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自由刑执行机制改革研究——以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为视角

2014-12-03 12:33张德军
法学论坛 2014年4期
关键词:刑罚罪犯矫正

张德军

(济南大学 法学院,山东济南 250022)

【实务观察】

短期自由刑执行机制改革研究——以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为视角

张德军

(济南大学 法学院,山东济南 250022)

针对短期自由刑的弊害,从我国刑事政策的调整背景出发,依托刑法修正案(八)对社区矫正制度的正式确认,将短期自由刑的执行通过缓刑制度与内容严谨的社区矫正制度做一体化设计,既保留了刑罚威慑力,又符合行刑社会化原则,顺应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要求,是一种有益和可行的思路。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和缓刑机制的合理化构建是一体化改革的关键。

短期自由刑;执行机制;社区矫正;缓刑

一、引言

自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行刑社会化目标的产生,短期自由刑受到越来越强烈的质疑,其存废及改革逐渐成为一个国际性话题。在我国,随着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元社会结构的逐步形成,传统的“国家本位”的犯罪控制模式和以设施内处遇为中心的行刑机制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加上国际短期自由刑改革的外部因素,促进了我国学界对短期自由刑制度改革的极大研究兴趣。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短期自由刑易科以及某些局部环节的改革与完善,很少将其置于我国法律制度自身的变迁规律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整体环境中进行研究。这种脱离了我国的现实国情和法律体系特点的变革很难取得成功。因此,笔者试图从我国刑事政策的调整的背景出发,依托我国刑法关于社区矫正的新规定,提出将短期自由刑通过设计合理的缓刑制度与社区矫正结合起来,创立一种符合国情实际的自由刑执行整体改革模式,以促进我国自由刑制度的改革符合现代刑罚制度的发展和目标要求。

二、短期自由刑的弊端之源:高度封闭的设施内处遇

(一)短期自由刑之弊端表现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刑罚制度的进步,短期自由刑存在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德国刑法学家李斯特对短期自由刑进行了深刻批判,认为其完全不符合刑罚制度的目标,既不能改善也不能威吓犯罪人,只会造成对其自尊心的摧残而已。意大利刑法学家胡列塔(A deForesta)认为,短期自由刑过短的执行期限不仅不能有效矫正犯罪人,还造成其利用监禁机会学习和积累犯罪经验。刑法学者昆赛尔(Quensel)进一步指出,短期自由刑存在如下危险:(1)对于家庭与社会支持背景脆弱的罪犯,短期自由刑的执行是不可逆转的打击;(2)增加复归职业及社会生活之困难,致增加重大之财政上及精神上之负担;(3)对于人格尚未完善或者异常者,短期自由刑的执行,会增加其精神障碍之危险。*参见张甘妹:《刑事政策》,台湾三民书局1979年版,第275页。从一般意义上说,短期自由刑的弊害表现为如下方面:第一,刑期短暂,无法完成罪犯矫正与改善,以至于因严厉性弱而威慑力不足,因而很难实现刑罚的特殊预防功能,导致罪犯服刑期满后的再犯率很高。第二,监狱亚文化的存在导致罪犯发生交叉感染,增加其再犯可能性和人身危险性。第三,短期自由刑给罪犯带来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灾难,罪犯被释放后难以重新回归社会。第四,过度关押造成监狱人满为患,增加了行刑成本。

上述诸多弊害的产生,源于短期自由刑的执行方式——特定设施内高度封闭的监禁刑。监禁刑造成矫正目的与矫正手段之间的尖锐冲突,“虽然它(监狱机构)一度被看做是能够将犯人之犯罪习惯改造为诚实生活,将罪恶转化为美德,但事实上它并不具备该种能力。人类的任何惩罚都不可能做到这一点”。*郝方昉:《刑罚现代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5页。监狱行刑所谓的对罪犯的再社会化的这种主观追求,在客观上完全可能带来罪犯的监狱化后果。监狱的高度封闭性与正常的开放社会形成完全不同的环境对照,将罪犯置于反常的社会环境——监狱之中,却期待他能逐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克服的悖论。监狱行刑严重损害了罪犯的精神健康,使他们缺乏安全感、丧失自主性,并导致心理扭曲变形;它迫使罪犯身处非正常的社会环境之中,使其丧失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机会与条件;对被害人因犯罪造成的损失的弥补毫无助益。*参见樊凤林:《刑罚通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40页。

