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能够推动文化事业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注]《贯彻实施〈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文化部人事司负责同志就相关问题答记者问》,《中国文化报》2010年9月10日。

服务型的党政管理人才队伍存在于服务型政府模式之中。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服务型政府要以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诉求为导向,做到“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以公众的期望决定策略的设计,以公众的需求决定服务的内容,以公众的满意度衡量政策执行的成效,以公众的评价决定政策变迁的方向。[注]《服务型政府:我国行政改革的目标选择》,人民网。

(二)复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是指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及其相应应用能力,同时具有较高的协调、组织、规划与实施等管理能力的人才。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能够充分调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的各要素,是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关键力量。

目前,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中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数量偏少、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不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懂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知识,擅长项目策划、文化经纪、资本运作的人才匮乏;二是熟悉国际惯例和规则、擅长媒介市场运作、具有战略思维的外向型经营人才短缺;三是现有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的开拓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四是文化经营管理储备人才偏少,无法满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快速推进的需求。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建设一支谙熟市场经济规律、具有丰富文化产业运作及经营管理经验的复合型、外向型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大有裨益。

(三)专业化的文化专业人才队伍

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到门类众多、分工较细、各艺术和技术门类之间难以互代的特点,不仅要保证数量,而且要注重人才队伍结构建设,要下决心解决文化系统内行政、专技人员比例结构严重失调的问题,[注]丁国琰:《创新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湖北日报》。人员引进上向技术一线倾斜,不断充实专业技术岗位。

加强文化艺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要以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为核心,培养造就一支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善于开拓的高素质创新型文化艺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注]高树勋:《努力为文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中国文化报》2010年9月8日。一方面,完善激励机制,在人员分配上向专业岗位倾斜,减少行政人员比例;另一方面,在人员进入上严格审核,相关单位优先考虑专业技术人才,大胆录用一批有热情、有专长的中青年人才。此外,要按照不同门类、不同行当的具体要求实施对口招聘,最终实现“填平补齐”。在对现有人才队伍进行优化升级的基础上,积极有效的开展文化活动。

(四)多样化的业余文化人才队伍

业余文化人才既是文化的参与者、传播者,又是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已经成为文化系统一支不可替代的有生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注]丁国琰:《创新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湖北日报》。

业余文化人才主要由三方面力量构成。一是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乡土文化能人生活在基层,成长在基层,是一支土生土长、扎根当地的文化力量。[注]《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党建研究》2011年第12期。要充分重视乡土文化能人的作用,并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其地区、性别、年龄、专长等信息登记在册,打造“乡土人才档案室”,实现人才的充分利用与人才储备。

二是民间文艺社团。他们具有业余文化特长,热心基层文化活动,是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重要力量,因此要热情鼓励扶持他们,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充分发挥其作用。[注]李伟:《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求是》2011年第23期。在条件允许的地区、社区甚至学校、企业等组织内扶持成立各类民间文艺社团,力争实现乡镇、街道以及规模以上机构或组织的全覆盖。同时,实行民间文艺社团分级制度,对达到规范性管理、常态性活动等条件的文艺社团采取“以奖代补”等鼓励性政策,打造样板性文艺社团。

三是文化志愿者队伍。志愿者是各类文化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执行者,要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注]周世敏:《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光明日报》2013年12月3日。形成专兼结合、广泛参与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格局。山东省在县、乡两级,吸取志愿者建立群众文化辅导团,在政府文化部门的指导下,面向群众开展辅导、培训、咨询等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目前全省群众文化辅导团已发展到20万人,全省登记在册的庄户剧团有5600多个,业余文艺骨干44多万人。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强对各类专业型人才队伍的管理和引导,推动其充分发挥自身价值,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强有力支撑。要用先进文化思想牢固占领文化阵地,使服务型的党政管理人才、复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化的文化专业人才以及业余文化人才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形成县市、乡镇、街道、社区、农村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上下贯通、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文化人才队伍网络。[注]丁国琰:《创新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湖北日报》。

三、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结构优化

应继续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加大对四大专业类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同时根据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在覆盖省、市、县、乡、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支撑下,制定科学合理、纲领性的文化人才培养、发展规划,以此作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统一指导。落实到实施层面,除了在制度、经费、编制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外,还应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继续完善职业资格准入与评价机制

“为建立一支优化、精干的公共行政人才队伍,世界各国对公共行政人才资源的录用都非常严格。一般根据法律规定,按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通过竞争性考试与考核方式择优选拔录用公共行政人才。选拔录用过程中始终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公开考试,平等竞争,严格考核,择优录用,严把公共行政人才资源‘入口’关。”[注]徐永利:《以服务型政府为导向的公共行政人才资源开发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从业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公共文化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共文化产品的质量,因此要积极探索建立针对行政人才和专业人才的准入机制。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方案》提出要“建立公共文化专业人员的资格要求和聘任制度”,山东省已经开展了文化从业资格考核和认证,把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的业务考核和资格认证纳入工作范围,以此激发从业人员学习业务技能的积极性。