(二)相关改革实践及简要评析

针对短期自由刑因监禁处遇所造成的种种弊端,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努力探索改革与完善途径,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与完善方案。这些方案主要可以归类为两种:一种是替代型改革方式,旨在彻底抛弃监禁刑之适用,代之以训诫、罚金、取消特定领域的资格或者强制劳动改造等措施;另一种是完善型改革方式,旨在极力促进减少短期自由刑的适用,具体包括微处分制度、起诉犹豫制度和缓刑宣告制度。

就易科训诫而言,训诫之意在于严厉谴责罪犯应当以其触犯之罪为戒,不得重蹈覆辙。训诫属于非刑罚方法之一,其适用范围只是那些犯罪动机出于正义感或者是公益性目的的犯罪行为,并且其从宽的情节特别突出,从而使其适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将短期自由刑易科为训诫,即一种非刑罚方法,有损刑法的严肃性,目前国际上适用易科训诫的立法例很少。就易科罚金而言,虽然有利于避短期自由刑之弊害,以出纳金钱的方式来换取人身自由,避免短期关押引起刑法目的之阙如,但是单纯易科罚金容易动摇法律之正义属性,使刑罚之报应功能无法体现,加之罚金刑在我国刑法中的附加刑地位,如果使易科规则化,将会混淆不同性质的刑罚,触及我国刑罚体系的构架。我国目前整体法律制度与文化背景不具备罚金刑完全替代短期自由刑执行的土壤。

强制服劳役是指强制罪犯提供一定期限的无偿劳动,以取代关押在监狱或者其他场所服刑的刑罚执行方式。短期自由刑易科强制服劳役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短期自由刑的一些弊端,可以培养罪犯的社会责任感和悔罪意识,更容易使受害人获得一定经济补偿和精神宽慰,满足受害人朴素的报复主义的心理,然而主张在我国的刑罚体系中植入强制服劳役的易科刑种,缺乏法律依据,我国目前不存在强制服劳役这种替代措施的制度空间。

易科剥夺资格是指审判机关禁止罪犯从事某种行业或者进入特定区域从事一定的活动的自由。就其形式而言,剥夺资格与我国附加刑中的剥夺政治权利存在类似之处,因此若将剥夺资格作为短期自由刑的易科刑在我国的刑罚体系中加以规定,就需要明确其与剥夺政治权利之间的区分,否则便会产生立法上的冲突与困惑。我国《刑法修正案(八)》明确规定,对于宣告缓刑的罪犯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判令禁止其在缓刑考验期间从事特定事务、会见特定的人,以及进入特定场所。这一规定和易科剥夺资格存在相似之处。然而如同上文所述的易科强制服劳役一样,由于我国的传统观念和司法习惯,短期自由刑易科剥夺资格刑的适用存在着巨大的社会认同障碍。

短期自由刑的完善型改革方式倡导立法上仍然保留短期自由刑,只是追求在司法领域尽量避免短期自由刑的宣告和执行。这种完善型改革方式具体包括微处分制度、起诉犹豫制度和缓刑宣告制度。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虽然没有完全排斥微处分制度和起诉犹豫制度,但因其存在的空间过于狭窄,难以形成普遍的适用规则。宣告犹豫制度在我国主要表现为缓刑制度,但是因为我国缓刑制度设计不合理,缺乏有效的执行监督制度和缓刑撤销制度,对罪犯的改造效果有限,难以获得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这就大大影响了我国法院对短期自由刑宣告缓刑的适用率。

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短期自由刑的改革应立足于本国国情,批判性地吸收国际社会改革成功的经验,处理好犯罪控制模式和相关法律制度之间的协调性以及罪犯社区矫正与社会安全保障之间的均衡关系。在我国,短期自由刑的改革应当采纳完善型改革模式,唯有如此,才可在遵循罪刑均衡原则和保留短期自由刑威慑力基础上达到促进行刑社会化和保障社会安全的刑罚目的。有效的矫正应当建立在开放而轻缓的刑罚制度基础之上,但社会安全的保障又要求刑罚具有足够的威慑力。基于此种均衡性考量,可将在可撤销缓刑基础上的社区矫正作为短期自由刑执行较为理想的整体改革模式。

三、短期自由刑执行改革的出路:从设施内处遇走向社区矫正

设施内处遇所存在的重大缺陷促进了国际社会寻求并尝试更为有效的刑罚执行模式。社区矫正这一新的刑罚执行制度开始呈现在世人面前。20世纪中叶,社区矫正制度首先在英美法系国家司法实践中运用,并因其特有魅力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20世纪下半叶以来,社区矫正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各国适用最广泛的刑罚执行方式。我国《刑法修正案(八)》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社区矫正制度,这是我国刑罚制度发展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与监禁刑相对的行刑方式,社区矫正力图利用社区环境,避免刑罚的封闭执行,在刑罚执行机关主导下,依靠社会组织和社会志愿者的帮助,对罪犯进行心理和行为矫正,以促进其刑满释放后顺利重返社会。*参见范燕宁:《社区矫正的基本理念和适用意义》,载《中国青年研究》2004年第11期。

(一)社区矫正克服了短期自由刑固有弊端

社区矫正制度自诞生以来就以与监禁刑完全不同的行刑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它将恢复性因素融入其中,关注对罪犯的心理治疗,吸收广泛的社会成员参与,重视多元主体之间的对话交流,这种模式对于罪犯的改造具有多种积极的作用。

1、社区矫正克服了短期自由刑的封闭性。与依靠国家强制手段以贯彻绝对服从规则的监狱行刑方式不同,社区矫正利用开放性的社会资源,通过社区组织,保持刑罚执行者和作为被执行者的罪犯之间的融合与接纳的关系,社区矫正可以有效避免与世隔绝的监狱执行刑罚所产生的种种弊端。其一,罪犯身处自己熟悉的社区,在服刑的同时学习和掌握适应社会发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融入社会正常的主流文化,重塑正常的生活信念和人格,接受社会新观念,保持与社会发展同步。其二,罪犯处于相对宽松自由的空间,有效避免了集中关押造成的不同类型罪犯之间的接触与交流机会,降低了“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其三,社区矫正以罪犯健全人格和正常社会关系的恢复为宗旨,注重促进罪犯婚姻家庭等各种社会关系的维持与互动,避免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其四,罪犯在矫正过程中更直观地认识到自己行为给被害人和社区造成的严重伤害,有利于促使其产生悔罪心理,更加坚定的弃恶扬善,彻底放弃继续危害社会的行为恶习,以便顺利重返社会,以实现犯罪预防的刑罚目的。

2、社区矫正符合刑罚人道主义原则的要求。社区矫正以罪犯的重返社会为宗旨,以各种有针对性的帮教手段,关注罪犯正常人格的重塑,致力于培养罪犯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能力,体现了对罪犯的关爱与宽容精神,这些都是刑罚人道主义在社区矫正中的典型表现。同时,社区矫正通过广泛的社会监督措施保障罪犯的人格权、劳动权、申诉权、婚姻家庭权利等一系列合法权利的行使,避免了行刑机构滥用权利,任意剥夺、侵害服刑人员的权利与自由的可能性。罪犯在社区中服刑,主要履行一些必要的社会公益劳动、心理矫正和技能培训活动,在社会生活和其他方面与普通人没有太大差别。这一系列人性化的处遇,有效避免了因消极控制和残酷折磨而给罪犯造成的不良后果。*参见姜雯:《刑法的最后手段原则之解读》,载《法学论坛》2011年第2期。

3、以个案矫正为主的社区矫正模式使得矫正更为有效。与重在对罪犯集中管理的监禁刑不同,社区矫正主要通过个案矫正方式实现对罪犯有针对性的改造。完善的社区矫正制度能够做到在对不同罪犯的危险性、心理状态、矫正项目需求、矫正效果等方面进行科学系统的量化评估的基础上,创立专业矫正团队,设计包括刑罚执行项目、个性矫正项目、心理障碍矫正项目和群体融入性项目等矫正个案,推行个性化、社会化的社区矫正措施,并在矫正过程中根据罪犯矫正情况及时调整矫正方案,以便促进罪犯尽快融入社会,避免重新犯罪。

4、社区矫正降低了行刑成本。社区矫正制度诞生和深受国际社会欢迎的重要动因是,与监禁刑相比,社区服刑的经济成本较低,能够大大缓解国家财政压力。依靠社区力量和文化环境的积极影响对罪犯实施矫正,不仅降低了国家对监狱硬件设施的投入,也使监狱机关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矫正那些罪行严重必须予以监禁的罪犯。这正与当今国际社会应对犯罪所采纳的“轻轻重重”处遇原则不谋而合。另外,社区矫正更有利于引进社会资源,如吸引具有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犯罪学、法学等知识的专业人员与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帮教工作,这既能减少社区矫正机构在编工作人员的数量,又能提高矫正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改善矫正效果,从而达到优化行刑资源的效果。