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要建立以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12月22日。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形成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注]参见《关于加快发展人才市场的意见》(国人部发[2004]12号 ),2004年2月16日。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制度。[注]胡锦涛:《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重点要抓好四个方面》,中国新闻网。

坚持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改革和完善人才福利制度,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领域向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重点倾斜。逐步探索实施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技术要素分配制等多种分配形式,表彰杰出贡献人才。

(二)建立和完善常态化的培训与交流制度

“公共行政人才资源培训是国家行政机关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职位的要求,通过多种形式,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公共行政人才资源进行政治理论、业务知识等方面的训练……不断提高他们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吸收与借鉴能力、消化与转化能力、科学预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注]旷勇:《公共行政人才资源开发与服务型政府构建》,湘潭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常态化的培训与交流制度对于持续、稳定的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落实到实践层面,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一是要搭建文化服务人才终身学习平台,对文化人才进行持续培训。在信息社会,知识、理念、技术日新月异,公共文化服务要实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必须时刻紧跟时代潮流和政策动向。终身学习平台将为人才队伍提供持续学习的机会,促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活动能力。此外,这一平台的搭建将为人才队伍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增强队伍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是要定期举办各类文化专题培训班,增强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的知识储备,使其与时俱进,与政策同步,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同步。从2010年开始,山东省实施文化站长轮训计划。文化站长常态化培训有助于提高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组织活动能力,连续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宣传骨干,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

三是注重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通过各种载体,积极引导广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弘扬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使文化工作者成为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高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注]《关于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温州网。目前,山东全省已经确定了100个基层公共文化辅导工程示范点,市、县也分别确定辅导点展开辅导培训活动,仅2012年以来,市、县两级就免费培训乡镇文化站长和乡村文艺骨干2.2万余名。

四是各级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工程,多渠道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文化艺术人才,以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以良好机制激励人才。[注]王伟:《提升和壮大特色优势文化产业》,《甘肃日报》2013年3月1日。通过开展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养一批具有一定创作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编剧人员、各类地方戏作曲人员;遴选编剧、作曲、舞蹈编导、导演、舞美设计人员等,资助他们前往艺术院校学习;选拔优秀青年演员向全国知名表演艺术家拜师学艺,使他们成为基层文化工作的骨干人员。

五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作用,依靠高等院校培养一批高学历、高层次的文化产业专门人才和文化事业管理人才。建立健全基层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机制,面向高校选拔公益性文化单位负责人;设立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总之,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常态化的培训与交流制度,加强对文化单位各类专业型人才的岗位培训,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实、业务精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为山东文化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

(三)实施文化志愿服务工程

实践证明,广泛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引导人们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提升道德境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推动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深入开展,丰富人们的日常精神文化生活;有利于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壮大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随着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文化志愿服务将逐渐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2012年9月,文化部和中央文明办《关于广泛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文化志愿服务开始进入规范化推进的新阶段。山东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首先要大力宣传文化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奉献的良好社会氛围;其次要建立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并将其纳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总体规划;要加强对志愿者的指导和激励,推选出一批文化志愿服务先进集体、优秀文化志愿者和文化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再次,要加强理论研究,总结成功经验,创新工作方法,为持续有效的实施文化服务志愿工程提供理论支撑。

(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分类数据库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顺利推进要依靠人才来兴文化、办文化、管文化。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建立在对人才科学管理的基础之上。依托于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人才分类数据库,可以有效实现公共服务体系人才队伍的高效化、便利化管理与使用。

文化服务人才分类数据库的建设,要按照专业和特长分门别类建立人才信息数据库,为民间艺人和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个公共、开放的展示平台,为用人单位和待业人才牵线搭桥,做到“人尽其才,人岗匹配”,真正实现文化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文化服务人才分类数据库的建设,要以县(市)区为单位进行统计,充分、系统地对区域内党政管理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文化专业人才和业余文化人才进行摸底、建档,将专业、经验、特长等相关个人信息系统录入电子平台存档,保持数据库的常态化更新,实现对各类人才的动态化管理。

通过建设文化人才分类数据库,加强对文化人才的储备和管理,有效地整合现有文化人才资源。要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加强分级分类指导,实行动态管理,更好地发挥文化人才在建设文化强省中的积极作用,为政府推进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从而不断提高山东省的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四、结语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全民文化标准化、均等化,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目前,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制约着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坚持“人才兴文”战略,推进专业类型人才引进工作,加强人才结构优化力度,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并通过科学合理的配置,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终实现对人才资源的充分整合利用,从而为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推动其向更高阶段、更高形态发展。

猜你喜欢
人才队伍服务体系人才
建设门诊“老年友好型”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探讨
人才云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充分发挥培训引领作用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建设服务体系 助力乡村振兴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