(二)社区矫正与罪犯危险控制

促进罪犯顺利重返社会固然是社区矫正的根本目标,但是保障社区安全是社区矫正制度得以实施不可忽视的前提。社区矫正的推进应当考虑社区安全保障,这是社区矫正制度能够长久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笔者认为,可以从建立罪犯危险评估体系,完善分级管理制度,引入与发展个别化的矫正项目入手来实现社区矫正对社区安全的保障。

1、建立罪犯危险评估体系。应当根据罪犯的犯罪原因以及类型、再犯可能性、犯罪相关诱因(如就业困难、吸毒或无家可归等)及犯罪情节、罪犯身体健康状况、危害被害人及社会公众危险性等因素确定危险评估等级,由社区执行部门作出详细的书面监督计划。监督计划应特别注明罪犯的危险因素,包括在什么地方罪犯容易表现出其社会危害性,如何控制该种危险;罪犯对被害人的态度;如何降低再犯危险;对不同罪犯安排何种刑罚与监督规定等。罪犯危险评估系统可以保障定期对每个服刑罪犯的危险情况进行科学评估,有利于社区矫正机构根据环境变动和罪犯危险性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矫正措施,以实现罪犯矫正与危险控制双重目标。在英国,罪犯从审判之初到刑罚执行都要持续不断的接受危险评估,并且社区执行人员通过参与监狱实施的刑期管理对罪犯危险性进行判断,这些实践对于犯罪的矫正和社区安全的保障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从我国矫正实践看,已经具备一定的建立罪犯危险评估系统的基础,包括罪犯评估、矫正方案制定与实施等矫正个案工作和心理矫正的推进,初步建立了危险评估专业队伍。

2、设立与完善分级管理制度。分级管理制度也称为累进处遇制度,国际社会通行的基本分类有两种:一是,将罪犯服刑过程分为几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矫正措施;二是,在矫正机构内划分宽严不同的管理级别。该制度的本质在于利用自由刑执行的弹性,激发罪犯改善的积极性,促进其奋发努力,自觉接受心理与行为的矫正,并且逐渐加以社会生活的训练,最终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生活。该制度不仅可以实现对罪犯危险的有效控制,还可以合理配置社区矫正资源,促进社区矫正成本降低。在美国的德拉华州,社区矫正分为四级:管理监督级、缓刑与假释监督级、强化监督级、设施内监禁级。根据罪犯危险性增加,或者存在新的危险,逐步适用控制力度更强的管理级别。在我国社区矫正试点中,北京等地已经在尝试推行对社区矫正对象分级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3、引入与发展个别化矫正项目。社区矫正目的的实现,依赖于丰富而完备的矫正项目。社区矫正机构可以针对不同罪犯认知矫正与行为矫正、社会技能训练、心理危机干预、职业生涯规划、再犯预防教育等需要,引入与发展个别化矫正项目,以实现有效的个案矫正。在英国,社区矫正机构通过推行各种有针对性矫正项目降低罪犯危险。例如,2003年推出的适用于年满18周岁不满20周岁具有较大入监危险的罪犯危险控制项目“强化控制与转变”, 该项目的危险控制包括电子监视和警察监视;2001年到2002年推出的强化思维训练项目、推理与改正项目、一对一小组项目等。在美国,为了实现“监督控制、服刑与制裁的平衡”的社区矫正目标,法律不仅规定社区矫正机构要对罪犯建立“心理治疗”、“控制管理”、“家庭暴力”、“认知重建”、“毒瘾治疗”等项目以促进罪犯转化,而且规定有电子监控、日报告、集体控制等对危险性大的罪犯控制。*参见National Probation Service.(2002)Performance Raport 4 Year Ending 2001-02.London:National Probation Service.比较而言,我国社区矫正内容匮乏,矫正技术落后,缺乏有针对性的矫正项目,造成社区矫正往往流于形式,不能从根本上转变罪犯心理缺陷及行为习惯,社区矫正期间的危险控制基本局限于罪犯违法犯罪后的强制管理和刑罚再制裁措施。

总体而言,我国自引入社区矫正活动以来,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但是,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在很多方面存在欠缺:(1)立法不完善。社区矫正立法空缺是我国当前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最大障碍,这导致了我国社区矫正的推行陷入“合法性危机”,造成了司法机关在处理相关案件中的诸多困惑。因此急需制定完善的社区矫正法,就社区矫正的重要内容,包括社区矫正的性质、条件、适用范围、监督管理、保障体系、运作程序以及矫正机构权限职责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2)社区建设不成熟。成熟的社区是社区矫正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我国要建立起真正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区矫正制度,依赖于发育成熟的社区,应当确立由政府引导培育社区自我管理功能和社区文化认同感的思路。(3)缺乏有效的社会参与机制。我国目前社会参与力量还很单薄,难以形成促进罪犯积极改造的社会环境。应当建立社会参与激励机制,充分发掘社会资源,广泛吸收社会各界专业人员和志愿者加入社区矫正服务工作队伍,以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通过对罪犯施加积极的协助、教育、感化与帮扶,最终形成有效的社区矫正机制。

四、短期自由刑执行走向社区矫正的关键:完善的缓刑制度设计

短期自由刑执行从设施处遇到社区矫正,在较为充分关注与尊重罪犯权利的同时也意味着刑罚威慑力的下降,从而可能因罪犯的危险控制的减弱而危及社会安全。因此应当建立一种短期自由刑的设施内处遇和社区矫正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以强化罪犯改造的心理压力和动力。设施内处遇和社区矫正一体化的运行机制的设立,以完善的缓刑制度为关键。缓刑制度的完善应当包括三个方面:(1)建立判决前缓刑审查机制;(2)保持缓刑后社区矫正过程中足够的惩罚力度;(3)设计合理的缓刑撤销机制。在完善缓刑机制的基础上,可以扩大缓刑适用范围,以实现短期自由刑的执行更充分地走向社区矫正。

1、建立判决前缓刑审查机制。判决前缓刑审查机制的建立,旨在确定哪些罪犯适合缓刑以及相应的社区矫正,以保证矫正效果和社会安全的实现。判决前决定是否宣告缓刑,主要考虑两个方面:(1)综合罪犯的犯罪事实和犯罪前后的悔罪表现。具体内容包括:其一,犯罪情节的轻重。重点考察是否属于犯罪过失、防卫过当、中止犯、胁迫犯。其二,悔罪表现。审查犯罪之后对已犯行为的否定和改过自新的意识、是否有弥补自己罪行的措施,如是否存在自首、坦白、积极赔偿被害人损失的行为。其三,再犯危险性的大小。主要涉及是否在审判时尚有继续犯罪的可能性,如意图打击报复、继续使用犯罪所得等。其四,犯罪对象情况。是否属于集团犯罪首要分子、累犯、未成年犯、怀孕妇女犯罪或者75周岁以上老年犯。(2)缓刑听证。缓刑听证由基层社区公众的广泛参与,可以保障缓刑判决的公正性,避免法官的主观任性,同时能够为缓刑罪犯下一步面临的社区矫正提供广泛的社会认同与支持基础。因此,在决定是否适用缓刑的时候,应当充分吸收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就罪犯的犯罪事实、悔罪表现、犯罪情节、对社区可能产生的影响、社区改造环境等问题进行论证,在充分听取社会公众意见的基础上,由法官作出是否适用缓刑的决定。

2、增强社区矫正的惩罚力度。社区矫正惩罚力度的加强,可以降低缓刑适用的风险。在我国,社区矫正惩罚力度不足,已经成为当前社区矫正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这不仅影响了公众对罪犯实施社区矫正的社会认同,而且造成司法实践中法官很少适用缓刑的局面,这对社区矫正制度的普及与推广是不利的。增强社区矫正的惩罚力度,也是实现社区矫正与监禁刑的顺畅衔接的保障。在美国,其社区矫正制度实行分段刑,即罪犯要先在监狱执行一定期限的监禁刑,然后实施社区矫正。为了进一步强化社区矫正的刑罚属性,美国建立了中间制裁,通过强有力的监督措施、家庭监狱、电子监控、中间居所、罚款、社区劳动甚至军事训练中心等方式,实现对存在严重危险的罪犯的管理。*参见刘强:《社区矫正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英国在2001年4月制定了《社区惩罚令》,规定了极为严格的社区矫正执行程序,加大了违规者的惩治力度。相比之下,我国目前的社区矫正实践,对罪犯矫正方式过于柔和,缺乏强有力的制裁手段做后盾,无法形成与短期自由刑监禁执行之间的过渡与衔接,因此也就加大了短期自由刑监禁执行向社区矫正的转换难度。应当在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基础上,大胆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根据罪犯的不同类型、情节轻重以及年龄层次增加社区矫正义务性和禁止性规定,并就矫正过程中违反义务的行为规定并执行具有威慑力的惩罚措施。

3、完善社区矫正过程中的缓刑撤销机制。作为一种必要的威慑,缓刑撤销程序的存在是必需的。缓刑撤销程序是实现短期自由刑的监禁执行与社区矫正一体化的关键环节。科学合理的缓刑撤销程序对于提高罪犯改造的积极性从而确保社会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考虑如下改革措施:(1)完善缓刑撤销条件。缓刑的撤销意味着强化了罪犯的惩罚力度,因此缓刑撤销条件的设定应当极为谨慎。尽量不要对存在轻微过失的罪犯采取撤销缓刑措施,代之以警告或者延长考验期等方式,从精神上给予足够的威慑,这对于罪犯积极主动接受矫正,避免重蹈覆辙,具有更为长远的意义。当然,对严重违反社区矫正管理甚至重新犯罪的罪犯,延长缓刑考验期的措施已难以实现威慑效果,缓刑的撤销就应当成为最后的惩罚手段加以使用,以体现刑罚的严厉性和公平正义的法律要求。(2)设立专门的社区矫正监督考察机构。矫正的成败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监督措施的实施,缓刑监督是社区矫正工作的必要环节,对矫正方案的改革以及矫正效果的评价提供客观的依据。因此应当设立一个专门监督机构承担罪犯矫正情况的监督考察责任。缓刑监督机构主要职责是保持同刑罚决定与执行机关、社会救助部门以及基层社区组织的沟通与配合,就罪犯矫正状况提供方案和建议,作为决定罪犯最终处遇措施的基础。(3)设立科学的缓刑撤销程序。缓刑撤销程序保证了刑罚执行的威慑力,是有效矫正的保障。建议设立如下缓刑撤销程序:缓刑罪犯刑罚执行过程中违反有关缓刑的监管规定,属于情节严重应当撤销缓刑的,社区矫正机构提出撤销缓刑建议书,由原宣告缓刑法院组成合议庭,并通知社区代表、缓刑考察机关和罪犯参加撤销缓刑听证会,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基础上根据罪犯悔罪表现和对社区构成危险可能性,由法院决定是否撤销缓刑,或者延长缓刑考验期。

五、结语

鉴于设施内处遇带来的诸多弊害,以社区矫正制度设立与完善为契机,通过设计合理的缓刑程序,将短期自由刑的执行与社区矫正贯通起来,形成一体化执行模式,在我国目前是一种有益而切实的改革思路。通过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短期自由刑的非监禁执行就会实现安全可靠的软着陆,这是短期自由刑改革的一条主线。循着这一条主线,同时将易科罚金、周末监禁、业余监禁等其他改革措施纳入其中,形成互为补充、主次分明、衔接有序、普遍适用的短期自由刑执行体系,以体现现代刑法所要求的罪刑法定和罪刑均衡的基本精神。*参见陈洪兵:《罪刑相适应原则在解释论中的贯彻》,载《法学论坛》2012年第2期。

[责任编辑:吴岩]

Subject:On Reform of Short-term Freedom Penalty Execute Mechanism——Taking Perfection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as the Viewpoint

Author&unit:ZHANG Dejun

(Law School , University of Jinan, Jinan Shandong 250022,China)

In view of the defects of short-term freedom penalty, taking official confirmation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into the Amendment of Criminal Law(8) as an opportunity, integration reform of short-term freedom penalty and standardized and well-structured community correctioncan be made. Therefore,it’s beneficial and feasible to establish such a reform pattern that suits both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criminal policy of tempering justice with mercy. Well-structured community correctioncan and suspended sentence system are key factors of integration reform.

short-term freedom penalty;execute mechanism; community correction; suspended sentence system

2014-05-12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自由刑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11CFXJ08)的阶段性成果。

张德军(1968-),男,山东沂水人,济南大学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犯罪学、刑事法学。

D924

A

1009-8003(2014)04-0123-06

猜你喜欢
刑罚罪犯矫正
论行为主义视野下幼儿学习行为的矫正
社区矫正期限短期化趋势探讨
刑罚效率价值的理论建构及执行优化
宽带发射机IQ不平衡的矫正方法
断盐也是一种刑罚
矫正牙齿,现在开始也不迟
聪明的罪犯
抓罪犯
狡猾的罪犯
我可以等